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当然知道这样的教育体系非常落后,他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凡是都讲求从无到有,相信只要这样的先例一开,自然会有人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而他恰恰也只是需要打开这样的一扇门,至于日后的事情现在烦恼也没有作用。
没有人会去笑话教育体系太过简陋,虽然还没有人明白这样的一套体系意味着什么,从而
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过林斌很自信的想,不用十年会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而现在他只需要少量的付出罢了,得到的效益却是无限大。
民族的进步需要知识,知识的来源在于学习,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有一个学习的环境,环境需要人去建设……
绕口令?那是进步的真理!
既然想要取代现有的王朝来统治中原,那么不能没有准备,林斌目前就是在进行准备,学院的建立构思只是一部份,他还将给民族打开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大门。
最高统治者就是有这么一个优势,他想得到什么,下面将由无数人为了一个理念而不懈努力地奋斗。
想是绝对要想,不过当然也存在优先与迟缓两种选择,以上所讲是未雨绸缪的一部份,那么军队的建设就是迫切的优先类型。
林斌已经确定南下争夺中原统治权的战略,虽然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但是必要的准备必然不可缺少。
军事力量是存在的先决条件,想要生存下去没有自保的能力只是空谈,所以一个想要进步的民族不能缺少军事建设,所谓的军事建设当然包括很多,不过林斌可以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那就是组织臣民建立军队!
汉部的军事优势自然是不用多讲的,她的崛起就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基础上,一个从战火中爬起来的国度在最开始的三十年内最不缺的就是战士,这也是一个国度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那么建立军队所需要的战士自然也是十分充足的。
林斌下达扩充三个步兵军团的指令后,消息刚传达自中枢院立刻造成轰动,而这还是中枢院还没有向民间公布扩军命令的情况下。
中枢院由军官组成,军官自然有自己的家属,他们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是告诉亲人,有成年男子而还没有参军的家庭立刻开始自己的行动,家长强硬地要求家庭成员报名参军,以求在新军团里有自己家族的一席之地!
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很多种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汉部军团只有有限的五个,这五个军团早就达到饱和程度,军团的职位没有空缺,如果想加入军团只能充当外围随战仆从的相关官职,领导随战仆从进行作战,而有家世的人谁愿意去一支由奴隶组成的附属作战单位当奴隶的领队?这种服役限制下所建立的军功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如此一来基本也就没人去考虑了。
至于直接统属林斌的神策军……普通人想当个小兵都是奢望!
林斌对军队系统子弟的踊跃程度还是相当满意和开心的,但是他不会给他们任何优待,汉部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次序,一切都要按规定来,只不过那也是走走场面,相对而言功勋子弟还是有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林斌对步兵军团的要求和骑兵军团不同,这一次步兵军团将不再下辖随战仆从这个作战单位,因为内政需要有奴隶去补充劳动力。
步兵军团只对自由民进行征召,一个步兵军团拥有二十个部级的作战编制,同时附属单位将随战仆从去除后加设了一个额外的后勤单位,这个后勤单位不直接归属军团长领导,而是归属于中枢院,这是为了防止军团长权力过大而形成尾大不掉的必要措施。
每一个校尉统领的士兵人数强硬固定必须有五千人,那么一个步兵军团的基本建制是拥有十万名士兵,它的附属后勤单位人员数量由中枢院控制,根据战场和作战态势中枢院负责对民玞进行动员。
汉部是一个尚武风格极重的势力,人们对战争中获得的军功和缴获都十分渴望,因此短暂的三个月三个步兵军团的兵员达到满额,初步的新兵训练已经展开。
可能是军团达到满员的速度太快?中枢院的总长韩安国向林斌请示是否再组建两个步兵军团,从而达到五个军团的份额,这个建议被林斌毫不犹豫地以“部族需要良好循环”的理由拒绝了,对此韩安国很迷惑。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态势太紧张,一个举族皆兵的部族根本不是好事……
第一第二百八十七章:呼唤战争
张而且有序的建设一直都没有停止,从而林斌基本上人时间,他每天都在重复一个节奏,起床、用食、工作、视察……如此如此的循环枯燥到了极点,但是能有什么办法?职权带来了权力,同时它也出现了相应地职责,统治者不好当,他除非想在当代而亡,不然基本没有松懈的时间,这也是勤政皇帝早早驾崩的原因之一。而在战争时期的统治者当起来更难,一个不小心就是亡国奴,谁敢松懈?
林斌自然是没敢松懈,如此一来可苦了一个人……
乌孙使者危黎须自来到西林就一直在等与林斌见上一面的机会,如今一个月都快过去了,他是苦等又等、不得不等,请求见林斌一面的申请却是犹如死沉大海一点消息都没有。
一个月足够发生太多事情,随着深寒季节来临,无论是北疆还是西北都已经开始大规模降雪,在如此季节下交通自然是遭受重大影响,但是对于西域的某些邦国来说,他们在巨大利益的吸引下季节气候根本不是障碍。
乌孙王昆莫猎娇靡担心的事情无可避免的发生了,乌孙请求与汉部联姻的消息泄露出去,西域各国明白联姻背后的巨大利益,他们无论是不是有能力都做出了表态,实力不强的国家表态是想从中分一杯羹,有实力的国家当然是竭尽所能地想要竞争。
乌孙如此保密消息是怎么泄露出去?这点其实并不存在任何疑问,这个时候想西域混乱的只有匈奴人。所以是匈奴潜伏在乌孙地细作探查或者无意中知道秘密向外传播。
目前西域并不是乌孙一国独大,车师国和龟兹国同样是西域的强国,他们最不愿意看见的是乌孙的实力瞬间得到增强,乌孙一旦强大到一个程度,那么匈奴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唯一的一个敌人,强大的乌孙同样也变成了西域各邦国的潜在敌人。
西域的局势原本就在匈奴的暗中收买和诸多阴谋下变得极其不稳定,乌孙想与汉部联姻地消息再一传开事情就变得更复杂了,乌孙王昆莫猎娇靡是想依靠联姻来增加乌孙实力的同时将西域不稳定压制下去,不过好像起了反效果。至少西域各邦国在得知联姻消息后就对乌孙国不怎么友善,联盟的局势岌岌可危。
西域也有联姻传统,政治的联姻是强强联合,在事情还没有成为定局之前谁都有机会。
车师国王一方面频繁宴请逗留在西域地汉部使节。一方面急不可耐地派出了自己的求婚使者。
车师国目前并没有要和乌孙国一争高低的意思,乌孙国会想依靠与汉部的联姻来增强实力同时获得保护,在匈奴入侵最前线地车师国这样的想法其实更强烈,为此车师国做了两手的准备。派往汉部的使者绝对是求婚使者没错,不过车师使者则是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向汉王求得公主下嫁车师国;其二就是请求汉王娶车师国王地妹妹。
一个国家的王室成员年龄相隔普遍存在,比如大王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王室最小的成员还不满十岁。特别说明地是,车师国王现年并不老,当属壮年。他最大地女儿与最小地妹妹年龄相差只有两岁。
龟兹不在匈奴入侵的前线。匈奴想要攻到龟兹国境前提条件是灭掉车师国等十一个西域邦国。如果匈奴在解决掉了车师等十一邦国没有南下而是朝西北攻打乌孙,那么龟兹自然是还能残喘下去。如此一来龟兹对联姻就没有乌孙和车师迫切以及渴望了。
在不影响北方前线备战地前提下,龟兹国王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使者前往汉部政治中心西林,龟兹王与大宛国王联合起来对上述两个西域强国提出自己的要求,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胁迫和表态?
至于西域各小国自己的动作就更别谈了,利益牵扯之下事事都存在可能性,一场不大的风波被匈奴人这么一搅乱,原本就不怎么稳定的西域在匈奴的阴谋下甚至出现了联盟瓦解的危险……
身在西林的乌孙使者危黎须略一想就感到头皮发麻,如果没有快点和汉部统治者见面,再拖上两个月等春季来临匈奴人一有动静,那时西域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其实林斌已经有注意到西域的局势,不过他也仅仅是注意而没
的打算,弱小的西域不符合汉部的利益,同时相反过域也不符合汉部的利益,毕竟他早已经有入主西域成为西域主人的想法,在构思中西域是华夏民族西进的基地,西域既不弱又不强才是真正符合汉部的利益!
一个不弱又不强的西域可以抵抗匈奴人的入侵,但是西域的绝大部分领土会沦陷,匈奴先一步将在西域的占领地清洗一遍,战争又极大地削弱西域人。可以说,等待匈奴和西域战争进行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是汉部入主西域的时候,那时林斌根本不用出多少力就能得到一个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控的西域。
林斌对和亲无比地痛恨,他从来都不觉得一个民族的希望应该建立在出卖本族女子上!哪怕是本身的民族站在强者的位置上去恩赐弱者都是错误的作为。建立在女人胸脯上的和平或是联合可靠吗?历史已经述说了无数次!民族的男人还没有死光,依靠女人去乞怜是一个统治政权用实际行动在侮辱自己的民族,每一次和亲都是当权者抬起自己的手在扇治下军队的嘴巴。
西汉政权目前进行了四次和亲,每一次刘氏皇朝都是选出非刘氏血脉的女子赐予公主称号然后嫁给匈奴。这让人想起了什么?就好像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而某些人还在为让洋毛子进小门而不是从中门那样窃笑。
林斌知道养女陵子与乌孙小王子岑陬军须靡的感情很不错,他本来也对两个小家伙私下交往没什么意见,而现在他情不自禁在想:“乌孙那个老家伙是不是早有预谋?所以才将岑陬军须靡留在西林!”
显然,一旦与政治拉上了勾林斌就本能地出现反感,他排斥、无比地排斥以国家行事下嫁本族公主。他对两个小家伙的交往已经不比以前那么开明,正在有意识地减少两个小家伙的接触,必须在童年友谊变成倾慕之前划出界限,至于两个小家伙是不是会有意见不在考虑之内。
必须严正的说明一点,林斌从来都没有与乌孙共存的想法,他一直以来对乌孙乃至整个西域都是利用罢了,迟早都是要吞并,下点功夫是应该的,不过不管是为了现在还是未来,和亲根本不可能!
当然,林斌没有将那个想法告诉任何人,古人不会理解他身上背负的东西以及想法,就好像他从来都没有明白过古人在想什么。
不过一些戏还是要演,当其它西域各邦国的使者不畏艰辛来到西林时,林斌再不怎么愿意都需要出面了。
林斌讶异地发现一种情况,西域各邦国几乎都将本国的第一继承人带到了西林,而似乎西域各邦国带来的财物和随行数量都极为庞大,他开始非常恼怒,觉得那是一种不理智的挑衅,后来却是在韩安国的点醒下反应过来。
战争即将再一次爆发,西域各邦国是找个理由将第一继承人送到安全的地方,他们还带来了必要的富国资金,这是未雨绸缪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表达没有信心能够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有了太多人搅局和林斌的回避,乌孙、车师、龟兹三国的使者基本没有请求的机会,如此时间也在一种怪异的氛围下悄悄地流逝……
冬季过去春季到来,草原重新长出了嫩芽,经过一个冬季准备的匈奴王庭在雪化开后的第一个季节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军臣单于果然如汉部几位高层的料想派出了使节,几乎是冬季刚过去匈奴的使节团就从狼居胥山出发,他们的目的地当然是西林,前来汉部只有一个使命:“向林斌要求土地和水。”,直白点就是问林斌是臣服还是开战,没有第三种选择。
匈奴派往西林的使节团并不是唯一,军臣单于还向更远的大月氏、康居、卫氏朝鲜、南沃、北沃,当然包括汉国的天子一系和淮南一系等等与匈奴有交界或者联系的势力派去使节团。
这个春季是准备战争的时期,秋季到来之时战争已经无法避免,而林斌从来都不是一个愿意站在被动位置的人,他正在大声呼唤战争,而且已经派出了自己的军团!
第一第二百八十八章:冬去春来
新的季节,不一样的气氛,伴随战争的味道越来越浓各方各面基本产生了连带效应,首先是商业贸易再进一步地频繁,再来就是民间参加军队的人数暴涨,方方面面的改变在一瞬间显得很大。
汉部由于早就预料到战争会来临时刻都在进行备战,她遭受的影响比想象中来的小,资源调配合理使建设内政初期急迫需要使用的资源没有缺少,内政发展的速度虽然不比刚开始时迅速但也没有明显地降慢,在备战时期这样的情况使人欣慰,再一次说明了汉部体系的特别。
目前汉部的有生力量都是军队的预备役,前线军团的损失可以得到快速的补充,三个新的步兵军团在新兵训练期结束后就已经开往卫氏朝鲜战场,在那里进行低强度的实战,一步一步走向成熟。那些步兵军团会在铁与火中淬炼,不是变得更强就是被战争这头野兽吞噬,他们现在急需磨合才能承担起以后的南下进行统一战争的责任,所以必需付出的代价不能吝啬。
随着战争的临近,为了减少西林方面的压力中枢院总长韩安国被调往卫氏朝鲜前线,他将在那里就近统筹战事,全面承担起指挥卫氏朝鲜战场的汉部军队,这样一来西林就能够专心应付来自匈奴的威胁不再分心注意次要的卫氏朝鲜战场。
冬季时期西林的军团有两支,它们分别是林斌直接统领的神策军、甲贺地豹军。两支军团都是骑军为主。包括随战仆从在内的兵员总数达到二十七万。这两支主要用于和匈奴人对抗的军团在冬季的时候基本完成战备,正规军以前消耗的军需品被迅速补充起来,新类型的兵器被发放下去,主要的箭镞等消耗极大的军需品储备量更是空前。
甲贺所领导的豹军经过一个冬天地休整,春季到来雪化开不过三天就被派往乌穆草原,由于战争还没有爆发豹军的行军速度并不是很快,耗费了五天才到达乌穆草原前沿的军事区。
乌穆草原由于太过靠近匈奴一直有进行布防,那里散落驻点,这些驻点的作用是对军队进行必要补给。留有一小部分地守军,而驻点是不接受大规模军队驻扎的,想要进行驻扎需要前往比较大的军事设施——兵堡或者要塞。
豹军达到乌穆草原后不会马上有所行动,其实每支军队到达一个新的地点后是不能马上作战地。他们需要一段简短的缓冲期,在自己的领地内也是有这种缓冲期,毕竟军队不是个体行动而是群体行动,每一个由诸多个体组合的单位都需要时间来进行安排。
春季地乌穆草原是一个多云雨的季节。过云雨随时可能飘来洒几滴雨点然后马上又是晴天,周而复始之下累积起来的水源容易让某些地段变成水洼地,某一些地段更是因为长久地累积成为浅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