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亲卫都离开营帐有二十步之遥,庞统这才陪着笑脸看向祝融。
祝融神色很平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庞统,开口缓缓说道:“你偷看我洗澡,所以你必须娶我。”
“啊?那个,祝融姑娘,这只是一次意外,除了你我之外,并没有别人知道,只要你我不说,对姑娘的名节……”庞统脑门见汗,急忙劝祝融道,只是劝说的话说到一半,庞统就说不下去了。面对祝融那双大眼,庞统小声问道:“还有别的选择吗?”
“有。”
庞统闻言大喜。
就见祝融掏出了刀子,盯着庞统缓缓说道:“我先杀了你,然后再自杀!”
庞统差点拔腿就逃,这蛮人就是蛮人,说不通就动刀子。“祝融姑娘,有话好好说,何必动刀动枪呢?这不是还在商量嘛,你先把刀放下,咱们好好商量商量。”
“哼!你应该庆幸刚才你没逃跑。”祝融冷哼一声,随手一甩,一把飞刀准确无误的钉在了营帐的木柱上。
“祝融姑娘好刀法。”庞统连忙称赞道。为了讨好祝融,庞统亲自将钉进木柱的飞刀取下,看到飞刀尖上扎着的一只飞虫,庞统不自觉的咽了咽唾沫。
“这娘们真彪悍!”庞统心中暗道。
“痛快点,你倒是娶还是不娶?”祝融收起飞刀问庞统道。
“祝融姑娘,这个,婚姻大事岂可儿戏,你既然想要嫁我为妻,那自然就要按照汉人的规矩来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庞统一时间也想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先使出拖字诀,给自己争取一点时间再说。
“你们汉人就是麻烦。那你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娶我?”祝融不耐烦的问道。
“呃,这个嘛,我要先将此事禀报陛下,然后再派人去征询叔父的意见……”
“你刚才不是还说父母之命吗?干嘛要征询你叔父的意见?”祝融不解的问道。
庞统闻言沉默了片刻,低声说道:“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是由我叔父抚养长大,叔父对我来说,就是最近的长辈。”
“……对不起。”祝融歉意的对庞统说道。
庞统微微一愣,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摇头说道:“不碍事。祝融姑娘,既然你打算让我娶你,那你令尊那边怎么办?难道不需要征询他的意见?”
“……你想要入赘?”
“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做那种没骨气的事情。”庞统想也不想的摇头答道。
“那就最好暂时不要让我阿爹知道。”
庞统:“……”
好不容易将祝融给哄走了,庞统不由暗松了口气。庞统这次会来东川,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功勋,不给别人攻击刘福任人唯亲的借口。其实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让庞统选择离开了长安。
庞统失恋了。当初带着黄月英来到长安,二人分开各自忙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二人忽略了维系二人之间还不成熟的感情,结果导致二人最终没有了感觉。
黄月英看上了与自己一同在黄承彦座下学习的一名学生,而庞统知道了此事后,除了黯然退场,并没有表现的有多么激动。
不过刘福清楚,庞统虽然没有表露,但心里却很难过。趁着南征军受挫的机会,刘福一面想让庞统多积累一些经验,另一面就是借此机会让庞统散散心。在刘福看来,一帮蛮人,怎么可能难得住凤雏。只是让刘福没想到的是,如今庞统就被一个蛮人姑娘给难住了。
当初之所以会带着黄月英去长安,原因就是庞统的叔父庞德公的反对。黄月英是混血儿,她的母亲是一个羌女,是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在流放之时所娶。后来黄承彦回到襄阳,迫于家族的压力与黄月英母女分开,结果导致黄月英的母亲郁郁而终,而黄承彦也幡然悔悟,不惜与家族闹翻也要把黄月英给带在身边照顾。
因为混血的原因,黄月英虽然聪慧,但在襄阳的时候却并不受人待见。以至于到了婚嫁的年纪,也无人登门求亲。
而庞统的叔父庞德公,那就是个血脉至上论者,当他听到庞统说想要娶黄月英为妻的时候,那反应是激烈的,以至于庞统不得不出此下策,带着黄月英直接投奔了长安。在得知庞统跑去了长安以后,庞德公差点没被气死。但随着关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为了家族的未来考虑,庞德公还是恢复了与庞统的通信,前两年更是命人将庞统的弟弟庞林给送到了长安。
不过叔侄二人虽然和解了,但对庞统的婚事,庞德公的态度始终没变,庞德公依然坚持想让庞统娶一位汉家的名门望族之女为庞统的正妻。这要是让庞德公知道庞统这回要娶的是个纯种的蛮女,而且还是正妻,那热闹肯定很有看头。
一想到叔父庞德公那张板着的老脸,庞统就感到头疼。可拒绝祝融,庞统又有些不敢,这姑娘太彪悍了,一手飞刀使得极准,更何况此事要是传扬出去,理亏的还是自己。
思前想后,庞统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心目中的明主,在他看来,如今能够帮自己的,恐怕就只有西汉天子刘福了。
长安
登基称帝的天子刘福此时正拿着庞统写的家书摇头苦笑,让关心刘福身体,过来提醒刘福早些安歇的蔡琰感到疑惑。
自从登基以后,刘福陪伴妻儿的时间就变少了。虽然刘福将大部分事情都交给了臣子去处理,但那些必须需要刘福点头同意的事情依然不少。为了处理政事的时候减少来回奔波传信的时间,刘福将皇宫的一部分作为奖赏赠给了大臣。以至于到了夜晚,当整座长安城都陷入黑暗的时候,唯有皇宫一带依然灯火通明。
“陛下,何事让你感到为难?”蔡琰好奇的问道。
“琰儿,你自己看吧。”
“这个,似乎不合规矩。”蔡琰没有接刘福递过来的书信,面露迟疑的说道。
“这是士元的家书,你看了没关系。”
听到刘福这么说,蔡琰这才接过书信看了一遍,看过之后,蔡琰的眉头也不由皱了起来,轻声说道:“这士元怎么如此不知轻重,女儿家的名节岂能随意玷污。”
“琰儿,你也觉得士元应该娶那个蛮女?”
蔡琰刚要点头应是,忽然心生警觉,摇头说道:“士元写信是来向陛下求助,此事还是由陛下做主吧。”
刘福有些失望,原本还想要顺水推舟的把这事丢给蔡琰,却没想到蔡琰不上当。不由苦笑着说道:“琰儿,难道你不知道替为夫分忧?”
“陛下,妾身也不想看庞德公那张臭脸呀。”蔡琰抿嘴笑道。
“得,那你就忍心看为夫去面对庞德公那张臭脸?”
“陛下,能者多劳嘛。”
刘福:“……”
当老大就是这点不好,小弟有了麻烦,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大,那就必须为小弟出头。只是一想到庞德公的那张会拉得老长的老脸,刘福就感到头疼。
“陛下,天色不早,还是早些安寝吧。”蔡琰柔声提醒刘福道。
刘福点点头,庞统的事情虽然难解决,但刘福绝对不会因为庞统的事情就冷落了自己的妻子,起身拉着蔡琰的手就往后宫走。而蔡琰也习惯了刘福这种亲昵的举动,反手握着刘福的手,身子落刘福半个身位,随着刘福返回后宫。
帝后刚要迈过后宫那道门槛,忽然就听身后有人急呼,刘福与蔡琰同时回头望去,一见来人,刘福的脑子嗡的一下。
“陛下,家父……家父……去了。”一身重孝的郑益恩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的对刘福哭道。
郑玄终究还是走了。在亲眼看到刘福登基称帝以后,郑玄强撑身体写下一篇支持刘福乃是汉室正统的贺词,随后便缠绵病榻,虽然刘福命华佗、张机等人联合会诊,怎奈郑玄天寿将尽,能够支持着看到刘福登基称帝,已经油尽灯枯,华佗、张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挽回郑玄的性命。
在刘福的心目中,除了卢植与蔡邕,郑玄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若不是郑玄的支持,刘福得不到中原士子的支持,若不是郑玄带来的诸多弟子,光是那些繁杂的政务,就会搞得刘福手下那帮人焦头烂额。
术业有专攻!刘福前期招揽的那些人,多是武将与谋臣,但对于地方的治理,这些人就麻爪了。多亏了郑玄,他的弟子多是精通治理地方的良吏,若不是这些人的默默奉献,即便刘福可以凭借武力打下关中,想让关中恢复活力,没有十年之功根本就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努力,刘福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理好关中,支持着刘福占了益州,击败了鲜卑。
如今,这个给予刘福极大帮助的老人离开了人世,这对刘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关中来说,也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先一步赶到郑玄家的卢植、蔡邕等人看到身穿孝服前来吊唁的刘福时,只是微微一愣,随即便沉默不言。而这两位不开口,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多言。有愣头青想要提醒刘福此举与礼不合,但还没等他们有所行动,就被一旁的同伴阻止。
郑益恩很激动,历朝历代,能够让一国君主为其戴孝的臣子,没有一个。这是荣耀,也是君主对自己父亲的肯定。
“郑师临走之前肯定有所交代,不论是什么事,朕尽皆应允。益恩你且安心处理郑师后事,待一切事毕,朕对你另有重用。”给郑玄上过一炷香后,刘福临走前对郑益恩说道。
一旁的人听到刘福的话,不由纷纷羡慕的看向郑益恩。皇帝是什么?一言而决富贵,一念而定生死的生物。这世上的事情,还真没有几件是可以难倒皇帝的。刘福当众对郑益恩说出这番话,那就相当于是给了郑益恩一个愿望。
“家父临终前曾叮嘱微臣,不可借机对陛下有所要求。家父所作所为,皆为大汉的中兴,只希望陛下不要辜负家父这番心愿,微臣就以心满意足。”
“郑师高风亮节,朕深感佩服。益恩,朕有一事相求,不知益恩可能答应?”
“陛下言重了,请陛下吩咐。”郑益恩急忙说道。
“如今皇子已到进学的年纪,我有意让你子郑小同进宫与皇子做个伴,不知你可同意?”
“微臣遵旨,这是郑家的荣幸。”郑益恩有些激动的答道。
对于第二代的培养,刘福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能够陪皇子读书,那对臣子来说是个机会。一旦与自己孩子交好的皇子在将来继位,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家族又可以保证一代的富贵。不过刘福对陪皇子读书的人选挑选很严格,不是什么人都有那个机会送自己家中的子弟进宫伴读。
如今在宫中陪几个皇子皇女读书的,除了朝中几个重臣的子女外,大多数臣子并没有那个机会。
“多谢陛下厚恩。”郑益恩对刘福高声谢恩道。
“……这些都是郑师该得的,郑师为我大汉操劳一生,所立功劳无数,福延子孙这点小事是朕这个皇帝的应尽之谊。”
文正,这个谥号对文臣来说是最好的,也是大多数文臣死后的最高褒奖。刘福回宫以后,立刻亲自手书,定下了郑玄的谥号。卢植、蔡邕等人虽然不反对给郑玄这个文正的谥号,但还是建议刘福与朝中众臣商议之后再决定。
刘福从善如流,同意了卢、蔡二人的建议。其实这也就是一个过场,郑玄是什么人,兴汉学院院正,地位仅次于院长刘福。他的学生弟子遍布整个西汉,像管宁、孙乾这种能臣,如今都已是一方封疆大吏,而学院出来的官员又怎么会反对给自己的老院正一个好的谥号。
朝堂很和谐,但在讨论完郑玄的谥号,商议是否暂歇兵戈的问题,文臣武将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不该对外停战,有的则认为应该与民休养生息。辩论的很激烈,武将的意见很一致,都是反对停止兵戈,而文臣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
刘福皱眉看着朝堂上吵的热火朝天的众人,不耐烦的拍了拍桌子,“都别吵了,我决定,大汉暂停兵戈,与民休养生息。命铁壁军驻守东川,保持对南蛮的压力,任庞统为朱提郡郡守,负责民生。”
老大发话了,当小弟的自然不能有不同意见。更何况众人都知道,庞统是刘福的重点培养对象,对于庞统的任命,众人自然不会有反对的意见。只是让铁壁军留在东川,这让众人有些不解。
刘福也懒得跟众人解释,只要负责各部门的上官明白,刘福也就不愿意多费唇舌。见没有什么大事要商量,便挥手宣布退朝。
郑玄的死,在刘福的决定下,令整个西汉全国上下为其举丧。这么大的举动,想不叫人知道都难。老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羡慕郑玄死后待遇的同时,许多人也不由自主的拿自家的主公跟西汉王刘福做一下对比,不指望全国举丧,只要能让一州之地的百姓为其举丧,大多数人就会心满意足。
只是对比过后许多人沮丧的发现,他们不如郑玄郑康成,而他们的主公也同样比不上西汉王刘福。东汉与西汉之争,明眼人基本都能看出最后能取得胜利的必定是西汉。西汉军政一体,令出一门,皇帝是真正的皇帝,远不是待在许昌连皇宫都出不去的东汉天子刘协可比。而东汉只不过是名义上的一体,皇帝不过是各路诸侯手中的傀儡,虽然因为西汉这个共同的威胁存在而各路诸侯相安无事,但大规模的战事虽然没有,但小规模的冲突却是不断。各路诸侯都有各自的小算盘,而在这种情况下,东汉就如同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人们在猜测西汉的天子刘福会在什么时候出兵收复故土,而随着郑玄的死讯,这种猜测不得不又往后拖延了三个月。因为西汉天子刘福已经下诏,为了纪念郑玄郑文正公的逝世,西汉止戈百日。
没人觉得这是进攻西汉的绝佳机会,在这种时候挑衅西汉,必将遭到西汉最有力的反击。而西汉也正如西汉天子刘福所言的那样,在外作战的部队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
庞统原本还挺高兴,因为随着西汉天子刘福的这个诏令,祝融以及她的族人没有了继续留在汉营的理由,可让庞统没想到的是,祝融没走,她的族人大部分被她打发了回去,而祝融则带着百十人跟着庞统去了朱提郡的昭通。
“祝融姑娘,你为什么不回去?你不怕你阿爹担心吗?”庞统苦口婆心的劝道。
“不识好人心,我是怕你出事,带着人保护你。”祝融没好气的对庞统说道。
第224章南蛮内讧
好斗是人类的天性,征服他人,统治他人是许多野心家的最终目的。当有来自外部的威胁存在时,这种斗争会暂时停歇,但当外部的威胁不在时,这种斗争就会再次开始。
随着郑玄的离世,汉军在西汉王的命令下停止了一切对外攻伐的行动,而蛮人也因此得到了百日的和平。对普通蛮人来说,这百日的和平让他们紧绷的神经可以好好的舒缓一下,而对像孟获这种有心一统南蛮的人来说,这没有汉人打扰的百日,却是一次铲除异己的难得机会。
朵思凭借着妖术,在蛮人中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愿意追随朵思的蛮人在人数上已经可以将将与支持孟获的人持平,而这对孟获来说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南蛮的王只能有一个,而这唯一的一个,只能是他孟获,绝对不会是朵思。
只是如今汉军停止任何攻伐行动,孟获想要借刀杀人的想法难以实现,唯一的办法只剩下亲自动手。可没有理由的攻击朵思是不可以的,暗杀更是不可取,一旦朵思死于意外,孟获会被立刻视为嫌疑人,对孟获在蛮人中的人望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必须要找到一个即可以光明正大的解决朵思而又不会被人诟病的机会。如果是单挑,孟获自信朵思不是自己的对手。而朵思也很清楚这点,对于孟获的挑衅,他一般选择的都是回避。
年轻人之间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