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帝国- 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亚夫于死地。朝中阻止梁王成事的大臣不止周亚夫一个,若他成事,朝中必然大乱。”
    阻止梁王成事的人多着呢,梁王一旦当上皇帝,以他的性格,这些人或杀或贬,必然酿成巨祸。
    “窦婴,你的话联记住了。”景帝知道寰婴说的是大实话,挥挥手。
    窦婴施礼告退。
    景帝烦恼不堪,回到养心殿,沉思不语。过了一阵道:“春陀,把主父偃、申公、董仲舒、严助他们找来,快!”
    春陀应一声,自去办理。
    没多久,主父偃、申公、董仲舒、严助他们赶到,冲景帝见过礼。
    景帝抚着额头道:“太后欲耍立梁王为嫡嗣,联不允。现如今,太后不吃不喝,联把好话说尽,把姐姐请来。都没用。你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通百家之学,你们快想想办法,解了太后的心结。”
    主父偃、申公、董仲舒、严助这些人,无一不是才智奇高之人,景帝时他们抱以厚望。
    可是,景帝失望了,他们却是沉默了,没有人说话。
    “申公,你说,你可有办法?”景帝只得点名了。
    “禀皇上,臣实无善策!”申公老老实实的回答:“太后网毅之人。决心立定,不要说臣的三寸不烂之舌。就是集朝中大臣之言。也不能动其心。”
    窦太后虽是女流,却是不让须眉。性情网毅,她一旦下定决心,要她改变主意,不是一般的难。是难的难以想象。可以把泰山推开,也不能让她改变主意。
    “皇上,臣也是这般想。”主父偃、董仲舒不等景帝相问,先说出看法。
    严助紧跟着附和。
    “哎,你们下去吧!”景帝知道申公的看法很对,烦恼不已,挥挥手。
    申公他们施礼告退。
    景帝在养心殿不住踱步,双眉紧拧,筹思计策,却是费时良久,一计无出:“春陀。把凌先生请来。”
    “诺!”春陀应一声,忙去请凌肃。
    没多久,凌肃快步赶到,见礼之后道:“敢问皇上,可有要事?”
    “我要见先生,就现在!”景帝眉头深锁:“太后不吃不喝,联无计可施。申公他们也没有办法,此事只有向先生当面请教了。”
    “能解太后心结者,也只有先生了。皇上,什么时间去?”凌肃问道。
    “就现在!刻不容缓!”景帝担心窦太后安危:“太后年事已高。若是再这般不吃不喝,指不定出什么事。”
    景帝叫春陀弄来一套寻常衣衫,除下皇袍,穿在身上。身着绸衣。头戴慢头,活脱一富家翁,这才快步出了养心殿。
    默默
    破虏侯府,周亚夫急匆匆而来,给许茹迎个正着。
    “你急急匆匆把我唤来,有何事?”周亚夫一见面便问。
    许茹一脸的欢悦之色,笑嘻嘻的道:“没事就不能找你来么?”
    “你真是,没事你还找我来?我可忙着呢!”周亚夫有些没好气。收百越之期已经定下来了,周亚夫这个太尉的事务就多了去了,调集粮草,搜集船只,军务缠身,难有片刻之暇。
    “你们两父子,一个二个的,眼里只有你们的大事正事,就没有家事。”许茹有些不高兴了:“你要是不乐意,就回去吧。我去找阳儿说。”
    “还找阳儿呢!说吧!”周亚夫真的没好气了。
    “你到房里,这里哪是说话的的方。”许茹把周亚夫让进屋里,关上门,端来一杯茶水,放到周亚夫面前:“找你来,是商议一下阳儿的亲事。”
    “亲事?阳儿还有亲事?”周亚夫听得不明所以:“不是早就订亲了吗?”
    “是这样的。”许茹把张灵儿相思成灾的事儿一说。“灵儿她”周亚夫的嘴巴张大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愣了一阵。这才道:“不行,不行!公主要是知道了,还不知道闹出什么事来。你千万别说出去我去给张不疑那老东西说,要他好好劲劲灵儿便是。”
    “你把公主想成什么人了?”许茹有些没好气的道:“公主知书识礼。贤惠过人,哪会计较这些。没给你说,公主已经去过张家了,”
    “你胡闹!”周亚夫急了。这事能让公主知道吗?更别说,南宫公主还去了张家,那还不闹集大事来。
    “你急什么急?”许茹很没好气的白了周亚夫一眼:“公主和灵儿好得跟亲姐妹似的,我看着都眼热。”
    “呼!”周亚夫长舒一口气,脸上带着笑容道:“那就好!那就好!担心死我了!”
    “好的还在后头呢!”许茹调笑一句道:“公主说了,她要玉成阳儿和灵儿姑娘的亲事。你就有两个儿媳妇了。你说好不好?”
    “两个媳妇?”周亚夫摸摸脸蛋:“好!好好!可是,公主下嫁,阳儿不能纳妾呀。皇上会允吗?”
    “这事,公主说了,找到机会,面禀皇上,求皇上准允。”许茹笑得鼻子眼睛作了一家人:“多好的公主。还没有嫁过来,就为阳儿着想了!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呵呵!”周亚夫也有这心思,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嘴角的纹路格外清晰。
    “张家破败,灵儿姑娘跟着吃苦,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许茹笑容更多几分:“我凡泌,在城里毒下座院子。让张家搬到城里来“嗯!”周亚夫点头赞成道:“以前。我就有这心思,可是。张不疑那老东西不准。也不知道这老东西怎么想的,竟然宁愿在城外做一庄户人家,协不愿进城。这下好了,有了灵儿这事。老东西要是还想拒绝,看我怎么收拾他。”
    “你说,盘在哪里好?”许茹征询周亚夫的意见。
    “不能太远。
    张不疑那老东西每天都得去清明门当值,若是太远了,他跑来跑去。不方便。就在清明门附近,找一座宅院买下来周亚夫浓眉一拧道:“我现在就去给张不疑说。”
    “急什么?”许茹忙拉住:“我们先把宅院看好了,再去给他说也不迟。”
    “那现在就去看宅院!”周亚夫比谁都心急。拉着许茹,赶去清明门附近找宅院。
    默炽清明门附近,有不少院落。一座不大的院落,只有数间房屋,几个身材高大,气度不凡的人进入了院落。
    正是景帝、凌肃和春陀,还有几个心腹侍卫。
    “皇上,请”。凌肃侧身相请。
    “呼!”景帝很是激动,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这才随着凌肃,进了前堂。
    一进前堂,只见一个青衣人,方脸膛,眼睛明亮,脸颊上有着奇异的光辉,烦下一部长须,一身的飘然出尘之意,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弟子刘启拜见先生景帝快步上前,冲青衣人施礼。竟是执以弟子之礼,若是有人看见,一定会惊讶不已。
    青衣人躬身回礼,也是恭敬。明亮的眼睛不住打量景帝,眼里的泪水不住滚来滚去”景帝也是打量着他,眼里噙着泪水,两人相互凝视,却是久久没有说话。
    “刘启对不住先生!”景帝向青衣人请罪:“先生为了安汉家天下。不顾身家性命,力主削藩。先生之父阻止先生不得,投河自尽。刘谤以清君侧盅惑天下,联误听袁盎之言,差点铸成大错,刘启向先生请罪”。
    “皇上,过去的事,何必再提。”青人忙扶住景帝,脸上带着笑容道:“多年不见。皇上的帝王心术越来越厉害了。皇上请坐!”
    “先生请!”景帝很是恭敬。
    两人坐了下来,景帝马上就问道:“先生过得可好?”
    “蒙皇上问起,过得还不错!”青衣人一笑,仿佛一缕清风般拂过。让人身心一轻:“昔年在朝中为官,整日里只知国事,却不知山野中自有无上乐趣。自从入万古堂。方知商鞍、孙脑、白起他们之乐。世人皆知,商鞍、白起受刑而死。却不知道他们逍遥自在,赛过了神仙!餐朝霞,饮白露,仙家妙事矣!”
    景帝把青衣人打量不停,仍是自责不已:“自从先生离去,联无时无刻不在念着先生,盼望能与先生重聚,今日方才见到先生,快慰生平!”
    “皇上厚恩,在下感激不尽!”青衣人笑得很洒脱:“说起来,昔年削藩之事,在下太过操切了,若是缓缓而行,或许不会引起七国之乱。不会有刀兵之灾。这些年来。在下自思,实有不是之处。如今。主父偃一道推恩令,天下诸侯再也不能与朝廷作对了。此人之才智。远在在下之上,推恩令堪称千古奇策!”
    “先生何必自谦,若无先生力主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哪来的今日之推恩令?”景帝却不这么看:“推恩令是一道奇策,可是,见效慢。那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不见疼,就是时间太长。大汉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再有诸侯王尾大不调。联怎能对付匈奴?怎能收复百越?七国之乱,虽是死伤无数,也是不得不为。”
    “谢皇上为在下开脱”。青衣人一抱拳道:“皇上的来意,在下已经知晓。太后性强力,网毅果决之人,在下无力回天。不能解太后心结。”
    景帝对他是抱有无比的信心,却给他一言击碎了希望,嘴巴张大了,半天合不拢。
    “典!”
    景帝自小就与此人相处,深知他的为人,他一心为公,若是有办法,一定会说的。
    “皇上,在下侍候皇上多年。与皇上有师生之情,在下厚着脸皮,向皇上讨个人情。”青衣人站起身。冲景帝深深一礼。
    “先生何出此言,有话尽管说景帝大是意外,此人眼里只有公事,没有私事,他竟然如此说,这是景帝数十年来第一次见到。
    “张不疑昔年犯法,触怒先帝,被贬为城旦舂。在下想请皇上,看在在下追随多年的薄面上,赏在下一个人情,免了张不疑的城旦舂青衣人为张不疑讨情。
    “先生,你和张不疑素不相识,更无交悄,为何要为他讨情?”景帝大是奇怪。
    “皇上,不为其他,只是因为留侯次子张辟疆还在人世!”青衣人如实相告。
    “什么?张辟僵还在?”景帝猛的跳起来:“他可是一言定邦之士。他在何处?这么多年来。他为何不现身?他为何突然不见踪影?”
    张辟鳖才智高绝,不在留侯之下,有一言定邦之才,汉朝如今的局势和他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张辟疆,汉朝不会是今天这局面,兴许现在的皇帝不是姓刘,应该姓吕。   

第五十九章千古秘事
    辰辟强,张良的次子,十五岁在宫中为侍值惠帝驾钥,吕太后哭而不哀,弄得陈平一头雾水。不解其意。正是张辟强为陈平剖析了吕后所想,才有陈平奏请吕后分封吕氏为王之事,保住了陈平、周勃这些重臣,为后来诛灭诸吕,安定刘氏保存了力量。
    若无张辟强之计,说不定陈平、周勃之辈和吕后硬拧着,很可能被吕太后诛杀。要是没有了这些柱石之臣,谁来安定刘氏?
    张辟强只出了一计,就不见了踪影,几乎为人遗忘。可是,景帝作为皇帝,哪会忘记此人,一听青衣人之言,哪能不惊讶的。
    “先生,当年究竟发生了何事?”景帝强忍着惊讶问道。
    “皇上是知道的,在战国大乱之世。有两派是天下显学,执天下学派之牛角!”青衣人没有回答,而是说起了历史:“当时,天下大乱,列国纷争,黎民苦战国,苦不堪言。有识之士,处心积虑,要找到一条平息天下纷争的道路。敞派祖师主张兼爱、非攻,要天下诸侯和睦共处。为此,敝派祖师,广招弟子。不仅教会他们读书识字,还教会他们以天下为公,平息纷争。这些弟子为平息天下,四处奔走,获得政侠之美名。政侠一出,轰轰烈烈。四方云动,就是列国诸侯都得侧目。”
    这些历史,对于别人来说是秘辛,对于景帝来说,早就知道了,微微颌首。
    “商鞍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分田地给百姓,这是很适宜的作法。可是,这与敝派祖师的主张不符,政侠出动,差点把商鞍给杀了。几经周折,商鞍与敝派言和,获得敝派支持,这才在秦国顺利推行变法,商君之法大行,秦国变强,最后才一统天下。”青衣人接着讲:“与敞派齐名的是另一派。这一派,其祖师没提什么主张,只是埋头培养弟子,研究学问。”
    “其弟子皆是天下奇才,纵横天下。无人是其敌人,这才有法家、纵横家。”景帝接过话头道:“那派的祖师是千年难得一现的奇才天平之学,无一不会,无一不精。只可惜身逢大乱之世,没有入世。只是一心培养弟子。甚是可惜,可惜!”
    “虽是可惜,却更加证明其宏阔远谋!”青衣人微一点头,对那一派的祖师不惜溢美之词:“若无他的悉心教导,岂有那么多的才俊之士纵横天下?岂有今日之大一统之局?与之相比,敝派祖师的兼爱、非攻之说,差得远了!”
    “先生如此评说贵派祖师,不怕贵派祖师泉下有知,不悦于先生?”景帝大是意外。
    “呵呵!这是敝派祖师晚年的自评;非在下之言!”青衣人接着道:“到敝派祖师晚年之时,那一派弟子,纵横天下,天下大势虽然仍是不明朗,却也比当初好了许多,微派祖师自叹不及。”
    “祖师好胸怀!”景帝赞一句。花了一辈子心血,到头来,却发现不如别人,那是何等的惋惜。
    要承认不如别人,更需要宽广的胸广。
    “谢皇上赞誉!”青衣人谢一句,接着道:“从此以后,政侠之名虽存,却已不再干预天下大事,几乎是放手任由那一派弟子纵横天下了。敞派只是留存了万古堂,为千古名士保留一块容身之地。”
    “若说这点,贵派可是胜过那一派了。商鞍,白起,无一不是在贵派终老。”景帝笑道。“皇上过奖了。即使没有敝派。那一派也有自全之术。”青衣人微一摇头,不赞成景耸的说法。
    “先生说了这么多,和张碎强有何干系?”景帝眉头一皱,有些不解。
    “呵呵!”青衣人发出一阵畅笑声,笑而不语。
    “先生是说,张辟强是那一派的传人?”景帝的眼睛猛的瞪大了,很是难以置信。
    “不错!张辟强正是那派的当世传人!”青衣人点头。
    “不是说,自从那派祖师谢世之后。不再有传人吗?怎么还有传人?”景帝很是惊奇,虎目中精光四射。
    在战国大乱之世,执天下学派牛耳的两派,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更不是纵横家。青衣人这一派,日渐没落。独有那一派却是如日中天,经久不衰,出自那一派的绝世天才很多,他们纵横天下,而无对手。
    从这一派分化出了不少学派,法家、纵横家是最有名的两派。这两派的代表人物商鞋、张仪、苏秦。更是搅得战国风云突变。
    而法家一派,汉朝在使用,虽然汉朝推行的是“无为而治”
    那一派的祖师,是一座燕峨的大山,让人景仰,让人钦佩。一提起他,就是贵为至尊的景帝也是忍不住惊讶不置。
    “前辈学究天人,法家、纵横家、兵家之学,无一不会,无一不精。更是精通星相之学,洞晓天机,岂能无传人?”青衣人摇摇头道:“如此之事,在下也是这几年方才知晓。其传人与其祖师一样,不入世,云游四海,培养人才。”
    “不乏祖师遗风!”景帝赞赏一句:“张辟强一言定邦之才,却不入世,甚是可惜。先帝有贸谊,联有先生,若再有张辟强,岂不美哉?”
    “谢皇上夸奖,在下愧不敢当!”青衣人微微摇头:“张凹曰甩姗旬书晒)小说齐伞川猛每然出世却为大汉奔老,培养了不少人“哦!”景帝是个明君。爱才之心甚浓,兴趣大起,问道:“都有些什么人才?”
    “皇上,这些人才,如今不就在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