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郑鸿逵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下来。

走出金钗楼的时候,郑鸿逵心里还直感慨,这个杨大人真是得皇帝隆恩厚重!(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一节南下

郑鸿逵不是一个寻常角色,他是纵横大海的狠角色,昨夜不过是被杨潮突然抬出来的上面的人给唬住了,当时脑子就犯迷糊,最后让出了太多的利。

今天醒来之后,突然就感觉这件事不是那么靠谱的,皇帝走私这种事情闻所未闻,弄不好他还真的被杨潮那厮给骗了,因为杨潮说的,只有五个人知道,可是这五个人都是不可能暴露出来的人。

郑家不可能跟史可法验证,就算能见到史可法,询问这种事,如果是假的,史可法肯定暴怒,责问他污蔑皇帝,当即拿下送入牢中,杀头都不稀奇;如果是真的,史可法弄不好会直接杀他灭口,毕竟这件事是说不出去的。

皇帝他更不可能去验证了,郑家还没能力见到皇帝,别说皇帝了,就是见朝廷大员,都未必能见得到。

唯一能够验证的,也就是那个太监王承恩了,但这件事又不好直接问,想来想去,还真给郑鸿逵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想到这里,郑鸿逵咬了咬牙,再次送了一份大礼,再次宴请王承恩。

言语试探了好久,而且将王承恩灌了个半醉,总算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消息,王承恩这次来南京,确实是传一份中旨,让杨潮去金华府剿匪。

最后郑鸿逵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直接告诉王承恩,自己跟杨潮之间的交易,表示海贸生意利润丰厚,但是关系门路必须够硬,否则做不长久做不安稳,郑家可以和杨潮做这种生意,也可以和其他人做这种生意。

公开的告诉王承恩,说郑家愿意跟王公公做生意。还埋怨杨潮开价太黑了,询问王承恩的意思。

结果王承恩连连摆手,说这生意他做不得。叮嘱郑鸿逵好好跟杨潮做,不要生出其他心思。

郑鸿逵这下子才不疑惑。这么丰厚的利润,这么贪财的太监,却不敢做,要说他是怕杨潮,郑家可不信,这足以证明,这桩生意里头,有一个王承恩都惹不起的人物。除了皇帝还有谁?

于是郑鸿逵在不多疑,心下对杨潮更是心生震惊,杨潮的背景他早就调查了个清清楚楚,先是帮助周延儒再相,接着一手翻云一手覆雨,只掌间平息了让所有人头痛的书生哄闹,现在竟然能够替皇帝做生意,这种人让郑鸿逵惊叹的同时,也只剩下敬佩了。

天下能让郑鸿逵敬佩的人不多,从此又多了一个杨潮。

当天郑鸿逵就将银票交到了金钗楼。交到了康小宝手上。

然后写了一封密信,将事情原原本本报告给了郑芝龙,解释他为何又给杨潮让出一倍利的情由。结果郑芝龙不但没有怪郑鸿逵,反而回信说他做的很对,大肆表扬了一番,交代他继续跟杨潮合作,同时给他详细解释了一番,郑家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根基,郑家海盗出身,可总不能永远做海盗。

尤其是现在已经家大业大。要守住这份基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拥有自己的实力自然重要,找一个靠山也很重要。交代郑鸿逵,如果上面那位胃口大的话,随他开价,只要郑家能保本,白白给他干都行!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郑家眼里的红人杨潮,已经踏上了战船,并且一路顺利的赶到了镇江。

前面的张大桅已经联系好了王家的人,王家在镇江的掌柜做不了主,但是也提供了一批船帮忙运送物资去了杭州,然后不久杭州就传回来消息,让沿运河所有商铺全力帮助杨潮,必要的时候,停止王家的生意,也要给杨潮腾出船来。

不是王家仗义,而是因为本就是结盟,权力和利益的结盟,要不是打着杨潮的旗号,王家八辈子也杀不进淮安的盐业中去。

在杨潮看来,这没有什么可耻的东西,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每个国家都存在政商关系,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那本来就是一种权力,而所有的权力都是需要军事来保护的。西方人哪一次战争背后,不是站着一群磨刀霍霍的资本家呢。

中国还算好的,资本对国家权力的渗透没有那么彻底,因为中国统治文化历来都是脱胎于农耕的地主阶层文化,统治中国的思想从来都是那些耕读传家的缙绅阶层的思想,这些人对商人鄙视了几千年了,所以商人反而要变着法的巴结他们,形成中国特有的政商文化。

杨潮给王家提供方便获取商业利益,王家支持杨潮,取得军事胜利,这就是结盟,没有写在纸上但大家心照不宣。

所以杨潮安心接受王家货船的服务,不但让他们运送军事物资,而且还运送人。

这可是不小的压力,因为杨潮带来的人可不止五千战兵,这几天别以为杨潮光是在南京城陪着王承恩打秋风了,杨潮可是让黄凤府带着人紧急在难民中招募了两万人,这不是私自扩军,因为这些人只是民夫而已,帮助杨潮运输补给罢了,大明朝的军队出征,哪有不带民夫和辅兵的。

但是谁敢说这些人被杨潮带起东阳接受一下战争的洗礼,然后拿起武器不是一个军人?

合理合法,连史可法都支持杨潮带走这些难民,毕竟留下这些人史可法也养活不起。

杨潮的工程现在基本都停止了,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难民劳力,因此这些人再一次失业了。

但是杨潮还真舍不得把这批难民赶走,因难民中有人才啊。

这次招募的两万人中,光是识字的不下两百,百分之一的识字率看起来不算什么,跟大明朝的识字率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愿意跟着杨潮跋山涉水的去战场的读书人能达到这个比率,那简直是奇迹,除了难民迫于无奈之外,还因为这批来到南京的难民中识字率竟然奇高有关。

一开始杨潮到没有注意,要不是这次招募的民夫中出现那么多识字的人,杨潮就忽视了。

后来一调查。加上合理的推理,杨潮才明白原因。

这些难民有来自九江的,也有来自湖广一带的。调查了一下发现,竟然八成以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而以中小地主和商人居多,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这年代,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千里迢迢逃到南京呢,这些人也都是小有财富的,家中小有资产,才能在战乱中,举家迁徙。

地主和商人的识字率显然比佃户和贫农高得多。因此这批难民的识字率远超平均水平,抽样调查一下发现,男人中的识字率经常接近一成,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才出现了两百号愿意跟杨潮上战场混口饭吃的人,更多的读书人其实还窝在码头上到处打零工呢。

除了读书识字的地主家子弟外,能够算账的商人子弟杨潮也不想放过,临走前叮嘱张大桅,让他放开手脚继续招募,以账房的名义统统塞到船上去。

除了地主、商人家庭外。另一个主体则是吃水上饭的船夫之类的,这群人更是张大桅急需的人才,也是大力招揽。

再然后其中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也不能放过,可惜这种人太少,第一本来数量就少,第二有一技之长的在南京混口饭吃还真不难,所以早就脱离了难民群体。

船队从镇江出发,沿着运河南下,五千战兵都在船上,而两万民夫此时就被赶下了漕船拉纤,杨潮给他们吃饱喝足。只有一个要求,让他们必须十五天之内感到东阳。这可是恐怖的行军速度,要知道镇江距离东阳近千里。多数都是水路,多数水路又都需要拉纤,这对这些民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能完成这样艰巨的行军,也算是一种军事训练,集体协作完成艰巨任务,跟训练走正步其实一样,都是培养团队和服从精神。

几百艘船在运河上展开,拉出了数里长的长龙。

杨潮站在第一艘船前,看着运河河岸往北退去,知道自己在往南前进。

上次自己出征,那是一路向北,这次却是一路向南,杨潮心里还颇有一种追亡逐北的感觉。

第一日,船从镇江出发,到了丹阳天已经黑了,不过船队并不停息,而是换班,之所以带了两万人,就是为了轮换,从镇江出发的时候,一万民夫坐船,一万民夫拉纤,到了丹阳,轮换一次,天亮前终于到了常州城外,一日夜走了一百五十多里地,也许在后世不算什么,军事史上经常出现红军一夜奔袭数百里,并且立刻投入战斗的记载。

不过杨潮对这些民夫的体力和耐力就很满意了,毕竟没有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凭的不过是一口气和身体素质在支撑,要不是他们在码头上最了几个月苦工,也不可能坚持的下来,杨潮对他们的意志力尤其满意,一整天不断的拉纤,就是专业的纤夫也做不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素质能够弥补的了。

刚刚轮换,拉纤民夫一个个吃饱饭就睡觉,实在是累惨了,不但不敢停,走的慢了都不行。

第二日,又是一日夜疾行,走了超过一百五十里,中间在无锡进行轮换,接着直接到苏州。

第三天,民夫们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从苏州大家横渡太湖可以坐帆船,晚上到湖州歇脚,这次干脆歇了一晚上。

别说王家掌柜们的组织能力堪称一流,年复一年的在运河上搞运输,他们有自己的一套,那一段河道用哪一种船,他们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让杨潮操心,也不耽误杨潮行军。

坐着帆船度过太湖,到了湖州,休息一晚后,第四天继续行军,今天必须赶到杭州去,反正这是运河,不用操心风浪和礁石的问题,夜里打着火把就可以拉纤。

到了杭州后就不能在走运河了,但是依然有水道南下,这是富春江,下游叫做钱塘江。

从杭州南下,富春江较为宽阔,又可以休息一程,一直到富阳县,过了富阳县后拉纤到达桐庐,同样一条河富春江的名字在桐庐县一带变成了桐江,而且比富春江水面狭窄一些,多数地方都得拉纤才能通行。

从桐庐到了严州府进入东阳江。

第六日,夜里就到达了兰溪县,兰溪县距离金华不过五十多里,白头军就在金华府!

兰溪到金华也有小河相通,一日可到,杨潮南下,竟然只用了七天时间!(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二节故旧陈子龙

从进入兰溪开始,杨潮就看到一队队难民,扶老携幼低垂着头,如同僵尸一样缓慢前进。

所有人脸上都没有表情,似乎对自己的遭遇早就习惯了。

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能忍受苦难的老百姓,他们不习惯抱怨,他们知道怨天无门。

这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受到的苦难最多,中国的官府啊,你为什么让你的子民受这么多苦难,而且让他们没处申诉,只能一次次自我忍受,忍受不住了,他们会拿起手里的刀,那时候你们却叫他们暴民!

“大人,塘报上说,许都起兵后,先克东阳县城,继下义乌、诸暨、浦江、永康、武义、汤溪、兰溪等县。”

黄凤府帮助杨潮整理着一系列新的塘报。

杨潮皱眉道:“看来白头军势力都在金华附近存活动啊。”

黄凤府说的那些情况,杨潮竟然不知道,去年他没有看到,今年看到的塘报也前后不一,有严州府和绍兴府的求援塘报,将白头军的兵力说的异常夸张,从十万人到百万人都有。

而且严州和绍兴都说白头军主力在他们境内,希望朝廷派援军救援他们,说的信誓旦旦,让人根本就无法从塘报中判断出来真实情况。

一路上杨潮不得不在所过之处重新收集信息,兰溪县的塘报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可惜一个月前他们还被白头军占据着呢,根本就无法发出真实的塘报。

“现在情况呢?”

黄凤府又翻看了几份塘报,然后道:“正月二十八,白头军与官军主力在金华城下大战,现在已经败退,具体退到了哪里。不太清楚?”

杨潮是二月初从南京出发的,正月二十八的事情,他肯定不可能知道。出发前只知道白头军声势浩大聚众数十万,攻略周边县城。其他的就不太清楚,现在看来又是跟海州一样,是当地官府太夸张了,夸张有一个好处,可以隐藏败绩,避免责任。

许都军真实兵力,估计也就是几万人撑死了,但不管多少人。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大人,金华到了!”

正说着,船头已经可以看到金华城的影子了,当然金华城也看到了杨潮的船队,规模浩大的船队想不被人发现太难了,金华城的对策是,紧关大门,然后城头上出现了大批士兵的身影。

杨潮不由苦笑,一路上就没有一座城让杨潮进去,杨潮早有准备。但是金华城大概是最紧张的,显然跟他们刚刚没多久前跟许都大战过有关。

已经到了两百丈的距离了,杨潮命令船队先停下。派遣亲兵登岸,骑马去金华城说明一下情况,要是城上误会反应过度发动攻击就不好了,谁知道城上有没有大炮。

只见后面前面一艘船立刻靠岸,从上面有人牵下一匹马,骑着朝着金华城奔去,手里还拿着杨潮交给他的一些文书,都是史可法兵部的行文,证明杨潮是来援助金华的。

亲兵起码飞奔过去。用箭将文书射进了城,然后就在城下等回话。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杨潮终于训练出一百多个骑兵,但是杨潮是很坚决的。别的军队可以不管,自己的亲兵队是必须要学会骑马的,这是杨潮定义的后备军和压阵的精锐军队,关键时刻亲兵队是要负担追击任务的,亲兵队可以不练习鸟铳,但是不能不练习骑马。

可是五百亲兵中,就只有一百多人学会了,能够熟练骑着战马作战的,只有十来个。

这个报信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说来很羞愧,此人并不是跟随杨潮许久的南京老兵,而是在海州招募的民壮,盐户卞让家的家丁卞二,这小子本来就会骑马,现在更是能在马上开弓射箭,左右舞枪冲杀。

但是冲着卞二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时候,就敢拿着解腕尖刀冲进杨潮的大营,要给俘虏博洛来一下子的楞劲,杨潮也知道这不是一个当官的料。

很快城上射下回复,卞二看都没看,拿起来就直接回来。

是金华兵备道的信件,此时金华知府正好回家守丧,接替的新任知府尚未上任,结果许都造反,那么手握重兵的兵备道顿时拥有了话语权,据说现在金华城就是这个兵备道在主持,就连金华知县和金华同知倪祚善其他文官都只能以他马首是瞻。

只是他让杨潮在河对岸扎营,无故不得接近城墙,这种戒心有些惊弓之鸟了,但是在文人看来,也许会认为他老成持重。

杨潮只能让大家立刻停船,与城墙隔河相望的另一边扎营。

不过王雄还邀请杨潮进城一聚,商讨剿匪事宜。

王雄大概也如同惊弓之鸟一样,现在听说杨潮这样的猛将到来,当然也很想借助杨潮的兵力,杨潮想了想还是决定进城一趟。

接着就带了几个亲兵,让士兵渡过河去,慢条斯理的往城墙走去,说起来惭愧,杨潮自己也一直学不会骑马,骑在马上总有一种虚浮的感觉,身体僵硬,加上没有时间,因此一直没有学会。

到了城下,城上的士兵喊话,喊了好几遍杨潮才听懂他的口音,原来是让杨潮一个人进城。

让自己的士兵隔河扎营,杨潮能理解,让杨潮进去商讨杨潮也认可,但是连一个亲兵都不让带,这让杨潮有些难以忍受了,这已经不是担心士兵滋扰百姓的问题了,这是把杨潮当贼防啊。

杨潮在海州时候秋毫无犯的军纪,也随着赫赫战功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竟然还如此防备,这个金华守备比当初的海州知州也强不到哪去,杨潮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正好有机会了,对于镇压农民军,杨潮一直心里有些抵触,大概是受到教育的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