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5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晨皓猛的一惊,说道:“你是说,轰炸印军物资仓库?”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只要能够消耗掉印军的物资,特别是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物资,就能迫使印军向当地民众征粮。毫无疑问,包括阿萨姆游击队在内的独立运动组织会趁此机会拉拢民众,给印军制造麻烦。即便退一万步,阿萨姆游击队也受到影响,无法对印军构成威胁,在物资极端紧张的情况下,原本就不太在乎中央政权的民众会与军队分享仅有的生活物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印军的征收就将变成掠夺,抵抗再所难免,镇压行动也在所难免。在争取生存权的极端情况下,不管是抵抗的民众,还是镇压的军队,都有可能失去控制。”
    “灾难就会发生,国际舆论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印度东北地区。”
    裴承毅没多说什么,因为这是必然结果。
    “问题是,印军早已分散,物资也分发到了各级作战部队,有可能消耗掉印军的基本生活保障物资吗?”
    “当然有可能,只是比较麻烦。”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不太赞同裴承毅的观点。
    “虽然没有获得太多的相关情报,但是根据我对印军的了解,物资肯定不会分发到基层部队。”裴承毅拿起香烟,说道,“战争爆发后,我军在地面战场上第一轮行动就是攻占西里古里,切断东北地区与印度后方的联系,完成对东北集团军群的分割包围。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印军早就针对这一情况做了部署,不然不会在东北地区囤积大量军事物资,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按照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印军东北集团军会集中管理包括基本生活物资在内的主要军事物资,然后以配给的方式分发给各级作战部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费军事物资,坚持到援军到达的时候。当然,为了避免遭到轰炸,印军会将集中管理的军事物资分散部署在各处地下仓库。如果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没有错,光是用来储存面粉与大米的物资仓库就有一百多处,而且全部设在山体里面,无法确定所有仓库的准确位置。”
    “也就着法将其全部摧毁。”
    “需要全部摧毁吗?”
    “如果不摧毁,怎么”袁晨皓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
    “明白了?”
    “不是很明白。”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所谓狗急了都要跳墙,真要炸掉了印军的所有仓库,恐怕东北集团军群将上下一心,不顾一切的突破我们的防线。不管是流窜到孟加拉国境内,还是流窜到缅甸境内,后果都不堪设想。我们要做的,只是炸掉部分物资仓库,让东北集团军群的有理由让部下相信,物资已经非常紧张,需要从民间征收物资,又让印军主帅不用为肚皮发愁,决定耐心等待援军,或者与我们谈投降条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刀军加强封锁,阻止印军将剩余物资分到各级作战部队。基层部队的官兵填不饱肚皮,又没有收到突围的命令,自然会想方设法的在地方寻找粮食。走到这一步,就算印军主帅发现了问题,也无法阻止基层部队的劫掠行为。”
    “这一招确实够狠,事情闹大了,印度政府就下不了台。”
    “毫无疑问,到此还没有结束。”
    “还没结束?”袁晨皓这下有点不明白了。
    “如果元首考虑得长远一点,就会利用这一情况大做文章。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你认为元首缺乏战略眼光吗?”
    袁晨皓立即点了点头,可以怀疑任何人的战略眼光,但是不能怀疑元首的战略眼光。
    “这就对了,你想想,如果印军的仓库里还有成百上千吨的粮食,却派兵四处劫掠平民的粮食,抢的是粮食吗?”
    “这
    “不要在乎真相,因为具众看到的往往不,七,”
    袁晨皓微微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一来,印军劫掠粮食的理由就不成立了,而印军四处掠夺的事实没人可以更改。不是为了粮食,却四处劫掠,恐怕脑筋正常一点的人都会认为印度利用这场战争清洗希望获得独立地位的少数民族。”
    “别人会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了大家想像的空间,是不是?。
    袁晨皓点了点头,说道:“这样的话,我们还得干掉东北集团军群,获得印军不缺粮食的证据
    “毫无疑问,鲁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什么意思?”
    “我们需要获得的证据不止一个,而是两斤”除了你开始说的,还必须掌握印军在东北地区大肆抢劫平民,与平民发生武装冲突,甚至屏杀平民的证据。虽然不是很紧迫,但是只有血淋淋的场景才能引起西方人的关注,才能让西方人相信,正在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不是我们,而是印军。
    袁晨皓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这样一来,我们就得把握好出兵的时机
    “所以我们得加快加尔各答的进攻速度,尽快把凹军抽出来。只要万军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时机就成熟了。”
    “还得给空军与陆航打招呼,重点轰炸印军地下仓库。”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除此之外,还得让总参谋部再订购一批特种炸弹。”
    袁晨皓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没再多说什么。
    “你去安排战术任务,我去联系项总,吃晚饭的时候再说。”
    “没问题,我尽快做好部署。”
    “还有,别忘记西边的战斗,那才是主要战场。”
    袁晨皓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裴承毅的办公室。
    此时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瓦拉纳西,提前到达的第坠打手 装甲旅则在瓦拉纳西东南做好了进攻安拉阿巴德的准备工作。
    接到前去攻打安拉阿巴德的命令,曲茂康是既兴奋,又头痛。
    兴奋的是,坠军参战以来当了无数次配角,现在终于“转正。”走到了舞台中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对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共和国陆军“三大王牌四大金网”之一的弘军的官兵来说,获得立功的机会,绝对是最值得兴奋的事情。当然,能够冲到其他作战部队的前面,成着主力突击部队,也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
    头痛的是的官兵已经非常疲惫,虽然激励起来的斗志能让大家再坚持几天,但是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重要的是,安拉阿巴德不但不是与外界断绝联系的巴特那,还是印军北方防线的主要支承点。虽然曲茂康一直认为没有凹军打不下的阵地,但是面对由数十万印军守卫的安拉阿巴德,曲茂康不得不考虑得更长远一点。如果战斗拖下去,别说拖上十天半个月,就算拖上一周,弘军的战斗力就将大幅度降低。累点苦点都不是问题,如果打不下安拉阿巴德,曲茂康可丢不起这个脸。
    当然,命令就是命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唯一让曲茂康稍感欣慰的是,不需要为作战物资发愁。前线指挥部不但承诺为弘军提供充足的战斗物资,还答应为碧军提供一批满足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的娱乐设备。如果搞得好,到前线助战的文工团将首先到坠军进行慰问表演。
    不管怎么说,充足的物资保障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官兵的战斗积极性。
    军人上阵拼命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解放人口只有几个万的锡金,也不是帮助印度建立民主政权,至少没有任何一名普通军人会考虑这样的大问题,那是政治家的事。在大部分职业军人的眼里,上阵拼命就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并且在不需要拼命的时候,享受生活的乐趣,体会活着的快感。
    吃过晚饭,曲茂康到第坠打手 装甲师转了一圈。
    伙食开得不错,还添了几个用新鲜蔬菜炒的菜肴,官兵的胃口都很好,而且希望能够天天改善伙食,再也不用拿方便食品糊口。
    别的曲茂康不能保证,这点小事,还是可以保证的。
    只要运输线畅通无阻,别说添几个蔬菜,天天大鱼大肉都不是问题。
    因为出发时间安排在明天上午,所以第明装甲旅安排了几项夜间娱乐活动。为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曲茂康亲自率领由警卫员组成的篮球队,与第坠打手 旅部参谋组成的篮球队打了场“友谊赛
    军长亲自下场,博得了众多官兵的喝彩。
    实际上,曲茂康的球技并不好,只是作为军长,能够与官兵打成一片,才能赢得官兵的支持与信任,获得官兵的拥戴。如果能够调动起官兵的战斗积极性,让官兵在上阵前得到充分放松,别说打篮球,就算让曲茂康扮小丑也不是问题。
    坠军的官兵并不知道,与他们在同一块战场上的印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一章第一百二十九章 喉舌之战
    力日清晨。担任先头部队的手 装甲旅离开直拉纳西。炮牲阿只德推进。
    虽然坠军进攻安拉阿巴德非常引人瞩目,但是当天最受关注的还是另外两个战场上的战斗,一个是加尔各答的攻防战,另外一个是国际舆论的新闻战。
    随着刚率先报道中国军队在加尔各答使用了威冉兵大的特种炸弹。并且在报道中拿出几张所谓的“商业卫星遥感照片”将加尔各答市区北部的巨大弹坑展现在了全球观众的面前,“特种炸弹加尔各答凹军”与“人道主义灾难”就成了全球新闻媒体与网络搜索的关键词,受到无数人的关注。
    不得不说,不厚道,没有给观众最关注的“特种炸弹”一斤。明确的定义。
    “特种炸弹”到底是一种什么炸弹?
    每个关注当天新闻的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斤,问题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国家利益对新闻舆论的影响。
    针对刚公布的照片,之前依靠评论战争大发横财的军事评论员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美国的军事评论员与支持中国的军事评论员首次站到同一条阵线上,均含糊其词的称其为“特种炸弹”或者“特殊爆炸装置。”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甚至没有提出任何具有暗示作用的观点,反而是那些中立评论员,在评价爆炸现场的照片时提到,只有战术核武器、或者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催化金属氢做主装药的爆炸装置才能制造出如此巨大的弹坑,具有如此惊人的舟力。
    因为最有发言权的两派评论员都保持沉默,所以中立派评论员的观点受到了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讨论,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肯定不是战术核武器,因为加尔各答市区没有值得用战术核武器对付的地下目标。所以那个巨大的弹坑不是战术核武器在地下爆炸后留下的,如果战术核武器在空中爆炸。不但整个加尔各答将变成废墟,进攻的凹军也无法幸免于难,中国军队更不可能在核爆炸之后立即进入爆炸中心点。
    不是战术核武器,就肯定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也就是常说的第五代战术核武器。
    虽然找出了真相,但是民众对“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与“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这两个名字的用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简单的说,就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到底是不是“战术核武器”如果不是,就不应该冠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名称。
    物理学家与核武器专家因为国家利益问题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民众只能用脚来投票。
    对绝大部分民众来说,衡量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炸弹的具体效果。
    因为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而且爆炸当量比核武器低了2到3个数量级,所以无法使用衡量核武器的标准。绝大部分民众也不了解核武器的标准,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没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纵观人类战争史与武器发展史。“杀人能力”一直是衡量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
    与常规武器相比,核武器最让人谈虎色变的就是其超强的杀人能力。
    在仅有的两次实战使用中,2枚原子弹总共杀死了近20万人,单位杀人纪录从未被打破过,比核武器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核反应堆还杀死了打手 亿多日本人。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汁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器能够将人类世界毁灭旧次以上。虽然现在全球核武器的数量比颠峰时期的20世王好0年代末少了九成以上,但是核武器仍然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能够在数十分钟内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武器。
    毫无疑问,如果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杀人能力”超过了核武器,即便不被归入核武器,也是比核武器更加恐怖的武器。
    在这个问题上,删做得也不够厚道。
    全球观众都想看到一斤。准确的统计数字,哪怕只是一个编造出来的数字,州却在报道中打起了太极拳,再次以“伤亡巨大”这样的字眼忽悠观众。
    “伤亡巨大”到底有多巨大?
    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其他新闻媒体也给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观众的目光转向了加尔各答,新闻媒体不肯报道,只能靠“群众的力量。”
    按照一些打着“知情人士”名号的网民做出的分析与预测,加尔各答市区面积大约劲平方千米,西初的人口为打手 四米内的建筑物严重损毁,因为战斗还没有结束,所有无法展开搜救工作,粗略估计死亡人数在万左右,受伤人数肯定超过旧万。虽然这一计算方式的理论非常充足,数据也很准确,但是一些同样打着“知情人士”名号的网民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指出了前者在进行分析时忽略的几个重要因素,比如战争爆发后半数以上的市民涌向郊区,留下来的市民中大部分按印度“的动员令住讲了军营。中国军队从北面发起讲攻、爆炸,小旧的居民早已撤离等,由此推算,死亡人数不会超过千,受伤人数不会超过万。一些宣称掌握了“内幕消息”的网民甚至声称,炸弹爆炸的时候。爆炸点周围的居民已经接到中国军队的警告,只有极少数不愿意离开的居民受害,伤亡人数肯定不会超过千。
    毫无疑冉,这三种网民的观点。代表了不同的利益方。
    如果真的造成旧万平民伤亡,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不但是核武器,还是比核武器更加恐怖的武器。如果只造成了!万千平民伤亡,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最多算得上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够不上核武器的门槛。如果仅造成打手 千平民伤亡,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算不上。
    争论在这个时候达到高潮。
    随着报道逐步深入,大部分观众不再关注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性质问题,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制造灾难的纠军。
    不得不承认,纠军替陆军航空兵耸了黑锅。
    不管是还是一直与反调的半岛电视台,在报道驹军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半岛战争中的汉城攻防战。只不过,两家电视台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刚重点介绍了凹军对汉城造成的重大破坏。用上了“五十年都无法弥补”的字眼。半岛电视台则重点报道了纠军击败韩军第三集团军的辉煌战绩,用上了“天下第一军”的字眼。由此可见,删想借此让观众相信,凹军是一支破坏成性的“虎狼之师”半岛电视台却想让观众相信。羽军是用来战胜强敌的“威武之师”。虽然半岛电视台的观点要含蓄得多,但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半岛电视台的报道也更加客观。
    两家电视台针对凹军的报道。带出了更值得深入讨论的“人道主义”话题。
    准确的说,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人道主义灾难”到底应该由谁负责。
    代表美国政府的删把矛头对准了无所不用其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