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xt·莫 穿越随我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Aitxt·莫 穿越随我心-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非林家人。

    成亲那日,林翠娥哭得可谓是肝肠寸断,本就路远,现又嫁为人妻。成为别家人,往后,不知还能有几回。与自家如爹娘般的大哥大嫂相见。王鸿文一再保证,每年都会陪妻子回来看大哥大嫂,林家人也各个劝慰,才勉强没有耽误送亲吉时。

    望着渐渐远去的送亲队伍,李翠梅一直强忍着的泪水。才喷涌而出,她。又怎舍得。

    开春后,土地解冻,林家开始大兴土木,如林仲嗣所讲,旅店,饭馆,铺子,戏院等等,所有人们日常生活中该有的,都基本建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听闻林庄这个福地名气,有那如自行老和尚般的云游和尚,相继来到此地,原本只打算在禅院旁加建几个小院,眼看是不够了,林家索性将禅院扩建,那些崇拜自行老和尚的人,自愿出钱出力,争相帮忙,只想寺院尽快起好。等寺院落成时,连林家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一个民间自建的寺院,规模竟不比那官建的中等寺院差。

    寺院名便用老和尚的法号命名:自行寺。

    林家学堂也重新翻建,学堂原址,扩为男子学堂,林家搬入新院后,旧址改为女子学堂,大郎任男子学堂名誉校长,林芳任女子学堂校长,男子学堂日常教务也归她管,两个学堂,都有启蒙和初学两级。蓝婆子和线儿两母女,分管男女学堂杂事。

    学堂夫子,已不止林芳、陈董还有沈夫子三人,又另外延请了几位有学问之人来任教,有男夫子,也有女夫子,课业设置,大多同官办学堂一样,不同的是,另加了林芳陈董自编课程,历史、地理、生物,合为一门课,名为“自然”。

    在林芳的学堂名气越来越大后,“自然”这门课,引起朝廷关注,后又经那些资深夫子进一步完善,朝廷将此门课做为正式课业,在各处学堂施教,此是后话。

    袁莉于第二年夏天最热的时候,生下一个男孩,童氏为他起名林炎,当时的林六郎,已是年满二十九,与这个世界十五六岁就成亲生子,三十岁便已当得祖父外祖父来比,他此时生子,已能称得上是老来得子。

    林芳的耳场,经过经验人士陈董的培育,已是采摘了几茬黑木耳,耳场收入,除给陈董的技术投资分成,以及工人的薪银,全部落入林芳的小金库。

    已升级为住持的自行老和尚,一点也无高僧自觉,整日里缠着林芳和陈董要菜谱,这个老顽童现在也开始赚钱,别看香客在寺院吃素菜免费,可是,能有闲情留下来吃顿素菜的人,哪个捐的香火钱会少了,林仲嗣戏称老和尚为奸僧,老和尚则强辩,此方法乃是寺院自给自足之法。

    林家现在已经将陈董当自家人看待,在搬进新院时,连陈董一起搬了进去,林芳和陈董各自住一个单独小院,两人院子相邻。

    林芳喜好细细碎碎的东西,院名也用她喜欢的细碎花草名字,唤做“彩星”。陈董自己也知只是暂时寄居林家,可她还是郑而重之的请来自行老和尚,要老和尚给她的院子起名,老和尚便给她的院子起名“惜缘”,顾名思义,是劝她珍惜此一世的缘分。

    除了对大郎夫妇的称呼依旧为伯父伯母,对林家其他人,陈董姐弟已经跟林芳一样的称呼。七岁的陈世缘,多动症已是好了很多,林家的院子,是按每个孩子一个而建,而且建院时,便留有备用院。现如今即便陈董跟陈世缘分开住,院子也是够住的,可陈世缘依然黏着陈董,无论怎样讲,也不肯分开住。

    林庄大搞建设时,买了周围荒地的人,也没有闲着,争相开荒地,起房屋,都想沾些福地的福气。陈董买的那块荒地,大郎也帮忙开垦好,租给新来的村民。所以,陈董现在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地主。

    放暑假回家的林武,见林庄周围大变样,又听林芳讲起自己的福地计划,心思活泛。想到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央求爹爹给他买来三十个人,整个假期,都在训练这些人制作胶泥像。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整个制作的程序,林武听取林芳的建议。制定出一个流水线,从挖土,晒土。拣石块草根,粉碎,放入池子加水成泥浆,过滤,晒干泥浆。砸制土坯,到最后的保存土坯。都各有专职,各司其职。

    将胶泥捏制成像,以及给泥像上色,同一件作品最好还是由同一个人完成,既显示了对工匠的充分尊重,也不会限制工匠的思路,对于挑选这些关键匠人,林武很是慎重,不辞辛苦,亲自去人市挑选,从去年暑假开始,到今年暑假,一年时间,除去在学堂上课,其余时间大多在留意挑选匠人。

    林武这一番忙活,目的只有一个,便是准备大批量捏制胶泥像,多为佛家人物,准备打着福地的旗号,向来往的客人兜售,做成一项产业。当然,也可接受客人的定制,捏些其他泥像,反正,只要是从林庄出去的泥像,都带有福气就是。

    由于林伯嗣的临死弃绝,两个儿子只能完成进学,便被迫打止学业,这原本是大郎夫妇心中的伤痛。如今,大儿子林文入军中,每每寄来家信,都讲,因勤奋,与给上司所提建议被采纳,已渐积军功,前程在望。二儿子林武年纪虽小,却是心灵手巧,且已显示出生意头脑,将来也必不会是等闲人,夫妻二人渐觉心中安慰。

    大郎与李翠梅最为担心的,就是女儿林芳,虽比同龄孩子早慧,却是身子虚弱,每每想起那日林芳犯心疾,二人都心有余悸。对于沈夫子的出现,二人都心中觉有蹊跷。这沈夫子来的太过凑巧,无论沈夫子,还是婶母,都讲沈夫子是看中林庄这块福地,要借福地灵气,研制新药,大郎夫妇总觉必与女儿的病有关。

    已满七岁的小世缘,还是不太讲话,不过奇怪的是,他对与自己性子完全相反的林武,却很是崇拜。

    林武放暑假后,小世缘几乎成了林武的跟屁虫,只要不出村,林武走到哪里,他便跟到哪里,不过最喜的,还是跟随林武去胶泥场,看林武将一块块胶泥变成各种泥像,林武还会边捏泥像,边给世缘讲有关泥像的典故,讲得是有声有色,小世缘也是听得聚精会神。

    陈世缘虽小,却也知道胶泥制成坯很繁杂,要花费很多时间与气力,所以尽管很是好奇,还是不会随便玩弄胶泥,也离正在晾干的胶泥像远远的。

    有一回,见陈世缘围着一个刚制作好的牧牛童像,一圈一圈转悠,小手一伸一缩,非常想碰泥像,可能是怕将泥像弄坏了,硬是忍住没碰,林武觉着小家伙可爱,便将那个放牛童送给了他,问他想不想学捏泥像,小家伙很是小心的问:“你家泥像师傅,均是签了身契的,世缘不想卖身,世缘要跟着姐姐,长大了保护姐姐,世缘不要学。”

    眼神已经出卖了他很想学,可是为了守候姐姐,还是讲着违心的话,林武感叹小家伙的懂事,开始手把手的教他,陈世缘也是手巧,学得很快。现在他除了黏陈董,便是跟着林武,倒对正儿八经的师傅林仲嗣,不是很热乎,恨得林仲嗣牙痒痒,可也无可奈何,谁让他没事老耍着人家玩。

    现已初秋,林炎也已过了一岁生日,六郎与袁莉挂念家中,童氏和林仲嗣也很想回去,几人商议着择日回良平镇,可还未等他们启程,二郎已是带着一家大小,满身狼狈来到林庄。

 第一三五章 难民

    今年开春始,老天便很少下雨,偶尔下几滴雨,连地皮都还未湿,雨便停了,好在白水河从林庄经过,灌溉起田地来也方便,林庄的庄稼并未受损,随着旱情严重,河里的水越来越浅,就在水流几乎快要断流之时,老天开始下起连绵雨,村民为旱情解决而高兴。

    慢慢的,忧愁代替了兴奋,因为老天似乎漏了一般,下起来便没个完,雨虽不算太大,可若是再这样下去,恐怕会遭水灾,自行寺每日里香客不断,人们由求雨变成求停雨。也许是佛祖感动于人们的诚心,下令龙王停止布雨,下了近半个月的雨终于停了。

    雨过天晴,松了一口气的人们,紧接着又被另外一件事震撼,大批灾民涌来白水镇。

    相比于本省别处,白水镇无论无雨时,还是阴雨连绵时,受影响都不算太大,遭灾最严重的,便属良平镇及周围村镇,由于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入秋那天开始下雨,由淅淅沥沥的小雨,转为暴雨,且下起来无休无止,天地一时变得汪洋看不到边沿,死伤无数。

    下暴雨的第二日,李青云便让李子阳来告知二郎,自古以来,大旱之后必大涝,看这情形,近几日大雨都不会停,良平镇地势较低,若是遭水灾,良平镇第一个逃不过被淹,还是及早离开为好,李家准备往京城去投奔李子易,李翠兰夫妇跟着李家走,李子阳问二郎有何打算,需尽快决定。

    大郎当初迁往白水镇时,二郎跟随来帮忙初建林庄,他记得,一路行来,多为上坡。白水镇应比良平镇地势高出许多,且他挂念爹娘,当下心一横,收拾东西,带着一家人赶往白水镇,而且将不愿离家的袁莉爹娘,还有自家姑姑姑父强行带来。

    路上,四个老人经不住一路辛苦急赶,已是病倒。

    李翠梅焦急问道:“翠娥呢?怎不把翠娥带来?”

    “三姐莫急,”李翠红刚好进屋。接话道:“我们走时去过王家,王家也正在收拾东西,打算跟着唐曼云回她娘家。那边地势较良平镇高出许多,翠娥应会无事。”

    李翠梅闻之松一口气,又喃喃道:“那边地势确是高,却与白水镇在相反两方,翠娥离我越远。”

    李翠红好笑:“哎哟。三姐,此时先保平安要紧,翠娥又不是在唐曼云娘家定居。翠娥成亲后,没在家里呆几日,便跟随王鸿文去往盛城陪读,等过了这阵子。一切平安后,王鸿文还会回盛城读书,翠娥自会再跟随。”

    关心则乱。李翠梅知自己是太过想念小姑子,便也没再讲什么。

    见大郎一副想开口,却又强忍的神情,李翠梅知他挂念董氏,便问二郎夫妇:“十郎怎样。可告知他尽早离开?”董氏跟随十郎一块生活。

    李翠红撇嘴,二郎答道:“十郎听他媳妇的。讲再看看,他夫妇二人这几年置了不少田地,也买了两间铺子,实是舍不得。”

    “蠢货,”大郎脸色阴沉,骂道“若是命都没了,纵使有再多钱财,又有何用?”

    人不在跟前,骂又有何用,李翠梅问李翠红:“怎地只有姑姑姑父来,小锁呢?怎不见人,他不是还有个儿子吗,怎地也没看见?”

    “周小锁早几年便不见了人影,他儿子也被他弄死了。”

    听李翠红这样讲,大郎夫妇皆惊,问是怎回事,可李翠红已是累极,实是不想再讲话。

    四个老人同时病倒,李翠红和林娟林霞三人一路照顾,来到大郎家,三人自己已是累得不轻,林娟林霞更是撑不住,看见大郎一家人,便一头栽到,人事不省。李翠红稍好一点,帮李翠梅将四个老人安置好,又给童氏详细口述了老人的病情,这才得空跟大郎夫妇叙话。

    李翠红没有要讲下去的意思,大郎与李翠梅看向二郎。

    林孟放暑假后,和朋友一起出外游历,讲是开学后直接上学,寒假时再归家。所以,一路来,妻女照顾病人,男人只有二郎一个,既要赶车,还要负责其他一切杂事,也是累得不轻,语气疲软答道:

    “小锁跟翠莲和离后,便不怎在家,说是出外做生意,可也不见他拿钱回来,反而常问家中要钱,姑姑姑父骂他也无用。有一日,小锁归家,进门便掐住他儿子的脖子,姑父上去抢,小锁不松手,反而一脚将姑父踢倒,讲儿子不是他亲生,是那女人与他人苟且,发现怀孕了,才会那么容易被他骗到手为妾。”

    缓了口气,二郎接着讲:“姑父被他踢得不轻,一时爬不起来,等姑姑从外面进来,他儿子已经咽气,小锁不顾姑姑哭求,翻出家中所有银两,还有姑姑的首饰,全部带走,离家后,小锁再未归家,这几年,姑姑姑父身子一日不比一日。”

    此时,下人来报,饭菜已准备好,大郎命端进来,李翠梅则是使劲将已迷糊的李翠红摇醒,让她夫妻二人吃了东西再睡,否则伤身,一切的事情,等睡醒再说。

    大郎夫妇迁来白水镇时,带的下人都是于良平镇无牵无挂之人,留在良平镇林家的下人,都是良平镇本地人。二郎走得急,那些下人挂念着家里,讲要先处理家事,曾经当过丫环的李翠红,不忍强行拆散人家至亲,便让下人们先处理家事,给他们留了地址,让他们后面跟来。所以,二郎来时,未带一个下人,

    而后几天,陆陆续续的,林家下人相继赶到林庄,大多都是拖家带口,将一家人都带来,甚至亲戚邻里都相跟着来了。

    原本准备的下人院不够住,刘妈做主,不管成家没成家,全部打乱,只分男女,分开两处挤着住。至于那些家属,虽不是林家下人,可原来跟林家也是乡里乡亲,不忍不管他们,便暂时安置在林家旅店。

    这还没完。二郎走后没几天,良平镇便被淹没,林家下人听从二郎夫妇劝告,带着家口走得比较及时,还算幸运,倒也走的不急不慌,没有性命之忧。良平镇被淹之后,幸存下来的人,结队往外逃,就有碰上林家下人的,打听到他们有安全处可去,便尾随而来。

    地势最低的良平镇被淹,水势渐渐高涨,良平镇周边城镇相继被淹,人们争相外逃,往白水镇来的队伍也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难民涌,成千上万的难民拥堵在白水镇城墙外,有难民看见往林庄这边走的人,不少便跟随而来,林庄一时也被难民充斥,地里能吃的东西,被一抢而空。

    地里没了吃的,难民又开始往村民家里挤,打家劫舍的事情没少发生。林家的院墙,修建的似城墙般高大结实,难民攻不进去,外围的村民便遭殃了,即便村民这几年跟随林家练武,可也挡不住难民人多,很多家中被抢。

    那些住在旅店的下人家属,也未免被抢之难,尽管他们一再说明自己也是逃难而来,可毕竟他们有地方住,可以饱腹,没人相信他们的话。其实,难民相互之间,为一口粮食,也会相互殴打抢夺,目的只为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活着。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林仲嗣将后来跟随而来的林家护卫,还有林家所有会武的男仆,编制成几个分队,兵分三路。林仲嗣带小部分护卫前往镇上,向镇府报告情况,想办法让镇府派人来安置难民。二郎带领林家下人,围绕院墙内侧巡逻,以防有人使巧翻进来。大郎和护卫队长,带领大部分护卫,组织村民一起,将难民驱赶出林庄。

    看着一个个饿得身体虚弱,面黄肌瘦的难民,大郎及护卫队心有不忍,可是,不忍也得驱赶,饥饿已使这些人变成抢匪,若是人少,还可想办法赈济,人太多了,就是将林家的存粮全部拿出,也供不了这些难民几天,还会将林家置于危险境地。

    难民开始往这边涌来时,齐庄提前得到消息,已布置好防范,齐庄连佃户带齐家下人,全体出动,沿着齐庄地界,形成保护圈。

    齐家人不同于林家,齐家下人一个个被训练的心狠手辣,包括女眷与孩子,打起人来决不手软,有难民敢进犯者,立即反击,抵抗者不死即伤。难民抢劫,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保住性命,齐家人如此狠毒,难民自然赶紧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