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牢牢控制住,并设立傀儡政权,以夷制夷,让黎家和郑家以及阮家这三大家族分别在表面上掌管安南,以源源不断的把资源金银和兵力传送给曲。再后来,曲在大明岭南称帝,后兵败如山倒,死在大明,死在自己的异姓兄弟卢的手上。
黎氏彻底掌权,然后带领着安南趁着大明内乱向北扩张,待大明局势稳定后,又向南扩张灭了南方的占婆国。但曲某死后,留下的问题颇多,安南国存在许多方大势力,国土小的时候尚且好说,国土稍大便开始难以操控了,于是乎又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内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莫登庸牟朝篡位,建立了莫朝。而今,安南国所掌控局势的乃是,莫登庸。
说道莫登庸,陆炳就恨得牙根痒痒,因为莫登庸论起来的话,还属于汉人,是广东的移民,祖先在安南定居下来。这等人竟然反攻大明,这纯属数典忘祖的行为,陆炳深恶痛绝,所以他不想跟莫登庸谈,开打是唯一的出路,而且此路最合陆炳的心意,节省时间。
攻城拔寨之后,陆炳死守城寨,并寻找黎氏,阮氏和郑氏的后人,也如同当年密十三曲姓男人一样建立傀儡政权。不得不得说的是,曲与陆炳的做事方法有时候很像。在安南问题上,唯一不同的是,陆炳并不是以控制安南为目的的。
倒不是他不想这么做,只是现如今大明内忧外患,陆炳无暇顾及安南国,只要扶持起傀儡政权,搅浑安南国现状。就等于消除了安南在大明边境的隐患,把先前的蠢蠢欲动彻底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第九十二章智囊团
安南的政权建立很容易,郑家,阮家和郑家的后人遍布安南国,别说找有血脉关系正统的,就是找正统子女后代陆炳也能把翻出来。只要把乱军拉起来了,陆炳便不管了,为乱军制定了合理计划后,就带着大队要回到应对古田叛军的战场上去。毕竟安南国只是蠢蠢欲动,而古田叛军则是造反起事,若是不打压下去,建立了一方政权那国家威严何在,到时候岂不是天下大乱?
陆炳之所以如此急迫,那是因为古田方面也应该知道自己到了安南,并不在广西境内的事情,谁也不是傻子,纸包不住火一旦线索露了,陆炳指东打西偷天换日的招数就真相大白了。
陆炳离了安南,朝着大明边境而去,身后跟着的是三千铁骑。迎面有一群下地劳务的农民见尘土滚滚,大批铁骑扑面而来,连忙避让,在丛林密布的安南,相见这么一支像样的骑兵队伍可不那么容易,大部分农民被吓得瑟瑟发抖,知道是那伙战斗力极强的汉人。
陆炳虽然军纪严明,手下只出过几次扰民事件,但是人天生对外族的恐惧,导致他们还是十分惧怕陆炳及其布下。突然有一老者大叫一声:“曲将军?”
陆炳勒住了马匹,他虽然听不懂安南话,但这句曲将军陆炳听得实在是太清楚了,前些天一直在研究密十三的历史,这个曲将军是安南国人对那个曾经统治他们的汉人的称呼,陆炳听得多了自然是记得住。陆炳策马来到老人面前。挥挥手让自己随军翻译归来,陆炳并未下马。问道:“老人家,您刚才说的是什么?”
那老人叽里咕噜的说了一通,翻译转头告诉陆炳,说陆炳很像祖上传下来的一副泥雕。陆炳也顾不上回去了,亲自跟着老人回到了老者的家中,一副泥雕在一旁扔着,没人理会这种工艺品,饭都吃不饱了谁还在乎这个呢。在泥雕上。有两行小字,上面写着上将军曲某某之尊位。某某二字因为年代久远了,损坏严重已经看不清了。
陆炳拿着泥雕走出老人的屋子,借着亮光一看不禁大吃一惊道:“这人长得真像我。”
泥雕不是用普通的泥巴制成的,材质很特殊,黑黝黝的透着亮光,敲敲一敲带着响。应该是用了烘烤的工艺,对此陆炳是不太在行,但毕竟经手的东西多了,一眼能看出个好坏来。这东西怎么说呢,算不上精品,也不是外面走贩卖的便宜货。而且这小人眉宇之间雕刻的栩栩如生,身子也符合人体比例,属于写实的手法。总之,虽称不上巧夺天工,也能称得上活灵活现。
陆炳连忙问这泥雕从何而来。老人说他也不清楚,乃是祖父辈上传下来的。说起来得有几十年的光景了。陆炳拿着那尊泥塑,让下面的随从给了老人不少金银后,就策马离开了。
一路上陆炳越想越是奇怪,自己到底和密十三究竟还有什么联系呢?若是血缘自然不能,自己是穿越而来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血缘关系,那是否是这尊肉身和那个曲将军有所瓜葛呢?算起来已经也是祖父一辈的事情了,陆炳下定决心,要回京好好问问陆松自己的家史有没有什么隐秘之处。
三天后,陆炳来到了古田叛军对面的大营之中,即便陆炳这几天不在,古田叛军也没占到丝毫的便宜,各种计策层出不穷的等着他们。当陆炳走入大营之中的时候,没有高坐的悍将,呜呜泱泱的好似学堂一般,满是各种身穿儒装的男人,只有少数的人换了戎装,但是都是精神抖擞,年龄大约都在二十五到五十之间。众人议论纷纷,都没有注意到陆炳的到来。
陆炳很聪明,也很厉害,但他并不是个神人,他可以指挥一场战役,但无法南北调度,指挥大明的全面战争,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这么多精力这么做。陆炳先前所下达的命令,大多都是提出一个大体想法,然后旁人去研究出具体策略。这群人就在大帐之中,他们乃是陆炳的智囊团。
关于智囊团,从古至今都是有的,远古时期智囊多是由巫师担任,到了后期文臣武将渐渐分明,就形成了当时封建王朝不太明朗的文武制度,文官乃是皇帝的智囊。随着分工的明细,文官要处理大量政务和民间事宜,于是智囊的作用就减少了。再到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或者有名的什么什么君,都爱养一帮门客,说白了这群门客就是智囊和杀手组成的,他们创造了无数的传说和经典。
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步成熟,智囊的作用反而下降了,很多官员只需要坐班点卯就行了,或者依照上令指使。文官的智囊多来自于家中亲戚或者自己同为官僚的好友,虽然关系紧密,但是利益性关联不大,而且在足够诱惑的时候,还可能反目成仇倒打一耙,总之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式生死同盟。
武将的智囊就比较多了,手下大多都有幕僚和军师,但是数目都比不上现在陆炳手下的这么庞大。陆炳手下的幕僚汇集了大江南北诸多谋士,这些谋士并不是没有才华,要么生不逢时要么怀才不遇,或者本是怪才却不被朝廷重用亦或是所学不再科举之列。陆炳物尽其用,很早就开始搜集这帮人才,虽然平日里也有些用处,但绝非把他们发挥到最大潜能。
而今,陆炳用上了,大战一开始的时候,陆炳就把智囊组建了起来,应对一切政治和军师问题,政治上对内对外都会经过讨论,这在穿越之前陆炳是经常见到的,大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都有自己的智囊团。陆炳听他们讨论,不管是哪方面的,有时候并不是为了听结果,而是听旁人分析利弊,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大局作出判断。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是而已。
当然一旦有人的地方,就难免有拉帮结派的事情发生,武将虽然粗鲁但还好些,文人尤甚,而且他们不是为了哥们义气,而是纯粹的利益关系和观点以及阵营问题。陆炳为了防止自己智囊团里会分阵营,从而讨论不出真正的问题,反倒是致力于互掐和争权夺位,所以陆炳一缕让他们平等职位,投票决定,而且是记名投票。
一旦判断错误,一次扣罚奖金,连续三次错误当即让其离开,陆炳不养没用的人。离开的人或许是运气不好,会被派到作战部队当幕僚,视情况再做提拔。
没错,陆炳之所以能笼络这么一大帮才子,靠的是三点,一金钱攻势,二学以致用的充实感,三尊敬。
钱就不用说了,陆炳不缺钱,但他没用自己的钱,这是朝廷的事儿,何必用自己的钱呢,于是这些谋士的年奉开的比一个知府都要高。这些钱看起来总数很多,但是对于朝廷来说并不算什么,平日里一个官员贪赃枉法的钱都不止这些,陆炳自从总领全局之后,关于战事的钱财,不论官职大小,大部分官员都很懂事的一文不敢克扣。
陆炳曾经反腐倡廉,那时候杀贪官杀的人头滚滚,两次肃清都是围绕贪官进行,有人甚至偷偷的把陆炳比作明太祖朱元璋,那种杀官方法岂是好招惹的,陆炳官场上的那个杀神名号也不是浪得虚名白来的。
学以致用就更好说了,有才之人都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体现,虽然留名青史有些困难和不切实际,但是在当世文明总是可以的吧?陆炳正给了他们这么一个机会,与和自己同样的一帮聪明人在一起,每个谋士的心中都燃起了一丝斗志和热情,百家齐鸣各抒己见,投票决定事情最终的结果,公平公正,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应有的光芒,没有丝毫的暴殄天物。
尊重是一种态度,陆炳虽然与这群谋士接触不多,但却做到了足够的尊重,重视她们并不卑不亢,并不会娇宠他们让他们恃才傲物,也不会因为给了钱财又身份显赫而高高在上轻视这帮心气儿极高的文人。
为陆炳出谋划策之后,陆炳便赶去了西北,而智囊团随军南下,来到了广西,开始根据地形执行陆炳先前决定的计谋。当对倭战争发生变故,而陆炳再安南国的行踪暴露之后,智囊团便开始迅速部署,除了坚守阵营之外,还打了几场漂亮的伏击,让古田叛军着实吃了些苦头。
明军势大,不光三大营的主力和各地卫所驻军派来不少,陆炳的三千精锐也在这里,大有不灭古田叛军誓不罢休的架势,所以古田叛军方面硬拼一定是不行的,只能通过偷袭的方式打几场胜仗,也好灭灭明军的锐气,达到折损明军士气的目的,但智囊团的介入让古田叛军的计划落空了。
陆炳走入人群之中的时候,谋士们才发现了雇主的到来,纷纷退到左右,虽然没什么顺序但却也整齐,三十余人齐齐的叫了一声“主公”。
第九十三章叛军历史
陆炳从容的点点头,坐在首座上,也没什么寒暄说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我都要说吐了,大家应对古田叛军许久,但是我还是要听听古田叛军的详细资料和他们的历史,咱们集思广益,争取在他们身上找到历史问题和突破口,从敌人内部摧毁他们。”
能不硬拼就不硬拼是陆炳的一贯风格,陆炳乃是鸿鹄岂会跟家雀死斗。智囊团中,走出一位大家公认的伶牙俐齿且是个讲事高手,此人出厂开始向众人介绍着古田叛军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场的每个人包括陆炳在内都了熟于胸,因为他们已经与古田叛军斗了很久了,况且来广西之前他们就已经把敌军研究透了。
只不过陆炳说的有道理,多听反正无害,自己也不定是真的掌握了叛军的内在,所以诸人耐着性子听起了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资料。
古田叛军由来已久,光为官不久的陆炳就与之有过好几次交集,除了现在当面锣对面鼓的大战,最近的一次就是皇帝派陆炳前去监军,探查民情,陆炳顺道去探望杨廷和的那次。
那次平息叛乱的乃是王守仁,王守仁战功累累,到了两广之地那叫一个所向披靡,虎威之下,叛军迅速平息,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被剿灭,朝廷的大军一走,他们继续死灰复燃了。
广东还好说一些,虽然大多都是各地迁来的移民,但终归是汉人居多。经过十余代的融合,形成了广东独有的文化和特色。总的来说。广东人的性格较为懦弱,属于色厉内敛的那种,表面上咋咋呼呼的很厉害,但真动起手来大多就怂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全,也有个中豪客侠士出现,上述所言只不过是个主要现象。
广西就不同了,这里少数民族居多,而且众民族混杂。各寨之间纠纷不断,也不兴什么商议,直接开战。广西人性情豪爽,性烈如火,大多都是嗜血如命的好汉。长期的内战造就了他们更加好战的性格和强悍的战斗力,所以当汉人要统治广西的时候,就引起了从明初至今的反抗。
摩擦不断之下。广西一方终于在积蓄中爆发了,景泰年间韦朝威,覃万贤二人高举大旗,轰轰烈烈的古田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时间广西百姓揭竿而起,纷纷加入这伙“义军”的队伍中。虽然人数众多。连战连捷,但是对抗朝廷他们还是差点,只是从正统到景泰,从景泰到天顺,围绕着密十三大明一直在打仗。哪里有空管这群乱民。故此广西叛军势力越发强大,到朝廷腾出手来回击的时候。叛军已然做大,还摆出要跟朝廷分庭抗礼的架势。
朝廷自然不能让他们霸占广西,广西各方势力犬牙交错,至于朝廷则是利用了起义军互不相助的特点,分别击破。攻击手法也很传统,但是好用,乃是集结精锐突破中坚,把敌人打散后再情理流散义军。大藤峡叛军被击败,神物悬挂两峡的巨藤也被斩断,大藤峡从此变成了断藤峡。
古田叛军倒还算坚挺,不过他们失误的没有对其他义军进行支援,反倒是一副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的态势。合纵连横都不一定能打过朝廷,更别说朝廷现在收拾完了其他人,反过头来专心致志的对付古田叛军了。弘治五年十月,朝廷号集四万七千多人,朝着古田叛军发动了进攻,古田叛军用计得当,把朝廷官兵引进了三台岭,三台岭地势特殊,是一个深山峡谷地带,仅容一骑独过。
指挥的总兵也不知道脑子怎么了,竟然犯了兵家大忌,领兵进入,结果被埋伏在两旁的古田叛军杀的是大败而归,诸多主帅反丧命于此。
朝廷兵马想要再度集结,逼向古田的时候,朝廷内部出现了问题,双九能臣之中的九位武将,也就是九爷他们结为兄弟,后来皇帝不放心九人手中的兵权,便按下对付古田叛军的念头,专心分离四人。荆王朱见潇被刺死,九爷王鸣韶五爷王振梓七爷杨登云等都成了朝廷的通缉要犯,只能流浪江湖之中。只有郭良的结局还算好,虽然被赐了毒酒,但是家中的爵位保了下来。
到郭良的儿子郭勋这里,不光是继承了武定侯,更是手握兵权,到了嘉靖初还掌握禁军大权,在大礼仪事件中占尽风头,为皇帝的嫡系。
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古田叛军又平安度过了许多年,正德年间朱厚照没有大举进军,对于广西叛军来说,他们虽然对抗朝廷起兵作反,罪当株连九族,但是毕竟他们杀入城后只杀官不杀民,可恶但不可恨。相对而言,鞑子则是畜生行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故此朱厚照对北方的重视大于南方,南方只是抵抗和遏制,并没有分派大量兵力征缴。
这一晃多年过去,古田叛军越来越厉害,若是现在在不遏制,只怕杀入大明腹地就会成立独立政权了。到时候国家威严丢了不说,各地一看,定也会趁机起兵造反,那战火会蔓延全国,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在陆炳看来,现在的古田叛军虽然战斗力很强,而且军纪严明,但却犹如一盘散沙一般,这源于他们并无真正的领导者。古田叛军的底子是当年韦朝威和覃万贤留下的,现如今头领却不止两个。总的来说有这么几位,古田叛军老祖韦朝威的儿子韦银豹,王振虎,韦朝奉,林银汉等数位共同当家。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势力,平日里也有些矛盾,但是他们甚至和则盛分则亡的道理,所以不管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