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纪元1912- 第4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显然不可能!
    而事实,也未让他们失望,他们看到,搭乘军舰到达连云港的李子诚,并没有去关心“他”的军队,更没有动员没线多达数十万的劳动军团,至于派往各省的内务部队,依然认真的履行着剿匪任务,至于国务院所属机构,依然是依如往日的认真工作着。
    对于李子诚,数以千百万的国民,总是怀揣着这样,那样的期待,他们清楚的知道,只要“袁李合作”仍在,那国家,就有富强的一天,至少,这太平日子就不会被打乱。
    当他们中的许多人放下心的时候,作为国务总理的李子诚依然呆在连云港,视察着自己的工厂,了解着过去一年公司的各项发展,尤其是技术上的发展,当然,在很多时候,他会有所侧重。
    比如,就像现在,在德华大学第一界毕业生即将毕业的时候,不待学校邀请,作为学校的创办者,同样也是大学董事会主席的他,就主动的来到学校,来到这所他寄予了太多希望的学校。
    不过,对于外界的期待。作为当事者的李子诚自然有所了解,事实上,这正是他所期待之事,甚至于。对于一些“下属”们的推波助澜,也是持以纵容,毕竟,出于对历史的了解,李子诚清楚的知道,即便是到了21世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浓浓的“圣君”情结。更何况是现在,“负天下之盛名”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还有利于计划的实施。
    不过,相比于“负天下盛名”,只有李子诚自己才知道,真正能够引领国家强大的并不是他,而是一代、两代中国人,尤其是德华大学中的那些青年学生。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四年前,我创办了这所学校,他们问我为什么要创办这所大学。我的回答非常简单,我的公司需要,仅仅只是我的公司需要吗?”
    站在德华大学的大礼堂,面对着数千名即将毕业的的德华大学的师生,虽说演讲已经开始了几分钟,但李子诚依还是显得有些紧张,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也许,在这台下,就坐着未来的大师。如果自己的演讲稍有差池的话,那么,也许会误导他们一生。
    “不!当然不是!相比于公司,中国更需要这所大学,更需要从这所大学中走出的工程师们、专家们、学者们,去改变这个国家。对于个人而言,固然,**公司需要大量的工程师、专学、学者,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我更希望有朝一天,德华大学会成为一个华丽的梦想。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所希冀德华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并能成为一针催化剂,用以重塑这个幕色沉沉、喑哑沉沦的国家……”
    在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的时候,在这一群穿着学士服的青年人中,宋家诚有些激动的看着台上的总理,就在半个小时前,他的教授通知他,待演讲结束之后,总理会抽时间见他,这意味着他的梦想,也许很快就能变成现实了。
    “梦想!”
    话声稍顿,看着台下的众人,李子诚笑了笑。
    “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未来的中国,同样也应该是一个可供任何人实现个人梦想的国家,这正是我所致力的,也是我所努力的,之前,教授联席会议的几位教授询问过,是否能在你们的毕业之际,给你们一些人生的启示,其实……”
    笑了笑,李子诚看着这些年岁与他相当的年青人,自己可以给他们启示吗?
    “我们年岁相当,在这里,作为一个同龄人,或许,我唯一能够给予你们的建议是,做一个有所担当的人,对个人、对家庭、直至社会、国家,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强大,亦只有我们这一代人,点燃人生的火焰,这个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浴火重生!
    好了,同学们,希望你们记住这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你们将会推动着这个国家走向重生,走向辉煌,我期待着与你们同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祖国!为了祖国而奋斗!”
    掌声,雷鸣般的掌声伴着毕业生们的呐喊声响了起来,青年人总是容易被煽动的,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们,亦是容易动情的,毫无疑问的,李子诚又一次挑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尽管言语并不多,但对于他们而言,却已经足够了,已经足以让他们铭记终生。
    “哒、哒……”
    这会,“负天下之盛名”的李子诚倒是没有像外人所以为的那样——忙于国事,而是不停的按着手中的“自动铅笔”。
    对于自动铅笔,李子诚倒不陌生,要知道,无论是上小学的时候,还是高中,亦或是大学,甚至参加工作之后,自动铅笔都一直伴随着他,而现在看着那细细的铅芯随着手指不断按动,越吐越长时,李子诚的脸上却全是惊讶之色。
    这是——中国人发明的自动铅笔!
    如果说什么是惊喜的话,恐怕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惊喜的了,如果不是今天来德华大学的话,恐怕自己还真的会错过这个发明。
    准确的来说,是连云港第一件“自主创新”的“工业品”,尽管这并不是一件“重工业产品”,但这已经让李子诚颇为惊喜了,虽说过去的四年,连云港、陇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几乎所有的工业制造品都是依照专利资料库内的现成的图纸、技术开发数据研发的,至多只是实现其“国产化”罢了。
    在过去的四年间,**公司所属企业所致力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致力于解决产品的技术加工和生产问题,现在**公司或者说中国。可以依靠着领先世界三十年的技术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将来呢?
    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后发展国家,起初只能向科技先进国家学习和引进。但是科学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之后,才能成为植根于本国文化之中的实用技术,准确的来说,就是吸收加以改进。最终形成自我良性发展,如此,才能真正领先世界,至少不落后于世界。
    而按照李子诚的设想,**公司应该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吸收二战德国技术,完成德国技术向本土技术的转变,随后用十年的时间,在德国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此,在三十年后,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将不逊于美国,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这个吸收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比李子诚更明白“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就如同此时,手中的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一样,或许这只是一只普通的自动铅笔,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意味着未来。
    看着总理在那里把玩着铅笔,宋家诚此时不可谓之紧张。为了能尽快让自动铅笔投产,他曾向银行申请过贷款,也曾向商人们寻求资助,可最终都未能成功,如果不是总理来德华大学为毕业生作演讲,如果不是教授的推荐。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向总理展示他的发明,而现在,总理的沉默,却只让他紧张到了极点。
    “总理,这种自动铅笔,虽说价格高,但是使用起来,却极为便利,不需要用刀削笔,而且铅芯价远低于普通铅笔……”
    就在宋家诚准备介绍这自动铅笔的优点时,随手写了两个字后,李子诚却笑着抬起头看着宋家诚说道。
    “普惠……嗯,这个牌子倒是不错!”
    想着这个后世的日本品牌,李子诚却是在心下一乐,看来,这个牌子从此就要成为“中国制造”了。
    “怎么,什么时候投产,如果尽快投产的话,教育部那边,我无法保证,但是我可保证向他们推荐一下,同时基金会也会采购不少于50万支!”
    笑看着这个年青的“发明家”,李子诚等待着他的回答。
    “总理,这……”
    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的宋家诚一时倒不知道如何开口了,倒是安卓勤在一旁急忙补充道。
    “总理,现在这笔还不能投产,因为……”
    看一眼总理,不再那么紧张的宋家诚连忙说道。
    “没人愿意投资,而我们也没钱办厂,所以暂时还不能投产……”
    钱!
    终于,李子诚反应了过来,正如后世一样,很多限制新发明的原因,只有一个原因——钱,没有钱,拿什么去投资?拿什么去发明?
    看着眼前的这两个年青人,李子诚心知他们两人比很多人都幸运,不是因为他们碰到了自己,而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的帮助下,对铅笔厂的生产工艺加以改造,获得了一笔用于研发自动铅笔的资金,而且学校也给予他们资助。
    这无疑是得益于德华大学与**公司之间的亲密,当然也和现在工厂技术匮乏不无关系,所以工厂不会拒绝这些“小专家”的建议,如果换做后世,后世的工厂有几个人会听信这些“毛头后生”的话,对工厂制造工序加以改进?
    好吧!
    他们两个人是幸运的。
    可除去他们,除去德华大学的一万名学生之外,这么大的中国,就没有一个“发明家”,就没有一个爱迪生吗?
    不!不可能,中国人远比外人想象的更为聪明,只不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往往会被埋没,就像……就像眼前的这两位,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投资的话,也许,这个发明就会埋没于历史之中,如果这个时代有的话,风险投资公司,专门从事这种有一定风险的技术性投资,或许,这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也许……
    看着这两位满面期待的年青人,李子诚沉默片刻,心下的那个念头更浓了。
    “我个人或许不能给予你们什么支持!”
    在李子诚的话音落下时,无论是宋家诚还是安卓勤两人的脸上都浓浓的失望之情,就在他们失望之时,却又有一句话传到了他们的耳中。
    “但是我想,你们很快就会获得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资助!”
    “风险投资公司?”。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第134章 不得已间二人择(道歉!本章免费)

    小李=总=理回京了!
    几乎是在这个消息刚刚传来,人们便对此翘首以待,事实上,虽说他们对李致远充满各种憧憬,充满了信心,但是他们却依然希望看到李致远回京,而不像外界谣传的那样——总理准备于江苏另设国——务——院行营。
    那个另设国——务——院的消息,显然就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在那往李=总=理身上倒脏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府院分治归分治,可另设行营,却总会让人心神不定,生怕某天别当真打了起来。现在好了,不用再担心了,小李=总=理回京了。
    可对于身在京城,身居中南海的深宫之中的袁世凯而言,对于李子诚什么时候回京,却是一点不着急了,有些日子,他甚至都懒得去过问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暗斗,对此也不甚关心,袁世凯有他自己的心事:
    对他身边的人,是越发的失望了。
    又是一个阴沉沉的天气,一场没下下来的雨,只让京城的空气都有些闷热、有些压抑。也就是在这种天气中,袁世凯再一次把大儿子袁克定叫到面前,问了他一些社会上的情况——作为大总统,他几乎从不离开中南海,至少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离开中南海的。
    可是对于别人的汇报,他却不怎么放心,虽说通过报纸可以了解一些新闻,可对于许多外边的情况都是袁克定通过把兄弟,干兄弟和仁伯仁叔了解的。
    稍做一些了解之后,袁世凯看着这总会让他心觉失望的儿子说道:
    ““刺李案”现在社会上有什么风声没有?”
    “刺李案”,只要一提着这个字眼,袁世凯就觉得的头痛,现在回想起来”刺李案”他让步太多了,不单单是那个制宪会议,甚至国——务——院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保安总局”他亦未反对,保安总局是干什么的?不用猜。他也知道一二,这又是李致远的一计暗棋啊!
    “大爷。”
    袁克定连忙回答说道:
    “最近一段时间,咱们在天津、上海、在汉口已经造了许多舆论,都是朝着革命党的身上推的。对大爷十分有利。”
    自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之后,袁克定的身边便聚集着往日的把兄弟,今日的新朋友,再加上一些攀附分子,三教九流,什么人全有,什么消息也得的到。虽说现在他挂着四期模范团副团长的名义。可另一边,在见识了李致远的消息灵通之后,他也有样学样的弄了一个什么”俱乐部”以收集各种消息,所以,在很多时候袁世凯便把他当成了耳目。
    听了袁克定的话,袁世凯没有高兴,却崩着脸膛说:
    “空口说说而已,光这样不行。”
    “大爷觉得该怎么办?”
    “得做点实事了。”
    “这……”
    袁克定压根就不知道这时候能做什么实事。
    “现在。就连那个特勤局的李四勤,都还没能抓住凶手,也没找到什么真凶。自然的,现在咱们能做的也就是做做舆论了。”
    “浅见。”
    袁世凯瞪了儿子一眼。
    “这么长时间了,岂会连一个音信都没有?现在,就要查查。你去让雷振春到我这里来一趟,我对他当面交待。”
    袁克定离开居仁堂后,雷振春又进了居仁堂……
    对雷振春一番叮嘱之后,袁世凯这才把另一个人,江苏省制宪代表雷奋请到面前。47岁的雷奋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政法,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早在晚清时就任江苏省咨议员、咨政院民选议员。在民国建元后,又曾负责起草法律,包括起草《民国宪法》也就是外界所称的《天坛宪法》,后退出政界,民二叛乱期间,其国在浙江都督朱瑞与松江守军、水师沈葆义部之间斡旋。使松江免遭战祸,后又被任命为湖北省高等检察厅厅长,但因患肺病而未能赴任,而这一次,其却当选为江苏省制宪代表,虽说身体不佳,同样也明白这代表难当,可也得当,毕竟对于雷奋而言,他深知这或许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虽说他不是江苏省议会议员,可既然选了他,也算是知遇,不能辜负了江苏父老。不过,让他始料不及的早,他和江苏省制宪团不过是刚一来到京城,就接到袁世凯的邀请,虽说本有意拒绝,但最终,他还是来了中南海。
    “继兴,你患有肺病,可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在雷奋刚一坐下,袁世凯便出言慰问道。
    “这制宪虽重,可继兴你是咱们中国难得的法政干材,千万不要过于操劳,这制宪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一定要注意身体,身体最是要紧,这国家将来还指着你们这些法政专家哩。”
    这一番客套话说的,只让雷奋心下一热,袁世凯就是如此,总能在三言两语间,接近与他人的距离。
    “回大总统,制宪一事事关中国百年大计,雷某不敢懈怠?”
    对于雷奋的回答,袁世凯只是笑了笑,他之所以请雷奋过来,有他自己的用意,雷奋是江苏人不假,可他不是国社党人,甚至在江苏省制宪代表之中,其也不过只是”谋以名”,从而避免他人称”国社党一党专横”,对此,以雷奋之才,又岂会看不出来?
    不过对于袁世凯来说,对于国社党而言,雷奋是一着棋,可若是操做好了,又岂不是他袁世凯手中的一着妙奇,过去,或许对制宪会议有所抵触,可是现在,袁世凯却全没有了抵触之意,当然,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制定出“合他心意”的宪法,最好,是能参照他《袁氏约法》的基础上,制定这个国宪。
    “哎……继兴。”
    摇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