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早上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后娘娘早上好-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工部随之派人前往,探测并开采出了这种被命名为“磷”的矿物。
  虽然如何用它制造出能够增加土壤肥力的肥料,令全天下的粮食都增加产量,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作为发现者,余敏程的功劳却是毋庸置疑。
  他被召回京城,官职连升三品,跨过了五品这个坎,迈进了朝廷的核心。
  但是随着各项研究的展开,却越来越发现,最初对磷矿的各种功用,估计得还不是很准确。越来越多的用法被发现,而余敏程的名字,也自然被所有人记住。他的那篇文章,更是遍传天下,就连不读书的百姓,也能随口说出一两句。
  荣耀来得如此快,而且如此轻易,又是在自己从未想过的领域,余敏程居然觉得有些不习惯。
  于是,在回到京城的第二年,他又上了一本奏折给皇帝,表示自己在外面懒散惯了,就算回到京城也不习惯这里的生活,还是希望能继续出去,把作为采风使的工作完成。
  皇帝沉吟良久,最终批了“准奏”二字,又叮嘱他到了其他地方,也要细心观察不同之处,争取发现更多利国利民的东西。
  余敏程:“……”
  又过了几年,成熟的磷肥被制作出来。只需要将一点点肥料化入水中,浇在农作物周围,便可以大大增强土壤肥力,令作物丰产。
  在这种肥料可以稳定批量生产之后,整个大秦的粮食产量便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风调雨顺之年,土壤肥沃的良田甚至可以达到产量翻番的程度。
  然后李定宸惊讶的发现,大秦的粮食快吃不完了。
  即使还要供给整个北方草原民族,也完全足够。毕竟除了本地所产之外,安南等地每年同样能够出产无数粮食。
  李定宸可不是刚富起来的土财主,坐在自家粮仓里,睡着都能笑醒,却不知道这些粮食该怎么用法。有了足够多的出产,朝廷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酿酒业兴起,除粮食之外的其他种植业同样也开始兴盛,丝绸、茶叶、桑麻、瓜果蔬菜……一片土地能养活的人多了,自然也有一部分人离开土地,去学手艺或是经商,市面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百姓们的生活需求自然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农家有了多余的粮食,养殖业也开始兴盛。在院子里喂养些鸡鸭鹅之类,不但可以增加收入,也可改善生活。更有人专门以此为生,扩大规模,做成远近闻名的大户。
  这些变化,都一一看在余敏程的眼中。
  直到现在他也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但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心中还是不免激荡起几分情绪。
  这天余敏程途径一座小镇,停下来在路边的茶棚里喝茶,却见这主人家只有一个待客的老妇人和一个看火的小丫头,不由心生恻隐,出声询问。却得知这户人家的男人都去参了军,结果留在西北没能回来,只留下家中老少三个女子支撑门户。媳妇年轻守不住,再嫁了,便只有老妇人带着孙女过活。就在路边支起摊子,摆个茶棚营生。
  这么一说,听起来日子凄惨得很。但等余敏程细细问完,却发现自己那一点同情心却是全无必要。
  家中虽然没有男子,但官府给了抚恤,又优免了所有徭役赋税,周围的邻居也肯多照顾。这茶摊摆出来,一日也有几十个铜钱的进项,足够两人过活。
  看这老妇人的言谈举止,虽然目不识丁,却自有一套礼节。面上不见风霜愁苦之色,言笑晏晏,十分健谈。再细看两人衣着,虽然颜色不那么鲜亮还洗得发白,却也是干干净净,也不见补丁。
  再听老妇人言谈,不但日子过得下去,就连孙女儿的嫁妆她都攒了不少,就等着寻摸个好人家了。
  因为两人说得上话,她老人家还送了一盘子红薯干,让余敏程嚼着打发时间。他不肯收,便佯作发怒,嗔笑间依稀可辨年轻时的美丽。
  无论经历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支撑着百姓们从中自愈,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谓太平盛世,大抵便是这般了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少年时读过的诗歌里所写的景象,也不过如此了。
  何其有幸,生于这样一个年代,亲眼看着它从无到有缔造而成。更幸运的是,在这其中竟也有自己的一分力气。
  余敏程在闲谈中喝了一壶茶,顿觉疲惫尽消。发付了茶钱,将最后一块红薯干塞进嘴里,那甘甜的滋味似乎要从口中一直流到心底去。
  他辞别老妇人,翻身上马,开始了自己下一段征程。


第128章 番外二 传承法度
  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心愿之后,李定宸并没有闲下来。
  朝堂上的事千头万绪,他一日还坐在皇位上,就一日不可能得闲。甚至打了胜仗这样的大喜事,他最大的放纵,也就是那天与越罗同骑,穿过整个京城回宫了。
  这件事令朝臣们颇有微词,奇异的是在民间却并未引起任何反感。茶楼酒肆里的百姓们偶尔说起来,也都是羡慕的语气,对于帝后感情和睦这件事喜闻乐见。
  三宫六院固然令人神往,但恩爱不疑反而更容易成为民间榜样。
  据说如今年轻男女们求姻缘,已经不拜诸天神佛,专拜当今帝后了。其间倒也成全了几对恩爱眷侣,却是后话不提。
  回宫之后,李定宸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两个孩子玩了一天,弥补这段时间不在他们身边的遗憾。
  年年是个人来疯,见到了父皇,对宫中那一群小伙伴就有些爱答不理,也不怎么想去上课了。千挑万选出来的老师们秉承皇后娘娘的要求,教习时要求十分严格,过了开始的新鲜,公主殿下就不打耐烦了。
  所以玩得累了,窝在自家父皇怀里休息时,她便奶声奶气的道,“父皇,年年不想上学堂了。”
  可惜的是大靠山李定宸这一回并没有放纵她。他揉了揉她的小脑袋,柔声安慰道,“可是别人都去上学堂,只年年不去,别人会笑话你的。等你长大了,什么都不懂可不成。”
  年年呆住,然后一推李定宸,从他怀里跳了下去,蹬蹬蹬跑走了。
  李定宸虽然下狠心拒绝了亲女儿的要求,但心里也琢磨着回头要召几位先生来见,问问教学进度,叫他们不可逼得太紧。虽然这些事皇后必然也会交代,但他到底还不放心。
  等他思量完了,一转头,就看到冬生拉着年年的手在说悄悄话,竖起耳朵来一听,他说的却是,“这种事求父皇没有用的,要去求母后才行。”
  李定宸:“……”
  虽然这好像就是实话,但听在耳朵里,怎么就那么不中听呢?
  夜里,被质疑了权威的皇帝在床笫间狠狠振了一次夫纲,才好笑的将这番话编排给越罗听,“你说他小小的人儿,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心思?”
  “陛下如冬生这么大时,心思难道就少了?”越罗不信的问。
  李定宸陷入了可疑的沉默之中。在冬生这个年纪,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段好日子。随着年纪长大,开始懂事,周围的人都不敢再随意糊弄他,上面的事情有父皇顶着,一日里最大的愁烦也不过是今日的功课太难,晚膳的菜品自己不喜欢。
  那时的确是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小心思的,可惜……
  这么一想,心下倒是对冬生生了几分怜惜。他摇头一笑,“也罢,他松快的日子,也就这么些时候了。”
  “陛下想好了?”越罗问。
  李定宸点头,“如今正是时候。再说,立了太子,朝堂也会更稳定些,好教一些人浮着的心定下来。”
  果然之后不久,在大肆封赏西北一战之中的有功文武官员之前,李定宸下旨,立皇长子李飒为太子。这件事从冬生出生就有人提,直到现在,才总算是尘埃落定了。
  虽说拖延到现在,根本原因是李定宸一番慈父心肠,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够体会。
  因此消息一出,朝堂上自是少不得一番议论。
  如今冬生耳边已经能够听到一些别的声音了。虽然人都是他们千挑万选出来的,但待在那个位置久了,免不得生出旁的心思。李定宸和越罗有意磨练冬生,便暂时没有插手。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成为太子这件事,冬生心里自然是欢喜的。
  但这欢喜只持续了小半天。
  因为李定宸旋即下旨,言说东宫年纪渐长,也该开府读书,不但着人将空置了不知多少年的东宫给收拾出来让他搬进去住,又要从翰林院择选老成持重、才华过人、品行高洁的官员教导他。
  听起来就非常不妙的样子。
  李定宸不走寻常路,后宫也就没那么多规矩。开始是让越罗跟他一起住太平宫,后来索性两个孩子也养在这里,将整个后宫都给空置了。
  冬生早已习惯如此,乍然听说要搬出去自己住一个宫殿,顿时大惊失色,连忙来寻越罗求助,“母后,儿子为什么要搬出去?”
  他小时候虎头虎脑,却越长越四平八稳,少见这样的时候,越罗揉了揉他的头顶,“你当了太子,是国之储副,天下人都看着,自然要有太子的样子,不可再跟着父皇和母后住。虽然我们也舍不得你,但这规矩不能不守。”
  冬生喃喃道,“难怪父皇一直拖着不肯立太子……”早知道他也不要当这个太子了。
  越罗弯了弯眼睛,心道还不算傻。不过,拖到现在差不多也是极限了,这个立太子的时机又实在好,自是不容错过。
  不过她还是安慰道,“别怕,那东宫还是仁德太子在世时住过,已经空置了近百年。虽然屡有修缮整理,但要弄到能住人的地步,还早着呢。不修个三两年,休想完事。”
  反正这孩子还没教好,她也不放心让人搬出去,修整宫殿的事,慢慢来便是。
  冬生便立刻又高兴起来了。
  他今年六岁,两三年之后,已经过了“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年纪,就是在民间,这么大的男孩也不会跟爹娘一起住,心下自是没什么不平的。再说,两三年的事,对现在的他而言,还非常遥远。
  搬迁的事可以拖着,但选老师的事,李定宸亲自过问,却是半点拖延都没有。不过一个月,冬生就从启蒙班转入小学班,不再念三百千,改学经史子集了。
  除了换了一批老师,换了学习内容之外,跟从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一颗略微惴惴的心,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李定宸说到做到,立完太子之后,并没有像很多朝臣所设想的那样,开始肆无忌惮的大肆改革,而是给朝廷留出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间。一场战争——虽然是大胜,对大楚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自然需要休养生息。
  但他自己却没有闲着,除了处理政务外,每日还要翻看大量的书籍,做笔记,誊抄其中的内容。
  好在有越罗跟殿中省的内侍帮衬,倒也不算为难人。日子好像又回到了李定宸亲政之前那段时间,两人每天一起读书,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进。
  越罗没有问过李定宸要做什么,但是从整理出来的这些资料里,却已经隐约的摸到了轮廓。
  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千百年来,儒家便成了治国之本。一整套的立国、治国方略,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历朝历代,关于儒家和百家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歇过。
  早期跟儒术一起并称的是道家黄老之术,也称无为之道,但魏晋以后渐渐证明此道不适合治国,又有法家脱颖而出,以半融入儒家的方式,成为了治国者的另一选择。
  但这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却也始终都是存在的。
  法家讲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本身就是对儒家伦理纲常、君臣父子的一种冲击。
  所以历朝历代都会修法典,可是实际运用之中,很多条款几乎等于废弃,大部分官员断案时的依据不是律法,而是伦理道德。翻开历代刑案记录,会发现有些判决实在是荒唐至极,却被奉为典范。
  因为这个,古往今来的变法者,有好下场的没几个。
  李定宸若真要修改法度,挡在他面前的阻碍恐怕会比之前所有经历过的更甚。不是某个人,不是某一种势力,而是这天下已经成型了的、深入人心的观念和道德。
  也就难怪他什么都不说,一头扎进书里。想来这其间的难度,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越罗没有发现也就罢了,既然已经知道了,便少不得要跟李定宸交流一番,确定他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而李定宸听了她的担忧之后,便笑道,“阿罗放心,朕心里有数。”
  如果真的要完全推行法家,那么第一个要变革的,只怕就是他这个皇帝。然后就是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官吏和士绅阶层。李定宸早不是那个做事只凭着一腔冲动的人,自然知道这很有可能动摇大秦的根基,短时间内难以做到。
  但他还是决定要做这件事,也是有缘故的。
  “只是想在现行律法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他对越罗道,“世间之法,有特别之法,也有常法。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乃是迫不得已。然而一旦开了口,人人都冀望于此,原本的法度自然也就作废了。若上位者不修己身,朝令夕改,则容易让人不知所措。因而朕只是想建立长久可行的常法,传给子孙后代。”
  所以他的打算,只是在现有的框架之中尽量的调整。这样一来,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越罗虽然不想给他泼冷水,但还是道,“想来历朝历代,编修典籍的时候,想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是再好的规矩,若无人执行,也就渐渐废弃了。”
  这一点李定宸显然也想到了,他点头道,“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将这些法律推广开去,叫所有人都知晓。如今律法几乎废弃,无非是因为百姓都不知晓。若能使之深入人心,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般人人皆知,想来也就能长久流传了。”
  虽然很难,虽然会有很多阻碍,但他们也还有很多的时间,不是吗?


第129章 番外三 分权之道
  可能每个当皇帝的人,内心里都想要将这江山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李定宸亦未能免俗。
  但他不仅是想想,还在琢磨着自己能做点儿什么,好让大秦的江山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重新立法,便是这种尝试之一。不过这是一条漫漫长路,短时间内看不出个结果来,倒是另一件他想了很久的事,可以开始着手安排了。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其实就是权力斗争的历史。早先,秦汉以前,皇帝忌惮的对象是诸侯和藩王。因为诸侯有兵有地有粮,完全可以自立,随时都能造反。为了收回这种权力,皇帝一边打压诸侯和藩王,一边提拔自己的亲信。结果就有了外戚之乱。
  后来皇帝连藩王带外戚一起警惕,就开始扶持朝臣,却渐渐形成了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面。
  再后来,为了压制世家,皇帝开始扶持寒门出身的臣子。武将手握兵权容易出事,天然就会成为皇帝压制的对象,于是由科举而出身的人渐渐聚拢在一起,形成了士族。他们个人的力量不大,但结合起来,却能成为能够左右皇权的存在。而其中代表,就是相权。
  不是因为宰相个人能力如何,而是因为他身后站着整个文官集团。而打压了这一个宰相,朝臣们同样能够捧起另一个。
  这是集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所有的智慧,逐渐推演出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的情况下,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毕竟文官们都盯着相权,便是皇室发生了动荡,他们也更倾向于扶持傀儡皇帝而不是自己撸袖子上。
  所以李定宸现在要面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