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次有求于中国。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轰炸机,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可能在欧洲战场上迅速取胜,甚至有可能战败。
在战略层面上,“轰炸机贸易”直接左右了欧洲战局。
当然,最大的受害国就是英国。
只是,很多人忽略了“轰炸机贸易”产生的长远影响。
这就是,在这笔贸易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欠下了一笔在战后都难以还清的债务,而中国是这笔债务的债主。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从中国进口了七千架“金鹰”式轰炸机,以及数千架其他型号的轰炸机,总金额相当于一千四百吨黄金,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到战争结束时的黄金储量不到一千吨。结果就是,在决定战后秩序的时候,中德间的债务关系成为了最主要的因素。
说得简单一点,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欠下了巨额战争债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决定战后国际秩序的时候与中国对着干。要知道,只需要提出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偿还欠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经济就将崩溃。虽然在战争结束之后,考虑到中德间的长期友谊,以及中德友谊对世界和平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冯承乾力主放弃所有对德债务,而且最终也减免了百分之八十的欠债,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中德同盟中的配角,把世界头号强国的交椅让给了中国。
当然,这些都是大战结束之后的事情了。
在大战期间,“轰炸机贸易”的最大影响,是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专注于德俄战场的同时能够继续轰炸英国。
虽然第一批轰炸机直到一九四一年十月才交付给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中国飞机制造厂的产能有限,而是直到这个时候,德军才扫荡了整个乌克兰,推进到高加索地区,占领了当地的几座大型机场,“金鹰”也才能在不降落加油的情况下,由中国西北直飞高加索。但是在此之前,帝国空军已经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也再也不用为轰炸机不够用发愁,对英轰炸并没中断。
当然,在“金鹰”交付之前,帝国空军轰炸英国的行动肯定有所减弱。
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开始,也就是帝国空军接收了第二批一百架“金鹰”、重型轰炸机群的规模增加到两百架之后,对英轰炸行动开始加强,在一九四二年一月就达到了一万三千架次。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一九四零年一月,也就是德皇下令轰炸英国本土、帝国空军的出动率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月出动量也只有一万架次左右。
当然,还有轰炸质量上的差别。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主力是ju…88a这类的双发中型轰炸机,每架次的投弹量在两吨到三吨之间,而“金鹰”即便从帝国本土机场起飞,去轰炸英国北部地区的城镇,也能携带五吨以上的炸弹,如果轰炸英国南部地区与泰晤士河沿岸地区的城镇,载弹量还能提高到六吨以上。
从载弹量上看,“金鹰”足以与b…17、“兰开斯特”这类大战初期的重型轰炸机媲美。
更重要的是,“金鹰”有极强的自卫能力。
当时,西飞在设计“金鹰”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b…17的设计图纸,对这种轰炸机有了足够多的了解,因此“金鹰”在很多方面,都与b…17很相似,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b…17的翻版。
在自卫火力上,“金鹰”不但不比b…17差,甚至还要强一些。
主要就是,“金鹰”用二十毫米机关炮取代了重机枪,分别在机首、机尾、背部、腹部与机翼后方的机身两侧配备了七门机关炮,其中背部与腹部是双联装炮塔,自卫火力远超当时任何一种重型轰炸机。实战证明,二十毫米机关炮在对付前来拦截的战斗机时,比零点五英寸重机枪更加关用。在对付“喷火”式战斗机的时候,两到三发二十毫米炮弹就能让战斗机粉身碎骨,而零点五英寸机枪弹至少需要十多发。当时,德军的一些战斗机甚至在中弹二十多发之后,依然返回了机场。
如此强悍的自卫火力,让“金鹰”能在没有护航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执行轰炸任务。
虽然实战证明,有没有护航战斗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但是在德军暂时没有航程足够大的战斗机之前,“金鹰”执行轰炸任务时的损失率远低于其他任何一种轰炸机,从而使更多的德军飞行员能够安全返航。
事实上,在一九四二年三月份之前,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中驾驶“金鹰”的全是中国空军的飞行员。直到第一批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飞行员完成培训之后,中国空军的飞行员才陆续回国。
到一九四二年中期,帝国空军中的“金鹰”轰炸机已经超过了一千架。
对英国来说,这意味着灾难即将降临。
通过一年多的轰炸,帝国空军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比如,轰炸机在白天执行轰炸任务的损失率不会比夜间高多少,而轰炸效率却要高得多。又比如,护航战斗机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伴随护航不是最佳的护航战术,护航战斗机的数量为轰炸机的三分之一时,护航效率最高,而最有效的护航战术是让护航战斗机前出,主动驱逐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为轰炸机群开辟安全航道。再比如,适当的干扰英国本土防空雷达,能够大幅度提高轰炸机群的突防成功率,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轰炸机群前方安排几架携带铂条干扰弹的轰炸机,在飞行航线上撒布干扰铂条。
越打越强的帝国空军,终于找到了摧毁英国的正确手段。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金鹰”轰炸机起到的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重型轰炸机,帝国空军根本不可能总结出那么多的经验。没有物质基础,即便有再好的战术,也是空谈。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也在这个时候回报了中国空军。
说得简单一些,帝国空军在轰炸英国的行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都被中国空军用来轰炸日本。
事实上,中国空军向帝国空军学习,还在“轰炸机贸易”之前。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国空军开始轰炸日本本土。与帝国空军在轰炸英国本土时遇到的问题一样,中国空军也没有重型轰炸机,只能让双发中型轰炸机担纲,也就得充分借鉴帝国空军的经验教训。
当时,中国空军最深刻的认识就是为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掩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可以说,正是考虑到护航的重要性,冯承乾才主张把轰炸日本本土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一年初。主要就是,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在朝鲜半岛南部、以及琉球群岛与奄美诸岛上修建专供护航战斗机使用的前沿机场。
也正是因为吸取了帝国空军的教训,所以中国空军在对日轰炸中,表现出了比帝国空军更加强大的打击力量。甚至可以说,正在中国空军在轰炸日本本土上取得的重大成功,让日本不得不在一九四一年无条件投降。
显然,中德的军事合作,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一十四章 波涛再起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一十四章波涛再起
雷德尔离开北京的时候,邀请冯承乾在适当的时候回访德意志第二帝国。全文字无广告
当然,冯承乾显然没有时间去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可能像雷德尔那样,花上几个月时间绕过大半个地球。
要知道,此时中国陆军已经登上了日本本土,并且占领了九州岛南部地区。
登陆九州岛的作战行动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八日开始,首先出动的是两个陆战师,在控制了登陆场之后,陆军的作战部队在十一日开始上岸,并且在三天之后,攻占了至关重要的日南港。
占领日南港后,中**队在九州岛上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登陆部队上岸之后到攻占第一座港口之间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登陆部队只能够依靠海滩阵地获得物资,而且兵力都集中在滩头阵地上。如果防御部队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发起反击,就能把登陆部队赶下海,挫败登陆行动。如果让登陆部队占领了港口,运输船只就能直接在码头上卸货,为登陆部队送来各类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到这个时候,防御部队要想击败登陆部队,就不再是向滩头阵地发起攻击那么简单了,必须与登陆部队打一场正规的地面战,而且要在地面战中击败登陆部队。
显然,防御部队在正规地面战中击败登陆部队的希望非常渺茫。
雷德尔到访的时候,已经有十五万中**人登上了九州岛,而且陆军已经取代陆战队成为主要作战力量。
当时,中国陆军正在向鹿儿岛推进。
显然,攻占鹿儿岛是中国陆军登陆九州岛之后,最为关键的一步。
原因很简单,日南港只是一座渔港,不但吞吐能力有限,而且港湾的平均水深还不到五米,只能供五千吨以下的船只进出,而且一次最多只能让四艘货轮靠岸,卸货的速度根本满足不了作战需求。
这些问题,在鹿儿岛都不存在。
鹿儿岛是九州岛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九州岛上仅次于长期的第二大城市,其港口吞吐能力在日本排名第六。在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朝鲜半岛战争之前,鹿儿岛还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基地之一。全文字无广告鹿儿岛海港的平均水深在二十米以上,可供任何舰船进出,而且有四条纵向深水码头,可以同时让八艘以上的大型货轮停靠,并且贯通九州岛的铁路线直接修到了港口里面。
显然,只有鹿儿岛的海港能够支持中**队作战。
也正是如此,在登陆成功之后,陆军就开始向鹿儿岛推进,甚至为此推辞了进军长崎的作战行动。
虽然地面战争由陆军负责,但是海军的任务也很艰巨。
当时,海军除了保证海运畅通之外,还得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与掩护,并且在陆军向鹿儿岛推进的时候,封锁鹿儿岛所在的海湾。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并没有销声匿迹,当时还有包括“雾岛”号战列舰在内的十多艘大型战舰能够出海作战,而这些战舰就在九州岛西面的濑户内海里活动。
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下旬开始,西太平洋舰队一直在九州岛南面海域执行作战任务。
到二月份,情况终于有所改善。
在船坞里躺了半年之后,中国海军的三艘主力舰,即“山东”号、“山西”号与“河北”号(分别为“德夫林格”号、“吕佐”号与“兴登堡”号)已经修复,在一月底就返回了海军的战斗序列。更重要的是,这三艘主力舰在维修的时候,都进行了第二次现代化改装,战斗力大大增强。
在第二次现代化改装中,三艘主力都安装了两部雷达,一部是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另外一部是对海搜索雷达。此外,三艘主力舰还首次配备了炮瞄雷达,即专门为八门大口径舰炮开发的火控雷达。在火力方面,三艘主力舰用双联装一百毫米高射炮取代了双联装一百二十毫米高平两用炮。虽然新式高射炮的口径缩小了二十毫米,但是战斗射速提高到每分钟三十六发,比高平两用炮高出了一倍左右。更重要的是,新式高射炮能够使用配备了电磁感应近炸引信的炮弹。只是,这种炮弹要到一九四二年才能批量生产。比较遗憾的是,因为七十毫米高射炮的研制工作还没完成,兵工厂的生产线也没建成,所以没有在改造中安装这种作战效率最高的高射炮。在小口径高射炮上,三艘主力舰都大大加强,主要就是见缝插针般的在甲板上增添了近百门二十毫米机关炮。难能可贵的是,三艘主力舰的主炮也在改造中得到了提升,即换上了五十倍径的国产主炮。
虽然在战后,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生产的大口径舰炮比不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甚至比不上美国的,主要就是中国在这方面没有投入多少力量,也没有必要为五艘主力舰专门研制大口径舰炮。此外,中国的冶金技术算不上先进,至少不能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比,导致火炮的性能算不上出色。但是这种身管长度为五十倍径的三百八十毫米舰炮本身就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生产线也是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援助建造的,生产工艺、乃至所需钢材的冶炼工艺也都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
单从性能上讲,绝对不比同口径的舰炮差。
实战也证明,即便面美国快速战列舰上的十六英寸舰炮,这种国产三百八十毫米舰炮也丝毫不落于下风。
三艘主力舰的加入,让中国海军的阵容变得更加完整。
要知道,在这三艘主力舰加入之前,西太平洋舰队每到日落的时候都会向外海机动,避免在夜间与日本舰队遭遇,然后在天亮之后返回,使得只能在上午十一点之后才能出动舰载机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三艘主力舰加入之后,西太平洋舰队就没有必要在夜间规避了。
要知道,日本海军只剩下了一艘主力舰,另外八艘全部在沉在硫黄岛军港里面。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有数量众多的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而这两种巡洋舰的主炮火力都强于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
当然,还有一点是日本海军所不知道的。
这就是,中国的主力舰、甚至是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上,都已配备了专门为主炮研制的火控雷达。
也就是说,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具备极为强大的夜战能力。
相反,日本海军根本就没有雷达,在夜间炮战中依然得依靠大功率探照灯。
也正是如此,在三艘主力舰归队之后,中国海军打得更加积极,甚至更加希望与日本海军打一场夜战,彻底消除后患。
问题是,日本海军从上到下都没有半点斗志。
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之后,山本五十六主动辞职,但是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所以仍然由他担任联合舰队代司令。
此后,山本五十六很少参与日本海军的活动。在一九四零年的最后两个月里,他甚至离开联合舰队司令部,去自己的庄园住了两个月,期间没有见任何人,甚至连栗田健都没有办法见到他。
山本五十六的举动,让日本海军、特别是联合舰队的官兵“很受伤”。
事实上,山本五十六不是气馁,而是在想办法扭转战局。根据山本五十六的副官在战后写的回忆录,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之后,山本五十六并没放弃,也没有认为日本海军已经不可避免的战败了,而是依然抱着一线希望,也依然在努力的寻找击败中国海军、扭转西太平洋战局的机会。
问题是,山本五十六找到机会了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中**队登陆九州岛的第二天,山本五十六就回到了联合舰队司令部,并且下达了战斗动员令。
三天之后,山本五十六坐镇“雾岛”号,率领联合舰队离开了神户港。
当然,联合舰队没有开赴战场,而是在濑户内海里苦练夜战战术,特别是驱逐舰在夜间进行鱼雷攻击的战术。
显然,山本五十六相信,联合舰队只有在夜战中才有机会取胜。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无法在夜间出动舰载机,而且中国海军还没有可以在夜间对付“雾岛”号的主力舰。更重要的是,中国舰队为了支援登陆作战,一直在日本近海活动,也就极易遭到攻击。可以说,在山本五十六看来,只要联合舰队能在夜间逼近中国舰队,就有很大的把握击败中国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