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发现,伴随着他在好莱坞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出色,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越来越多,他每一次迈出的脚步都是前进的步伐,双眼所看到的世界都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和形状,接触到的人和事物也就越来越复杂。
原本以为获得了奥斯卡小金人之后会被喜悦所包围——事实也是如此,但是和恩斯特聊天过后,雨果却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各种滋味无法辨明,无数思绪无法理清。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人生总是有许多不解的难题,每一个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答案,也许有人获得了第二次重活的机会,他就将会活出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有第三次、第四次机会,结果也会导致另外不同的人生。
因为,在人生的选择题之中,没有正确答案,任何一个选择下决定之后,就无法更改,没有后悔的余地,只能迈开步伐继续往前。即使是走到了终点,回首看着自己的一生,也只有自己的心才能做出判断:这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而是酸甜苦辣、幸福悲伤、美好丑陋等各种情绪所构成的滋味。
有人一生追逐金钱,有人一生崇尚名利,有人以武力来保护自己,有人则为爱而生为爱而亡。这就是人生,没有对错也没有高低,只有自己才知道各种滋味。
恩斯特在苦苦追寻着自己人生价值的证明,“西区故事”、“你好,多莉”、“龙凤配”等作品是他的人生坐标,但他却始终没有能够寻找到点亮他人生灯塔的那一抹光芒。
那么雨果呢?雨果在追逐着什么,他又是否曾经后悔过、遗憾过、埋怨过,当他走到人生终点时又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想法呢?
“他玩纸牌,如深深冥想,他打牌从不迟疑,他打牌不是为了所赢的钱,也不是为了获得尊重,他在牌局中寻觅着答案,那神秘几何中的偶然,还有那飘忽结局的背后的隐匿之弦。数字翩翩飞舞,我明白黑桃如士兵手握的利箭,梅花似战场轰鸣的枪炮,这艺术般游戏里方块便若到手的金钱,但那不是我红桃的形状(Shape。Of。My。Heart)。”
人生就好像一场牌局,每一张牌都代表着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命运,梅花代表权力,方块代表金钱,黑桃代表武力,红桃则代表真心,这不同的花色在时间的场合里缓缓流淌变幻,轻而易举地让人们迷失在牌局之中,找不到突破口,兜兜转转逐渐变得疲倦变得孤独变得胆怯,看着手中的花色,权力、金钱、武力、名誉迷花了眼睛,但这一切都不是真心的形状(Shape。Of。My。Heart)。
这就是人生的迷惑,许多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是到头而来,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何而活,奋斗拼搏了一生走到尽头,猛然回首,才发现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偌大的世界里居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到底是世界太大自己迷失在了那五光十色的诱,惑之中,还是自己始终都没有领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所想。
“他可能会出方块杰克,又或者他会下注黑桃皇后,抑或将手中的国王掩藏,但这些记忆终将褪色。我明白黑桃如士兵手握的利箭,梅花似战场轰鸣的枪炮,这艺术般游戏里方块便若到手的金钱,但那不是我红桃的形状。”
雨果用吉他琴弦勾勒出清冷而悲伤的音符,就好像是吟游诗人那悲怆而悠扬的吟诗之声,在夜幕之中轻声哼唱。
吉他琴弦的轻轻共振在月色之中漾出一圈圈涟漪,将月光的冰冷一缕一缕编织到旋律之中,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孤独的形状。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只身前来,孤单地抵达;而当每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也都是只身离去,孤单地离去。
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孤岛,站在这个孤岛上看着人来人往,无论是金钱还是权力,无论是名誉还是武力,可以让这座孤岛喧闹非常,吵闹不已,但是当夜深人静时,人群散去之后的落寞却会刹那间将自己淹没,一直到这一刻才会知道,内心的孤独是依靠物质所没有办法弥补的,这就好像是一个黑洞一般,贪婪地吸收着身边所有一切具有生命力的存在,永无止境。
除非,除非找到能够真正陪伴自己的那一份情感、那一份坚定、那一份认同,于是,开始渴望着有人能够停留在自己的身边,陪同自己一起走完看不到终点的前路,但这又岂是那么简单的呢?
“如果我对你说我爱你,你会有些许困惑,我并不是善变的人,我的面具始终如一,那些多言却无知的人们,斤斤计较眼前得失,如同四处抱怨命运之人,戚戚于失。我明白黑桃如士兵手握的利箭,梅花似战场轰鸣的枪炮,这艺术般游戏里方块便若到手的金钱,但那不是我红桃的形状。”
命运的纠缠是如此疲倦,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抱怨着他人抱怨着运气抱怨着命运,但他们却始终都没有明白,如果自己放手了,命运才会掌握在别人手上。每一个人都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资格,就好像纸牌一般,四种花色之中隐藏着无数种可能,但是究竟选择哪一种花色哪一张牌,决定权始终都在自己手里。
只有那些永远不明白自己所求、跟随在其他人身后亦步亦趋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感觉到疲倦,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会失去什么,金钱、权力、名誉、武力在他们眼中,是社会的认可,是成功的象征,但是不是他们真心的形状,却没有人识别出来。
事实上,又有多少人明白自己“心之形状(Shape。Of。My。Heart)”呢?人们总是在生活之中不断寻找,试图寻找到生存的意义、寻找到快乐的根源、寻找到生活的认可,可惜的是,却很少人能够找到答案,因为他们永远都不明白,所谓“发自内心”到底是什么意思,答案就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却试图去从别人身上寻找答案,自然永远都找不到。
恩斯特想要从奥斯卡的身上找到自己编剧工作的意义,所以他迷茫了,他夹杂在痛恨和深爱之中无法自拔,被时间逐渐掩盖了自己的光芒。
雨果始终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追求,他不断告诉自己,作品才是价值所在,他人的赞誉、奖项的认可、成绩的证明都只是附加产品而已。
可是,看着恩斯特,雨果又不由想起了文森特…梵高,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全世界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变革,他才得到了相对应的认可。可是他到底是开心还是悲伤的呢?因为他在世时始终都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穷困潦倒的生活几乎将他所有的才华都消磨殆尽。
如果没有得到认可,就好像梵高一样,就好像恩斯特一样,那么雨果还可以这样继续坚持下去吗?他还有这样的自信坚持到底吗?又或者反过来说,他得到了奥斯卡的初步认可之后,这种扑面而来的荣誉以及紧随而来的赞誉,他会迷失吗,他会自大吗?更为可怕的是,雨果现在已经站在了这个名利场里,未来的烦恼、挫折、阻碍和诱惑只会越来越多,他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吗?
当整首歌都谱写完毕之后,雨果只觉得内心空荡荡的,所有情绪都宣泄了之后的空虚,怎么也无法弥补起来。
第770章 后续效应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落幕之后,之前所有的争议刹那间全部都消失了,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为雨果送上赞誉之声。
没有人再担心雨果的金酸莓奖是不是阻挡了他的前程,没有人再质疑金球奖的无视是不是预示着雨果的杯具,没有人再提起“生死时速”、“低俗小说”两部作品不被看好,也没有人再提起当初“告别有情天”的挑衅和对决,甚至没有人提起“生死时速”的票房之争……
当雨果拿下最佳男配角小金人的那一刻开始,所有媒体都齐齐转了风向,搜肠刮肚地想象出更多的正面词汇来表达对雨果的赞扬。
其中以“纽约时报”为最,他们对雨果的推崇甚至超过了天使之城本地扎根的“洛杉矶时报”。
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之中,他们表示,“兰开斯特在演艺生涯之中表现出来的扎实演技功底和强劲瞬间爆发力,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终于发挥出了相对应的威力,‘辛德勒的名单’堪称他的巅峰代表作之一,这一次的胜出绝对实至名归!”
除了对雨果的演技再次表示赞扬之外,“纽约时报”还表示,“今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兰开斯特,他用过去两年时间的一部部作品证实了他过硬的表演能力,虽然这才是他的第一次奥斯卡提名、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但可以相信,在未来十年时间里,他势必将会成为中生代男演员之中不可或缺的演技代表人物。也许,我们正在见证着又一个马龙…白兰度的横空出世。”
马龙…白兰度,美国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他的一生一共获得了八次奥斯卡提名,其中两次获奖,虽然在提名次数和得奖次数上,马龙都不是影史之最,但人们普遍认为,马龙在1973年第四十五届奥斯卡上依靠“教父”荣获影帝时,却拒绝出席颁奖典礼,而是派了印第安小姑娘上台宣读抗议美国。政府虐杀印第安人的声明,这一举动制约了他在奥斯卡上的进一步发展,遭到了学院保守派的排斥和封杀。
不过,奥斯卡提名次数和得奖次数并不是决定马龙影史地位的重要因素,他在多部作品之中展现出来的绝佳风采,就是他演技实力的最佳证明。
更为重要的是,马龙是奥斯卡诸多影帝之中少有的帅哥,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学院评委就对英俊潇洒的帅哥嗤之以鼻,詹姆斯…斯图尔特、马龙…白兰度这些三十多岁就能够拿奖的帅哥已经不再受到待见,被人们成为“帅了一辈子”的保罗…纽曼(Paul。Newman)更是在自己获得终生成就奖之后的第二年,才依靠“金钱本色(The。Color。Of。Money)”拿到了自己十次奥斯卡提名之中的第一座小金人。
雨果,也正如同马龙一样,是一个超级大帅哥。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雨果更像是保罗…纽曼,而不是马龙…白兰度。
众所周知,马龙…白兰度面容俊朗、形象叛逆,以乖戾嚣张的形象屹立于大屏幕之上,受到了无数欢迎,同时马龙的脾气暴躁、不假辞色,感情私生活更是混乱不堪,他甚至直接承认与同性发生过多次。性。行为,而且他并不觉得害羞,相反还十分大方地承认了那些事实。马龙的这种魅力让“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詹姆斯…迪恩神魂颠倒,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相反,保罗…纽曼的明眸善睐让他闻名于世,无论他出演痞子、劫匪,还是黑帮头目,那一片海蓝色的眼眸都让人沉溺,而且保罗的个性一向温和友善,被誉为好莱坞典型的高富帅代表,一生从容不迫,凡事信手拈来,拍电影颠倒众生,办公司红红火火,做慈善一掷千金……他的一生什么都不缺;和妻子相知相守五十年,至死不渝;最终以绅士的形象体面离开人世,帅了一辈子,优雅了一辈子,好莱坞的绝对传奇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雨果更像是保罗,而不是马龙,雨果那双琥珀色眸子里的温柔足以融化所有人,曾经保罗被称为“好莱坞永恒的情人”,而现在雨果显然就有这个潜力接班。
但“纽约时报”之所以称雨果为“马龙…白兰度接班人”,则是因为雨果年仅二十七岁就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保罗一生都是奥斯卡的悲情人物,十次奥斯卡提名,一直到1987年,自己六十二岁的时候,才获得了人生首座影帝小金人,更为讽刺的是,一年前他才刚刚接受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而马龙则是典型的奥斯卡宠儿,1950年出演了第一部电影,1951年第二部作品“欲望号街车(A。Streetcar。Named。Desire)”就为他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影帝提名,接下来连续四年他都赢得了影帝提名,并且在1954年依靠“码头风云(On。The。Waterfront)”登顶,得奖时他年仅三十一岁。
从这个角度来说,雨果自然更像是马龙,而不是保罗。“纽约时报”将雨果誉为“马龙…白兰度接班人”,显然也是对雨果未来的发展轨迹有着绝对的信心。同时,雨果在过去三个月时间里,面对记者展现出来的魄力和强势,也隐隐可以看到马龙脾气火爆的影子。
与之相对应的,“洛杉矶时报”则认为雨果是“保罗…纽曼接班人”,因为雨果无论是气质、个性,还是为人处世、演技风格,都可以看到保罗的痕迹,而雨果这位温柔性感的大众情人,显然将会成为继保罗之后,第二个“好莱坞永恒的情人”。
在此之前,虽然有人提过汤姆…克鲁斯有希望成为第二个保罗…纽曼,但现在看来,硬件和软件都全面超越汤姆的雨果显然才是真正的人选。
至于保罗在奥斯卡的坎坷命运,“洛杉矶时报”认为,雨果将会用自己过硬的实力避免学院重蹈覆辙,年仅二十七岁就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小金人,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不管是“纽约时报”还是“洛杉矶时报”,也不管是马龙接班人还是保罗接班人,包括全国报纸、地方报纸在内的各大媒体,对于雨果的赞誉之声都犹如盛夏七月的阳光普照一般,在全美国蔓延了开来,并且逐渐影响到了海洋彼岸的欧洲和亚洲,将雨果的声势推向了一个巅峰。
此时,摊开报纸,几乎所有人都在称赞雨果,再加上来自于红地毯上无差别的赞扬和夸奖,这种众口一致的壮观场面,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一时之间,雨果倒是超越了汤姆…汉克斯、霍利…亨特和安娜…帕奎因,成为了第六十六届奥斯卡结束之后演技部门奖项之中风头最劲之人,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并驾齐驱,成为今年颁奖典礼上的最大赢家。
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娱乐圈这些记者一个个都是人精,所有人都已经看出来了,雨果现在得到了犹太人的全力支持,绝对可以说是火力全开,特别是雨果的得奖感言朴实而真挚,轻而易举就获得了犹太人们的认可。
“纽约客”的一份调查显示,雨果在奥斯卡的得奖感言博得了百分之十七的观众的喜爱,力压被誉为经典感言的汤姆…汉克斯,占据冠军宝座。汤姆在获得影帝之后的得奖感言十分感人,但更多具有官方色彩;相对而言,雨果的得奖感言可以清晰感受到他的发自肺腑,而那喜极而泣的场面更是让人深刻地感同身受。
可以想象,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果在好莱坞的发展道路绝对可以说是康庄大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没有人掉队,即使是“纽约邮报”也不会在这个关口去触霉头,所有新闻媒体都竭尽全力向“辛德勒的名单”送上了赞誉,对史蒂文、雨果取得的成就表示赞同。
其实这也是过去一年的格局所决定的,1993年之中虽然有许多不错的作品,但说到佳作论起经典,“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唯一的一个选择了,无论是“告别有情天”还是“钢琴别恋”,都很难对“辛德勒的名单”发起冲击,奥斯卡的最终得奖结果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这部从商业到艺术到思想全面领先的作品,从上映开始就一骑绝尘,一路狂奔冲过了奥斯卡的重点线。
所以,当奥斯卡落幕之后,整个舆论一面倒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落下了帷幕,这也标志着1993年的纷争终于画上了句点,但事实上,奥斯卡的后续影响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