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十年代记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六十年代记事-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邹城本来想,现在让邹正富退休离职躲过一劫,但是真当运动轰轰烈烈开始的时候,他又开始不确定,万一还是没办法躲过去呢?他不能拿着父亲的幸福去冒险,既然有了周家这条门路,厚着脸皮也得去登门求求。
  这件事比白灵生孩子重要的多,她靠在邹城怀里:“你去吧,不用担心我,家里这么多人呢,生孩子就去医院,医院里还有表哥照应呢,没准等你回来,就能看见闺女或者儿子。”
  邹城轻轻在她额头上吻了一下:“你放心,我会早点回来。”
  邹城说的早早回来没有兑现,半个月后白灵胎动进了医院,他都没有从省城归来,有了小麦那胎的经验,羊水破了白灵也没惊慌,平静的喊李爱云,小麦不能带去医院,这几天可以托付朱雨帮忙照顾,小麦跟朱雨的关系很好,整日追在朱雨后面干妈干妈的喊。
  这次顺产的很顺利,推入产房之后,不到四个小时就顺利生了,是一个七斤重的男孩,小婴儿嗓门洪亮,隔着老远就能听见他哭,比小麦出生那会儿胖的多。
  邹正富看了一眼孙子,连声叫好:“这下孙女孙子全有啦,咱们家可是有福的人家。”李爱云轻轻托着婴儿,把他抱在怀里,关切的问护士:“我儿媳妇咋样啦?”
  护士笑道:“产妇人好着呢,等一会儿推进病房的时候你们自己看。”
  白灵住了三天院,出院后抱着儿子回家,邹城依旧一点音信都没有,李爱云抱怨道:“这孩子真是不靠谱,人不回来哪怕发个电报呢?”
  白灵替邹城辩解:“估计是忙不开吧。”
  “真不明白,他有啥可忙的,家里一摊子事儿呢,全撂下自己一声不吭回省城了。”李爱云亲亲孙子:“以后跟你妈亲近,别搭理你爸!”
  小麦被朱雨领回家,她一动不动的盯着白灵和小婴儿,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妈,你肚子里的西瓜咋没了?它是变成眼前这个妖怪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_→今天北京下雪了~~
  
  第100章 下乡
  
  白灵在喝红糖水,李爱云刚刚给她冲好的,小麦童言无忌,这一句话一出口,她噗的一声呛到嗓子,咳咳了好几声:“小麦,妈跟你说过好几次了,妈妈怀的是弟弟妹妹,不是妖怪,你看,这个小小的婴儿是你弟弟。”
  小麦噘着嘴说道:“不可捏(能),,小孩子是从噶几(垃圾)堆里捡来的。”小麦的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是弟弟。”
  白灵:“……”
  李爱云忍俊不禁:“告诉奶奶,是谁告诉你的?”
  小麦一本正经的说:“隔壁九儿缩(说)的。”
  李爱云抱着小麦啃上几口:“这傻孩子!”
  小麦开始不敢摸婴儿,白灵反复跟她说,这个是弟弟,她的弟弟,不是小妖怪,小麦穿着小虎鞋,一步一步的挪过来,轻轻在婴儿脸上摸一把,惊喜的说道:“好玩!”
  小麦自从发现小婴儿的妙处,每天一早起床就要过来跟弟弟玩,白灵坐月子小麦都会说李爱云在哄,邹正富帮忙搭搭手,小麦最喜欢的,还是弟弟。
  小婴儿每天基本都是在睡梦中度过,偶尔醒过来就是哇哇大哭,小麦也不在意,嘿嘿站在一边笑。
  小婴儿快满月的时候邹城才回来,进屋之后先看了孩子跟白灵,扯开衣服看了看男女,笑道:“媳妇生了一个带把儿的。”
  白灵瞥他一眼:“粗俗。”
  孩子的大名已经取好了,谁知道邹城什么时候回来,小名不着急,大名还等着上户口呢,名字是邹正富取的,叫邹乐康,寓意着快乐健康。
  邹城捏捏儿子的小脚丫:“灵灵,小名叫什么?”
  小名不难取,就顺着小麦的选呗,白灵想了想:“叫土豆吧。”
  “好啊,一切都听你的。”小婴儿仿佛知道自己有了名字,蹬蹬腿大哭起来。
  邹城出去洗手,回来白灵问:“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了?”
  邹城脸上绽放出一丝笑容:“以后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邹城去省城这一趟并不算顺利,他先是按照地址去找周大猛家,结果邻居告诉他,周家去了首都,听说是有亲戚结婚,大概要三四天才回来。
  如果时间长的话,邹城可以先回涞水县,但两三天就不值得折腾一趟,邹城回了自己家,那几天找方叔叔闲聊,打发打发时间,等到了第四天,他又去了周家,幸亏这次没扑空。
  周大猛他爸叫周奇,邹城表明来意之后,他沉默片刻说,只要是冤枉的,他就能帮忙运作运作,重新审查。
  邹正富那项研究的署名问题一直解决,研究所明显抱了不想再插手的态度,如果上面没有人干预的话,这件事就像最不起眼的尘埃一样,跌落到角落里无人知晓。
  对于周奇来说,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过程也不复杂,有专门的调查组来调查这件事,政府对研究所的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有了成果之后。
  那个独自侵占研究成果的研究员,最后也没有能抵抗住调查组的调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既然这样事情就好办很多,邹城说其他的不要求,只希望能给父亲正名。
  他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这个,只有父亲洗刷了现在的污名,以后才不会被人翻出来,作为踩踏他的借口。
  周奇为人很正派,他暗示邹城,让他谨言慎行,不要做什么出格的举动,也不要掺和到其他的运动当中,总之就是明哲保身。
  邹城经历过那些事,怎么会不了解这些?等研究所的调查收尾之后,他才匆匆赶回来,算算时间,经过了小一个月。
  邹城找时间跟老父亲谈心,说研究所那边不用担心,如果他想回去上班,还是可以恢复职位的。邹正富看的透彻:“不回去啦,反正也干不了几年,人心凉了咋捂也捂不热啦,再说你看现在这情形,在家里闲着更安全一点。”
  从邹城本心来讲,他也不愿意父亲回省城研究所上班,十年的光阴呢,谁知道会摊上什么事?父母年纪大了,还是在他们身边更安心一点,他本来担心父亲会一直记挂着上班,既然他彻底放开,那邹城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邹城放下一桩心事,可另外的心事依旧压在他的心头,那就是他们家的海外关系,邹甜在国外,虽然她从事的职业并不敏感,但在特殊时期,海外有至亲终归不是一件幸事,很容易被人揪出来说嘴。
  这些邹城担心也没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候一定会有其他的办法。
  土豆满月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日子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小麦就快满两岁了,她学说话、学走路都比同龄的孩子要早,每天都愿意往外面跑,晚上白灵盯着小麦的泥袜子,气的狠狠的往她小屁股上拍几下,小麦挤出几滴眼泪,转身向邹城求救:“爸爸救我。”
  邹城板着脸给土豆换尿布:“下次不许这么淘气!”小麦哼哼几声:“以后让弟弟保护我。”
  白灵噗嗤一声,戳戳她的脸:“羞人不羞人!”
  小麦钻进被窝里:“我觉觉啦。”
  眼下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县城里面正式成立了红卫兵小队,每天没有正事,就是在街上闲逛,互相检举的,诬赖别人的,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在小麦四岁的时候,大规模的“知识青年送到农村去”的指示开始实行,当年的初高中生都要分批次去农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一年是1968年。
  狗娃个子窜的高,往白灵跟前一站,比她还要高上一点,他今年应该上初三,本来要参加高考,狗娃学习成绩还不错,家里都抱着希望呢,希望他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光宗耀祖,可这个指示下来,学校都停课了,自然也没有继续升学的机会。
  狗娃本来就是农村户口,大不了就是回小杨庄种地去,比较惨的是县城里的学生们,背井离乡的分配到农村,要是能就近分配还行,天南海北的一去,什么时候回来都不晓得。
  白灵以前教过的学生,她听朱雨说,有好几个被分配到了其他的省份,离家里特别远,坐火车也得一天一夜,白灵不解的问道:“分配不是应该遵循就近原则吗?”
  朱雨咳嗽两声:“具体怎么安排,咱们就摸不清上面的意思了,或许有其他的考虑吧,我现在跟你差不多,成了无业群众,我妈天天唠叨我呢,一直让我嫁人。”
  朱雨的年纪早就二十五开外,成了她爸妈口中的老姑娘,每天都得唠叨她两遍,她下面的一个妹妹前年都结婚了,也不怪爸妈着急。
  朱雨的心思呢,白灵全都了解,这是一个无比执着的人,靠着劝是劝不动的,除了支持她也没有别的办法。
  学校全面停课很久了,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要恢复教学,但效果甚微,那段日子朱雨去了学校上课,可是学生哪里还有心思上学呢?连基础的班级叫法都变了,从几年级几班,改成了红营红排,弄得四不像,复课之后人人手中必定得拿着一本小红书,经常进行宣誓或者总结大会,复课没持续多久,因为上山下乡的政策下来,也就草草收场。
  朱雨回来之后不停吐槽,说以后再有复课的事情,无论如何她是再也不去了。朱雨没有了工作,家里人打算给她安排到其他的单位,工厂、街道,凭借朱雨的资历还有家里的背景,统统都没问题。
  朱雨不愿意再上班,说先歇歇再说,她父母这几年由着她习惯了,也没再勉强。
  狗娃过来送野味,告诉白灵说小杨庄也被分配了十多个知青,男男女女都有,有一个岁数大的,今年竟然二十七八岁了,听说是小时候上学耽误了,因为对知识有极深的渴望,所以顶着“高龄”开始上学。本来应该18、9岁上高中的这一批学生中,出现了她这个例外,二十七岁的高中生。
  知青们没地方住,需要住在老乡家里,周叔是大队队长,责无旁贷,所以他们家里首先接收了一个女知青,听狗娃说长得很清秀。
  城里上学的学生不需要风吹日晒,细皮嫩肉的,指定比村里干农活的女同志看起来要好看清丽一些。
  接收下乡的知青,有主动的,还有嫌麻烦退避三舍的,周队长不停的给大家做工作,最后只剩下那个二十七八岁的女知青。
  一来是她年纪大了,村里的妇女们不放心,万一丈夫起什么心思咋办?要是小知青还行,家里有适龄的儿子,没准能成就一段好姻缘呢,这个老姑娘长相普通,人看着呆笨木讷,没人愿意接收。
  最后还是桑红芹站出来,说女娃你跟我回家吧,家里虽然老房子简陋,但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国家给每位知青每年供应三百五十斤商品粮,这些粮食会下发到所属的大队上,各地的情况不同,比如隔壁省的大队,会给知青们提供知青宿舍,所有的知青都在一起生活吃住,不过涞水县这边,是讲究知青跟大队的队员同吃同住,这样的话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
  狗娃告诉白灵,到孙家的这个女知青叫田宁,人长得跟甜杆一样瘦,没想到干活很有力气,是所有下乡的知青里面干活最卖力的。
  田宁住在老孙家的厢房里,吃饭的话是每个月把粮食提过来,跟孙家人搭伙一起吃饭。这些下乡的知青喜欢抱团,闲来无事就会凑到一起说话,田宁跟他们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更多的时候她会自己在屋里,偶尔帮着桑红芹带带猫娃。
  百闻不如一见,白灵回小杨庄的时候见过两次,她偶尔会带着小麦土豆去姥姥家小住,姥姥姥爷想孩子,可他们也忙,没时间来县城,反正家里有公婆照应,白灵索性带着两个孩子回来小杨庄。
  田宁个子不高,白灵目测也就一米六左右,脸色黄黑,瓜子脸,带着羞涩的笑容说道:“你是灵灵吧,我常听孙奶奶提起。”
  白灵是中午到的,地里干活的全在家,孙玉柱岁数大了,现在基本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家里的主要劳力就是孙海全,白灵发现田宁很勤快,做饭做菜都是她管,中午匆匆从地里回来,换身衣服去厨房,锅碗乒乒乓乓声响起。
  田宁人很实在,说孙家人待她不错,她岁数小,做点活还能疏通疏通筋骨呢,不碍事。
  白灵可没少听狗娃抱怨,说村里的几个知青懒惰不愿意干活,凑在一起就悄悄的说什么诗词歌赋,总之就是矫情,有一次他去村东头,稻草剁里就躲着三四个知青,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母鸡,正架起一团火烤鸡肉吃呢,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狗娃也没声张,最多就是跟家里人提提。
  白灵回老孙家一看,下乡的知青跟家里人相处的很好,她心里也高兴,知青毕竟是上面分配下来的知识分子,谁家也不能太怠慢,隔壁赵婶子家的女知青如花似玉的,长得很漂亮,她在大街上跟别人抱怨,说女同志没有眼力见,饭后连个碗都不洗。
  白灵回县城当天就收到了赵春兰寄来的信,她洋洋洒洒写了三张,婚后这几年她没怎么歇着,生下了四个孩子,基本是一年一个,三个儿子一个闺女,儿子多了是债,她还发愁呢,说不生了,再生就生个小棉袄。
  赵春兰全家夏天都搬进了王争军单位分配的公房里,房子不算大,总共就两个屋子一间小厨房,现在的房子都没有卫生间,需要上公共厕所,两间房子哪里够住啊,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赵春兰仿照自己家的构造,把其中一间卧室中间隔开,王争军从外面弄来一张上下铺的架子床,两个大点的儿子住里面,外面先空着,闺女和小儿子还太小,不放心他们自己住,暂时就先跟他们挤在一起。
  赵春兰说可不能再生啦,其他的不说,住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家还算运气好的,婚后没几年分上了房子,这主要得益于王争军上班争气,年初评上了先进个人奖,凭借着这个,他才分到了这套公房。
  赵春兰还跟白灵说了一个八卦,她的大弟弟赵卫国,现在有对象了,就是赵春兰结婚那天,白灵见过的小辣椒。
  秦海芬一直操心儿子的婚事呢,也托付附近的媒婆介绍了几个,但是赵卫国都没心甜,后来秦海芬才知道,原来他跟小辣椒自由恋爱了,瞒着家长都在一起半年多了,秦海芬气的饭都没吃,小辣椒跟她向来不合,按照她那个爆脾气,以后结婚她儿子肯定受气,但架不住赵卫国愿意,说除了小辣椒别人谁也不要。
  赵春兰在信里幸灾乐祸的说,一物降一物,以后她妈有了这样一个儿媳妇,日子过得热闹呢。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赵卫东符合上山下乡的要求,需要下放到农村去,但是秦海芬舍不得孩子吃苦,一直不答应,去街道闹了好几次,成了远近闻名的“钉子户。”
  街坊四邻的孩子都下乡去了,凭啥你们家的不去?有人偷偷的向上面写举报信,你不去都不行,最后秦海芬没辙,挥着泪把儿子送走,听说赵卫东去的是一个国营的农场,离家里不近。
  赵春兰信里说的就是这些生活里的琐碎事,还感叹说两姐妹好几年没见面了,她也期待见见土豆跟小麦,说以后有时间去省城的话,一定要去她家里,最后附上了地址。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白灵还记得她刚到赵家时,赵春兰偷偷给她送馍馍的日子,那时候秦海芬罚她晚上不许吃饭,赵春兰吃完饭,用袖口揣上一个馍馍偷偷带给她,嘿嘿的冲着她笑,现在两个人都已为人母。
  土豆爬上来要抢白灵手里的信纸,白灵一把抱过儿子:“小土豆听话,不许吃纸。”
  平静的生活下涌动着暗潮,终于在几个月后发酵,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