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头看看,无论陈奇瑜还是曹文诏等人,都满是不忍、怜悯的神情在望着他。大家清楚,洪承畴苦心这么干,也饱受煎熬,苦肉计,苦肉计,苦的不仅仅是敌人,更苦在自己的良心上。
“罢了,罢了。”洪承畴良久,才轻声说道:“曹将军起来吧,本督答应那二人的性命便是。定国,文选,希望此二人不负自己的名字,将来有朝一日,武能安邦定国,文可立命生民。”
“谢都督。”曹变蛟哽咽着说出声来。
一旁的文武将官,全部起身躬身向洪承畴施了一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日后。
一排排的木桩,整齐的排列在雪原之上,每个木桩都绑缚着一个人,他们都是张、罗等人的手下将官。一共77人,这个数字,是按七星祈骧之数,加上二十八星宿得来的。公开的口号有两个:
年关伤命,有干天和,因此要延请长春教的道士来做法祭天。
食人恶行,多是这些人挑头干的,为了惩恶扬善,必须要杀。
李定国和白文选等人被曹变蛟蒙上双眼、双耳,捆绑在自己的大帐之中。如此杀降,无论如何,曹变蛟是不能让李定国二人亲眼目睹的,否则,将来根本没可能管辖。现在曹变蛟贵为参将了,李定国和白文选被安排在他的亲兵之中。
醉里生来,醉里去,皇帝呼来不要睬。
爷爷本是男儿汉,岂怕你刀来,岂怕你杀?嘿!
黄河浑来,积雪白,青山万里长连绵,
爷爷纵横天地间,只念着娘亲,没有儿来,养!
被反手绑在木桩之上的汉子们,哄声唱着民谣。摇头晃脑沉浸在歌声里,仿佛他们不是即将死去的囚犯,倒像是一群正在婚宴酒席之中的豪客,将不畏生死的豪迈,挥发的淋漓尽致。
城里的四万多人,都被洪承畴强命各地赶来的官吏,用麻绳捆住手脚押回各地府衙了。按照国家的政策,这些人将获得一些钱粮和土地用来安家,从而活下了性命。
“大曹将军,这许多阵仗的,也算老熟人了。俺是孙可望,一直敬佩大小曹将军,才是真正的汉子。待会儿,能否给咱爷们一个痛快,省得碍将军的眼。”
见曹文诏满脸严肃的点了点头,孙可望朗声大笑。
“那就谢谢曹将军了,二十年后,孙可望结草衔环,定要拜望将军。哈哈哈!”
……
“左良玉,你可认得你家冯双鲤冯大爷,那日,那一箭只射中了你的盔缨子,没把你吓吐了苦胆吧?哈哈!”
“冯当家的,今日左良玉,定不会亏待与你,一路走好!”
左良玉张弓搭箭,冷冷的说道。
“好,左将军痛快,鲤鱼这里谢过了。”
“奶奶的,臭鲤鱼,你小点声,老子还要喝酒呢,别扰了老子的酒兴。”
“哈哈,好,醉里来,也要醉里去。拿酒来吧。”
……
当77颗人头落地的时候,张献忠已然咬碎了一颗后槽牙。但是他不能说话,因为他和罗汝才、刘道江都被绑在了囚车之中。他们不仅失去了这些并肩战斗的好兄弟,他们还失去了自由。
当77颗人头被撒上石灰包裹好,一同封在木匣中的时候,十几匹快马从洪承畴的军营中驰出,他们带着一份名单,一纸军令。
他们分别赶上了那些领着乡民归乡的官军,当夜,各个带队的将官,按照名单,从乡民中喊出来人,点齐之后,牵到一处僻静的地方,全部斩杀,就地掩埋。
一切进行的都静悄悄的,那些被牵出斩杀的人,也是默默的,无声的配合着,眼瞧砍断自己脖子的刀挥来的时候,多数人都只是无奈的叹口气而已。偶有少数人破口大骂,却嘎然而止。
这些人一共是1678人。包含下各个级别的将官军佐,基本上,张献忠、罗汝才等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班底,全部的被清除干净。
第十五章:当致仕成为时尚
随同张献忠、罗汝才、刘道江一同赴京献俘的,还有一个人,刘重日。
他本来是高迎祥和李自成的人,但是高迎祥和李自成在连夜南下的时候,刚好需要一名说客去喝止张献忠等人,用满是机锋的话语,让张献忠等人打消追杀的念头,高李二人的想法还不止于此。
让张献忠等人留下羁绊‘洪兵’于此,好给闯军南下出陕让出空间,输了,‘天下义军’将唯‘闯军’马首是瞻。赢了,实力大损,再不能与‘闯军’一争长短。
这种政治图谋的实现与否,就全看说客的本事。中国自古就不乏优秀的纵横家,引经据典的撒谎,旁征博引的欺骗。被说服者,于不经意间,便落入了圈套之中。
这个任务,刘重日可以说是最佳人选。口才、相貌、名气都是一时才俊。最妙的是,刘重日对当时情况的预测,也比较乐观,因此就施施然的留了下来,并成功留住了张献忠等人。却不想,这么快就败亡了。
当初张献忠念他是人才而留下了他,甚至在杀人吃肉的时候,也对他照顾有加。但洪承畴却不这么想,用洪承畴的话来说:
“刘重日?刘重日?哼,你果真天生的反贼,连名字都这么大逆不道,来呀,绑了。”
于是,刘重日就跟着张献忠去北京了。一路上,因为张献忠等人,他也跟着好吃好喝了一通。
陕西去北京,有三条道路,他们走的是孟津、洛阳、过黄河,北上北京的路线,一路上,刘重日刘大爷极端洒脱,吟诗作赋,指点江山的,着实过了一把瘾头。他最好的一首诗是:
参差荷叶舞连塘
浮隐白鹭栖碧荫
几池泓香千般酽
不落九天明月心
一旁押送他的人,忠实地纪录下他们四人的一言一行,然后一并上报到刑部备案。
望着详细的备案,小朱差点气乐了,这个刘重日,连绝命诗都写的这么隐晦且狂妄。又是九天,又是明月的,生怕皇上不杀他似的,整个一天生的反叛者。
还有洪承畴的千机谋断,他的阴毒狠辣,令人不寒而栗,这家伙的肚肠,弯弯绕的,怎么没把他给绕死?看把他能的,又是诱杀,又是暗杀的,还成心饿死几万人,这他妈叫什么事儿?
再有,他留着张献忠这些朝廷上下最熟悉的人不杀,偏偏把底下的骨干全灭了,这样,分明就是在告诉小朱,‘皇上,小的这么干,可全是为了您啊!’奶奶的,不赏,内阁九卿言官群臣都不会同意,赏,一个任意揣测君上的臣子,怎么赏?赏来赏去,提拔来提拔去,他早晚有不臣之心。
为此,小朱和张彝宪两个一起琢磨了三天三夜,之所以想到了张彝宪。是因为谋外臣之心,是连温体仁也不能商量的,否则,温体仁的心亦会冷的。
“启禀皇上,洪大人曾与小的共事红白薯一事,其人文采斐然,志向高远。待下以厚,待人以宽。筹谋断事,屡有前瞻。秦晋两地,民望极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虽说庆阳之事,洪承畴偏于机心过矣,但也有替万岁开脱之意。{奇}于今天下人皆知,{书}国策招抚,{网}惟圣心一意欲剿。是以洪承畴此心,实在忠君体国之心。”
“看来,大宪对洪彦演的印象很不错嘛!”
“小的不敢,洪承畴久镇山陕,劳苦功高,若能调入京中,供职兵部,可谓完全!”
呵呵,一句话,张彝宪知道皇上已经对洪承畴产生了防范心理,但身为内臣,并不是一味的拍马屁,而是要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参考意见的。因此,他出了一个主意,调洪承畴入京供职,由地方入朝为官,即便品轶下降,也是升官之举。因此,只要在兵部或者户部给洪承畴找个位置,仍然是重用的安排。
……
“若洪承畴入京,那山陕之局,谁人可替?”
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几天后于文华殿的内阁会议上了。
因为洪承畴符合这个时代主流的欣赏水平。书香世家,少年家贫。寒窗苦读,处事老成。琴棋书画,样样俱佳。谨慎小心,兢兢业业。爱民若子,整治有方。在陕西一带享有‘洪盐酒’这样的隆名,在全国舆论中,还能替皇上和国家担下恶名。乃文乃武,长得还精神。这样的士子将军,不入朝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内阁九卿都同意皇上调洪承畴入京供职的提议,大家伙还都挺高兴。
小朱这边呢,因为第一印象中,对洪承畴的印象很差,所以对他一直很排斥,这点,在对待吴三桂问题上,也是如此。吴三桂这几年功劳不小,但小朱始终不敢把他放在独当一面的领军位置,这样的顾虑始终存在。
不过小朱又有一种担心,把洪承畴调离山陕,万一这是一招臭棋,陕西来之不易的初定局面,如果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破坏掉,是小朱不能接受的。所以,选择洪承畴的继任者,就变得异常重要!
“陈奇瑜可当此任。”
温体仁倒也干脆,直接就表明态度,陈奇瑜作为巡抚山陕的人选,的确最佳。温体仁现在是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他的意见,小朱是尊重的。于是,就想这么定了下来。但刚想拍板,就听一声清朗的声音说道:
“启禀皇上,陈奇瑜于洪兵中,多为参谋之职。于今匪患初定,兴民生,复农业,置府衙,方为上计。臣敢请吾皇,撤山陕总督一职,分设三职以为周全。”周延儒。
周延儒的这番话,表面上听不出什么怪异来,议事嘛,大家自然是有一说一我是严守一,实话实说俺是崔永元。但问题是,在明代的政局中,首辅的意见如果频繁被否,时间久了,这首辅也就悬了。
之所以周延儒要绵里藏针的跳出来,根本原因还是在这届内阁首辅的任命环节。为了给温体仁顺利升首辅腾出空间,周延儒被皇上发到蓟辽那边,当了半年多的监军。不想,竟然连番胜仗。加上他于士林中很有影响,毕竟是状元郎出身嘛!如今又与辽东军系的关系非常融洽,因此,他现在已经半公开的与温体仁成为政敌了。政治嘛!没办法滴!
“周先生言善,但不知,先生可有人选?”
他提的这条,也算中肯,七都督的设置,是当时为了稳定国内的权宜做法,只要国内平定,省与省之间,还是要分人管理好一些。
周延儒是兼理吏部的,他对整个大明各级别官员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加上他实在想找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理政才华,因此,见小朱发问,这小子竟然慷慨陈词,演讲了整整一个时辰,把山陕的文武官员全给翻了个遍:
山陕:
命陈奇瑜巡抚陕西总理军务,
吴?巡抚山西总理军务。
曹文诏,巡抚山陕都指挥使。
陕西、
甘学阔陕西布政使,
起招吏部验封郎中孙传庭为巡抚陕西都御史,
虎大威陕西总兵指挥使。
山西、
杨文岳山西布政使,
范复粹巡抚山西都御史。
左良玉山西总兵指挥使。
这样安排之后,等于将山陕全然分开,曹文诏虽说仍是两地军界中的最高将领,但仍要同时受到陈奇瑜、吴?两人的节制。各地的三司都有干吏兼任。
无形当中,洪承畴的能力得到了印证。想想也是,有洪承畴在,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太操心山陕的人事问题,现在洪承畴一走,大家立刻冥思苦想对各级官员的任命与安排。可见洪承畴的能力。
借着这项安排,大明内阁人选的调换,也正式摆上了日程。
自去年钱谦益春闱辞职之后,如今已过去一年。
现在的内阁,温体仁、孙承宗、杨鹤、成基命、周延儒五个人,按说配合的也算默契了,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折腾,他们几个的关系还算不错,
但老徐大病风波,让所有人看见皇上对老臣的情谊和友谊,左右盘算后,孙承宗、杨鹤、成基命竟然相继提出了致仕的表奏。一时间,致仕成为了流行风尚。
其中:杨鹤年龄太大,的确到了退休的年龄。在钱谦益的带动下,成基命也上表递交了请求致仕的报告。不过成基命动机多少不纯,有沽名嫌疑。
孙承宗的年龄确实不算小了,再怎么不舍得,也到退休的时段了。
这时候刚好是崇祯八年刚开年,春二月,一众君臣开始了下届内阁的讨论。
徐光启原本是最热门的人选,但老徐一病惊人,小朱也不敢再使唤人家了。而且身子又留下残疾,大家也就放弃他了。
最后的内阁及九卿名单如下:
内阁(由低到高)、
梁廷栋,兼理兵部,东阁大学士;
贺逢圣(48岁),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郑三俊(57岁),监理吏部,东阁大学士;
周延儒(42岁),兼理工部、刑部,武英殿大学士;
温体仁(62岁),兼理户部,文华殿大学士,首辅
九卿(由高到低)、
吏部尚书,孔贞运,54岁,孔子63代孙,39岁中榜眼;
户部尚书,何如宠,四年前他家乡桐城北靠山易旱,何如宠上奏请求小朱由国库拨银修渠引水。当时国库空虚,小朱没答应。何如宠奏道:“老臣只请修一茅叶宽的水渠,请皇上恩准”。小朱当时心说‘茅草叶能有多宽?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便准奏了。却不想何如宠让人从山上采来一片最长的茅草,少说也五六尺宽。小朱后来知道,也只好一笑置之。水渠放水那天,何如宠也去了。沿途百姓感谢他,都匆忙杀鸡宰羊,想做点好吃的给宰相尝尝。时间仓促,烧焖炖都来不及,只好水汆,主要是取新鲜的鸡鱼肉等物料,现宰杀后,猛火急氽而成,没想到却汆出一道名吃。
小朱为了不让他盛名独占,急慌慌的赐名“水碗”,结果还被大家讥笑皇上与良臣争名,搞得小朱这叫一个晕!不过凭这份心思,可以说何如宠是善于理财的,因此就放他到户部去了。
其兄何如申此时是浙江右布政使;兄弟同朝为官,也算佳话!
兵部尚书,洪承畴,42岁,上调入京供职;
刑部尚书,熊明遇,56岁,曾任兵科给事中,以《黄帝内经》中歧伯的“地在天中,大气举之”之说,来印证西方的‘地圆学说’在中国早已有论,汗!他赞同就赞同嘛!找这个理由干吗?什么都是中国人第一个发现的,有意义吗?呵呵!
工部尚书,徐光启,73岁,因身体原因,由孙元化(43岁,徐光启门生),作为分担老徐工作的助手,分别担任西学院司业,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工部侍郎等职;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王应熊(45岁)、刘应周
大理寺卿:毕自肃,户部太累,给他换个位置,60岁;
通政司使:余煌(41岁,31岁中状元);
礼部侍郎:陈子壮(左侍郎,39岁,22岁中探花)、黄士俊(右侍郎,左52岁,24岁中状元);
南京六部(由高到低):
史可法,南京礼部尚书,33岁;
李邦华,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机务、南京守备和提督南京军务。61岁。
南京吏部尚书;王永光75岁了,所以就让老潘接替老王,呵呵。
毕自严,南京户部尚书,66岁;
潘汝帧,南京兵部尚书,60岁;
文震孟,南京刑部尚书,61岁;
薛国观,南京工部尚书;原大理寺少卿,温体仁哥们,54岁。
史可法是名义上的南京主政,但实权全在李邦华这边,
另外两府府尹:
顺天府尹,张三谟(50岁),之前老张是福建那边熊文灿的助手,曾上《按闽辞阙书》,中有“治乱之关键,在善于选拔宰辅和御史官,宰铺是担当治国家大事的,御史官是议论和纠正国家政令得失的,皇上要有意兴治,就应选贤任能,并对他们推心置腹,予以信任”一段话,说的中肯又中正,为人且刚直不阿,公开对温体仁做出过很多的指责,这样的人去南京当地方官,是最佳人选,
应天府尹,凌义渠(44岁)。原来的礼部给事中,在言官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