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落实到细节问题上,两人的观点仍然存在分歧。
比如监督销毁工作在得到承认之后,是否具备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如果监督委员会认为某国没有切实履行销毁核武器的承诺,应该以何种方式敦促其销毁核武器,要不要通过国际制裁或者其他手段达到目的?王元庆的观点很强硬,不但要制裁,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采取强硬手段。布兰迪诺则认为只应该通过制裁达到目的,不应该采取强硬手段,更不应该用武力对付武力。针对布兰迪诺的观点,王元庆只提出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制裁能够收到多大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布兰迪诺也提出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强硬手段能不能达到销毁核武器的目的?
当然,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核查与抽查是否需要提前通报,管理核技术与核原料的国际组织由谁来提供经费等等。
可以说,任何一个问题都将决定这份足以改变人类再史的国际条约的最终命运。
相对而言,王元庆与布兰迪诺只是在实现手段上存在分歧,在本质问题上的态度完全一致,均认为应该积极推进全面核裁军。决定将分歧留给谈判人员解决后,两人达成了最后一项共识,那就是两国的战略防御系统不能无限制扩张,必须有所控制,避免因此陷入新一轮国际军备竞赛。至于限制在何种程度,以及用什么方式衡量战略防御系统的级别,都需要两国的谈判人员进行具体磋商。
与共和国、美国相比,其他三个核大国的态度就比较复杂了。
英国的情况还稍微好一点,早在引世纪初,英国政府就开始削减核武器。虽然当时主要为了减少军费开支,股难关。但是从本质卜讲。英国在削减核武器方面的状明取为积极,因为英国有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拥有核武器只是维护英国大国地位的象征,在英国已经不再是大国的情况下,有没有核武器都没有太大区别。
法国的态度极为矛盾,因为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与外交地位主要建立在核大国的基础上。
就算在欧盟范围内来看,法国除了国土面积上的优势之外,人口数量与经济总量都不如德国,没有核武器,法国很难确保欧盟老大的地位。问题是,如果法国抵制全面销毁核武器,就将站在欧盟的对立面上,甚至连德国与意大利都会与法国分道扬镀。对法国来说,要么放弃欧盟老大的身份,要么遭到道义上的指责。对于法国积极推进的欧州政治一体化来说,这两个选择都非常痛苦。罗斯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土,却只有打手 亿人口,而且常规军事力量远不如共和国与美国,甚至在某些尖端领域连欧盟都比不上。对俄罗斯来说,核武器就是护身法宝,放弃核武器,等于放弃了国家战略安全基础。问题是,俄罗斯没有选择的余地。以俄罗斯的国家力量,最多支撑总量在两千枚以下的核武库,而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都在这个规模之上。核武器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不太明显。对付周边其他国家,核武器根本派不上用场,甚至连威胁意义都没有。
在共和国与美国联手的情况下,连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都被逼得走投无路,其他那些拥有核武器、或者试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更加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这并不表示这些国家会束手就擒。
谈判中,以色列就明确提出,如果国家与民族安全得不到保障,以色列绝对不会销毁核武器。受以色列的影响,伊朗政府也明确表态,如果以色列拒绝销毁核武器,伊朗仍然会积极研制核武器。
伊朗的威胁多半可以当作耳边风,早在力口年,美国就在伊朗战争中摧毁了伊朗的核武器研制基础,不然也不会心安理得的从伊朗撤军。按照国际社会的估计,就算伊朗集中国家力量,也不可能在四只之前研制出具备实战能力的核弹头。
关键还是以色列的安全问题。
虽然以色列只有大约的枚核弹头,而且只有力枚能够用导弹运载,其余的都是只能用飞机投掷的战术核弹头,但是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以色列拒绝销毁核武器,无疑于宣判了核裁军的死刑。
如何才能保证以色列的安全?
按照布兰迪诺的提议,包括美国、共和国、俄罗斯、法国与英国在内的所有参与全面核裁军的国家必须做出承诺,为以色列提供战略安全担保,禁止向以色列周边国家输出武器装备,并且在以色列遭到入侵或者威胁的时候提供军事援助。针对布兰迪诺的提议。王元庆针锋相对的提出,共和国可以为以色列提供战略安全担保,甚至可以在以色列遭到入侵时出兵相助,但是以色列必须与周边国家签署和平协议,承认巴勒斯坦的独立国家地位,将包括戈兰高地在内的、侵占的领土归还给周边国家。
关于以色列的安全谈判,几乎成了国际核裁军的命拜
虽然共和国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很大,但是为了不对裁军产生太大影响,布兰迪诺与王元庆都同意将以色列问题单独列出来,通过专门谈判加以解决。参与谈判的除了参加国际核裁军大会的伊朗、叙利亚与埃及之外,还将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利比亚等周边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除了以色列问题之外,还有巴西与阿根廷问题。
相对而言,这个问题好解决得多。虽然巴西与阿根廷都指责对方在研制核武器,但是在共和国与美国出面之后,巴西与阿根廷迅速达成谅解,均表示愿意在国际核裁军的框架范围内放弃核武器发展计划,并且拆毁所有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的设施。
相似的冉题层出不穷,每个问题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谈到打手 月口日,一个最大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丑多个参与谈判的“无核国家”在大会上提出了一项要求,即除了为所有签署全面销毁核武器条约的国家提供安全保证之外,五个核大国必须为无核国家提供补偿,以弥补无核国家在签署该条约之后的损失。
毫无疑问,这一要求直接针对三个核武器最多的国家。
按照该要求,由五个核大国保有的核武器数量决定补偿额度,而刃多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是补偿打手 如亿美元、英国拿出美元补偿给刃多个无核国家。
该要求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布兰迪诺的坚决反对。
用他的话来说,全面销毁核武器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受益的不是五个核大国,如果在销毁核武器问题上提供补偿,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二卫挟核大赤疑问,发样的补偿要求没有任何消二美国也不会答应。
与布兰迪诺的强烈反应不同,王元庆表示可以提供补偿,但是不是因为全面销毁核武器提供补偿,而是以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为由提供补偿。更重要的是,补偿不是现金,而是通过技术与投资实现。
俄罗斯总统的反应更加强烈,按照他的说法,如果要为全面销毁核武器提供补偿,最应该得到补偿的就是俄罗斯,因为全面销毁核武器对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安全影响最大,俄罗斯必须为此建立更加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也就应该获得补偿。
法国与英国也表示反对提供补偿,因为无核国家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谈判在此陷入了僵局。
实际上,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看。所有参加国际核裁军大会的国家都希望从中获得好处,而不希望有所损失。从整个人类的利益角度出发,全面销毁核武器肯定能够给所有国家带来好处,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却并非如此。用那些要求获得补偿的国家的话来说,全面销毁核武器等于降低战争门槛,也等于瓦解了弱小国家的最后防御力量,最大的受益者绝对不是普通国家,而是拥有强大常规军事力量的大国。为此,大国必须为全面销毁核武器承担主要责任,为利益受损的小国提供补偿。
从现实角度看,这些国家的要求并不过分。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核武器,如同共和国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就不再需要为发动战争而有所顾虑,几乎是想打谁就打谁,而没有强大常规军事力量的国家要么选择与某个超级大国结盟,要么等着挨打。更重要的是,以往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不小影响力的某些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必然会因此丧失影响力,再也无法为中小国家提供保护。从某种角度上讲,甚至会导致联合国土崩瓦解,使中小国家丧失发表言论、争取公平待遇、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保障。
问题是,!卜国想要好处,大国却不会因此心甘情愿的割肉。
别说美俄英法坚决反对为其他国家提供补偿,就连王元庆的态度也有所保留,毕竟共和国没有义务为盟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提供任何补偿。换个角度看,如果每个参与全面核裁军的国家都要求获得补偿,就算五个核大国的实力再强大,也承担不起如此承重的义务,最终只会导致全面核裁军成为泡影。站在各个国家的角度上看,如果在补偿问题上让步,全面核裁军也不可能在各国议会获得批准。
可以说,在此之前是核大国之间进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大国与小国进行斗争。
问题是,补偿能够解决小国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安全保障吗?
母庸置疑,经济补偿根本解决不了安全问题,甚至有可能使小国的安全环境恶化。
打手 月日,五个核大国领导人进行了闭门磋弃。
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安全保障体系。
虽然法国与俄罗斯坚持认为应该强化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中的作用,但是美国与共和国都认为联合国不具备承担国际安全的基础,也不可能对国际安全起到保障效果,如果联合国有用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战争了。
谈到这,大国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了。
俄罗斯与法国明显倾向于加强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而共和国与美国则更加注重以大国为核心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简单说,俄罗斯与法国不希望让国际核裁军变成超级大国瓜分地盘的盛宴,而共和国与美国却在积极朝这个方向努力。
虽然从长远角度看,待罗斯与法国的提议才能真正确保国际安全,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共和国与美国的想法更加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短短数年之后,美国就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了朝鲜战争,把联合国当成了工具;美苏冷战期间,联合国不但没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反而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利用的对象;美苏冷战结束后,联合国仍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是被超级大国利用,就是被抛到一边;随着中美冷战爆发,联合国的国际地位更加发发可危,基本上成了摆设。
用王元庆的话来说,如果联合国有用,就不会爆发那么多战争了。
联合国失去影响力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主导力量小国想借联合国维护利益,大国却把联合国当成了工具,如果联合国妨碍了某个大国牟取利益,则会被大国无情的抛在一边。
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以某个大国为核心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才能为该组织内的小国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别的不说,北约集团能够延续至今,与美国在北约集团的统治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在共和国与美国都主张以地区安全为主的国际秩序的情况下,局势难以逆转。
为此,王元庆充分利用了这次大会,积极为共和国的全球布局努力。
第一章第三章 集团化
“敌然伦敦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全面销毁核武器,但是所有涯入于求都认为,伦敦会议是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局势的分水岭。
让伦敦会议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全面取代联合国。
早在力打手 年,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西方世界就开始鼓吹“中美冷战随着一场又一场与共和国、美国有关的战争爆发,“中美冷战”的论调日益高涨。事实上,直到伦敦会议之前,“中美冷战”都缺乏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那就是分别以共和国与美国为核心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并未形成。准确的说,是分别以共和国与美国为核心的,以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军事政治同盟集团还没有完全形成。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伪命题”。
在绝大部分人看来,早在半岛战争结束之后,分别以共和国与美国为核心的军事政治同盟集团就已经形成了。
北约集团就是以美国为核心,以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军事政治同盟集团。事实上,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短暂扩张之后,北约集团就开始走下坡路。标志性事件就是留年的格鲁吉亚战争,以及力旧年的乌克兰大选。这两起事件终止了北约的扩张行动,最终使北约集团与欧盟集团在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上分道扬镰。
在法德意的积极推动下。欧盟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之后就开始推行军事一体化,以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为根本目的,而政治一体化只是军事一体化的自然延伸。随着欧盟在欧洲安全事务上的比重越来越大,北约在安全防务领域的影响力日益降低。
换个角度看,如果北约提供的集体安全足够重要,同时具备欧盟与北约成员国身份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等国家为什么要积极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呢?别的不说,伊朗战争期间,美国一度希望北约成员国出兵。共同承担战争负担,最终响应美国号召的却只有英国,而且也只是象征性的派兵参战,并没有提供实质性援助。如果美国在北约集团仍然有足够强大的影响力,比如像!呐年的科索沃战争,北约集团成员国就不会袖手旁观。
从根本上讲,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利益诉求与其他成员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国家战略所产生的严重分歧,成为了北约集团名存实亡的主要原因。虽然部分北约成员国与共和国存在矛盾,但是除了美国之外,没有哪个北约成员国受到了共和国的威胁,也就不存在需要抵抗共和国军事入侵的需求。绝大部分北约成员国都不希望与共和国直接对抗,更不希望卷入美国与共和国的对抗之中。
由此可见,北约集团算不上“中美冷战”的基本条件。
与美国一样,共和国也没有建立起以自身为核心的,以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军事政治同盟集团。
虽然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共和国花了很多力气改变周边环境,先后与巴基斯坦等国签署了安全同盟条约,但是这些甩盟条约基本上都是双边条约,也就是说吧基斯坦不会为了朝鲜向某个国家宣战,朝鲜也不会为了巴基斯坦向别国宣战。
由此可见,以共和国为核心的安全组织根本算不上政治军事同盟。
当然,共和国也在为建力军事政治同盟集团而努力。
印度战争就是一次大胆的试验。不但共和国与巴基斯坦参战,印度周边国家中,除不丹之外,其他国家均先后参战,而且均按照集体安全的规定履行战争义务。印度战争结束后不久,王元庆对尼泊尔、锡金、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与巴基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伊斯兰堡与这些国家的领导签署了“集体安全同盟条约”。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开放式集体安全同盟条约。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满足该条约的全部条件,得到了签约国的支持,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该条约,成为正式成员国。随后,顾卫民对朝鲜、越南、老挝、柬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