《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5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私下,沙特等国都表示,在阿以谈判结束之后,肯定会恢复对华出口。
    在伊朗,周润康受到了热烈欢迎。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而且伊朗王室与中国当局的关系非同一般,巴列维国王曾经在中国学习生活了十多年。
    当时,巴列维国王明确表示,伊朗将把石油产量提高一倍,以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
    只是,由石油禁运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
    这场经济危机,正式宣告战后的黄金时期结束了。RQ
    叶子悠悠最快更新,请收藏叶子悠悠。

第二百零九章 和平的代价
    进入一九七四年,最引人瞩目的不是阿以签署停战协议,而是发生在中国的两件事情。
    一九七四年一月,在春节休会前,中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法案,即《贵重金属储备法》,明确规定黄金为战略储备贵重金属,禁止以任何名义将用于战略储备的黄金输出国外。
    显然,这不仅仅是一部只针对中国国内的法案。
    在该法案正式生效之后,其他国家存放在中国的黄金也将受到影响,即其他国家存放在中国中央银行金库里的黄金将只具有流通价值,即只用来进行贸易结算,必须无条件的存放在中国的金库里面。
    说白了,即便拥有这些黄金的国家想要提现,得到的也不是黄金,而是等值货币。
    显然,这件事情立即引发了金融风暴。
    一时之间,华元被彻底看空。
    对老百姓来说,最理想的选择肯定是立即把手里的华元兑换成黄金,或者是用来购买一切能够保值的商品。
    可是,对国家而言,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最受伤的,正是那些通过出口石油发财的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地区的产油国。
    比如,沙特拥有数百亿华元的外汇储备,在中国中央银行里存放了一千多吨黄金,而这几百亿的外汇根本不可能兑换成黄金,存放在中国的黄金也无法提取出来,也就必然会在金融风暴中遭受惨重损失。
    紧接着。中国当局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
    二月初,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意大利等五十多个国家的央行行长齐聚上海,召开了战后的第一次全体央行行长会议,商讨华元与黄金脱离关系之后的金融体系,为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做准备。
    外界并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在一月底,中国与沙特等石油输出国集团主要成员国达成了双边协议,确认以华元做为石油贸易唯一的结算货币。以确保沙特等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利益,为进行金融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结果就是,在央行行长会议上。华元与黄金脱离关系得到了多数支持。
    一九七四年四月,中国国民议会正式通过了《货币法》(一九七四年修正案),确定华元不再跟黄金挂钩,而是根据市场浮动调整。
    这下,华元在“苏州园林体系”中确立的信用完全崩溃了。
    该法案通过后的第一周,华元就贬值了数十倍,与黄金的兑换比例由十比一跌落到了二百八十六比一。
    到此,金融风暴演变成了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将持续数年之久,直到八零年代初,华元的币值才趋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才接受了既成事实。
    当然,金融危机也不全是以华元贬值为主。
    在一九八零年初,华元的币值跌到谷底,加上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已经得到全面巩固,以及全世界对黄金的需求缩水。华元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并且维持到下半年,到一九八一年才再次由涨转跌。
    这些折腾,保住了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关键就是,华元得到了石油输出国集团的承认,为全球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即买卖石油必须使用华元。
    金融战场上的胜利,巩固了中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更重要的是,华元成为了一件强有力的武器,其实际价值甚至超过了足够毁灭人类文明的核武器。
    原因很简单,在通过成为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巩固了地位之后,华元还成为了其他主要大宗商品的结算货币。
    这样一来,任何一种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都受到了华元币值的影响。
    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都离不开国际贸易,而且贸易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例外。
    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工业国,其贸易结构以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为主。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典型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国家,其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低价进口原料、高价出售工业产品来实现。如果无法低价进口原料,又无法高价出口工业产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经济就难以发展。
    在这里面,金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每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需要大量采购原料的时候,只需要贬低华元的币值,就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等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大规模出口产品的时候,则通过提高华元的币值来降低其盈利。这一进一出产生的剪刀差,就足够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遭受惨重损失了。
    说白了,货币成为了中德冷战的武器。
    当然,这场货币战争,也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九七八年,伊拉克宣布退出“阿拉伯联邦”。第二年,叙利亚也正式退出,“阿拉伯联邦”宣告解体。
    虽然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依然把以色列当成头号敌国,但是“阿拉伯联邦”解体使得以色列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
    一九七九年底,在中国的主导下,以色列开始与埃及就归还西奈半岛进行谈判。
    在进行了大半年的谈判之后,以色列与埃及领导人在一九八零年四月,在中国的北戴河签署了著名的《埃以和平条约》,两国正式结束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战争状态,以色列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平,而埃及则获得了西奈半岛。
    当然,按照条约规定,埃及将不得在西奈半岛驻军。
    只是,埃及也因此失去了在阿拉伯国家中的领袖地位。
    要知道,戈兰高地还在以色列的掌握之中,约旦王国的部分领土也在以军占领之下。
    说白了,这份和平条约,直接导致阿拉伯国家联盟解体。
    两年后,以色列与约旦王国也签署了和平条约,以归还侵占领土的方式,获得了约旦王国的承认。
    到此,在以色列的邻国中,依然敌对的只有叙利亚了。
    更重要的是,埃及自动放弃阿拉伯国家领袖地位,导致阿拉伯国家联盟解体,促成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迅速投入中国怀抱。
    到一九八零年底,整个中东与海湾地区,只有叙利亚与伊拉克依然坚持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交好。
    虽然李承志并不关心这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对每一个人都产生了影响。
    李承志并不知道,到一九八一年的时候,他的个人财产已经增加了一百多倍,主要就是李志强把他的所有储蓄都拿来购买黄金,并且在一九八零年全部变现,然后又在一九八一年再次用来购买黄金。经过两次折腾之后,李承志的个人财产不但没有在金融危机中缩水,反而增加了好几倍。
    当然,对李承志来说,钱根本就不是需要关心的东西。
    到一九八一年,他已是五级军士,还是狙击手部队里资格最老的狙击手之一,更是下一任大队长最有力的人选。
    黎洪波已经五十多岁了,不出所料的话,他很快就会退役,或者是担任陆战队军士长。
    当然,李承志也不年轻了。过完春节,他已三十六岁。
    这几年,李承志很少回家,因为他仍然没有解决最重要的个人问题,也就不想面对已经两鬓斑白的母亲。
    再说了,三十多岁还是光棍,在当几年光棍也不是问题。
    当然,李承志也不是没考虑过个人问题,还谈过几次恋爱,但是每次都无果而终,而且他也没有多少时间谈恋爱。
    同样忙得不可开交的还有顾祝同。
    一九七五年,顾祝同当选国民议员,而且受中华民主党大选失利影响,暂时离开了政府工作岗位。
    五年之后,顾祝同卷土重来,在中华民主党大选获胜之后,出任国防部长。
    事实上,在一九八零年,顾祝同完全有资格参与竞选。更重要的是,中华复兴党政府在经济上的无所作为,让一九八零年的大选毫无悬念。说白了,不管是谁,只要代表中华民主党参与大选,都有把握当选总统。
    只是,顾祝同没有这么做,只是加入了竞选团队,为自己谋得了国防部长的位置。
    当然,没有人怀疑顾祝同的影响力。
    说白了,只要他在政府中任职,不管在哪个位置上,其影响力都不会低于总统,而且拥有足够的实权。
    更重要的是,在国防部长的位置上,顾祝同能够做更多的实事。
    别忘了,顾祝同最大的才干就是搞大工程。“载人登月项目”已经证明了顾祝同在管理与推动大型工程上的能力,而“登月竞赛”只是重创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让中国在宇航技术上取得反超,并没有击溃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无法用战争的方式、只能通过间接手段来击败对手的冷战中,中国需要一个规模更大、意义也更加巨大的工程来拖垮对手,而顾祝同担任国防部长,正是与此有关。
    显然,顾祝同这次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一十章 此消彼涨
    顾祝同担任国防部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军队发展规划,特别是装备项目。。)
    对顾祝同来说,这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事情了。别忘了,早在二十多年前,顾祝同在海军参谋长的位置上就做过类似的事情。不同的是,这次顾祝同的身份是国防部长,而且负责统筹管理全军的装备项目。
    当然,顾祝同在管理装备项目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重视高技术装备。
    事实上,这也在外界的预料之中。
    担任国防部长之前,顾祝同在航空航天部长的位置上推动了载人登月工程,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此后五年,顾祝同还在国民议会中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专门负责审批军队的装备项目。
    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顾祝同深刻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是退役海军大将,而海军本身就是高技术含量军种,拥有比陆军将领更加敏锐的眼光。
    可以说,在担任国防部长之后,就有人预测,顾祝同会发起新一轮军事改革。
    只是,发起军事改革并不是重点。
    一九八二年,顾祝同正式提出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概念,倡导建立包括地面、海洋、天空与外层空间的防御系统,并且以此为本土与盟国提供全面的战略保护,应对潜在的战略威胁。
    说白了,就是用高科技铸造一面坚盾。
    这个概念一提出。立即就引起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高度关注。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中期,中德已经在战略方面形成均衡局面,即双方拥有的战略武器都足以摧毁对手,甚至足够把对手摧毁数十次。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建立起了可靠的第二次战略打击力量。
    当然,“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要到一九八四年才会正式上马。
    在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的两年间,中国国防部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论证,即确认当前的技术能否使该工程由设想变成现实。
    两年的技术论证,得出了一个关键结论,即建立“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所需的主要技术在未来十年之内都能达到实用化程度,其中包括定向能武器、电磁能武器、高精度制导武器等。
    正是如此,中**方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启动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工程建设工作。
    主导此事的,依然是顾祝同。
    按照中国国防部在一九八四年十月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将在十五年之内建成,形成基本防御能力,然后再花五年到十年进行完善,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战略防御能力。
    当年,中国国民议会批准了与该项目有关的十多个专项拨款。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不住了。
    如果中国拥有了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那么中国就拥有了全面战略优势,甚至会因此获得发动先发制人战略打击的决心。
    说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在该领域赶上中国,十五年之后就将丧失战略主动权。
    对冷战中的一方来说,这意味着全面失败。
    要知道,如果中国不再畏惧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报复,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手里的核武器进行战略威胁,即便中国并没有借此发动全面战争,也能够在各个场合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做出战略让步。
    显然,这就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将丧失与中国抗衡的资本。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奋起直追,即便不能超越中国,也至少应该追上中国,不能让差距拉大。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八四年底通过了一份特别拨款,为启动其国家防御系统工程投入了八百六十亿帝国马克的启动资金,重点资助基础科研项目,争取在五年之内取得重大突破。
    这下,中德对抗再次在外层空间打响。
    按照中国国防部在当时公布的资料,理想的防御系统应该建立在外层空间,最好在敌国头顶上方建立起防线。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用来对付战略弹道导弹的防御武器直接部署在敌国领土上方的轨道上,在敌国发射的战略弹道导弹还没有离开大气层、或者是还没有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将其击落。
    显然,这需要在航天领域投入足够多的财力。
    一九八五年,中国进行了六百多次航天发射,并且正式启动了“重返大气层航天航空平台”项目,也就是后来的航天飞机研制工程。这一年,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了五百多次航天发射,而且着手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一九八六年,中国的航天活动超过一千次,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达到了九百次。一九八七年,中国进行了一千四百多次航天发射,并且在当年年底让第一架航天飞机进行了非载人航天飞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当年完成了超级运载火箭的试射。一九八八年,中国的航天发射达到巅峰,全年总共进行了二千一百六十八次,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当年超过中国,总共进行了二千七百五十七次,双方在冷战中的航天竞争达到白热化。
    显然,疯狂的航天发射,意味着疯狂的烧钱。
    对双方来说,这就是在比拼财力,看谁的资金雄厚。
    必须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几年里表现出来的实力,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这更多的是回光返照。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快速消耗由危地马拉战争所带来的红利。
    中国在危地马拉战争中遭受的失败,并没有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获得弥补。在七零年代的后几年里,中国进入了战略收缩期,即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降低财政开支,减轻国民负担。这一政策,在一九八零年达到巅峰,即中国在遭受了经济危机打击之后,已经难以维持原有的战略优势。
    只是,进入八零年代,随着经济危机过去,特别是新的金融体系确立,华元的主导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