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算是半个身子在太学馆,半个个身子在朝堂,自然要和蒙毅站在一边。
此时的太学馆之中,一般的博士都已经离开。回家的回家,吃饭的吃饭。老伏完的屋中有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博士,正襟危坐,听伏完讲古书。
见蒙毅和叔孙通来到,再看看蒙毅手里提着的食盒,都纷纷起身告辞。
别的地方都换上了桌子椅子,只有伏完这里还是蒲团矮桌。曾经也有人劝伏完给太学馆换上桌椅。可老头儿说了,做学问,身段儿就得放低点儿。坐那么高,那是大老爷升堂断案的态势,太学馆不干。
所以,在伏完这里吃饭,需要跪坐。
蒙毅和叔孙通跪坐在伏完的桌案边上,把自己带来的酒菜一碟一碟的拿上来。
老伏完也不等蒙毅说话,更是没有理会叔孙通。直接拿起了竹筷,在看着顺眼的菜式上纷纷品尝一口,这才感叹道:“蒙毅不但国库管理的好,这厨艺也是了得呢。”
蒙毅抱了抱拳,笑道:“伏先生见笑了,这是府中厨子的手艺。”
老伏完点了点头,笑呵呵的说道:“你是个实在人。老夫就不和你绕圈子了。你这是说通了叔孙通,一起来做老夫的说客来了?”
看到老头儿明白,蒙毅干脆的点了点头,承认了。一边的叔孙通也拿起酒壶,给三人都倒满了酒,笑呵呵的劝酒。
“酒先不着急喝。话说明白了,这酒喝得才开心。”伏完按住了叔孙通的手说道:“陛下要普及耕种的知识,从吕氏春秋之中找了三本讲解农耕的书,想要推广,这是好事儿。蒙毅你和叔孙通整了这么一桌酒菜来陪老夫吃饭,还不就是为了从太学馆借调三十六个识字的博士么!其实你们大可不必这样,老夫我活了七十多岁,最能明白的就是一件事儿。什么学问、什么礼仪、什么诸子百家,都是扯淡。只有天下人吃饱了肚子,一切都才有着落。如果肚子都没吃饱,这些书啊本啊的,有啥用处?不要以为我老伏完是多么迂腐的儒生。这事儿莫说你好酒好菜来问,就是你当街指着老伏完骂一通,老夫也二话不说,给你博士。一个郡一个博士太少。廷尉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留下几个润色大秦法律条款的即可,多数的人都跟着蒙毅你到大秦各地区。初步给你准备了百十来人。你看够不够?”
这一番话说的蒙毅心里瞬间透亮起来,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笑道:“伏先生,蒙毅先干为敬。”
“你先别得意。这事儿还没完。你不可和皇帝说我答应你的事儿。老夫有点儿私心,明日想见见皇帝,借着调我太学馆学生的事儿,做点儿文章,求个恩旨。”伏完笑呵呵的说道。
第322章小事儿一桩
“什么事儿?伏先生若有什么需要陛下帮忙,大可直说。陛下不同于常人,合乎情理的应该都能答应。”蒙毅想知道伏完到底想要干什么。好早点儿去胡亥那里报告一下,如果无伤大雅,就让二世皇帝迁就一下伏完。毕竟太学馆的儒生儒生还是要用的。
伏完神秘一笑,没有和蒙毅多说。只是让蒙毅不要多问,他想看看皇帝自己的态度。叔孙通也大概知道伏完想要做的事儿,端起酒杯说道:“伏先生乃是我大秦文化一脉的贵人,此事叔孙通愿意陪同先生一道前往。”
蒙毅看着二人打哑谜,笑而不语。既然两个人对自己有所防范,那就不谈这事儿。他相信二世皇帝。
酒足饭饱之后,蒙毅打道回府。叔孙通则留在了伏完的住处。伏完因为献上书籍有功劳,加之年纪大了,胡亥特意让他居住于太学馆。和咸阳宫只有一墙之隔。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伏完就洗漱完毕,叔孙通则早早的侍立在一旁。两个人昨夜已经彻夜未眠。
朝鼓刚刚响起,伏完这没事儿从来不出太学馆的老博士就出现在了咸阳宫的正门前。
这些日子诸位大臣都因为项羽被灭,大秦重归安静而兴奋。今天更合往日不同。今日皇帝要封赏前线归来的将士。
除了李元还在武关之外,韩信所率领的人将在今日回到咸阳,接受天子的封赏。
诸位大臣看到伏完出现,以为这个老博士也是出来给元帅韩信庆贺的。毕竟现在的咸阳,韩信的名头很大。都说他是天上的武举星下凡,一出手就已经把六国连带着项羽的叛乱平定。不过诸位大臣说着说着就会把歌功颂德的话转到秦二世胡亥的身上。
说二世皇帝是真龙天子,一眼就看到韩信这员帅才。如果没有二世皇帝慧眼如炬,怎么会有韩信的兵锋建功?
听着众人的话,伏完的老脸纹丝不动。秦二世皇帝还是他当年进献典籍的时候见过一次。这两年大秦战乱,武功重于文化。皇帝也忙的不亦乐乎,根本就没有到太学馆来过。
“看,这些人都是迎接韩信的。如今武功正盛,不知道你我今日的提议会不会有用。我天下学士的面子或许不如这些武功之士。”伏完低声说道。
叔孙通看着那些歌功颂德的大臣,低声回道:“先生不用担心。皇帝不是一味穷兵黩武之人。咱们就等蒙毅的消息。”
二人昨天已经和蒙毅说了,今日要赶在诸位大臣之前见一见二世皇帝。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咸阳宫的侧门儿几就开了,一个老内侍从小门儿走了出来,张望一番,就看到了不远处的伏完和叔孙通。
他一路小跑的趋行过来,到了伏完跟前,一躬身先施礼然后才说道:“陛下在武信殿等着先生呢。请先生这边走。”
说着前面引路而去。
伏完和叔孙通跟着老内侍,从侧方小门儿一路走进咸阳宫。
武信殿上,胡亥早就听蒙毅说了,伏完今日找自己有事儿。本来今日的大喜庆,是要等到韩信等人来到咸阳,直接进宫的时候才会打开咸阳宫正中大门的。
外面的大臣都是为了迎接韩信等战将而提早前来,以示隆重。
今日是大喜庆的日子,胡亥也高兴,听了蒙毅的说辞,就让伏完和叔孙通先觐见,看烂两个人有什么说法。
不一会儿,就见老内侍领着老迈苍苍的伏完,后面跟着叔孙通就走进了武信殿。
不管胡亥如何阻止,伏完依旧按照大礼参拜了秦二世胡亥,这才起身,稳稳的站立在胡亥的对面。
武信殿正中是过道,两边就是两个巨大的圆桌,给大臣们早朝时候坐着的沙发椅极为舒服。可老伏完看都不看一眼,站在中央空处,向着胡亥一躬倒地说道:“老臣伏完参见陛下。”
“臣叔孙通参见陛下。”叔孙通也跟在后面说道。
“你二位都是老臣,此时不是上朝,不用如此客套。有什么事儿直接和朕说,蒙毅和朕简单的说过你们的情况。”胡亥看着老头儿,觉得内心好笑。他一个皇帝,想要用自己太学馆的博士本来就是一道旨意的事情。可胡亥不想那么做,他想要的是一个以制度为天的社会,而不是人治。
当然这种想法现在还是不现实的。不过在太学馆这样无伤大雅的地方,他还是愿意试验一番的。
伏完见小皇帝开门见山,也不再客套,一拱手说道:“臣当年献上书籍,蒙陛下垂爱,这才进入太学馆,做了一生之中最喜欢做的事儿,与群书为伴,看尽天下典籍。如今臣闻陛下有一种奇法,可以把天下的书籍都印制出来。臣想请求陛下,不要吝惜纸张,一定要把先前各家学说的精华都印制存留下来。这是我大秦的宝贝,丢弃不得。”
叔孙通见伏完说过,不等胡亥发话,直接上前一步,说道:“臣附议。各家学说虽然良莠不齐,但毕竟是前人留下的心血,请陛下准许太学馆的请求。”
叔孙通一句话就把伏完的请求变成了太学馆的请求,一切的一切从一个人的心思就变成了国家的事儿。这样一来,如果皇帝不同意,整个事情也是伏完为了国家进谏,和个人无关。
胡亥听了二人的话,忍不住笑了。
他在龙椅上挪了挪生硬的屁。股,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龙椅,竟然这样不舒服。皇帝也是傻了,竟然坐在这样的龙椅上数千年,竟不知道改变一下。
咳嗽一声,胡亥压住笑意问道:“伏先生和叔孙先生以为,朕把这活字印刷的法门拿出来,教给工匠,为的是什么?就是印制那一点点粗浅的传单文字么?这样的东西如果只是印制《任地》、《辨土》、《审时》,岂不是大材小用。”
伏完听了这话,一张老脸都激动的变成了紫色。他没想到在自己心目中天大的难事儿,到了年轻的皇帝这里,似乎变得微不足道。老皇帝焚书坑儒,害的天下文集十去七八。如今以为这小皇帝怎么也会有些老皇帝的戾气,却没想到这小皇帝如此好说话,似乎这事儿不过是小事儿一桩。
一旁的叔孙通内心却是震撼。刚刚皇帝说话之中无意透露出的一个信息让他内心大震。皇帝说这活字印刷的法门是他拿出来教给工匠的。这‘拿出’两个字学问大了。这说明这种方法在他的心中早就存在,只是到了用的时候才拿出来。
现在天下的人们都被韩信平定全国的喜讯所围绕,没人注意到这活字印刷是多么奇巧的一个发明。这种东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速度。这种东西的意义恐怕要比一两场战争的胜利有用的多。
想到皇帝杀了赵高之后的种种作为,叔孙通内心震撼,眼前的皇帝虽然年轻,却让他渐渐的捉摸不透。
第323章太学馆的春天
既然答应了,胡亥索性就答应的爽快。
现在看来太学馆的意义不大,可将来这里或者会是皇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未可知。
“叔孙通,伏完先生年纪大了,这事儿还是着落在你的身上,朕给你一道旨意,今天你就去将作监,挑选几个懂的制造活字印刷的工匠,划归给太学馆。以后太学馆可以印制书籍。不过书籍必须署名,皇家太学馆。找个雕刻的高手,雕刻个属于皇家太学馆的徽章。也算是个招牌。”胡亥说道。
叔孙通听了,大喜过望。老伏完的脑袋已经断片儿了。
当年大秦统一天下,始皇帝一道诏书,天下书籍都集中到大秦皇家。民间一律不准私藏书籍。如果不是自己把那些竹简所刻的书藏在了墙壁之间,恐怕早就被烧光。虽然大秦皇家的藏书更加全面,但那毕竟是皇家藏书,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如今听二世皇帝的一丝,是太学馆今后可以自由的印制书籍,这种权力简直太大。伏完从未跪拜过胡亥,此刻听到这个消息,颤抖着老迈的身子就要跪下,给英明神武的大秦皇帝磕头。
胡亥想要阻止,老伏完坚决跪下,用颤抖的语音说道:“陛下切莫阻止伏完。伏完这是替天下读书人跪的。以后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就可以来到我大秦的太学馆,观看各种书籍。这种恩惠,简直就是陛下的大德。”
听了老伏完说的话,胡亥忍不住笑了。听老伏的说辞,就知道老夫把他想的还是太小气了。
胡亥之所以把活字印刷拿出来,不是为了壮大什么太学院的藏书,而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天下人都有书读。
他是一个文科男,对理工的基础科学或许还懂得一点儿,但是对真正高深的后世科学知之甚少。如今在大秦,好多后世的东西根本没有发展的土壤。因为多数人都不识字。他之所以要把活字印刷拿出来,就是为了天下人都能识字。
只有整体的人民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才能够提高。到时候大秦就是一个文化上的强国。国民之中出几个研究基础科学的人,也不是难事儿。到时候军用民用,都是好事儿。
让国民都识字的基础就是有足够的先生和足够的基础教学书。
胡亥搜肠刮肚,想到了自己后世曾经参加拓展训练背过的《弟子规》,这书是启蒙的好读物,可以作为幼教的书籍。一个堂堂的活字印刷,光是给太学馆印书,那不是大材小用。
“活字印刷的事儿,在太学馆先试用。如果可以,朕想印制的不只是太学馆的书。朕想让天下百姓都有书读。让孩子们从小就识字。这事儿朕一个人干不了。需要太学馆配合。今日不是多说这些的时候,等过几日,朕亲自到太学馆看看,那时候再详细的说。”咸阳宫门外面的大臣还在等候,估计韩信他们就要到了,老伏完这事儿答应了就好,至于办学的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长计议。
叔孙通和伏完都是聪明人,显然都听出了胡亥的弦外之音。两个人大喜。如果真的是那样,今后太学馆将是一个孕育大秦英才的地方。他们两个别的不用干,就在太学馆好好的教书育人,到时候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物。
想一想,所有的风云人物,一时豪杰都是太学馆教育出来的,都是他伏完和叔孙通的故旧门生,瞬间世界都变得明亮了。
出了咸阳宫,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在了老伏完的脸上,仿佛他的皱纹都化开了。
“叔孙博士,你说我这身体,能不能再多活几年?”老伏完突然有些无限向往未来的日子。曾几何时,他一直想用性命保护的那些竹简书籍,就要被印制成纸张的书。
想到墨香合着新纸的味道,老伏完不禁闭上眼睛抽吸了一下鼻子。他早就看着蒙毅手中的那个记载着事物明细的账本眼红。
堂堂太学馆做学问的,竟然连个书写的本子都不如算账的账本,伏完心中不服。
看了看那喷薄而起的太阳,老头儿觉得似乎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个世界开始变得美好起来。叔孙通原本还是打算一边在太学馆修书,一边活动一下朝堂上的事情,到时候也打算走个仕途。
如今他把心收了来。叔孙通本就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岂不知道仕途艰险。如果能在太学馆安逸的教书育人,还能教有所成,那才是天下最大的美事儿。
伏完是直接回到太学馆,召集了人手,立刻统计有多少人对耕种方面有经验,能够指导耕种。在老头儿的心中,太学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是要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则岂不被天下人嗤笑大秦学馆之中尽是无用之人。
“出去了,代表的是学馆,也是天下为学之人的脸面。你们勿要把这三本务农的好好教导,不能堕了我皇家太学馆的名声。”老伏完仔细叮嘱了不知道多少遍,末了还加上了皇家太学馆的冠名。
叔孙通把挑选出来的人员名单整理下来,直接递给了蒙毅所在衙门之后,没有去参加几乎大半大臣都到场的迎接仪式,而是一转身带着几个随从绕过了咸阳宫正门,穿过了一条小巷子,就看到了将作监的大门。
老伏完告诉他,什么事儿都要趁热打铁。皇帝既然准许了去将作监要人,就要立刻行动。就算将来皇帝反悔,也没得办法。
本来叔孙通还说没有圣旨。伏完心急,硬是说自己偌大的年纪,活一天少一天。一定要尽快刻印出活字,把太学馆的书都印制出来。末了竟然说如果皇上怪罪,自己伊利承担之类的话。
叔孙通没办法,直接来到将作监,和这里的官员打了个招呼。
在咸阳城之中,叔孙通和所有官员的关系是最好的。上到朝廷大员,下到看门小吏,他都笑脸相迎。就是将作监的老徐,也是他早就厮混熟悉了的。
如今前来要人,老徐拍着胸脯给挑选了几个好手,还说先用着,到时候皇帝下旨就直接留在太学馆。若皇帝真的松动金口玉牙,反悔了,这几个人就是暂时借给太学馆的,也无伤大雅。
第324章大封赏
叔孙通跟着老伏完在太学馆就折腾开了。
咸阳城也终于打开了城门。远处,韩信带着李剑、卫霍、闫三儿等一干武将,身后仅仅跟随三百骑兵,向着咸阳城赶来。
他是把北方的军政都处理完毕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