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步步惊唐-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而是那个叫李晟的队正,帮李泌说话:“李参谋只是在分析石堡之战两军排兵布阵的走向,至于咱们何去何从,李参谋应该别有见解。”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今年20岁,他自幼善于骑射,十八岁从军,不到两年时间,凭战功做到队正。

李昂和他聊过,很看好他军事方面的天份,因此他有机会参加这次讨论。

李泌也不和众人争,等华秋等人平静下来,他才接着说道:“以上提到的这几条通道,是可供大军通行的。至于小股人马要越界,特别是不带辎重的情况下,实则可选的通道甚多。

一旦石堡战役打响,吐蕃大军必定会前移,而粮草辎重,当集中于大莫门城、树敦城、莫离驿,尤其是莫离驿离石堡最近…………”

李昂一听到这,顿时来了兴趣,莫离驿地处三岔路口,地势也比较平坦,是吐蕃防守石堡的后勤基地,这么重要的地方,偏偏没有城池。当然了,整个吐蕃本来就没有几座城池,像样的更是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

没有城池防护,就容易偷袭。

“李泌,接着说。”

李泌正色地说道:“这些天我观察附近的地形,听当地人说,从这里往西,翻越白狐山,可以到达茫拉沟,再顺着茫拉沟走便能绕过大莫门城、树敦城,如果我们行动足够隐密,便可偷袭莫离驿。”

华秋说道:“这可不容易,白狐山终年积雪,要翻越过去已是不易,顺着茫拉沟走,还要渡过黄河,才能绕过大莫门城和树敦城。就算翻山渡河都顺利,到时岂知吐蕃人是否在莫离驿驻以重兵。退一万步说,就算咱们偷袭成功了,怎么回来?”

华秋提出的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险,踏错一步五百精骑就可能全军覆没。

李泌说道:“偷不偷袭莫离驿,可见情况而定。我们可以从这里南行,先隐藏于白狐山北麓,若无可趁之机,过后咱们大可原路返回。”

眼下也只有这样了,否则被董延光调往石堡的话,作为战时指挥,董延光随意便可置大家于死地。

皇帝这道圣旨来得太突然,李昂事前毫无心理准备,仓促之下难免有些被动。在内心里,李昂其实是不愿冒重重艰险去偷袭莫离驿的,因为这等于是在帮助董延光。

为了大唐,不计前嫌,甘愿献出生命去助董延光,李昂还没有崇高到这种地步。

怀着复杂的心情,李昂决定按照李泌的策略,去到白狐山北麓隐蔽待机。同时,他让人给王忠嗣带去一封信。

信很快送达鄯州,传到王忠嗣手上。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眼下风云突变,巨浪滔天,下官唯有再入吐蕃,王大使珍重!”

李昂信中寥寥数语,看得王忠嗣心头更为沉重。

如果说李昂仓促下有些被动的话,他王忠嗣这回可算是掉阴沟里了。

凭借在河东、朔方积累的赫赫军功,他刚刚身兼四镇节度,圣眷正隆,万万没想到这转眼之间,皇帝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就同意他辞去了两镇节度大使的职务,还改用董延光这个副使统率大军攻打石堡。

这使他这个节度大使倒成了打下手的,处境极为尴尬。王忠嗣不傻,知道危险已经一步步逼近,如果让董延光攻下石堡,他就完了。

唯有董延光失败,才能证明他是正确的,才能挽回圣意。

否则,李林甫那些人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自己和太子危矣!

不,绝对不能让董延光拿下石堡。

好在,皇帝只是让他配合董延光,并没有撤去他的职务,也没有让他听令于董延光,作为节度大使,他不难让董延光铩羽而归。

但要做得不露痕迹才行,否则董延光和李林甫一定会将战败的责任推到他头上,后果更加严重。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王忠嗣喃喃地自语着,确实如此啊,就算自己能逃得过这一劫,下一次呢?李昂说得没错,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啊!

*****************

PS:求订阅!求订阅!!求订阅!!!每个月几百块的订阅收入,坚持不下去啊!亲们,如果喜欢步步惊唐,请多给一点支持吧!

。(未完待续。)

第0323章石堡战云

董延光集结了五万大军,踌躇满志地杀向石堡。

出征时,看到王忠嗣那张故作沉静的脸,董延光肚子差点笑翻了。

等着吧,等老子拿下石堡,到时你王忠嗣的脸色就更好看了!美中不足的是,李昂那厮竟然没了踪影,之前王忠嗣命令陇右大军主动出击,于西海、积石等地连败吐蕃,李昂也被王忠嗣派出,带着五百精骑出没于积石军一带,一直没有返回,现在更是彻底没了踪影。

一心想置李昂于死地的董延光,也只能作罢,不过在他看来,只要取得石堡之战的胜利,李昂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迟早是一死。

对于董延光来说,尽快攻下石堡,是当务之急。

大军很快开到定戎城下,旌旗遮日,金戈如林,军威不可谓不盛。向南望去,隔涧七里,便是巍峨如耸立于云端的石堡城。

和董延光关系密切的安人军使冯守节,私下找到他说道:“董副使,石堡天险,易守难攻。而且董副使还须防着有人在背后使绊子才行,这仗可不好打,董副使可有万全准备?”

对于站队,本来冯守节还有些左右摇摆,但自从得知董延光攀上左相李林甫的高枝后,冯守节就完全倒向了董延光。

董延光冷笑道:“使绊子的人肯定是少不了的,咱们尽力而为,能攻得下石堡自然是好,若是攻不下,我自有打算。”

董延光在陇右征战多年,对陇右和吐蕃的情况都很熟悉,深知要攻下石堡的确绝非易事。他不仅做好了付出巨大牺牲的准备,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当然,如果真的失败,责任绝对不能由自己来背。

见董延光已经有了准备,冯守节便不再多说。

“击鼓!聚将!“董延光大喝一声,帐外亲兵接令,隆隆的军鼓声立即响起,两通鼓未尽,众将纷纷驰马而来。

董延光拄着宝刀,一脚踏在帅几上,威风凛凛地扫视着账中二十多员将领,说道:“石堡,是陇右门户,落在吐蕃人手中,我陇右时刻要面临吐蕃的侵袭!圣上为此寝食不安,今命我等夺回石堡,以慑吐蕃,以安陇右,以扬国威。

此战,谁若是不遵号令,畏敌不前,消极怠战,就是违抗圣旨,定斩不饶!圣上对石堡志在必得,此番谁若是第一个冲上石堡,加官进爵定是少不了,封侯拜相,亦有可能!

攻上石堡,便是高官厚禄,后退一步,就是人头落地,是进是退,诸位将军自己掂量吧!”说到这,董延光环视众将一眼,然后喝道:“王难得!”

“末将听令!”白水军使王难得连忙出列,抱拳候命,身上铠甲铿锵,杀气腾腾。

“本帅命你为先锋,率兵五千,今日午时立即全力攻打古堡!”

“末将领命!”

“哥舒翰!”

“末将听令。”

“命你率五千人马防守白鹿沟,抵御右翼来犯之敌!”

“末将遵命。”

“冯守节,命你率五千人马驻守拉卡岭,防御左翼来犯之敌。”

“末将遵命!”

“………。”

所谓的强攻,便是没有什么取巧之言,实际上就是防御好两翼,然后不计伤亡地发起猛攻。随着董延光一道道命令下达,五万唐军跟着动了起来,战鼓声催,人马如潮。

隔涧七里,风起云涌之间,背靠华石山,面临药水河,红色的悬崖峭壁顶端,一座巍峨的城堡耸立于云端,那就是石堡城。

石堡城险要的地理位置,只有翻越它才能到达日月山,而攀越它的唯一道路就是一条羊肠小道,青壮空手上山都很吃力,体质稍弱之人根本爬不上去。

况且还要应付山上源源不断的滚石檑木,可见攻打石堡城有多艰难。

但无论多艰难,大唐皇帝的圣旨已下,数万唐军只能硬着头皮上。前锋五千大军在王难得的指挥下,举着盾牌,越过药水河,向狭窄陡峭的山道冲去,杀声震天。

石堡城上的吐蕃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同时迅速派出信使向后求援,唐军的战鼓隆隆不绝,惊天动地,从山上望下去,黑压压的唐军多如蝼蚁,沿着山间的险道冲上来。

山上的吐蕃守军立即推下滚石檑木,巨石从天而降,带着呼呼的风雷声狠狠地砸在山道上,一时间石破天惊,山野震动,冲上来的唐军顿时被砸得人仰马翻,血肉模糊;

滚石顺着陡峭的山道一路滚下去,山道上的唐军避无可避,大片的伤亡,惨叫如潮,然而在隆隆的战鼓催促下,前面的同袍刚倒下,后面的士兵就踏着同袍的血肉,继续冲锋。山上石落如雨,势不可挡,杀伤力让人惊心动魄。

强攻这样的战略要塞,注定了唐军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血肉很快就普满了山道,腥风弥漫,尸骨相枕,无贵无贱。

石堡之战打响之后,唐军日以继夜地强攻,而吐蕃名将达扎路恭也在莫离驿迅速集结了两万大军,并遣信使前往吐谷浑传令,准备夹击董延光。

从青海湖至鄯州并非只有途经石堡这一条路,实际上可供大军通行的共有三条路,一条从青海湖北岸的牛心堆一带沿湟水南下至鄯城,一条从青海湖南岸翻越日月山,经石堡顺着药水河西行至鄯城;另一条是过赤岭后,沿着拉脊山南麓而下。

石堡城仅扼守药水河一线,虽然是最便捷的通道,但这里并不能完全制止唐军西进或者吐蕃东来。

而石堡城因为处于悬崖之上,易守难攻固然不假,但山顶的方台面积有限,可容纳的兵力也就数百人,如果唐军不间断地强攻,山上的滚石檑木也总有用尽的时候。

因此要守住石堡,战场便不能仅限于石堡一地。达扎路恭的战略是,先利用石堡易守难攻的特点,大量消耗唐军,打击唐军士气,然后出动两路大军,包抄过去,彻底击败来犯的唐军。

达扎路恭除了派出三千人增援石堡之外,其他的兵马暂没有动。他要等,等到唐军在石堡下死伤惨重,士气尽丧之时,大军再迅速出击。(未完待续。)

第0324章外战加内战

石堡战役打得如火如荼,每天唐军伤亡不下两千人,尸骨铺满了通向山顶的小道,尽管董延光战前已经下了死命令,但面对如此惨烈的伤亡,却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士兵们还是怨声四起,开始消极怠战起来。

战争进行到这个份上,不利的消息传回到鄯州,李光弼匆匆奔入使衙求见王忠嗣。

王忠嗣让人把他传进来之后,随口问道:“李将军,你有何事?”

“大使,末将来请商军务。”李光弼忧心忡忡地说道。

王忠嗣平静地说道:“现在是董延光全权负责指挥石堡战役,李将军找本使商议什么军务?”

李光弼知道王忠嗣心里不高兴,但他受王忠嗣提拔,有知遇之恩,当此之时,若不劝说一下王忠嗣,他实在于心难安。

“王大使体恤士卒,不愿让数万将士白白送了性命,这些末将心里明白,但如今圣旨已下,王大使若不依旨给予配合,连累董延光惨败收场,将来圣上追究下来,王大使恐怕难以逃脱干系啊!”

王忠嗣虎目一睁,盯着李光弼道:“李将军何出此言?本使如何累及董延光了?”

李光弼不避不让,直言道:“王大使于末将有恩,末将不得不直言,大使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诏令,将五万大军交给董延光指挥,却不悬以重赏,如此怎能鼓舞三军士气?鄯州城中财帛堆满库房,大使何惜以万段重赏,以堵谗言之口呢?这翻苦战若不能取胜,朝廷必将归罪于大使啊!”

连李光弼都知道,强攻石堡这样艰难的战役,若光有严令,没有重赏,是不可能让士兵效死用命的。王忠嗣身经百战,用兵老到,岂会不知道这些?

被李光弼看破自己的用心后,王忠嗣也不再隐瞒,他依旧保持平静地说道:“李将军的好意,本使心领了。我王忠嗣为国效忠,岂是为了追求显贵?

如今力争一城,得之却不能遏制吐蕃,吐蕃兵马依旧可以通常其它途径来犯。只要我陇右整军备武,使兵强马壮,吐蕃人占据石堡,也威胁不到陇右的安危;

如今大军出而强攻石堡,本已是错误之举,本使若再施以重赏,只会让更多将士丧命于石堡城下。我王忠嗣又岂能以数万人的性命去换取个人官位?”

“大使,然则圣上怪罪下来,如何是好?”

“圣上若是怪罪下来,不外乎夺我军权,我回到长安做个闲人,再糟糕一点,或者发配到偏远地区做个小官。这总比拿拿数万人的性命来保全我个人的官位好!李将军,我知道你是为我考虑,不过我主意已定,你不必再多言!”

听了王忠嗣的话,李光弼抱拳施礼叹道:“原来我担心大使个人安危,作为属下,不得不提醒您。如今见识了大使舍生取义古风,非我辈所能及也!末将已无语可说,就此告退。”

李光弼说完,再施一礼,才毕恭毕敬的转身离去。

说实话,从实际战略角度来看,王忠嗣确实觉得强攻石堡得不偿失,整个陇右就七万多兵马,如果付出几万精锐的代价,就算夺回了石堡,吐蕃大军依然可以从其他途径进犯陇右;

石堡城既没能挡住吐蕃北侵,几万精锐又已死于石堡之下,待吐蕃来袭,拿什么应战?

从这一点上说,王忠嗣的坚持,是有道理的。

当初李昂也曾提出放弃强攻石堡,以消灭吐蕃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案,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为了一个石堡,把陇右精锐都拼光了,到时石堡也不见得能守得住。

如果可能的话,王忠嗣倒真愿李昂把几万陇右精锐都带去吐蕃溜达,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王忠嗣也真是不能拿出重赏以激励士气,董延光拿不下石堡,至少证明他的推论是对的,皇帝就算要怪他配合不力,最多也就是撤去他的节度使之职,让他回京做个闲官(至少王忠嗣是这么认为的)。

皇帝不会在乎牺牲了多少人,只在乎夺没夺回石堡。但如果董延光真拿下了石堡,那么他之前劝谏皇帝的话,就变成错的了,到时他在皇帝心目中就会被全面否定,情况会变得更加危险。

因此,王忠嗣无论如何不愿悬出重赏,让更多的士兵去送命。

***

石堡城下,战鼓惊天动地,杀声回荡在山间,血腥味弥漫四野。在董延光的命令下,五万唐军日夜不停的强攻了四天时间,伤亡了七千余人,累累尸骨铺满了山道,填平的沟壑,鲜血涓涓流下,染红了整条药水河。

此战的惨烈程度,已超过上次吐蕃强攻合川守捉数倍,真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然而即便是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伤亡,唐军却连石堡的城墙都没能摸到。照这个速度,用不了多久,五万大军就得全部葬送在石堡城下。

大军士气变得非常低迷,很多士兵不愿再往上冲了,董延光便让亲兵持刀列于山道下,但凡不曾响锣收兵而退下来者,立即斩首。

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批唐军绝了退路,只能被迫继续强攻上去,唐军也用原木做了许多三角架,一个个三角架合起来,中间就可以藏人了,大家躲在里面合力扛着这些沉重的三角架往上移动。

理论上,三角架的斜面很容易让落下的滚石檑木滑开,但三角架的原木又不可能太大,否则根本无法移动。

石堡城的地势与合川守捉不同,合川守捉的滚石檑木只能从山道上斜滚而下;而石堡高耸于百丈悬崖之上,吐蕃人把上百斤甚至更重的巨石推下,就如陨石从天而降,石破天惊,所谓的三角架往往支撑不住,大量的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