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旁边孟氏也一挑眉,想起来了,连忙问:“正要请教大嫂。唯哥儿已经开蒙,但是想在京里寻一家妥当的学堂入学。我想问问,喻哥儿就学的学塾是哪一间……可还适合唯哥儿就读么?”
  石喻也不藏私,当即将椿树胡同学塾的情形一一说了,又提及姜夫子近年成绩斐然,早先县试他们一共八人应考,八人都中了,府试中了七人,今年乡试又中了两人。
  石咏也记起当年姜夫子招学生的时候曾经提起过的,一月试读,双向满意了才正式拜师。他将这条件与孟氏一说,孟氏喜不自胜,满怀感激地道:“真是多谢大爷与二爷,我们唯哥儿资质不差,若是也能进喻哥儿当初进的学塾,将来也考出功名在身,你们兄弟两人能互相扶持,那便最好了。”
  她这话发自真心,显然是一腔慈母情怀,为石唯考虑。石大娘便又有些动容,想向石咏开口,最终看了看石咏的眼神,勉强忍住。
  当下石家上下便议定,明日石喻带石唯去见姜夫子,商议拜师事宜;李寿则带着管家孟大在这椿树胡同附近寻摸个稳妥的院子,让孟氏一行人赁下来先住着。
  当晚石大娘过来找石咏说话。如英正在上房哄大姐儿庭安,石大娘便与石咏在东厢说话。她一进东厢,一眼瞥见石咏桌上放着一面铜镜,“咦”了一声,说:“这好生眼熟,像是个咱家的老物件!”
  石咏:可不就是吗?
  他挠挠头,说:“不过是把老物件儿取出来保养保养。娘,您过来寻我,是不是想说,咱们挪到永顺胡同的赐宅里,将这边东院腾出来给唯哥儿他们母子三人住着?”
  他说中了石大娘的心思,石大娘便不好意思再求石咏了:“原本是这么想着的。再者当初买这个院子下来,也就想着将来你们都会娶妻生子。地方不够住了的时候,咱们这一房便搬到内城去,和伯府一起住着。弟妹他们留在外城,能乐得自在。可是如今……孟氏她们,看着也怪可怜的。”
  石咏耐心劝石大娘:“娘,唯哥儿娘不可怜。她有夫有子,手头有钱,来京这么长时间了,不也一直住得好好的?”
  据他推测,孟氏手头应该有不少钱。她如今住在内城,比住在外城川陕会馆这样的地方贵了不少,她却住了一个多月下来,也不急着找房子,想是不差钱。
  “可是……”石大娘犹豫。石咏赶紧再劝,“娘啊,若是咱们搬出去,让二婶和喻哥儿成日对着她们母子三人,您觉得,以二婶那个性子,这日子会过得怎样?”
  石咏看来,二婶王氏那个性子,与孟氏在一起过个三五个月,估计连骨头被人拆了吃了也未可知。石大娘虽然可怜孟氏这一片慈母心怀,但也看得出来这个女人不简单,至少当街拦人车驾这种事,换了王氏绝对做不出来。
  “娘,我觉得眼下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他们自己提出来要赁院子住,我们也尽力帮他们找房子,让他们住得近些,帮唯哥儿入学。我们已经仁至义尽,将来到底如何,就等二叔回来的时候再看。反正我们得记住,二婶和二弟是吃亏的一方,又这么多年跟咱们一起,咱们无论如何得站在他们这一边。”
  石咏说完,石大娘也想明白了,点点头道:“咏哥儿,还是你主意拿得正。娘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二婶那儿怕是正不自在,娘去看看她去。”
  于是石咏将母亲送出东厢,一直送回到西院里,又去探视一回石喻,这才回来。东厢里三件物件儿已经叽叽喳喳吵成一片,见到石咏进来,三个声音同时说:“咏哥儿,你可得警醒着点儿!”
  石咏无奈地笑笑:“多谢各位提点。我……我也实在是没想到对方一下子就转了态度,放软了身段。不过各位放心吧,我有分寸。”
  他听过母亲描述今日与孟氏相见的情形,便知对方绝对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只不过孟氏拿捏着的尽是石大娘的软肋,不是他石咏的软肋罢了。
  红娘记起旧事,“咏哥儿,眼下且还容易,等你那位二叔回来的时候,才是真正为难的时候。”
  石咏记得红娘说过的,二叔石宏武与二婶王氏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感情,将来生拧不到一处,没法儿一起过日子,且得分。他也正为这一点为难着,知道石宏武回京,多半会偏向孟氏和她的子女。
  “不,真正为难的时候,是你二叔那位上司,年……年羹尧,回京的时候。”武皇的宝镜在一旁冷幽幽地冒了一句。红娘对人与人相处时的微妙心理十分敏感,武皇则惯于从大局出发,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
  石咏一凛,赶紧问:“可有化解之道?”
  宝镜沉思片刻,道:“没有!”
  石咏:……
  “在此之前,先多做些准备。朕听你说过,早先你二叔娶二婶时候的一应文书,已经都做了一份?”
  石咏应了声“是”。当初王家认下二婶王氏的时候,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将王氏出生时、抬旗时的文书全套“做”了一份,送到京中来。
  “除此之外,三媒六证,聘书、婚书、嫁妆单子,甚至老丈人刁难女婿,要女婿签的个‘保书’,全都准备一份,以备不时之需。”武皇吩咐。
  红娘问:“陛下,可是这些东西,原本没有啊!等到咏哥儿的二叔回来,岂不就立时戳破了牛皮鼓?”
  当初石宏武真的是无媒无聘,拐带无知少女,娶来的王氏,所以才会有这诸多烦恼,诸多遗憾。
  听到这儿,武皇悠悠地笑了:“你二叔,不是曾经将当年的事儿都忘了么?他偶尔又忘了些旁的事儿,又有什么奇怪?”
  石咏恍然大悟,赶紧拜谢指点,自己去给杭州织造王子腾修书。给王子腾的信上,石咏没忘了恭贺,如今王子腾的亲外甥石喻,乡试高中举人,想必王子腾为了这份荣耀,也不会愿意轻易放弃王氏这个亲戚。
  一时石咏做着另一手准备,石家则尽心尽力的帮孟氏和两个孩子在京城落脚。石咏在琉璃厂一带的人脉很广,李寿很快就物色到了几处大小合适的院子,带着孟大去一一看过,谈过价格,由孟大回去向孟氏回报。
  孟氏择定一间院子,也是两进,格局与石家的西院差不多。刚好石咏认识房东,对方看在石咏的面儿上,便免了押金,让孟氏一行人住了进来。
  与此同时,石喻带着弟弟石唯去拜见了姜夫子。双方商定了,与姜夫子所有的学生一样,石唯现在学塾中就读一个月,双方都认定了,觉得合适,便行拜师礼。石唯这为人弟子的到时再交束脩也不迟。
  早在石喻等人一起考过县试府试时,姜夫子的学塾就已经跻身外城最炙手可热的学堂之一。等着进学试读一个月的蒙童们得排队,有的得排上半年一年才能轮到他们。然而对于石唯,姜夫子看在爱徒石喻的份儿上,让他加了个塞儿。
  于是孟氏母子三人,似乎便顺顺当当地在椿树胡同安顿下来了。
  一个月之后,腊月已近。这个时候往往是内务府最忙的时候,石咏成天在府署里忙得脚不沾地。这日他直忙到天擦黑了才到家,刚进门,李寿便告诉他孟氏那边,已经从原先赁的院子里搬了出来。
  孟氏那边原本说好了要长久住下去的,先住个半年。房东看在石咏的份儿上,也没收押金。但是孟氏搬出来的时候也没有事先打招呼,只留下了一个月的租金就走了。房东忍无可忍,便寻到李寿,着李寿来问石咏,这究竟该怎么办。
  石咏只能安抚房东,请他勿急,且另寻租客。这空置时候的租金,一概都由他石家来承担。那房东这才觉得好些,努力又寻下家租客去了。
  石咏还来不及打听孟氏等人搬去了何处,先赶着去了学塾那边寻姜夫子,问起石唯。姜夫子笑着冲石咏摊摊手,道:“大约是没有缘分吧!那孩子是挺聪明的,我初见时还以为又见了个喻哥儿,可是谁知道……”
  在姜夫子看来,石唯确实资质很不错,但若说有神童之名,倒也不至于,与石喻当年的水平相差仿佛。但是石唯读起书,却没有石喻那么灵活,不太容易变通,在学塾里学书的时候听不进同窗的意见,甚至与人争执起来;而夫子说的,石唯却又一味照单全收。
  “我教得不顺手,那孩子学起来也吃力。后来孩子的母亲亲自上门打过了招呼。如此一来,不如好聚好散。”姜夫子云淡风轻,丝毫不挂怀。
  可是事后石喻也听说了石唯离开学塾的原因,转头告诉石咏。却是这孟氏觉得,姜夫子学塾里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平,都是住在外城的子弟,家境也不好。即便将来石唯能在这里读出来,考出功名,也无法在学塾里获得合适的人脉。
  石咏听完二弟说完,重重一拍头,觉得刚才姜夫子没有将自己从学塾里轰出来实在是看在多年老邻居的面儿上。这所谓人脉,不就是在一间合适的学塾里,同窗们都刻苦且出息,将来一起挣得功名之后,能彼此扶持吗?哪有一上来就结交权贵子弟的?那样的地方,还能让孩子静下心读书么?
  他无语了半日,晓得日后还要再跑一趟学塾,向姜夫子致歉才是。他当即找到李寿,问起孟氏她们搬去了哪里。李寿摇头说他也不知道,那边搬走的时候没有留话,因此石家人也不知道她们新的地址。
  石喻听说,则挑了挑眉,微笑着说:“大哥,三弟他们应当是搬去内城了,咱们看着吧!”
  可还未等石咏打听到孟氏等人搬去了何处,富达礼抽空过来内务府府署见石咏,开门见山地请这大侄子给支个招儿:“茂行,唯哥儿娘前来求我,让安排唯哥儿进景山官学,你看这事儿咋办?”
  石咏:……
  他不得不佩服,这雷厉风行、敢想敢做的孟氏。


第295章 
  富达礼转述了孟氏的请求; 孟氏托他帮忙,引荐唯哥儿进景山官学; 想是已经打听过; 当初石喻去景山官学报到; 正是富达礼带着去的。
  石咏见大伯烦恼; 便笑着说:“这简单,您就说景山官学的标准,是十五岁以上的在旗少年才可以招收。”石唯才九岁; 年岁差得有点儿大。
  富达礼却道:“那一位可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儿; 她回头又指,喻哥儿入学的时候一样没有十五岁。”石喻大约是十三岁头上才入的学。
  石咏想了想; 道:“您就实话实说么!喻哥儿当初入学的时候; 景山官学也不同意来着,说一是年纪太小不适合练习骑射; 二是入学之后; 若是两届之内考不中举人; 便是要劝退的。若是这两个条件,那边都能答应,大伯您就真荐了这孩子; 去景山官学试试呗!”
  石咏嘴上这么说; 心中却大概猜得到,孟氏知道了景山官学的实情,一定不肯送唯哥儿过去,石喻在官学里; 骑射尚且吃力得紧,别提年纪更小的石唯了。况且两届之内必须乡试取中的条件,也太过苛刻,孟氏不会答应的。
  富达礼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他当即回去,将这话给孟氏带到。果然孟氏不再说什么了,就此打消了景山官学入学的念头。隔了两日,富达礼又过来告诉石咏,说孟氏在永顺胡同附近租了一座三进的院子,而唯哥儿进景山官学不成,最后还是进了瓜尔佳氏族学,和讷苏他们在一处。
  石咏心知孟氏嫌弃外城,又惦记着住在永顺胡同附近可以与伯府常来常往,时时走动,对她和唯哥儿真姐儿以后可能会有好处。她一意如此,石咏便也随她去,不扰及自家人便好。
  这段时间里,石喻一直在景山官学安安稳稳地读书,没有受多少影响。他进官学一年便即中举,再加上后来参加覆试的事儿,让一拨监察御史都为八股截搭题抓狂。石喻登时在官学中出了名,极受瞩目。原本官学中他年纪太小,无人愿与他结交的,如今渐渐也有些同窗愿意与他一处交流交流,尤其是那些转过年去要战春闱的子弟们。
  与此同时,石喻的骑射也有大幅进步,能拉动一石的弓了,眼见着距离弓马娴熟不再遥远,那些靠着家族蒙荫才得以入学的纨绔子弟,渐渐也不敢再嘲笑石喻。
  官学的讲习们则对石喻继续保持严格。年熙便是如此,他一再提醒石喻,说他四书五经都念得不错,策论则做得观点新颖,不落窠臼,但是石喻还是欠缺在年纪太小,见识与经验都尚浅,因此有时他的见地显得没那么有说服力。
  石喻受教,如今他已经考中举人,经受住了质疑与考验,同时也亲眼见到了假想敌三弟石唯。至此他的心态便完全放平了,愿意跟着年熙,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下去,会试对他来说,倒显得没有那么急迫。
  这日天色阴沉,到了傍晚,便下起鹅毛大雪。石咏在内务府府署附近遇见了从官学里出来的石喻,兄弟两个一起,顶风冒雪,从内城出来,回到椿树胡同。一路上见到顺天府有衙役在外城内鸣锣,提醒各家,及时清理房顶的积雪,想是吸取了以前的教训。
  石咏兄弟两人到家的时候,也如雪人一般,在头进院门处将身上斗篷上的雪都抖去了,再穿过小院,来到石大娘与王氏住着的上房正厅里。
  石咏先掀了帘子入内,石喻紧跟在他身后。兄弟俩刚在解外头的大衣裳,便觉一阵劲风扇过来——
  “作死的,扇我一头灰!”石咏见了面前的“罪魁祸首”,登时笑骂一句。扇了他一头灰的,正是早先薛蟠带宝玉登门道谢的时候,送来的那一对虎皮鹦鹉。原本天气没这么冷,鹦鹉还挂在室外廊上檐下,如今却只能挪在室内了。
  “作死的,作死的——”其中一只鹦鹉聒噪两声,便清晰地模仿其石咏说话,令石咏目瞪口呆:这不过是鸟雀而已,真的这么聪明么?一学即会?
  石大娘她们坐在正厅上的已经笑成了一片,石大娘忍着笑说:“千万别在这扁毛畜生跟前说这些了,有灵性得很,也不知什么人教的,总是没什么好话!”那鹦鹉便像是呼应石大娘的话似的,继续喊了两声:“作死啊,作死啊——”
  石咏赶紧批评,字正腔圆地对那鹦鹉说:“不得无礼!”
  谁知那鹦鹉却又不学了,低着头往那架上嵌着的景泰蓝食水小盂里啄啄,大声叫道:“吃了吗?吃了吗?”立即又惹来一片欢笑。
  石咏哭笑不得,问:“这是咱家教出来的还是薛……”可千万别是薛蟠那老小子,回头保不齐说出什么来。
  石大娘也笑道:“其实也好,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句。‘吃了吗’、‘作死啊’,还有什么……”她与王氏如英相视而笑,都不肯多说,“除了这两句之外,都还好,就是偶尔会来一句,让你猝不及防的……”
  恰在此时,其中一只鹦鹉非常应景地唤了一声:“啊呸——”将人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那语气中的鄙薄轻蔑之意也显露无疑。
  石咏伸手捂脸:这鬼灵精,都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话。
  一时石家哥儿两个都卸下了身上的大衣裳,进屋坐下。石家这天准备了锅子,索性也不计较这那的规矩,一家人围炉而坐,石咏与石喻坐在一边,如英抱着安姐儿,与石大娘和王氏坐在另一边。锅子烧旺之后,石家一家子自己动手涮肉,吃得香甜。
  石咏石喻哥儿俩开了一小瓶酒,慢慢饮着。石喻便问兄长:“大哥,今年还出‘金风玉露’了么?”
  石咏点点头:“出!”
  如今“金风玉露”与“凌雪傲霜”已经定下是每年冬天年节时候出的时令佳酿,“桃李不言”是春天,织金所的无名石榴酒是夏天。而鹿鸣酒每三年出一次。石咏琢磨着回头会试结束,他没准儿还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