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清- 第5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监则马上寻找跟该本章有关的文档,递送给皇帝,以便皇帝作参考。
    特报房负责的就是这桩事,因此随时有人值班,当然,皇帝随时需要什么文档,也是特报房递送。
    大报房则服务于皇帝的大决策,比如研究新的预算案,就需要查找海量文档以备参考,这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因此大报房只在秘书监里设了个接口,主要人马在国档馆里,跟翰林院和政事堂共享一套工作班子。
    常报房就是寻常国政要闻通报,若是皇帝在宫廷里,常报就是日日报,现在皇帝在外,还令政事堂摄政,就只需要旬日报。除了附本章资料外,同时也从皇帝指定的各家报纸上搜集要闻和舆情。
    秘书监和通政司并非皇帝唯一对外的消息渠道,禁卫署和总帅部又各有一套渠道,相互不干扰。也就是说,李克载所领的秘书使常事一职,仅仅只接触到寻常的政务国事。而且因为皇帝都已不再插手寻常政务,都是政事堂直接批黄,李克载也看不到他父亲的决策情况。
    看着林敬轩指挥另外的常事整理本章,查找文档,纵览数十份报纸,寻找值得重视的报道和评论。李克载就觉得浑身发痒,真要他来干这事,他怕是三刻钟就要疯掉。
    因为十天才一报,即便之前的内容已作了准备。但汇总整理也要花很多功夫,常报房一忙就是两个多时辰,直到午后,林敬轩才像是恍然记起了李克载的存在,抱歉地带着他去了小食堂用餐。而饥肠辘辘的李克载,肚子里就只剩下钦佩,对此人敬业的钦佩。
    直到下午三点。这一旬的常报才整理出来,看着林敬轩在装订好的常报册上亲手一页页盖下编号印章,李克载就提醒自己,日后坚决不能干文牍之事。
    “殿下阅过之后,在末页签押,就算妥了。”
    林敬轩递上厚厚文册,李克载心说,光看就是累人之事。他本想直接翻到末页签字,可这么干似乎太对不起别人的劳动成果,只好硬着头皮。一页页看了起来。
    前面基本都是政事堂、东西两院等方面追悼段老夫子的本章,接着李克载看到了鲁汉陕提报枢密院的本章,说南洋舰队已与西洋舰队汇合,呈请枢密院增派医生,加运药物,还在勋章数目和军功赏赐上讨价还价,看样子是要准备大干一番。而敌情如何,具体要怎么打却没说,这也不会说给枢密院,而是汇报给总帅部。
    后一份本章就让李克载眼角一跳。是都察院解释为何没有接受吕宋县丞投告总督周宁的书状,李克载心一热,父皇在过问此事了,正义一定能够伸张。都察院具体是怎么解释的,他也懒得看了,这事父皇肯定会弄个水落石出的。
    接着的本章就有点意思了。是武西直道事顾正鸣弹劾湖北巡抚杨烨,说湖北巡抚煽动民户阻碍武西直道。武西直道是去年收复西安后定下的大工程,要从武昌修直道,连通西安。这是国家由海到陆这项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道之后还会上驰道,最后会架上类似矿山和港口码头所用的那种铁道。李克载记得父皇还说起这工程,戏言到孙子登位时,铁道可能才会建成。
    武西直道事顾正鸣就是专门干这事的,他所掌管的武西直道事署直属工部,负责勘查设计、分段招标,监察工程进度,现在只是刚刚起步,就在湖北遇到了大麻烦,还不知是哪方面跟湖北没能谈好,逼得湖北巡抚杨烨跳脚了。
    这事太复杂,李克载也无心深涉,继续向下翻,后面也有不少纷争,不由感慨这一国太大,国事难平。
    眼见没几页了,李克载再见到一份本章,微微蹙眉。
    是湖北巡抚杨烨弹劾武西直道事顾正鸣私相收受,分包工段强征,与民人发生冲突,酿出血案。
    李克载来了兴趣,翻到之前顾正鸣的弹章,才知道顾正鸣是弹劾湖北本地官员跟宗族勾结,索要高额地偿,杨烨也有所关联,所以出面阻碍工程,甚至还唆使民人聚众驱赶路工,致有死伤。
    他讶异地问:“两份弹劾为何不放在一起?”
    林敬轩恭谨地道:“殿下,因是十日才一报,我们都是按时日顺序编的。”
    这是自己不专业了,李克载暗自挠头,但他还是觉得,照着这么个顺序,似乎杨烨很吃亏。顾正鸣在前面把事情都说全了,父皇看了之后已留有印象。杨烨的本章在后面忽然又冒了出来,关于事件本身,却没什么新说辞,感觉就是在强辩而已。要是自己的话,如果刚才不是先看了杨烨的本章,再翻回去看顾正鸣的,多半也会觉得杨烨有问题。
    觉得这么编排不妥,李克载道:“那可不可以权变,把这两份并在一起?”
    刹那间,李克载感觉到了,林敬轩微微变色,但马上就恢复了正常。
    林敬轩态度未变,应道:“这是常报房定制,我等不好擅改,若殿下以为可,那自无不可,就还望殿下在签押上写下一笔,不是臣等卸责,是怕陛下追问为何改制……”
    说得啰嗦,像是谨慎,可李克载却还是觉得不太对劲。
    “父皇只让我兼着常事一职,常事怕是没权改制的吧,那就别动了,我只是问问而已。”
    李克载抹过此事,在末页签下名字,然后感觉林敬轩像是松了口气。
    完工后还未到五点,李克载本想回后园见母亲,这事却一直在脑子里绕着,想来想去,就没想明白。本想去问杨适,又觉得这是不是在责难对方,让杨适那老实人有所误会。
    此时李克载就无比想念老夫子,这事他问老夫子绝对有答案,而且不会惹出什么风波。(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二章 狮虎党争:难解之争
    佚名者所着《英朝物语》有言:“南水北土是青,南土北水是黄,青黄浦埔两相映,不分东京与南京。”
    南京就是广州,东京则是松江府南,杭州湾北。南京有青浦港和黄埔区,东京则有青浦县和黄浦江,两京颇多相似之处。而皇宫和庙堂更是如出一辙,都是“四方护中天”的格局,北宫、南堂、东西两院、中天坛。差别只是东京天坛更大一些,而且东京是未央宫,南京是无涯宫。
    喧嚣多年的国都之争此时已经平息,国人都已接受东京为国都的事实,这也是皇帝以“拖”字诀办到的。到圣道十九年,除了每年十二月到越年二月,皇帝都要移驾南京无涯宫过冬外,朝堂和东西两院都已转到东京。
    在天堂南面的政事堂里,一身便服的李克载正襟危坐,聆听着当面中年人的教诲,此人面目冷峻,浑身充盈着一股厚重的凝练气息,却又因一只眼睛被眼罩遮住,显出直透人心的犀利刃气。
    内阁次辅范晋,虽未再领枢密院,却还兼着总帅部军务总长一职,是皇帝沟通军政的关键桥梁。就是想着这位“独眼叔叔”身份超然,更偏武途,不涉政争,同时也是段老夫子的弟子,李克载才跑来找他解惑。
    “陛下既让你历政,有些事也该跟你说了。”
    范晋看着年方十六岁的李克载,心绪也有些恍惚,当年他由段老夫子介绍到凤田村,给村里新立的蒙学当夫子时,自己二十岁,皇帝不过十七岁,一样的青春年少啊,自己那时还是两只眼睛呢。
    收摄心神,范晋接着道:“如今我英华,已到了……”
    苏州太湖洞庭东山下。一人坐在轮椅上,扫视身前上百神色肃穆之人,沉声道:“国家危矣!”
    此人鬓发灰白,面若刀削眉如钉。额头皱纹都像是石凿一般,轮椅后面,一个腰背佝偻之人,拄着拐杖,默默注视着轮椅上的人,仿佛除了他,这世界就是一片虚无。
    “国家危矣!”
    胤禛调门拔高几度重复着。这是开篇点题,嘴里这么说,心里更道,这英华伪朝,快完蛋了!
    “大家该还记得圣道十七年之事吧,安徽巡抚郑燮与桐城望族之争……”
    这事在两年前闹得一国沸沸扬扬。主角是朝堂新贵郑燮,天王府时代的恩科状元,在府县磨堪十多年。终于在圣道十六年升任安徽巡抚。
    安徽在英华政图中是个老大难,国家的治政原则,朝廷的诸多政策。在安徽一直受到阻碍。族田分户等政策受望族抵制,县乡院事为地方宗族把持,加之北部诸县还在满清手里,徽商跨南北自立,岭南江南乃至湖广的工商都难进入,朝堂对郑燮主政安徽抱有极大期望。
    郑燮也很有本事,一方面长袖善舞,以风流文名拉拢安徽名士,一方面起若干水利、教育和城建大工程,以利诱之。这些工程非本地工商所能承担,借此引入岭南江南的财阀工阀。
    两南工商在安徽占住脚后,郑燮有些得意忘形,想尽快解决问题,直接瞄上了桐城。桐城自明时起就是文盛之地,理学昌明。如今还在北面满清身居高位的汉臣一脉。如张廷玉、方苞等,都是桐城人。
    英华在国中推降租和族田分户,桐城人上下联手,阳奉阴违,背后又有徽商托底,之前县府乃至巡抚都无能为力。郑燮则跟桐城人较上了劲,双方明来暗往,斗得煞是热闹。
    郑燮毕竟是封疆大吏,还有两南工商为助力,眼见是要尽全功了。但到了圣道十七年年中,事态渐渐严重起来。
    先是有人投告都察院,说郑燮贪赃枉法,**豪奢。这一招郑燮接任时早有所料,都察院也不愿被人当了枪使,糊弄着盖过了。但接着又有人投告郑燮在十三年江南教匪案里,犯有预谋反乱之罪。这投告不仅发到了都察院,还上了好几家报纸。
    都察院不得不出马,内阁也动了起来,但不知为何,上层步调也不太一致了,都察院竟正式立了案,要细查郑燮当年所为,不是中廷禁卫署出面,力保郑燮清白,郑燮即便没查出问题,也再不可能呆在安徽。
    这一击被挡回后,事态进一步失控,流言通过若干小报传出,有人居然翻出了十多年前郑燮与贤妃的暧昧传闻,而且还一步步升级,最后居然荒谬到揣测二皇子出身的地步。
    郑燮再也没办法立足,主动揭露自己其实只好男风,自污以保皇室清白。都察院以私德问题弹劾了他,这位前程似锦的名吏,不得不转调国史馆当板凳学士。
    此事幕后推手自然是桐城望族,因攀污到贤妃和二皇子,原本绝少干涉政务的皇帝终于发怒了。先是军情司向外界透露桐城方张等家还与满清族人有勾连,接着又“破获”若干潜伏清谍案,全由以桐城几家为首的安徽望族掩护,《中流》等报又曝出满清皇商晋商与徽商的非法来往,尤其是倒卖军器、火药等事,桐城望族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桐城人顿时成了国中人人喊打的国贼。
    三百多人以叛国罪被斩首,六千多人被发配海外垦殖开矿,安徽“反动派”被清扫一空,桐城方张等望族更被连根拔起。桐城案与当年的白衣山人案、范四海案并列,称为国初三大案之一。
    “桐城案?是闹得挺大的,那帮理儒居然含血喷人,糟践到贤娘娘和二弟身上去了,我都很生气。可被杀的那些人跟满清来往很深,倒真是罪有应得,只是之前父皇懒得动他们,把他们当肥羊养而已。外面有人说父皇也有修罗手段,我看啊,父皇真要动修罗手段,又何止三百颗脑袋?当初要真许了东院的《国罪法》,三百颗脑还不够一天掉的。”
    政事堂里,听范晋说到桐城案,李克载抒发着感慨,在他看来,被杀之人都是罪有应得,而那些被流放的,日后怕还要感激父皇,给了他们新的出路。
    范晋摇头:“这只是开始……”
    太湖洞庭东山下,胤禛高声道:“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幕后之人只有桐城?如此看,如此想的都是愚人!什么三大案,我看啊,马上就有四大案、五大案!”
    他侃侃而谈,下面那百多人一个个两眼发直,也不知道是在想什么。
    “真正的凶手不在桐城,而是在官府、在朝堂!”
    “湖北巡抚杨烨跟武西直道事顾正鸣斗得不可开交,你们怕是觉得这事很小,我跟你们说,这事闹到最后,怕不得掉上千颗脑袋,朝堂半数换人!而这还只是开始,到最后,一国裂作两瓣,若是北面大清还有智者,还有大决心之人,竖起一杆大义大旗,挥军南下,这一国怕不……哼哼。”
    胤禛说得脸颊生绯,额头冒汗,不少听众摇摆起身体,也像是震撼至极。
    “看事就得看根子!这个国家的朝堂根底是什么?是勋旧派和士林派!勋旧派靠着工商,尽吞一国之利,士林派起于科举,要官僚治政,要握一国之权!”
    “武西直道事顾正鸣是计司使顾希夷族人,勋旧派,湖北巡抚杨烨出自寒门,士林派。武西直道是工商为主,顾正鸣征地,将直道两侧一里内的土地都算作路权一并发卖,若是跟湖北县府分赃不均,自是矛盾不休。”
    “可重点不在这里!若是两方只单纯就事论事,就利论利,未尝没有两全其美之道。但顾正鸣是陈万策一派,杨烨是薛雪一派,薛陈两派一直在斗,从地方一直都到朝堂。”
    “首辅汤右曾年过七旬,垂垂老矣,这一场卧病,怕再起不了床,薛雪有可能成首辅,陈万策该能升次辅。其他次辅都专擅外事或军务,就他们二人主政国务。薛雪自要以自己这一派主导国政,陈万策当然不愿被薛雪挖空了根基,两派就是水火不容!”
    “听明白了吗?这已不是顾杨两人之事,而是薛陈两派之事。没明白?陈万策是勋旧派,薛雪是士林派……你们怕又要说,陈万策自大清投奔而来,毫无根基,哪里是勋旧派,薛雪是天王府老人,皇帝早年心腹,哪里是士林派,你们啊,根本就看不懂政局……”
    胤禛摇头不止,下面那百多人个个依旧两眼发直,一副不明所以的茫然之色。
    政事堂里,范晋对很是茫然的李克载道:“置身何派,确是要看出身,但对他们师兄弟来说,却要从事功出自何处来看。”
    “薛雪一直长于外局,昔日交趾之策,就是他跟冯静尧和陈兴华等人定下的。之后他更专注于苗瑶藏蒙回等族事务,他的功绩,他的根本,都来自于凝外成内。因此他从来都借助于国中官僚之力,只有靠官府入苗瑶藏蒙等地,才能各族一体。”
    “陈万策长于内政,多年来负责族田分户等事务,这是他在朝堂的立身之本。而他办这些事,都是借重于工商之力去督压地方官府,他所结成的一派跟工商一面走得更近。”
    范晋语气沉重地道:“这两派,已经难以调和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三章 狮虎党争:国泰平安艾尹真
    “舆论将这两派称为勋旧派和士林派,这只是代称,说的是这两派最初的根基,并不是指称派内之人的出身。薛雪一派以进士科出身的官僚为主,他们强调的是官僚高于其他,工商得服从官僚,毕竟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各族不同,甚至各地不同,官僚就代表朝廷,代表国家,将一块块疆域凝为一国。而陈万策一派以明算为主,他们强调的是为工商服务,工商才是国家栋梁,英华之所以鼎革华夏,这才是根本。”
    “所以,薛雪一派总认为陈万策一派只求利,不谈一国之义,是东林之路,陈万策一派又认为薛雪一派是走旧儒之路,还企图变英华为官天下。”
    范晋说到两派差别,李克载想到了老夫子所著的《三代新论》,脱口道:“听起来,薛雪那帮人就像是代表国家的老虎,陈万策那帮人就像是代表钱的狮子,这是狮虎两党嘛。”
    范晋一怔,他也看过老师遗著,李克载这话还真是贴切呢,他黯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