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倾宋- 第5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领一群对机械感兴趣的书生负责图纸的绘制和工坊的规划设计,从而可以让火器的制作方法流传下来,毕竟想到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古人发明的先进器械都没有流传,而后人费尽心思想要复原却又无能为力,叶应武便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祖先的智慧结晶不能只传一代,只有代代相传、代代改进,才能够对得起发明它们的祖先所付出的血汗。

而邓牧作为周密的好友,更是文理通吃,其在道家思想的主体上另辟蹊径,独创一门学问,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之中已经带着后世的独立自由味道,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异人,而他自己也一直自称“三教外人”,与世俗格格不入,不管是因为被大多数世人排斥的原因,还是因为邓牧本身爱好的原因,在除了研究文章思想之外,他对于机械也颇为精通,虽然比不上著书立说的陈元靓和专精此道绝对算得上一代宗师的郭守敬,但是其能力也强过其余人多矣,否则叶应武也不会将邓牧提拔到工部右侍郎的位置,让他做这工部实打实的第三人。

现在对于大明来说,不缺少钱粮,也不缺少足够驰骋天下的军队,缺少的是人才,尤其是在火器这等一直被看做是“奇巧淫技”方面上的人才,叶应武让邓牧和周密搭档,也是出于培养人才的考虑,以两人的本事,或许很难做到有如郭守敬那样各个方面通吃,成为十足十的机械全才,但是至少两人对于理工和文学都颇有精通,再加上思想端正,来培养人才是再好不过。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欧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走了足足两百年,而且这还不算之前大航海时代的资本积累时间,所以叶应武很清楚,想要作为开拓者的身份一步步走到和自己来的那个时空相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上,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何况叶应武作为了一个十足的文科生,这些初始火器的制造方法实际上都是从历史书上学来的,一旦科技继续向前发展,恐怕叶应武也多做不了什么了,所以叶应武就没有计划着能够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见到大明的科技有质的飞跃。

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进行原始资本积累,进行了足足两百年,再加上后来的殖民地拓展,有三百余年,而大明现在的资本满打满算也就是积攒了南宋以来的百年,而且中间因为战乱不断,所以多有损失,就算是现在叶应武已经拼尽全力将所有可以用来进行资本积累的道路都给大明打开,但是毕竟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叶应武需要的是一个体系,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培养能够和今天站在自己眼前的这几个人相比肩甚至还要胜过他们的人才的体系。只有这昂,正在开枝散叶的科技之树才不会在这黄金一代之后慢慢凋零,使得叶应武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而华夏也再一次倒退到另一个时空中同样的位置上,再一次经历那些让叶应武、让每一个后来者不堪回首的过往。

在这个时代已经五六年了,叶应武已经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历史车轮的沉重有时候就算是自己这只闯进来的小蝴蝶再怎么扇动翅膀都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他还是要竭尽全力,还是要努力试一试。

毕竟他不能白来一趟,毕竟那些前赴后继冲向敌人的将士们不能白白的倒下!

“走,咱们进去!”叶应武朗声说道,“让某看看你们都弄出来了多少好东西!”

“陛下请!”一提到自己的发明创造,郭守敬便来了精神,这个几乎快把将军山当成自己的家、吃住很多恨不得都在这里的工部尚书,将自己近乎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青山间的工坊之中,叶应武能够亲自来查看,对于他来说自然是无上的光荣。

而邓牧和周密小心打量着叶应武,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却又创造了太多奇迹的皇帝陛下,脸上那一抹期待神色是没有办法遮掩的。

“牧心(作者按:邓牧字),你怎么看?”周密看着走在前面的叶应武,轻轻努了努嘴。

一直表情肃然的邓牧,顺着周密的目光看过去,沉默了片刻,用只有两个人才能听见的声音说道:“不管怎么说,自商君变法以来,士农工商,工商者最为卑贱,而陛下自登基以来都是一视同仁,单单就是陛下这个做派,某便看得过去。至少陛下走的道路,和之前那些不管贤明与否的君主,走的道路不同,或许这一条道路是死路,但是至少现在还是一条康庄坦途。所以且走,且看着吧。”

周密轻轻哆嗦一下,显然没有想到这个挚友兼同僚竟然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如此一番话来,不过好在周围跟着的官员和工匠,都将注意力放在前面叶应武身上,并没有在意低声说话的他们两个。不过一想自家这好友素来执拗的性格,再加上对于君主制度一直以来都有的不满,周密反而觉得他说出这一段话来倒是没有什么不对的,更何况这段话细细品味似乎还真的有那么些道理。

眼前这位陛下,走的可不就是一条和其余帝王不同的道路么,至于结果如何,大家就一起并肩走下去,一起看着!

第六百零八章金戈淬火锋芒锐(下)

“放!”令旗猛地挥下,紧接着是几声沉沉的闷响。

站在观礼台——实际上就是一个高一点的点将台搭上棚子——上的叶应武以及镇江府水师都指挥使张顺、禁卫军统领吴楚材等仅剩的几个留守南京城的将领同时举起来千里眼,看着烟尘翻滚的前方靶场。

“验靶!”传令兵手中的令旗再一次落下,几名士卒飞快冲入靶场。随着大明工坊的日益增多以及这将军山周围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新式器械的试验有着很多的需求,所以工部和军方联手制定了严格的试验方式和标准,包括施放、验靶都要遵守固定的流程,哪怕是有再紧急的情况,也必须按照章程一板一眼的来,以防出现意外。

毕竟这将军山是大明最大的工坊所在,也是各种新式器械的研究工坊的驻地,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将军山各式器械的生产,进而影响到大明各方向作战守备的需要,这样的罪过就算是郭守敬这个工部尚书都担待不起,更何况是将军山这些品级更低的官员和工匠们。所以整个将军山一切都是以保质为基础,在其之上再扩大产量,这也是叶应武对将军山工坊和工部最重要的要求。

而今天陛下亲自前来将军山,整个靶场更是不敢怠慢。

靶子被熟练的拆卸下来抬到观礼台,看着靶子,叶应武眯了眯眼,并没有多说什么,而张顺和吴楚材则是轻轻吸了一口凉气,这人形靶子已经快看不出来原本的样子,脑袋被直接削去了不说,胸口还有两个大洞,可以想象如果这是打在人身上,那这人或许已经被撕碎了。

郭守敬指着靶场上的火器说道:“这便是工部最新研制出来的火器之一——多眼铳,因为对于制作要求比较高,而且刚刚研制出来不敢确保是否能够成功,所以这一台只有三眼,不过工坊之中已经在尝试制作四眼铳,从现在来看,这多眼铳的成本还要低于单独生产几支火铳。”

不用郭守敬再多介绍,军旅出身并且也都算战场久战之将的张顺和吴楚材,自然知道这种火器有什么功效。或许用三眼铳击杀几个人有些浪费,但是面对密集如潮水而来的蒙古骑兵,这三眼铳一发就有很大的可能将三个人撂倒,而操作只需要两个人——一人装填、一人施放——就可以快速完成,要比三个单眼火铳节省出来一个人,还能更快速施放。除此之外,在攻城的时候,也可以用更少的人做到压制城头的目的。

叶应武点了点头:“很好,不过这火器也不用投入太多,三眼实际上已经足够,若是再多怕是不好携带。”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叶应武并没有说,那就是现在明军使用的火铳,实际上都只是最原始的火枪,也就是比宋军当时列装的突火枪稳固一些罢了,依旧采用的是前膛装药、射击铁弹,铁弹在枪膛中是不断撞击着飞出去的,所以就算是士卒自己有时候也没有办法控制铁弹的射击方向,近距离还能对准,远距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欧美各国打仗需要排成整齐队列,就是为了能够拉出一张弹幕,尽最大可能避免被自家人误伤并且击杀对方,而不是单纯的绅士决斗。

不过好在现在明军的对手还采用的是大规模集团冲锋,所以火铳就算是乱射照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战果。而随着以后火器的逐步改进,后膛装弹枪械的出现以及子弹由铁珠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子弹,士卒们就可以用火器进行瞄准射击了。

到时候完全就是依靠密集射击的多眼铳自然就不再适合,在叶应武熟知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神奇的三管甚至多管枪械,但是这种枪械精确度不高——很有可能敌人在几个枪管对准的中间——还很浪费弹药,得不偿失。

所以叶应武让工部造出来多眼铳,主要是为了弥补现在明军在近距离上火器只能依赖普通火铳的不足,并没有打算将其作为长期使用的火器,毕竟叶应武知道,从前膛枪的普及到后膛枪的出现,欧洲人自己摸索着也就走了百年,而现在有了叶应武多多少少的明示和暗示,工部用不了多久便可以突破这中间的桎梏,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枪械。

多眼铳的主要作用,便是作为过渡产品弥补中间的时间差。

听到叶应武的吩咐,郭守敬急忙亲自写下来,如果说在之前他对于叶应武的指示还只是将信将疑的话,那么在经历了这些新式火器的研发过程之后,他早就将叶应武的话奉为准则了,更何况似乎······大明皇帝金口玉言,说出来的本来就是圣旨吧?

“抬上来!”郭守敬一挥手,三眼铳被抬了下去,而又是一种新式火器抬上来,而相比于之前实际上也就是三支火铳大小的多眼铳,这个家伙体格更为庞大,而且枪管看上去也颇为细长,和粗短的火铳形成鲜明对比。

而叶应武也一下子来的兴趣,眼睛直直看着这个火器。刚才三眼铳就已经足够让张顺和吴楚材等人感到震惊,而陛下对此却是很平静,让几个人不由得感慨自己和陛下果然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而现在看到陛下表情也有所改变,张顺等人更是来了兴致,恨不得先上前去摸摸这看上去有些奇怪的火器。

“连珠铳?”叶应武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火器的来路,毕竟大致的图纸可是他说郭守敬画出来的,要说没有一点儿印象那是不可能的。

“正是连珠铳!”郭守敬点头回答,旋即做了一个歉意的手势,“陛下、诸位相公,这连珠铳刚刚制造出来,今天也只是第二次测试,还请诸位后退几步,以免有所意外。”

看着这个体型不小,但是其貌不扬甚至还有些丑陋的火器,叶应武沉声说道:“朕不用后退,就站在这里看便可以,蒙古鞑子的马刀和箭矢没有要了朕的脑袋,难道还要被自家的火器收走不成?”

郭守敬顿时露出一抹苦笑,叶应武带头不走,张顺和吴楚材这几个都快“望穿秋水”的杀胚们自然没有后退的意思,每个人的脸上分明写着“不往前挤就是给你面子”。

“放!”站在火器旁的士卒猛地挥动令旗,随着这一声落下,那火器爆发出连续不断的响声,叶应武的神情一动,脸上喜色难以掩饰,吴楚材等人更是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因为他们清晰地看到,这火器是在不断的喷吐火舌,而现在大明一线列装的火铳,都是单发的,每一次发射之后都需要人退后填装。

就算是最熟练的老兵,这中间消耗的时间就已经足够火铳继续施放两次。所以无论是吴楚材这等陆师将领还是张顺这些水师将领,自然很明白这种火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明军在向敌人进攻或者防守的时候,不需要火铳手排成队列轮流发射、装填,可以让火力顿时增加一倍。

“啪!”一声轻响,连续喷吐火舌的火器终于停顿,一直举着千里眼盯住火器的叶应武,转而将目光投向远处的靶子,沉声说道:“一共是二十五发,很不错了。”

二十五发,就相当于二十五支单独的火铳,周围的将领们倒吸一口凉气,这样不间断的火力意味着只要距离足够,甚至一名士卒就可以抗衡十名敌人,而如果再有地势等的优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对不是虚话!

郭守敬和邓牧等工部官员也轻轻松了一口气,陛下对于三眼铳并不是很满意,顿时让他们感觉到了肩膀上的压力,不过好在这连珠铳总算是争气。叶应武不等郭守敬等人多说,径直甩开袖子走向还放在那里的连珠铳。

见到皇帝陛下亲自过来,几名士卒急忙站起来行礼,看着这些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操作新式火器的士卒,叶应武带着笑意说道:“不错,你们几个胆子够壮,重重有赏!”

“敢为陛下效死!”几名士卒激动的喊道。

而叶应武端起来这连珠铳,轻轻摩挲着尚且发热的枪管和枪身,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说多眼铳是后世加特林机炮的鼻祖,那么这连珠铳应该算是单管机枪的鼻祖,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曾几何时,华夏和这种火器只有咫尺之遥,那个天才一般的戴梓甚至已经研究出了能够连发二十八发的连珠铳,比叶应武手中的这支还要强大,只是可惜当时这种新式火器的造价太高,再加上当朝皇帝的短视,竟然就此失传。

等到很多很多年后,机枪在战场上横行霸道,甚至主宰了一战堑壕战的时候,那个东方老大帝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距离这种功能强大的赛电枪有多么近。

而现在,叶应武手中拿着连珠铳,这绝对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感慨万千。自己终究还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了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失去的,而还有更多更多失去的,叶应武还会一点一点的带来。

“陛下,关于这个火器,臣还是需要禀报一声,”郭守敬看着叶应武小心打开和枪托合为一体的弹夹,有些难以启齿的说道,“按照陛下的建议,这种连珠铳采取的是枪托后方提供火药和子弹的方式,但是现在咱们工坊的器械还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牢靠的火铳枪身,这一个成品是尝试的十多个试样之中唯一一个成功的,所以这就是说成本······”

“世上物美价廉之物,能有几多?”叶应武笑着说道,将这连珠铳递给早就跃跃欲试的吴楚材他们,负手而立,“枪身生产不好,和枪身的材料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现在通过捶打的方式,还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紧密的枪身,一旦外面流动的气从缝隙中进入,这自然会出问题。”

郭守敬、邓牧、周密以及周围围着一圈竖起耳朵的工匠们,眼睛都是一亮,郭守敬还有些疑惑的看向叶应武:“陛下确定?”

这可绝对不是小事,就算是叶应武说的信誓旦旦,郭守敬也得确认。

叶应武点了点头,这个他自然知晓,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蒸汽机,所以生产出来的这种原始后膛枪自然很容易炸膛,只有用蒸汽机带动的重锤将钢铁压实,才能够彻底提高气密性,而不是现在这种依靠侥幸的方式,在十多个失败品之中找到一个成功的。

看着陷入沉思的郭守敬等人,叶应武沉声说道:“明天郭卿家你带着今日在场的人,到朕的御书房,朕和你们谈一谈改进的方法。你们不是还有好东西么,现在就拿出来让朕还有朕的诸位将军们看个够!”

“陛下请!”郭守敬一下子回过神来,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光顾着自己思考了,怎么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