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事,没必要担心。”
“好事?”
“现在的国际局势对英法等老牌帝国有利,如果没有动荡,我们永远占不到便宜。”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动荡越大,变化也就越大,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多。只要把握好一次机会,帝国就能发展壮大。”
“这么说,伯爵是有意为之?”
“算不上有意,只是顺应时代潮流罢了。”
提尔皮茨沉思了好一阵,才说道:“伯爵深谋远虑,非我等能比,恐怕也只有宰相能与伯爵一较高下。”
“将军,你太看得起我了。”
“我不是在奉承伯爵,只是有感而言。”
“就算是有感而言,也放在心里吧,不用说出来,心知就好。”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拿远东局势做文章,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妙棋。这步棋走好了,将转得盆满钵满,走差了,将输得一无所有。
第二十三章 将计就计
冯承乾还没回到柏林,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大清的军火贸易已经成了国际热点话题。
四艘铁甲舰,绝对不容小觑。
反响最强烈的不是英法俄等老牌帝国,毕竟对英国、乃至法俄来说,四艘铁甲舰都不足为惧。
震动最大的,显然是与大清近在咫尺的日本。
在远东地区,自“定远”与“镇远”二舰加入之后,大清的北洋舰队已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舰队,在全球范围内也进得了前十。要是再得到四艘铁甲舰,哪怕只是与“定远”同级的铁甲舰,也会打破地区平衡。
冯承乾在宁波港等上邮轮的那一天,日本首相黑田清隆召开紧急内阁会议,随即由外务大臣大隈重信照会大清当局,对大清从德采购战舰表示极度关切。前首相、现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也积极活动,把大清扩充北洋舰队视为最大的威胁,要求内阁首相采取针对性的行动。
此事,也发生的正是时候。
三年前,伊藤博文秘密组织起草了宪法,于去年四月呈奏天皇。在天皇设立枢密院,即最高顾问府之后,伊藤博文立即辞去首相职务,由黑田清隆接任,而他则以枢密院议长身份专门负责审议宪法。
这部由伊藤博文起草,再由他组织审议的宪法,就是伊藤博文的宪法。
在这关头,传出大清增够四艘铁甲舰,必然会对还在审议中的日本宪法产生影响,也就会对日本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数日之后,大隈重信登上了前往英国的邮轮。
受黑田清隆之托,大隈重信以日本外相身份访问英国,洽谈采购战舰的事情。
大清大力扩充北洋舰队,日本自然不能落后。
只是,这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大清扩充舰队,对英国在远东的利益也构成了威胁。虽然以当时的情况,英国还不至于为了防范大清而与日本结盟,但是考虑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从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远东的扩张行动,英国在该地区需要一个有足够分量的盟国。
除了日本,还能选谁?
显然,这正是冯承乾担心的负面影响。
没有这件事,要到数年之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大清,占领了朝鲜,随后俄德法联合出面干预,使日本强租辽东半岛的美梦落空,英国为了防止俄法德在远东坐大,才主动跟日本靠近,也就有了后来的英日同盟。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日同盟是随后日俄战争的基础之一。
虽然英国没有放下身段,此时的日本也不够分量,但是英日靠近已成定局,而且日本的扩军速度必然加快。
历史会怎么发展,冯承乾也料想不到了。
冯承乾回到柏林的第三天,大隈重信到达伦敦,正式向英国提出购买四艘铁甲舰,并且希望获得贷款。
消息传来的时候,冯承乾正在向腓特烈三世汇报建造战舰的事情。
虽然俾斯麦觉得没有必要采购一艘铁甲舰,但是冯承乾提出了充分的理由,即大清承担了大部分的研制与设计费用,帝国海军正好搭顺风车,可以用最为低廉的价格获得一艘新式战舰。
支持建造战舰的,不仅仅是冯承乾,还有帝国的大多数资本家与银行家。
帝国只需要建造一艘战舰,就能为造船企业提供五艘战舰的订单,让数百家企业与数万名工人有事可做,何乐而不为?
俾斯麦也不是存心反对,而是要借此机会争取到更好的条件。
冯承乾非常清楚,俾斯麦不想出这笔钱,而是希望那些支持建造战舰的资本家与银行家掏腰包。
关键,就在银行家身上。
经过数日协商,俾斯麦已做出让步,即提供对应的人员编制,但是帝国政府确实没有多余的预算。
“你的意思是,向银行贷款?”
“德意志银行与符腾堡银行已经答应提供贷款,只是银行家都很精明,不会平白无故的出钱。”
“他们想要什么?”腓特烈三世当然知道银行家不好应付。
“帝国的货币发行权。”
腓特烈三世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显得极为严峻。
“准确的说,是重组帝国中央银行。”
“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如果答应银行家的要求,无异于因小失大。”
“这也是我担心的地方。”
“只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件事。”
“怎么利用?”
“借重组帝国中央银行的机会,夺回帝国金融体系的控制权。”
“这……”
“陛下,金融为一国之本。虽然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我认为,金融业必须由国家掌控,绝对不能落到私人手上。”
腓特烈三世没有开口,因为他知道这件事非常棘手。
“不可否认,此事有很大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但是为了帝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你说得没错,只是不能操之过急。”
“陛下的意思是……”
“既然德意志银行与符腾堡银行愿意提供贷款,暂且把钱拿到手,至于是否重组帝国中央银行,以及用什么办法重组,等到今后再说。”腓特烈三世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我非常清楚你的想法,只是你得知道,这些银行掌控着帝国的命脉,别说是你,就算是宰相也没法愚弄他们。”
“宰相?”
腓特烈三世勉强笑了笑,说道:“我会让宰相做出让步,你已经达到目的了,其他的不用操心。”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的,你要知道,你在帝国根基尚浅,还不足以做这些事。”腓特烈三世知道冯承乾有点想不通。“要想扳倒银行家,仅仅有我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等时机成熟,我自会有所安排。”
冯承乾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虽然他对这个时代的金融不够了解,但是知道一点,即掌握着德意志第二帝国、乃至整个欧洲金融体系的都是犹太人,特别是几个声名显赫、却又从不显山露水的大家族。普鲁士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法军,先皇威廉能在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横空出世都与犹太金融家不无关系。
即便冯承乾不了解这段历史,也能知道,俾斯麦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没有金融集团的支持,俾斯麦也不可能在帝国宰相的位置上稳坐二十多年,让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想清楚这一点,冯承乾也就明白了德皇的苦衷。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犹太金融集团,而是一个与政治联姻的金融利益集团,而该集团的核心正是帝国宰相。
冯承乾不免有所感叹。
显然,俾斯麦不仅仅是帝国宰相,还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也许,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威廉二世登基后不久,俾斯麦就被迫辞职,并非与皇帝不睦那么简单。
所幸的是,冯承乾最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银行肯贷款的情况下,建造战舰的最后一个障碍消失了。
两日后,德皇批准了俾斯麦递交的融资方案,只是在重组帝国中央银行的事情上,采用了缓兵之计,让俾斯麦去制订一份更加详细的方案。随后腓特烈三世单独找到冯承乾,让他尽快拿出战舰的设计图纸,并且尽快动工建造,把银行的贷款承诺落实,以免耽搁下去夜长梦多。
皇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拿到钱之后就翻脸不认人。
就算银行家有怨言,也不会为了这点芝麻蒜皮的小事与帝国皇帝对着干,而且也不会为了长远利益斤斤计较。
只是,德皇也给冯承乾出了一道难题。
回国途中,冯承乾就想好,要建造一种“无畏”级那样的新式战舰,改变由英国海军开创先河的历史。
回到帝国,冯承乾才意识到,他的这个想法很不现实。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无畏”号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主要技术特征不仅仅是全装重型火炮,还有很多远超之前战舰的设计,比如用蒸汽轮机取代了往复式蒸汽机,以及覆盖全舰要害的装甲带。
相对而言,在战舰上安装统一口径与倍径的主炮是最简单的事情。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工业还不够强大,别说短期内、能在十年之内制造出大功率蒸汽轮机就非常不错了。如果采用往复式蒸汽机,战舰高速航行时的续航能力很成问题。至于采用全装甲带设计,关键在于能否制造出质量过关的装甲钢板,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厂暂时还没有这样的生产能力。
此时,别说制造,连设计一种大型战舰都很有难度。
在此之前,帝国建造的最大的战舰,就是出售给大清的“定远”号与“镇远”号。
这次,大清要的是更加强大的战舰,吨位肯定得超过“定远”号与“镇远”号,所以设计难度非常大。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冯承乾还有些把握。
不管怎么说,他掌握的知识、特别是与战舰有关的知识,比这个时代最好的工程师都要多得多。
可惜的是,德皇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要在短期内完成设计,并且开工建造,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第二十四章 帝国第一舰
受德皇重托,冯承乾哪敢儿戏。
四月的最后一天,冯承乾去了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亲自主持新式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冯承乾亲自担任总设计师,任用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工程师。
对帝国海军来说,这是培养舰船设计师的一个绝佳机会,所以冯承乾不打算让那些思想僵化的工程师霸占主要位置。
从一开始,设计工作就不大顺利。
即便是思想开放的年轻工程师,也很难理解冯承乾的超前理念,甚至觉得冯承乾是在异想天开。
比如,冯承乾坚持把炮塔沿纵轴布置,而且为炮塔安装厚实的装甲。
其实,主要问题出在冯承乾身上。
最大的问题,就是冯承乾忽视了这个时代的技术基础。
比如在炮塔安置方式上,冯承乾就没有考虑到,在动力系统性能有限的情况下,火力布置肯定会做出妥协,不然战舰的性能就无法得到平衡,即便火力得到加强,也会导致其他性能降低。
以当时的情况,为了使战舰的航速达标,就得尽量缩减防护区域,也就对战舰的长度做出了限制。如果按照冯承乾的要求,把三座双联装炮塔沿纵轴布置,战舰的长度将超过一百四十米,而采用一前两侧的布置方式,则能缩短二十米。千万别小看这二十米,这意味着战舰的装甲用量将减少上千吨。此外,过长的舰体,将影响战舰的稳定性,降低火炮的射击精度。
只是,冯承乾没有立即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工程师提出了防护与动力上的问题后,冯承乾选择了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即把双联装炮塔改成三联装炮塔。按照他的设想,这一改动能在不减少主炮数量的情况下,把战舰的长度控制在一百二十五米以内。
这个想法也很不现实,因为帝国只有双联装炮塔,没有三联装炮塔。
当时,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可靠的三联装炮塔。
如果单独设计一种三联装炮塔,即便不考虑效费比,也要花上两三年,根本赶不上战舰的建造进度。
虽然冯承乾没有放弃三联装炮塔,而是拿出了五十万帝国马克,向克虏伯等数家大型兵工厂发出招标书,从基础开始研制,但是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即在三联装炮塔跟不上建造进度的情况下,采用双联装炮塔。
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来了,那就是到底采用几座炮塔。
当时,冯承乾认为采用两座炮塔就够了。
虽然炮塔数量与“定远”、“镇远”二舰相同,但是采用纵向布置,每座炮塔的射界都超过了二百四十度,因此左右舷的火力密度是“定远”与“镇远”二舰的两倍,但是当时并没有成熟的海军战术,风帆时代的追逐战显然不适合蒸汽时代,所以这种设计方式遭到了众多工程师的反对。
更重要的是,大清派来的官员也认为两座炮塔远远不够。
要知道,这种战舰的排水量超过了一万吨,比“定远”与“镇远”二舰大得多,如果只装两座炮塔,显然显得过于单薄。
冯承乾认为,增强火力,不一定要增加火炮的数量。
在工程师都反对的情况下,冯承乾坚持己见,并且向大清官员提出,如果嫌火力不够强大,可以采用口径更大的舰炮,比如四十倍径的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从而在只有四门跑的情况下,火力投送能力超过六门三百毫米炮。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折中方案。
只是,要说服工程师,还有大清的官员,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造不出口径为三百五十毫米的舰炮,即便正在研制,也需要等上一两年才能交付使用。
为了这件事,设计工作耽搁了将近一个月。
最终,冯承乾与同样坚持己见的工程师各让一步,即战舰采用三座炮塔,只是全部沿纵轴布置,其中二号炮塔位于两根烟囱之间,在设计的时候就以安装三百毫米舰炮、而不是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
这么设计,能够尽量利用锅炉舱与蒸汽机舱之间的空间。
也就是说,在沿纵轴布置三座炮塔的情况下,战舰的长度能控制在一百三十米左右,仅比工程师坚持的一百二十米多了十米。
只是,冯承乾对此仍然感到不大满意。
在他看来,即便采用三座炮塔,也最好能够采用三联装炮塔,今后可以根据需要决定采用三座三联装三百毫米炮,还是三座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炮,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战舰的服役年限。
问题是,工程师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大清官员的认可。
冯承乾不得不接受现实,只是耍了个手段,即让威廉港造船厂加入进来,负责为帝国海军建造首舰,只是刻意减慢建造进度,让这艘战舰最后完工,而为大清建造的四艘则提前完工。
这么做,就是为了在建造过程中修改设计。
八月初,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提交了设计图纸,并且通报了大清官员。
当时,存在两套设计图纸,一套针对大清,一套针对帝国海军。
腓特烈三世没有详细过问,只是让冯承乾看着办,别把事情搞砸就行了。这也难怪,腓特烈三世并不了解海军。
以当时的指标来看,针对大清的设计方案更加先进,也更加合理。
这四艘被李鸿章命名为“摄远”、“鸿远”、“抚远”与“吉远”号的四艘巨舰在建成时的基本数据稍有差别,以“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