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州协领八旗旗户是421户,原本有时间走脱的,但是,毛有德、毛仲明同时在金州工和梁房口登陆,他们二人不敢直接攻打城池,转而在周边纵火烧杀,当得知金州已经得手后,二人竟然放弃事先约定好的计划,南下奔金州而来,路上正好遇见迁家的复州旗户,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这421户计2000多人,均被斩首于旷野之中。随后,这些个杀人魔王,又各自分封,毛可喜守镇海关、毛有德守归服堡,毛仲明守黄骨岛堡,刘兴祚几兄弟分守金州、复州府衙。随后,于海上联络毛文龙。问下一步打算、
“打算?屁个打算,你们这些人是不是疯了?金、复二州对于后金,不过是疥疮小痛,梁房口、金州工,方才是后金的心腹要害。如果这两个地方,没有咱镇海水师的人在,他们广宁那边的围,能解吗?”
毛文龙气急败坏的说着。
“爹爹,可喜和兴祚等人都有伤在身,实在不适合守城,我们也是为了巩固金复二州,才不得已为之啊!况且,平白巴巴的赶着解广宁那边,于咱们镇海也无益啊?”
“你懂个屁!”毛文龙啐了一口唾沫,冲着刘兴沛怒喝:
“大凌河一战,是大明于辽东的点睛一战,如若事败,则辽东危矣。国家花钱喂养你我,不就是为了安邦定国吗?当兵为国,当兵为国。此时一定要接济辽东,这是国事,不是私仇。”
说道后来,毛文龙的语气中,已经充满情感,直把刘兴沛感动的颤抖起来。刘小六的腰杆也更加笔直起来。
“更何况,辽东倒了,咱们镇海就要顶上,生意也别想做了。明白了?”
“明白!”
“好了,你们现在就呆在各自的城池不要乱动了。赶紧加固城防,你们可以连夜拿下镇海关,人家后金也一样可以,这些城池如果守不住,别说袁崇焕放不过你们,我老毛也没有办法。至于盖州那边,我另有安排就是。听懂了没有?”
“听懂了,听懂了!”
“听懂了还不快滚!”
随后,毛文龙原地转了两圈,冲着身边的传令官说道:“传本帅令,着陆继盛接替毛有德进兵梁房口,着毛承禄接替毛仲明进兵金州工。此时后金定有防范,但他们仍要给老子打出点动静出来,务必要使后金分兵,否则,提头来见。”
“是!”传令兵迅速出去传令去了。
此时大帐之中,只剩下毛文龙一个人,老毛原地踱着步子,他还是很在意这次战斗的,如果广宁的围是自己解的,他就可以在袁蛮子面前挣回些面子。将来铁山、东江、金州、复州这些地带,加上海上诸岛,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边疆一镇了。原先的东江镇,不过是朝廷优赏而已,但当这些地方站稳了脚跟,自己就可以真真正正的同袁崇焕平起平坐了。如果加上朝鲜、东瀛的海贸,威海卫卢象升和自己的关系还算可以,他老毛就超过袁蛮子了,哈哈!
想到这里,毛文龙哈哈笑了起来。朝鲜的攻略,他根本不操心,有朝鲜国王李?在那里号召王兵呢,他要做的,就是提供充足的弹药就够了,剩下来的,就是接收铁山而已。朝鲜手中的火铳火炮,都是各军淘汰下来的,自己手中,单凭飞鸟铳,就可以横扫朝鲜,到时候,还怕朝鲜不答应?皇上对自己很优容,孙承宗对自己也不错,这次作战计划中的三个目的,金、复二州已经达到了,朝鲜那里已经动手了,成功不成功都会起到牵制作用,不过就是时间长短而已。
现在唯独梁房口、金州工一带比较烫手,他也明白,在这两个地方,动静小了没用,动静大了危险,毛有德、毛仲明这两个滑头,定是贪生怕死才往南跑的。
所以,老毛也没太生气,毕竟什么样的将军,什么样的兵。毛有德二人他很了解,硬要撵鸭子上架,不出事情才怪。所以,他才临时调换了陆继盛和毛承禄过去。这两个人,他很放心,尤其自己的儿子,亲生的儿子毛承禄,老毛时常自豪的想:
“袁蛮子,老子就算比不过你,但儿子上,可比你强的多。哼哼,你儿子都是书生,可你看看老子的儿子,书生有承祷,将军有承禄,哈!”
※※※
注:本章原有题目:大凌河皇太极无功而返!
镇海关刘兴祚巧取豪夺!
;
第十一章:皇商论
本节探讨大明经济模式,从总体上感觉必要重要以及需要。但若觉得枯燥,可直接翻看最后两段(分割符三个‘※’下面的文字),为补偿,今天下午更新第十二章:奇技淫巧。
大凌河战事趋于平稳之后,小朱也开始了偷懒行动。大臣们也知道他的这个习惯,所以,近几天,有关辽东那边的军务,全由孙承宗处理了。
“皇上,皇上!”
是张彝宪的声音,他这些年一直在外面疯跑,不是下到田地里负责红白薯种植,就是满世界的乱跑,将收成上来的红白薯分配到各个地方。再就是回到浣衣局,安排好各个方面清退人员的安置问题。可以说,内宫之中的诸大臣,张彝宪最是忙碌,当然,同时也是最富有的一个。
现在大明帝国内的红白薯种植,是国家行为。首先,由国家出钱收购种蔓秧苗,然后连同薪金发放到张彝宪那里。张彝宪这个团队一共24个人,通常会提前在十二月到二月份,就将新年的播种计划制定出来,等到国家下拨时,便按照事先做好的计划书,直接划转到各个地方。北地四十六个县的县衙,在薯疏的问题上,都要听从张彝宪的安排。
开春之后一直到秋收,张彝宪会来回各地的游走,一方面监督劳作耕种的情况,一方面从各地县衙之中闹点好处出来。同时,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地情况,制定详细的秋收计划。
先将预计的收成,上报到户部和内阁那里,皇帝会同内阁讨论之后,会下达批复。等到实物收割完毕,户部会同皇商杜宏门对这些粮食作物进行联合收购,各地在保留口粮之外,所有作物都要销售出去。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农业社会里,整个国家北方的物价将受到严格控制。试想,北地一年的产粮之中,高达60%都销售给国家,那么,即便有奸商想哄抬物价,也和找死、找破产差不多了。整个收购的银两是包含税赋在里面的,因此,国家的收购价格要比皇商的收购价格略高一些出来。
但不论是户部的银两,还是皇商的银两,这些现钱都先是存放在各地的县衙之内,然后三司会审,当着各地推荐义师、鸿儒的面,将这部分银钱,那些是税银,需要上缴;那些是民银,需要发放;那些提留份例,需要留存。分成几个仓库存放。
老百姓和户部的税官,在义师和三司的小吏的指引下,按照当初交粮时得到的告契,各自领取自己应得的银钱。由于之前张彝宪就已经上报过粮计划册,所以,银钱会提前就送达县衙,因此,大部分的农民会在交粮的同时,便拿到了银钱。这其中,因为有部分银子需要从市场中兑换铜钱的环节,各地县衙,还有一个‘兑耗’的份例可拿。
因为皇商和户部的收购价格不同,因此这个制度最初刚刚开始时,很多农民都希望买给户部,而不是皇商。这样,在头一年里,张彝宪的‘决策’便十分重要。但是很快,各地县官和义师联名写了一份疏奏,希望能统一收购价格,但为了保证皇商的利益,内阁不得以,提出了‘价差归公’的概念,就是改由县衙统一价格收购,然后再和户部、皇商进行内部协商,这样,农民拿到手的银钱,便固定下来。至于其中的价格差,则依靠国家粮税的降低来弥补。
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粮食价格,基本等同于指导性物价机制。依靠国家力量于秋收时进行收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全年的经济走势。现在大明的白银过多,已经造成白银贬值的现象。
户部收购上来的粮食,同样根据各地提前在上年年末报的用银度册,直接划转到各级官吏手中,作为薪俸发放和国库积存。因为实物计薪,已经沿习数百年,各级官吏在领到这些‘薪俸’后,都轻车熟路,该存储的存储,该贩卖的贩卖。加上都是足额发放,大家倒也没什么怨言。
皇商将这些粮食在来年上半年对外销售时,通常是按照户部收购价格来销售,这样既保证了皇商的利润,又在整个一年的开始时间里,便消化了因为秋收价差的因素。
这样是为了保证给各级官吏发放的薪俸水平,不让他们的薪俸打了折扣。
在天启之前,各部尚书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七品知县的年薪为90石大米。折合月薪,分别是13两和7。5两白银。如果按吴思先生的换算比例:
中央部长的月薪是3800元人民币,县长的月薪是2250元人民币。哇靠,这点工资连白领都算不上吧?要知道,这个时候可是单职工家庭,家里的老老少少都要靠这些月薪生活的。确实太少了。
虽说以道德约束行为,以法制约束现象,是明代通行的做法。但在这些年里,国家还是不断提高了薪酬水平,现在的年薪是之前的四倍到五倍之间。提高薪金之后,谁要是再贪污就不应该了。不但国法绝不相容,就是亲族之间,也不会同意了。呵呵。
皇商对外销售时,结算时的货币比例是白银四成,铜钱四成、实物两成。因为现在直接生产粮食的农民、大户越来越少,分离出来的这些土地所有者,都进行了制造、种茶、种桑、种棉、种香料、种麻、养殖畜牧等经济转型,这些人的口粮,将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也就是从皇商杜宏门那里按户部收购价格来购买。连续两年下来,就等于将国家民间储藏的白银两缩减了1成。
那么这些转型了的土地所有者,手中的白银是从那里来的呢?答案是‘出口创汇’,呵呵,这就牵扯出皇商结构的问题来:
1。皇商:
田弘遇:陕西人,礼贵妃生父,染料、药材、南洋诸岛香料。
舒烨稷:蒙古混血儿,山西北三关马市。
施复:苏州人,绫罗纱缎,转贸四方。
张瀚:松江人,棉布,棉织,衣被天下。
施张二人合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杜宏门:安徽人,粮食、花生油、茶叶。
刘奂堂:山东淄博人,刘鸿训堂弟,主营瓷器。
2。贸易中心:
松江棉织;
苏州丝织;
景德镇瓷器;
芜湖染业;
铅山造纸;
山西平阳、河北遵化、广东佛山冶铁;
3。商团:
徽商,杜宏门为首;
晋商,舒烨稷为首;
江右商,施复、张瀚、刘奂堂为首;
官商,田弘遇、(舒烨稷、刘奂堂)为首;
除杜宏门外,其余几家皇商,通过用白银收购丝、棉、香料等物,在自己掌握的作坊中,集中生产出精美的丝绸、棉布、瓷器、茶叶,销往海外。海贸因为有银圆的结算制度,造成海外各国在同大明贸易时,更加顺畅。皇商手中主要货币也都变成了银子,这部分银子,通过皇商收购原材料的行为,流动到了民间,再由民间流入国库。
而各国的银圆在转炼银两时,会出现1%的火耗,这部分钱,也全部由皇商和各地方府衙所瓜分,虽说长此以往,国家将被新的弊政所拖累。但目前以皇商为主导,降低白银流通数量,平抑物价,缓和财政压力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当务之急。
这些措施最大的结果有两个,除陕西一地还不停闹事之外,其余各地都出现了百业兴旺的景象。虽说依然有旱涝的天灾骚扰,但红白薯的种植,使得粮食压力大大降低。
另外一个结果,是白银的流通价值正在缓步提高,逐步降低了每年的财政赤字。国库里积存了大量的白银,这些白银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物价而做的多头储备。一方面,也使得大明财政不再捉襟见肘。
这部分银两,也有目的地对市场现有流通的铜钱进行了回收,铜钱现在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而铜钱的质量千差万别,太差的铜钱,对国家信用的影响是难以计量的,更何况还有开元通宝的存在。因此,逐步以质地良好的铜钱来替换市场上良莠不齐的铜钱,是国策中的国策。唯独令人比较遗憾的是,大家竟然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仿制的模式。
白话解释,就是以制造质地优良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等等非本朝的制钱,来替换现有的铜钱。之所以不用‘崇祯通宝’,是因为内阁大臣们,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为祖宗计,当以仿制钱替之。为子孙计,当以祖宗制钱以替。为陛下计,尚有复兴之计,本朝制钱当缓图之。”
就是说,劣质铜钱多是前朝列祖列宗的失误,现在全以‘崇祯通宝’替换,是为不尊不孝之举。
子孙后代的道理同样如此,不能让子孙难做,发行当朝制钱是对崇祯不尊列祖列宗的延续,不发行,又是对崇祯的不尊,整个就是自找的逻辑陷阱。
至于涉及到崇祯帝本人,则因为尚有复兴大业要努力,等到国泰民安,再发行本朝制钱,则是俩好加一好,好上加好。
当然铜钱两面,一项制度再好,也不会没有副作用,这个规律适用任何一项制度。在皇商和朝廷联合出手下,很多中小商户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毕竟这些人在元年的时候,曾经为恩许银做出了贡献,从而连续缓解了三年的赤字问题。
因此,皇帝、内阁、重臣、皇商进行了统一的协调,将原有的小商人分别按照皇商的业务,集中过去,成立了以地域、产业为主体的商会。商会的组成,同样以股份的方式进行投资和分红。从而缓和破产商户的激增。那些先一步破产的商户们,则由各地政府出面,进行安置,出借土地和部分银钱,加入到商会去,每年按照分红来偿还政府的借款。
另一个恶果是,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而且这个过程产生了特殊的‘杯盖’现象,原本赤贫平民和挣扎在死亡与反叛边缘的百姓,其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逐渐上升到丰衣足食的境况。同原本的士民阶层的经济水平相互靠拢,形成‘茶杯盖的底托’。
士民阶层指的是那些考有功名,享受国家特权的阶层,这部分民众在面对庶民的财力与自己相接近的压力,其内心的想法,难以预判。由此,国家只得增加一项开支,以朝廷的名义,在牌坊、住宅格局、墓葬礼制上予以优赏。以抚慰这些哀伤的心灵。至于钱财方面,以徐光启、范西礼为标尺,以礼贵妃为榜样,只要于国有利的发明创造,将赏赐优厚的金钱和荣誉。
相对平民的财富上升,官吏和大商人的财富增长,更是迅速的成为‘茶杯盖的顶咎’。两支水师的财富积累,已经接近豪门大户。部分官吏在拿到实物薪俸后,基本是半送半卖的形式消化掉,因为他们有钱了(各种明文份例),自然不再需要这些薪俸了。
六家皇商,则完全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以田弘遇为代表,田家在南洋诸岛上的威信,已经超过了大明。其余各家在各自的商会或家乡的地位,也同样如此。
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来的将来,后金和流寇不闹事儿,他们也要闹事儿。就拿眼前的一个范例吧:
刘兴祚在占领金、复二州之后,不顾仁义礼智信的大屠杀,造成很多往来后金与大明之间的游商也白白丢掉了性命,这些游商并不都是后金人,很多同各家皇商都有一定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就是六家商会的外围。
刘兴祚杀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钱。
而皇商的反击则很是惊人,弹讦奏章,如雪花般落在皇帝的御书案上,理由很杂乱,最遭人恨的,是其中几家游商,在刘兴祚诈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