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伯忙给侄子解围,笑道:“让林老爷见笑、诸位见笑,文藻日常不善饮酒,不胜酒力,原本家里商量着由我这个长辈提亲的,谁知道他一着急自己就给说了。哈哈。”
大家也都笑起来,都是善意的笑容,并没有别的意思,反而觉得这是一桩美谈。
林家的女儿总要嫁人,能嫁给赵文藻无疑是极好的人选,人家可是新科亚元,仅次于解元的。
亚元娶了解元的姐姐,也是一桩美谈。
林中和心里高兴,当场就拍桌子答应,“我也来一次先斩后奏,回去再跟老太太他们商量。”
林毓锋早就有话留下,儿女的亲事让爹娘做主,总比他这个常年在外的爹眼光好。
酒宴散后,林重阳就陪着赵文藻去给老太太磕头,顺便拐媳妇。
他姐姐们这时候都在老太太那里陪着说说话做做针线呢。
林承润叹了口气,如果是别人,那他说不定还不高兴,可这人是赵文藻,他还真说不出一点不好来,硬要说的话,那就是这个人太好,别是个烂好人。
林中和回去跟大太太商量,大太太再和儿媳妇们说,林重阳几个则去老太太那里。
听见他们进来,女孩子们都去了隔壁间,躲在帘子后面偷眼看赵亚元。
赵文藻的相貌虽然没有林家男儿这样的俊美出众,但是他温润优雅,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的彬彬有礼,既不会让人觉得迂腐书呆子气,又不会让人觉得虚伪拿捏,一切都那么自然坦然,心之所至,让人顿生好感。
几人给老太太行了礼,然后都被老太太叫到炕上排排坐。
老太太笑道:“我耳背,你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坐远了说话我听不清。”
赵文藻道:“太奶奶硬朗的很,精神康泰,实在是让晚辈欢喜。”
老太太对林重阳道:“你这个同学会说话,我爱听。”
林重阳附耳跟她说了提亲的事儿。
老太太虽然表面说自己耳背,多半也是借口,不爱听的话就耳背,宝贝重孙来了,哪怕动动嘴皮子她仿佛都能听见说什么,所以就林重阳小声说她也听得真真的。
老太太笑道:“这可是好事,我觉得挺好,挺好。”她越看赵文藻越满意。
她一高兴就对张妈妈道:“去叫她们都过来,这孩子也不是外人。”
赵文藻一听她说自己不是外人,心里是前所未有的开心,比中举还高兴的感觉,在他心里,跟林家倒是比赵家还要亲切一些,在这里很随意放松,不用戴伪装。
很快环佩叮咚,裙裾窸窣,一群女孩子脚步轻浅地走进来。
赵文藻初始还没明白什么事儿,一抬头就看到好几个眉眼精致俊俏的女孩子笑吟吟地进来,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低头非礼勿视。
女孩子们没害羞,他倒是拘谨起来。
老太太看他这般模样,哈哈笑起来,对女孩子们道:“这位是小九的同学赵亚元。”
女孩子们一个个都不忸怩,落落大方地施礼,“见过赵公子。”
赵文藻又飞快地看了一眼,还了礼,赶紧垂眼盯着眼前的炕桌,不敢乱看。
老太太很满意,就让女孩子们玩去吧,别吓着赵文藻。
说了一会儿,老太太就让林重阳和林承润俩好好招待同学,只管去村里玩去,只是要注意安全。
离开老太太那里,林承润心里酸溜溜地道:“我说赵兄,你选中了没?”老太太真是年纪大了,跟孩子一样好玩,就算对赵文藻满意,也没的这样的啊。
赵文藻忙道:“我连有几个人都没看清,实在是汗颜。”
林承润心里舒服一点,就让林重阳陪赵文藻,自己则去和韩兴习武去。
待就剩下两人,林重阳笑道:“赵兄,说实话吧。”
赵文藻白净的脸一下子通红,“那个、我只看见一个。”
林重阳点点头,也还不错,人群中我只看了一眼就看到你,这也算是缘分,“哪个啊?”
赵文藻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身量苗条,削肩柳腰,气质文雅沉静的女孩子来,“穿绿衣服的。”
林重阳扶额,“赵兄,我姐姐们今儿都穿着绿色蓝色的衣裳。”她们经常这样,似乎是为了乐趣,喜欢打扮得类似。
赵文藻啊了一声,“都……这个颜色啊。”他就看见她了,根本没看到别人穿什么衣服。
林重阳就问了他几个细节,虽然他姐姐们都挺美丽的,但是眉眼鼻梁嘴巴还是略有差别的。
一问之下,他笑道:“我知道了,回头我帮你问问。”他心里有数知道赵文藻看见的是大姐姐林蓉。
林重阳也没问他潘家的事儿,因为庄继法早在回来的路上就告诉他赵文藻拒绝了潘家,当时庄继法还怀疑赵文藻是不是心里有人了。这么一看,只怕赵文藻早就存了要娶林家女儿的心思,而要说他可能早对大姐姐有好感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赵文藻之前也来林家堡住过不少日子。
其实不用问他就知道林蓉肯定乐意,他们家的女孩子被大祖母教养的,专门喜欢文质彬彬的书生,尤其是以林毓隽为模板……
林蕙姐姐曾经说为什么不是小九,结果大祖母说小九这样的太少了,你们别那么高要求,给林重阳囧得不要不要的。
林重阳得了机会悄悄去告诉大祖母,大祖母一听就乐了,她和小宋氏一说,小宋氏也欢喜得很。
夜里小宋氏约莫跟闺女一提,哪里知道林蓉倒是红了眼。
小宋氏忙问:“这是怎么啦?要是不乐意咱们也不强逼的。”
林蓉哽咽道:“只是如此以来,以后岂不是、要离家数百里,想回来一趟都难得很?”
小宋氏见女儿不是不乐意,而是舍不得家里,心里也酸酸的,却也欣慰,“以后赵公子和你小九弟弟就是同僚,来年一起进京赶考,娘算计着,年前定亲,等来年他们回来,无论中不中,你们就先成亲。以后他若是去了京城,你就跟着去,到时候你也能常见你三叔和小九弟弟。”
林毓锋已经补了嘉善知县的缺做官去了,林毓隽则还留在京城想再努力一次试试。
听小宋氏这般说,林蓉就收了泪,点点头。
小宋氏第二日就去跟大太太讲,然后再一起跟老太太汇报,老太太自然是高兴得很,人老了爱热闹,巴不得现在就让他们成亲。
大太太和小宋氏也知道老太太说玩笑话呢,就说要不年前可以定亲,年后等他们会试回来再成亲。
老太太点头道:“我看行。”
老太太点头,赵三伯那里就得了信,赶紧去请媒人上门来提亲。
两家都有情有义,中间的一些环节自然简单顺利,林家体谅赵文藻不容易,嫁妆多多给,赵家却也知道不能委屈林家小姐宁愿倾尽全力娶媳妇,两好成一好,自然是无事不顺利的。
事情定下来,林重阳就给王文远和陆延等近便的人写信让他们来喝赵文藻的定亲喜酒,定亲宴就在林家堡。
结果这俩收到信以后,和家里一商量,直接也带了长辈来提亲!!!
林重阳:“……”
林家的女儿当然不愁嫁,可你们娶媳妇也不是老大难,这是干嘛啊。
咱们遍地开花不好吗?这样以后亲戚也多众人力量也大,非要挤在林家一家是怎么回事。
他还是没有那么深刻理解时人为了进一步强化感情,就喜欢用姻亲这种最直接的关系,他一直觉得同学就是最亲密无间的战友,不需要别的关系来强化,而且他们娶了别人,那等于他们阵营又扩大,以后朋友更多啊。
现在好了,阵营没有膨胀,而是收缩进来。
被他们这么一带,很多书生都到林家提亲,原本就有很多,但是现在林重阳的同学们也开始扎堆凑热闹。
林重阳劝他们,等中了进士,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到时候说不定去京城娶个媳妇呢。
最后陆延还是和林蔚订了亲,王文远却由大太太介绍了宋家的女儿,年前一起下定,年后会试回来一起成亲,还有林承泽也正式定亲,是他从小口头约定过娃娃亲的左家表妹,识文断字温柔大方。
因为来年还要进京,所以定亲宴会并不多张扬,只自家人热闹了一下。
之后各回各家安心读书。
转眼到了年底,按照之前约定好的,各县的无用社成员自己聚会一次,向成员们传达无用社的宗旨:勤奋治学互帮互助,鼓励他们从深度和广度上治学,严禁拉帮结派为祸乡里、扰乱考场秩序,告诫他们在成为进士之前严禁议论朝政,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重阳希望慢慢地将无用社发展为一个学术机构,先积蓄力量,徐徐图之。
如今有这个声明在先,以后就算有个别人因为针砭时弊导致官府的查问,那也是成员自己的个人行为,而非无用社的团体活动,不至于连累整个无用社。
目前对于这个林重阳不是很担心,毕竟这些学子未中举为多,纯粹为互相学习才在一起的,且还有一些并不以科举为业而是单纯对某些学问爱好的学子,蒋奎、赵文成等人为代表,他们得了林重阳的基础科学教程,潜心研究也小有所成,自然也能吸引一批人。
而他们研究的那些东西,在读书人看来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大台面,可他们本身就不是走科举路子的,这些反而非常适合。
过了年林重阳和林承泽、林毓贞便开始收拾行礼准备出发。
祁大凤带领着六个日日操练的村勇一路护送,除了各自的书僮小厮,再带上吉祥和另外一个丫头。因为这一次去的人多,大太太就让林安夫妻俩跟着,林安做管家,林安家的管后宅事儿,以后他们就要常驻京城照顾自家爷们。
林毓贞领着两个侄子去给老太太磕头拜别,原本一直说好好有出息的老太太突然就难过起来,摸摸这个,拍拍那个,依依不舍。
尤其是林重阳。
她哽咽道:“恁小的年纪就风里来雨里去的摔打,可怜见儿的。”
这时候行路自然不似现代那么舒服,不但路况奇差,且路途遥远,各种事情都可能发生,就算不会遇到意外,也可能生病,可能没有客栈而必须风餐露宿,再健康的汉子这么远的路下来都是风尘仆仆满面风霜,更何况一个细皮嫩肉的小孩子。
很多人出了门就回不来,几年十年是常态。
林家这还是条件好一些的,若是其他人家,好不容易凑足了路费,出一趟远门,只怕真的就只有叶落归根的时候才会返回故里。
“太奶奶放心吧,小九的身体结实着呢。”林重阳抬起手臂,给她摸自己大臂上的肌肉。
老太太很配合地摸了摸,眼泪就吧嗒吧嗒地落下来,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初三蓝琇、陆延等人带了家丁来林家堡会合,大家一起北上。
车队离开的时候,渐行渐远,老太太由张妈妈扶着,站在祖宅门口,手搭凉棚张望着,望着,恨那围墙恨那绿树,遮住了她的眼,不由得再走两步,再走两步,最后终于什么也不见。
“也不知道,我老婆子还能不能……等到他们回来啊。”老太太颤巍巍的,几欲坠地。
张妈妈等人赶紧扶住了,宽慰道:“老太太您好吃好喝,饭前饭后地在院子里多走动走动,平日咱们多串门找乐子,听听戏看看杂耍,别说等他们回来,等咱们小九成亲生娃,您也看得见呢。”
老太太抹抹眼泪,“只要能看到小九中进士,我这把老骨头就值喽。有他在,咱们林家就有希望。”
张妈妈寻思这话倒是很对,原本按照大老爷的估计,林毓贞和林承泽根本不可能这么早中举,尤其是林毓贞,很可能都中不了举,到了就是个生员身份,可谁知道和小九一起读书受了启发,也都成了举人老爷。
不只是自己家这些人呢,就连王家老爷那些人,都说多亏了小九,让他们更上层楼。
张妈妈扶着老太太回去的时候,忍不住回头望望林重阳等人离去的方向:小少爷不会被林家不出进士的怪话给缠住吧,小少爷一定会中进士的吧,一定会的。
第144章 狭路相逢
初三日一行人从林家堡出发; 路上跟王文远会合; 不少当地乡绅前来从程仪、酒菜践行。天寒地冻; 腊肉、熏鸡、烧肉以及各式路菜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有两只大酒篓; 里面装满了景芝白酒; 喝干了路上还可以沽酒,非常方便。
王文远家已经盖起了新的四合院; 本想邀请大家住一宿; 不过因为人多行路缓慢; 时候尚早; 众人决定饭后启程等天黑再投宿。他们虽然骑马、坐车,但是拉了不少物品; 且还有随从; 因此赶路速度并没有多快。
这时候赶路有个好处,路面冻实,马车走得比较轻便; 若是立春以后化冻,很容易车轮陷入泥里,增加不少困难。
紧赶慢赶,三天时间抵达潍县庄继法家; 赵文藻和孙机已经在此等候。
庄家老爷子让人大摆筵席,请了当地致仕在家的老举人们前来作陪,还有当地慕名前来的无用社优秀生员们以及借着送程仪来攀关系的乡绅们,除了送吃食的; 还有人送了一个厨娘,据说手艺极好,免得举人们进京吃不惯那里的菜。
林重阳收下其他程仪婉拒了厨娘,他从林家堡带了吉祥和一个妈妈,两人女红厨艺都不错,没必要多养一个。
第二日一大早吃过早饭众人便出发,一路沿着城隍庙前街往西出了迎恩门顺着驿道往昌乐县去。
此去五十里的路程,他们要先派两匹快马进城安排住宿饮食,林重阳等人只需要天黑前赶到即可。
天擦黑的时候,林重阳等人住进昌乐县的驿馆,趁着饭前的时间,林重阳就将自己的行路日记写了几个字:初六晚,乙巳。极冷,早雪,即晴,大风,快行,累。
当他正想看几页书的时候,冯顺匆忙进来,“少爷,严大人打发人来了。”
林重阳一听立刻起身,“快请。”
很快冯顺领着两人进来,当先一人居然是常先生,旁边一个长随捧着一只小木箱子,一进屋常先生就上前施礼,“林解元,我们大人得知公子到此,特命我来送上程仪。”
林重阳忙起身还礼,“常兄何须如此见外,请坐。”他让冯顺收下小箱子,请两人落座喝茶叙旧。
常先生笑道:“当日一别,三年未见,公子已高中解元,咱们大人向来看好公子,来时还对我说来年公子定高中甲榜。”
林重阳笑道:“承大人和常兄吉言。”
聊了一会儿,常先生告诉林重阳,严大人有要事不便前来,所以让他代为走一趟,带了二十名兵士一路护送他们到济南府。
林重阳诧异道:“常兄,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年前回来的时候总体还是很太平的,这会儿过了年,按说不该有什么状况。
常先生笑道:“公子不必担心,大人这样吩咐也不过是以防万一。”
林重阳见他一副不想深谈的样子自然也不问,然后带他去见见其他举人们。
众人听说严巡守居然派人护送他们,顿时觉得非常荣幸,一个个激动得很。
饭后待常先生回去休息,林重阳就和陆延等人通一下气。
“这还是当初重阳和严大人的交情呢。”王文远还沉浸在兴奋中,如果不是重阳,严巡守怎么可能会专门理会他们。
林重阳想的比他们更多,今年莱州府中举数目由往年的倒数第二变成第三名,而且还出了一名解元,严大人作为巡守兼管着文化这块自然也有他的功绩。而严大人这几年一直都在山东地界做官,以他的个性拉拢山东的读书人也就很好理解。
这一次秋闱府学以及密水县学的教官们都会跟着升职,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