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代武后-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声大喝,把正在给萧安擦身的丫鬟吓了一跳,一屁股墩儿坐在了地上,然后就瞪大眼叫了起来,“侯爷您醒了?”

    萧安睁开了眼,感觉到身上的一丝冷意——自己没穿衣裳。

    再侧头看坐在地上的丫鬟,才低头看了看自己,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身上不该平的地方还平着,不该有疤痕的地方自己看了都吓人。

    然而也都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战绩,其实萧安内心深处是欢喜的,也就道:“替我更衣。”

    萧安有些站不稳当,然而还是扶着床榻边上的床木站了起来,让丫鬟给自己换了身衣服,才勉强走了几步,到榻上坐下了。

    “我睡了几日?”萧安眯着眼睛尤有些困顿的问道。

    丫鬟一边给萧安收拾,一边回话,“回侯爷,您睡了三天了。魏将军担心您,让所有的郎中都看着,好在侯爷终于醒了过来!”

    萧安应了一声,就不再说话了,她睡了三天,浑身酸软,头也昏着,却也还能想出这三天自己母亲能做多少事来。

    郎中们得知萧安醒了,连忙进了屋子来看。

    萧安也任由他们扯着她的手腕探脉,换别人家的姑娘,指不得就要用个屏风挡着用金丝探病了,轮到她就没这么个好的待遇。

    一群郎中探脉的探脉,摸头的摸头,还有的开口就问症状,“萧侯可有哪不适?”

    不舒服的地方多去了,萧安也捡了简单的说:“腹部的伤口里面有些疼。头昏,身体软。”

    郎中们折腾了一会儿,又争议起来,最后好歹是拿出了个方案,让萧安继续喝药,伤口疼是伤口还没愈合,伤口里面疼要没伤到内府,就是肚子里面那一层皮肉还没愈合,都不可能把萧安的肚子刨开了再看。

    萧安神情恹恹地听着郎中们说话,也没反对的意思,她不是郎中,生病了只能听郎中的话。

    等着喝了一碗药,萧安又睡了过去,而这一睡,竟是没有再醒。

    石奎在不久后与太孙汇合,得知刘家之事,虽是想查探,然而回京复命为紧,只得作罢,况事涉皇帝身边内侍的小太监,此事也有人证在,倒也没什么不好交差的。

    太孙也是这才得见石奎的夫人,果真传闻不如一见,是个一顶一的大美人,不过家世不高,不然也便宜不了石奎了去。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太孙此时才知道萧安说那话的心情。

    不过看石奎夫人对石奎的那份贴心,太孙心里又羡慕了,要他有哪一日得萧安这么亲手擦脸一回,纵死也甘愿。

    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走,她会不会想自己,反正自己是想的,每天都要想一回,太孙眼神幽远,恨不得一直在三关,不用回京。

    然而回京之路却是不会停的,京城里因要过年,各府衙早已经封了印,皇帝还是让人前往京城外迎接了太孙一行。

    太孙坐在仪仗内,从城门缓缓入了京。

    这许是他这十多年见过最热闹的一回了,因听闻太孙仪仗入城,许多京中的百姓也来观看,想知晓素来不闻于人面的太子长子长得如何龙章凤姿。

    而太孙吴此时坐在太孙仪仗中,已然是皇帝向诸臣摆明了他的心思了,太孙位定。

    太孙吴乃是太子嫡长,虽早年有病弱之说,然而此回三关之战由他统筹,名声早已经在京中传开,就是此时以太孙仪仗入了城,城中百姓也只会夹道欢迎。

    而不喜欢的臣子,回家过年的过年、祭祖的祭祖,就是留在京中的,此时想拦的也没那个胆子拦得住。

    大庆最固执那位御史大人,多年没回乡,今年因是他生母二十年祭,早在衙门封印的前半月就请了假了。

    石奎要安置带回来的人,几位公公要换一身衣服后才敢面圣,唯有太孙一人得以在最快的时间里面见了帝王。

    皇帝与太子也早等着太孙前来,在见太孙与自己父子请安那一瞬便就在打量,然后满意的点点头,“起来吧。”

    太孙起身,皇帝就道:“这一路身子可还康健?”

    太孙忙道:“回祖父,健壮不少。”

    皇帝点头,“看得出来,精神比以往好多了。”

    以前太孙吴天天呆在东宫里,动不动就躲自己宫殿,满屋子一股子药味儿,就是出个门身上也带着淡淡地一股苦味儿,到如今竟能让人闻到一股清香在了。

    也更不说这精神气,比在东宫这十多年都好要得多,眼睛也有神许多,脊背挺直,不像是以往那个碰不得的瓷娃娃。

    对此皇帝是十分满意的,觉得太孙此去所获良多。

    多少关心了几句后,皇帝就说到了太孙此行之事。

    太孙便将之说了出来,“当初魏侯下面的诸位师爷跟客卿一直在寻机会给魏侯翻案,在孙儿到三关之时恰好得知三关商会私开铁矿之事,因此担心三关有危,便让孙儿先去了六关寻常将军借兵。等再回三关之时,没想到会遇到蛮子来袭。”

    后面的事情一直有与京中八百里加急,皇帝该知道的也不少,就是太孙说的之前的,他也早就得信了。

    皇帝静静地听着,等太孙简单的说了一遍之后,才道:“你以为六关如何?”

    太孙有一愣,然后有些惭愧,道:“孙儿只在将军府中住了一段时日,对六关知之不深,有愧祖父托付。”

    皇帝也并未说什么,道:“你只管说你知晓的就可行。”

    太孙就道:“常将军脾气耿介,不过因要巡防,不常在府中。其妻秉性……”

    常家夫人那脾气,太孙不太好说,这人对自己是没恶意的,反而带着些讨好,可就是不喜欢萧安,当着自己面都能瞪上萧安几回。

    太孙琢磨了一会儿,才委婉道:“孙儿住在外院,常家夫人多在内院,秉性不太了解,但接触一二,只觉得爱憎分明。”

    “其有女常凤,年十七,就是此回带着六关将士援兵胡马关的那一个。其弟年十四,只比萧安小几月,不及其姐勇猛。”

    太孙把六关常乐一家说完,才说到对六关的认知,“孙儿也在六关里看过一二,谷阳苦寒,每到秋冬风沙极大,将军府上也并未多精致的吃食,多是馒头咸肉一类。”

    连将军府中都如此,可见将军府外的老百姓,谷阳城里的百姓的确是过得苦。

    只是苦归苦,朝廷又能如何,朝廷国库中也少有余粮,能与六关百姓分去。就是想将边关的百姓移居富饶之处,那边关总不能只有军户没有百姓,否则边关的兵源又从何出?

    皇帝与太子都听着,太孙也讲得仔细,“百姓与将士都过得不易,谷阳城里的铺子还不及京城百千分之一,就是跟风吼城比也不如百一。孙儿倒也问过米盐之价,都要比风吼城的要贵上一分,跟京中更是不能相比。”

    谷阳是真的苦,别说是风吼城的那些玩事没有,就是萧安等在那长大的,除了在院子里互相打阵之外都找不到玩耍的。

    皇帝没去过边关,也知其中艰难,从自己孙子嘴里说出来,就更能体会一番,又听得大孙子说到他从三关到六关那一路吃的都是咸肉加米粥,就道:“那咸肉是何种味道?”

    太孙如今回味起来其实还有些怀念,回道:“听闻是将新鲜的肉割成一溜一溜的,上面覆上盐粒腌制,再用柴火熏烤,在边关之地能保持一二年不腐。”

    又是用盐粒腌制,又是用柴火熏烤,旁边太子都听得有些皱眉,太咸的东西也不好吃。

    太孙不曾发觉自己父亲的神色,继续道:“魏娘子他们每顿就割一截肉下来,直接切成了片将就来吃了,要肉片粗,吃进嘴里就又咸又干沙,还总是卡牙缝,不过要是削得薄,吃起来味道不重,还能有些劲道,也能算是一道边关特色菜。”

    其实不只是边关,就是大庆别的乡下地方,也是这般保存家中肉食的,不过皇帝身在天下最尊贵的地方,自然是没见过这些东西。

    再听得太孙说那是在吃生肉,多少就有些面色异样,皇帝看了皱眉的太子一眼,又问道:“你也吃过?”

    太孙点头,“因要赶路,路上也没别的吃食,萧安就亲手切肉片来,她刀工好,一片肉下来可透光而视,吃着也不难吃,就如吃一般的咸味儿零嘴一样。”

    吃生肉,还是加了一层重重的盐粒,皇帝念着太孙自幼体弱,不得不道:“你受苦了。”

    太孙忙道:“比起边关的将士,孙儿已经是生在福窝里了,当不得受苦二字。”

    皇帝点了点头,满意太孙的这说法,身处福地还能知苦寒,是未来储君该有的样子。

    皇帝也不急在一时把边关的事情打听完,只将太孙这一路的生活听了听,就让太孙先去歇息,其余的日后再说。

    太孙领命而去,留下皇帝与太子,互相一时无言。

    “阿吴这一去,倒是成熟了许多。”皇帝与太子叹道。

    多少也是有些心疼自己孙子在外面吃苦了,要没有吃苦,又何来懂事。

    不说太孙吴是自己的嫡长子,就算是个庶子,得皇帝肯定,太子也是心生欢喜的,回道:“也是父皇愿意给他这个机会,吃点苦也是他应该的。”

    要说实话,太孙吴的改变,太子也乐见其成,谁也不想自己有个病歪歪的儿子,从太孙进门那几步,太子就看出来了,脚步比以前沉稳多了,也不飘浮了,可见这一趟不只是捞了些功劳回来,身子骨也是如他自己所言真强上了许多。

    等回到东宫,听闻太孙将屋子里的许多东西换了出来,还让人开着宫殿的各处窗户通风,决定再过两日才回正殿里去睡,就抬脚去了太子妃那。

    自己怀胎九月多要满十月生的,之前太孙被皇帝派出去,还是悄悄的都把太子妃吓了一跳,这会儿人回来了,从皇后娘娘那把人接回来,少不得就要先哭一场。

    太子到的时候,太子妃正好哭完,正抓着太子的手说太孙吴瘦了。

    其实都是当娘的觉得自己儿子受苦了,就是胖了也得说瘦,太孙在边关这几个月虽然不如在宫里吃得好,然而吃着五谷杂粮其实比离宫之时更为健壮了,比不得之前一身骨头架子外面搭上一层皮,虽好看是好看,就怕风一吹就倒。

    太子来寻太孙吴,自然不是听太孙吴说自己一路见闻的,这些之前在皇帝面前也说过。

    太孙吴知道自己父亲想听的是什么,两父子寻了地方坐下,太孙就道:“这也是凑巧,本萧安要查的是三关商会,想从那入手替魏侯翻案,怕三关商会跟三关军中有牵连,才请常将军借了三千兵马一道压阵,哪知道会遇见蛮子来袭。”

    太子点头,并未说信与不信,只是道:“蛮子十多年不与三关有战,这一来就是五六万将士……”

    其实也是有怀疑在里面,太孙自是向着萧安的,“我后来听萧安魏娘子等人也说过,此事太过于凑巧。”

    太子的凑巧,在于萧安带着三千兵马去了三关,三关就被敌袭了,正好给了她出头的机会。

    太孙的凑巧,在于萧安等刚好查到三关商会里的一些事情,敌人就来袭了,恰好乱了三关局势,让许多事情都变得难查起来。

    两父子的看法不一样,太子也并不多说,自己儿子跟萧安本就亲近,向着她一些再正常不过。

    又说到萧安越过三关打仗的缘由,“刘家胆子太大,因舅公跟魏九重要查往年军中账目,公然围困仪仗,后张公公寻机进了将军府斩杀刘希庭,萧安又杀了刘希庭长子,放才解了舅公跟魏九重之围。邢崇与刘希庭乃是连襟,在蛮子来之时,不思应战,反而想要争权。一台关三十年不得战,哪能敌过蛮夷,萧安才不得不出手,连军粮都未曾从三关粮库里走,尔后多亏有三重关与二木关的将领明白局势,解三千兵马粮草之围,才能将蛮夷拦在二木关之外。”

    其中艰辛,太孙只是听闻不曾得见,自不知其惨烈,然最后萧安得胜回风吼城却是他看着的,“带去三千兵马,埋骨一千,只有几百六关将士尸骨得归故里,其余都葬在一台关外一处。听闻萧安在此战中也负伤,回风吼城途中,昏迷几日后才得清醒。”

    “那时一台关战事如何还不知晓,胡马关又有敌袭,因萧安的粮草被烧,怀疑军中有奸细,最后还是萧家与程谨安前往胡马关压守住了,后萧安与魏娘子等大胜归来,又带着人前往了胡马关应敌,将邢崇与孟家的人一直压着不许妄动,这才得胜。”太孙一口气将此说完。

    孟家的势太大,萧安不可能压着所有的孟家人不允人家出手,就是兵马也怕不足,因此只选了孟家旁支的来,尽量的将孟家的势削弱了。

    萧安能赢这一仗并不容易,在第二日见到皇帝之时,太孙便说得更多,“听说萧安在去一台关的时候,一路急行,时刻不敢懈怠,几天几夜不曾闭眼,还要截杀山跋族,也亏得有孟岭带人潜伏在山跋族的首领与几名将士身边,否则只怕那三千将士都要埋骨在一台关外了。”

    孟岭的事皇帝知道,朝中早争议了两轮,就点了点头,示意太孙继续说下去。

    凭心而论,要孟岭没有那么一出,三千兵马就算是赢也只会是惨赢,最后能活着的也不会有多少,许萧安魏氏等人就要丢在那,剩下三关那些,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其实不只是太孙看不上三关那些,皇帝在从压下了南阳侯之后就知道三关里要重新找个能压住的不容易了。

    太孙就继续说到胡马关里的战事,因是他坐镇调度,比对一台关的战事了解得多,“三关的精锐还是在萧家。”

    这也是句废话,萧家三代掌三关,没道理精锐不是自己人,就算是南阳侯被困在京城,精锐也还是精锐。

    太孙继续道:“但程谨安虽才十七,十分厉害,带着乌家的人跟萧家不分伯仲。”

    关键一点还是程谨安不是三关里的将士,又年纪十分轻,在三关军中却也能够混得风生水起,这本事就是太孙当他是情敌,也不得不佩服。

    皇帝眯着眼睛想了想,道:“程谨安?这名字有些熟。”

    太孙正想说他的出处,皇帝自己就想起来了,“当年魏侯好似给朕说过一回,他给萧安找了个玩伴儿,就是他了吧?”

    这个太孙就不知道了,只得道:“许是吧。”

    心里却是咯噔一下,魏侯亲自找的,都经过长辈同意了,更是危险啊!

    “没想到这小子还有这般本事?”皇帝还在琢磨程谨安这个人。

    十七岁,但是一想到萧安才十五,就连守住了三关的两处,又觉得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大庆还依旧兴盛,倒也满意不已。

    后太孙又说到萧安率兵出城,斩杀诸部落各王子,随后重伤昏迷回城,腹部受创,还依然上城门迎敌,皇帝不由得就想起了魏侯,“她是魏侯一手带大的,其忠心也是随了他了。”

    太孙在边关里学到了许多,在边关里寻不到个可靠的人来说,此时是恨不得全部说出来给皇帝听的,“魏娘子也是奇女子,听闻她打仗尽善圆满,每每都能牺牲最少的人杀对方最多的人,不过比别人多费些时日。”

    魏氏的打法是求稳,稳扎稳打,力求利益最大化,不似萧安上了战场就是不顾牺牲只要赢,要说起来反而是魏氏比萧安更合适当大将军了。

    皇帝倒是听得好奇,“她在京中呆了二十年,竟也有此本事?”

    太孙道:“听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