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婚姻苦涩的果——达尔文与表姐结婚带来的苦恼
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1809…1882),早年丧母,从小常随父亲去舅舅家度假。
舅舅是一个富有的庄园主。他的庄园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密布着河汉水塘。这对爱好搜集植物和昆虫标本的达尔文来说,简直如同牛进了菜园,经常流连忘返。
达尔文有三个表姐,她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漂亮的小表弟。达尔文对表姐们的殷勤款待也感到格外满意和高兴。然而,最让他倾心的还是小表姐艾玛。艾玛比达尔文大10个月,她对达尔文有着更深一层的感情。
1831年,达尔文经植物学教授享斯洛的推荐,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去南美进行科学考察。临行前,他对艾玛说:“估计我要离开两年,你能等着我吗?”艾玛涨红着脸点了点头。
两年过去了,不见达尔文的身影。
整整等了五年,达尔文终于在环绕地球一周之后归来了。艾玛原以为达尔文一到家就立刻提出结婚,然而她失望了。达尔文想,自己在事业上还无建树,而且尚未找到有固定收入的职业,如果匆忙结婚,必定会给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带来不少难题。
两年后,达尔文出版了《“贝格尔”号航行中的动物学发现》一书,同时得到了地质学会秘书的职位。1839年1月29日,差两个星期就满30岁的达尔文终于与青梅竹马的艾玛结了婚。
婚姻是十分甜蜜的,但是结的果却是苦涩的。婚后,艾玛生了6男4女,计10个孩子。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是健壮的。两个大女儿未长大就夭折了,三女儿和两个儿子都终身不育,其余的孩子也都被病魔缠身,智力低下,这使达尔文非常难过。虽然他和艾玛感情很好,事业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仍弥补不了他心头的创伤。
一天、二天……一年、三年……面对一群智力不佳、病病快快的孩子,瞧瞧艾玛,达尔文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近亲繁殖可以培养出最好的马和狗,难道这个原理就不适用于人类吗?”
后来,经过对植物的多年研究,特别是从兰花传粉与植物界中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现象中,达尔文恍然大悟:他和艾玛所生的孩子之所以不健康,是两人血缘太近,是近亲结婚造成的。虽然达尔文解开了疑团,但为时已晚,苦酒已经喝下肚子了。
任何人都是一些基因的凑合,好凑合成为优秀的分子,坏凑合成为卑劣的分子。
——潘光旦
要为人类的人种负责——人种学家摩尔根的呼喊
刘易斯·享利·摩尔根(1818…1881)是美国人种学家,主要研究古代印第安人的人种繁衍。1851年,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印第安人的科学著作《易洛魁联盟》出版。接着,他又出版了《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等专著。从此,摩尔根被誉为“史前”人种学的权威。
摩尔根在事业上是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胜利者,但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却是个“失足”者、失败者。
摩尔根有一个表妹叫玛丽。她聪明、俊秀、热情奔放。这位多情的姑娘,曾给上进心强、求学刻苦的摩尔根以很多帮助和爱情。可以说,他们情趣相投、心心相印。但处在热恋中的摩尔根内心却时有疑虑,因为他从研究印第安人的婚姻习俗中得知,血缘过近的婚配对下一代子女有害无益,甚至会酿成惨痛悲剧。可是他们已堕入情网,难以自拔,而且玛丽一再表示,非他不嫁。终于,摩尔根在33岁那年与表妹玛丽结为伉俪。
“感情自有一些理智所不理解的地方”。小家庭的幸福使摩尔根暂时忘却了内心的疑虑,爱情的结晶一连降临了三个小天使(一男二女)。然而不幸也随之而来:两个女儿都因“莫名其妙的遗传病症”过早地夭折了。惟一的男孩李米尔竟是个有明显智力缺陷的“半痴呆”废物。面对两个爱女的亡故和呆傻儿子的家庭悲剧,爱妻玛丽极度悲伤,悔恨万分。摩尔根断然决定不再生育,并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个科学家,要为人类的人种负责!”
晚年,摩尔根依据自己的“失足”教训和丰富的印第安人繁衍资料,向政府提出了“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的建议。并严肃地告诫后代:“为创造更为强健的人种,无论如何,不能近亲结婚!”
人生在世,会不断地遇到困难,为了使下一代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我们必须生育出刚健有力的孩子。
——木村久一
具有某些相同遗传病家族史的,亦不宜结婚。例如,男、女双方家族中均有先天性聋哑史者,则双方不宜结婚。尽管目前男、女双方均无聋哑(即外表上完全正常),但是有可能双方都是同一遗传病(如先天性聋哑)的携带者。因为双方的家族中均有先天性聋哑的病人,一旦双方结婚后,所生育的子女中发生先天性聋哑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大得多。其他疾病,如全身性白化病、精神分裂症、克汀病等也同样如此。
——佚名
胎教由来已久——文王之慧始于胎教
商未周族领袖周文王是个开明君主,在位50年,把个半邑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强盛无比。
据说,周文王自幼聪明过人,“孩提时,深明孝仁礼义”,既懂马戈箭术,又晓词赋诗文;那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本领,更使那些文武大臣们赞叹不已。
文王为何这等聪明?据《礼记·保傅》篇记载,这与文王的母亲在怀文王时对腹内的胎儿进行严格的胎教有关。文王的母亲究竟是怎样对腹内的胎儿进行教育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北齐文学家颜之推(513…约590后)在其长篇专著《颜氏家训》中有段脚注,拈来可作参考。
颜之推说:“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他还说,以上的胎教之法要“书之玉版,藏请金匾”,让后人效法。
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还谈到:“妊娠三月胎教,当此之时,血不流,形象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壁美玉。……欲令子贤良盛德,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是谓外象而变者也。”
这些说教是否就是文王之母的胎教方法,无从核证。但“胎教”一说由来已久,是千真万确的。
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
——巢元方
什么是胎教?胎教即从怀孕的早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孕妇体内外的各种条件,给予胎儿良好的刺激,并防止不良因素刺激胎儿,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出生后能更健康地成长。
胎儿在母亲体内要呆上9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母亲的营养状况、各系统器官的变化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样,母亲的情绪变化,包括喜、怒、哀、乐等,也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怀孕期间不仅要注意营养,而且要加强胎教。胎教的具体方法包括:第一,要保持孕妇周围环境舒适,使母亲心情愉快;第二,自妊娠4个月起听一些古典音乐或优秀的轻音乐;第三,经常抚摸胎体,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第四,丈夫也应积极参加胎教。
——佚名
宝贝儿,爸爸正在和你说话哩——美国学者文达·卡尔的胎教课
1971年,美国学者文迪·卡尔怀着极大的兴趣对妻子腹中仅5个月的胎儿开始“上课”。
半个月后,只要他在妻子的肚皮上轻轻地拍一下,胎儿便会灵敏地蹬一下腿,配合默契,似乎父子已心心相印。卡尔还经常对妻子腹中的胎儿说:“宝贝儿,我是你爸爸,正在跟你说话哩!”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只要卡尔一开口说这句话,胎儿便会动一下,表示对父亲的应答和“敬意”。
婴儿降生后,每逢哭闹,卡尔便对孩子说:“宝贝儿,我是你爸爸,正在跟你说话哩!”孩子听到这句话,立即停止哭闹,并摇晃着脑袋向周围寻找说话人。当孩子学会说话开始记事时,声称对爸爸的这句话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幽居在子宫内的胎儿除了需要充足的物质营养外,还和成人一样需要精神营养。
——万绍芬
丈夫参与胎教的方法是,可抚摸式在孕妇腹部外对胎儿说话,使胎儿感知未来父亲的声音。另外,丈夫的参与、关怀和体贴,可使孕妇的情绪稳定,起到安慰。鼓舞的作用。
——佚名
胎教校长——美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凡德卡创办胎教学校
1976年,美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凡德卡创办了一所胎教学校,并自任校长,专门教导孕妇如何对胎儿进行胎教。该校开办以来,深受孕妇欢迎,每年都有100多名孕妇在这里毕业。据科学家证实:胎教对胎儿生长确实有良好作用。
这所胎教学校的教育方式是有系统地对胎儿说话、放音乐。拍打和抚摸等。其主要课程是:语言教育,母亲用扩音器以中度音量把字句向腹内的婴儿一再重复;音乐教育,在贴近母亲腹壁的地方,乐器奏出轻松、优美的名曲;运动教育,婴儿练踢,母亲用手轻拍婴儿踢足的地方,与之联络。经过一段时间,婴儿就会踢母亲手按的地方。这所胎儿大学在胎儿第五个月时开始授课。每天上两课,每课5分钟。待婴儿降到人世间几小时后就颁发给学士帽和毕业文凭。
凡德卡说,这种胎教方法能使孩子出生后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发育得更正常、更健康,同时可使他们的精神发育水平更高。凡德卡说,接受过他的胎教法的孩子大多与众不同。有一个9周大的婴儿,对录音机放出的节目能说“哈罗!”有的婴儿刚出生时,就会用手轻轻打母亲的脸。有一位32岁的女教师,在怀孕时便经常与胎儿沟通,使她在难产时救了孩子的命。原来她在分娩前,经常用手轻抚胎儿的头部,从而发现抚摸胎儿的头会增加胎儿的心率。当她难产时,胎儿的心率忽然下降到每分钟65下。于是她又慌忙去摸胎儿的头,并同他说话。孩子的心率果然恢复了正常,使她惊喜万分。
还有一位孕妇,怀孕期间,她经常给腹中的胎儿唱一支美妙动听的歌曲。当她的胎儿落地后,这位母亲唱的仍然是这首歌。孩子不高兴时,不管哭闹得多么凶,只要一听到母亲唱这首歌,便很快安静下来,破涕为笑。
凡德卡说,他自己有一名男孩,曾接受过胎教,长到4个月时,已会说简单的句子,并用儿童语讲话、对话。
为胎儿的品德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负责,妊娠的母亲应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快乐。
——木村久一
孕妇应保持周围环境舒适。孕妇所住的室内颜色应淡一些,光线要柔和,室内应清洁卫生。可布置一些可爱活泼的小儿彩色照片印刷品,使母亲心情愉快。孕妇如果情绪紧张、波动或受到惊吓、心情忧郁,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这不仅可使胎儿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而且在孕早期会造成克唇、胯裂,严重的甚至可引起胎盘早期剥离而大出血。
——佚名
神童之谜——莫扎特的天才得益于胎教
1763年,刚满7岁的莫扎特由父亲陪同到巴黎举办个人演奏会。豪华的音乐大厅里聚集着社会名流,他们都是慕名而来听音乐会的。莫扎特熟练的琴艺、饱满的音乐激情,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赢得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演出后,一位有名的女歌唱家忍不住心情的激动,特地跑到大厅的后台去拜访他。一时兴至,女歌唱家邀他伴奏唱一支意大利民歌。可是莫扎特没有接触过这首民歌。女歌唱家说:“那么就唱一首你熟悉的歌曲吧!”已具有很高音乐素养的莫扎特说:“不,我能伴奏,你先唱一遍吧!”女歌唱家小声哼了一遍,随即莫扎特说:“好,我们开始。”结果他伴奏得十分和谐。女歌唱家高兴极了,她把莫扎特抱上自己的膝头,热烈地亲吻他的金发和他那因兴奋而闪光的额头……
莫扎特(1756…1791)被称为“18世纪的奇迹”、“神奇的天才”。他的父亲——勒宝尔德·莫扎特,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手,曾任宫廷队队长。母亲也是一位执著的音乐爱好者,喜欢拉大提琴。莫扎特还在母腹之中,父母就对他进行了音乐教育。父亲经常把怀孕的母亲和母腹中的婴儿当做观众,用小提琴演奏一些名曲。母亲更是有趣。她在向腹中的“观众”演奏名曲时,不时地加一段报幕词:“孩儿,请你注意,母亲今天是在我的卧室里给你演奏。我演奏的曲子是我和你父亲刚学会的一首名曲,希望你喜欢……”
临产前,莫扎特在腹中经常听到父亲演奏悦耳的音乐。每逢听到父母的演奏,他便在母腹中“手舞足蹈”,两条腿乱动弹有时竟使他的母亲难以忍受。
出生后,母亲哄他的时候,父亲抱他的时候,总少不了拨动琴弦,小莫扎特高兴的时候,总是要自己用手去弹琴、按键。当他使琴发出悦耳的声音时,他会高兴得哭出声来。
莫扎特3岁时,已显露出相当的音乐才能;4岁时,已经能自己弹奏一些乐曲;5岁时,他不仅会拉琴、弹琴,而且在父母没有教作曲的情况下,还会作出简单的乐曲,如《小梅奴爱舞曲》就是这时的作品。因此,人们称他为“神童”、“奇才”。
莫扎特成名后,经常有记者去采访他。在一次答记者问中,他说:“也许听起来有些奇怪,但的确在我出生之前音乐就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
“嗅,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当我发觉自己有异常天才时,我感到疑惑不解。初次登台就可以不看乐谱进行指挥,大提琴的旋律不断地浮现在脑海里,而且不翻乐谱,就能准确地知道下面的旋律。有一天,母亲正在拉奏大提琴的时候,我向她诉说了此事。当母亲问我脑海里浮现什么曲子时,谜被解开了。原来,我初次指挥的那支曲子就是我还在母腹时她经常演奏的那支曲子。”
胎儿自4个月开始,已能听到子宫外的声音,5个月起出现原始的记忆力。自妊娠4个月起听一些古典音乐或优美的轻音乐,不仅能使母亲已酞胆碱等物质的分泌量增加,改善子宫血流量,而且能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但切忌听摇滚音乐,因较大的响声会引起胎儿胎心增快、胎动剧烈。
——佚名
“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鲁迅关心怀孕中的妻子
1929年9月25日夜,万籁俱寂,无数颗闪亮的星星犹如宇宙的眼睛,微笑着盯着鲁迅的住室,盯着鲁迅,像是督促——督促着鲁迅早些入睡,又像是等待——等待着向鲁迅道喜。
鲁迅(1881…1936)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儿童教育家。他曾面对黑暗的中国寄无限期望于儿童。他和许广平结婚后,一直盼望着添个强健的小宝宝。
此时即将做父亲的鲁迅,一想到妻子腹中的那个小生命,平时那种“横眉冷对”的气色为之一扫,变得特别温和起来。他对怀孕期间的许广平是那样的体贴、关怀,凭他做过医生的经验,不时地把耳朵贴在许广平的腹上,听一听那里边的“心音”能有多少下,是否正常。平时,他是很少烧饭、烧菜的,这时,他要亲自动手,以供给良好的营养。卫生也是极讲究的,许广平的衣服也是经常换洗、消毒。
26日晨3时,鲁迅刚刚睡着,许广平便觉“那腹中的小生命不安静起来了,有规律地阵痛,预示了他将要'来到人间'”。许广平“忍耐着痛楚,咬住牙齿”,不使身边的鲁迅惊醒,直到上午10时才告诉他,因为“事情是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鲁迅同许广平去医院办了一切手续。
医院护士通知他:广平马上就要生产了。这时,鲁迅预备好了小床、浴盆、热水。除了回家吃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