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宋武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不得不承认,秦国政府机构的效率是非常的高,政令可以很快地下达,很好地给执行。
    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李隽已经决定在进行战争、创造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地同时,必须进行内政改革,把南宋的实力筑厚。  厚到可以应付任何情况。
    促使李隽作出这一决定的还有一个情况,处理完谢道清的丧事后,李隽接受文天祥的报告,方才知道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财政面临枯竭,兵员有短缺迹象。  人力紧张。  大规模地战争会造成这些后果,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李隽也不奇怪。  让李隽奇怪的是财政居然会有枯竭,以他的估算,原本可以支持战争。  经过了解方才知道,并不是没有钱,而是钱给黑手黑掉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说的给地方官员巧立名目收入腰包了,给他们贪污了,造成国库空虚。
    要是不把这些黑手斩断。  永远也别想有一个充实的国库。  要斩断这些黑手的最好办法。  就是修好内政。
    大举北伐是朝中大臣和老百姓的一致看法,没有人提出异议。  要不是赵孟谋逆使这一大业没有如期举行的话,肯定是早就大军齐出,直逼中原,挥师汴京了。  现在,李隽却认为不该北伐,还自责甚深,着实太出人意料了,全皇后又一次惊奇了,问道:“皇上,不会吧?这是朝中大臣们一致公认地事情,他们对皇上兴师北伐大加赞赏,还有好多人赋诗呢。  ”
    “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李隽引用伟大领袖地名言,道:“我敢断言,要是我们现在就大举北伐的话,必然是韩侘胄第二,大败而回。  ”
    高宗南迁之后,恢复中原一直是南宋人地梦想,不少南宋皇帝曾为之努力过,就是高宗本人曾经有专任岳飞光复中原的行动,最终却是岳飞死在他的屠刀下。  到了南宋末年,南宋曾经有过一次北伐行动,就是由韩侘胄主导的北伐。
    韩侘胄其实是个权臣,穷奢极侈之辈,他主导北伐非常不合时宜,南宋内政未修,军政未改革,根本就没有实力来北伐,他为了弄权,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力妄图仿效东汉时的军分窦宪通过北伐立功来达到。  结果朋友们自然是想得到,大败而归不说,还空耗国力,把南宋仅有的一点宝贵资源都给浪费掉了。
    窦宪北击匈奴是因为他犯了罪,以建立军功来赎罪。  好在他有杰出的军事才干,北击匈奴成功,把匈奴逐出漠北,勒燕然山而还。  韩侘胄并没有窦宪那样的军事才干,却妄图北伐,不失败就没有天理了。
    韩侘胄是个奸贼,是南宋的大忌,李隽以此为拟,着实吓人,全皇后小香舌一吐,道:“皇上,你不要乱说。  皇上英明神武,怎能是那个奸贼能比的。  ”
    李隽笑道:“我这是打个比方。  ”
    “皇上,比方也不能乱说。  ”全皇后仍是不放心,问道:“皇上,我看不明白,你给我说说,好吗?”
    李隽自然是无有不应,道:“嗯,我给一说你就明白了。  ”
    XXXXXXXXXXXXXXXXXXXXX
    李庭芝,文天祥。  陈宜中,陆秀夫,廖胜功,高达,张世杰,张珏,赵良淳。  柳河子,黄汉。  郑静和,赵佥,解晋等人站得笔直,好象在等待什么好消息似的,一双眼里全是希望之光。
    陈宜中和陆秀夫是奉旨进京参加谢道清地丧礼,顺带述职,到现在还没有离开。
    没错。  他们是在等待李隽的召见。  李隽这人真有点让人捉模不透,这几天又是躲在深宫中不出来,把什么事情都交给他们这些大臣去办理,自己是不闻不问,没想到突然传来一旨意,要他们马上来见李隽。
    李隽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的主心骨,多日不见好象少了点什么。  李隽突然召见,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大好事,兴冲冲地赶了来。
    就在他们的期待中,李隽走了出来,李庭芝他们忙向李隽见礼,李隽挥手道:“免了。  免了,都别再拘礼了。  来来来,大家就坐吧。  ”指着椅子,招呼他们坐下来。
    李庭芝他们谢了恩,坐了下来。
    李隽并没有坐下来,而是把手里的一个卷轴打开,挂在墙上,李庭芝他们早就看见李隽手里的卷轴,没想到竟然是一幅地图,上面有好多箭头。  对于廖胜功他们这些军事家来说。  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是一幅蒙古和南宋地战略态势图。
    “皇上这几不见我们,原来是在思谋良策。  看来又要有大行动了。  ”廖胜功,李庭芝,柳河子和郑静和四人对望一眼,心里如此想。  这四人都是足智多谋之士,四人的想法往往是不谋而和,是以一有问题就会相互对上一眼。
    李隽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坐回到椅子上,道:“今天把你们找来,是想好好议议我们现在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是攻?是守?攻,向何处攻?守,守什么地方?你们就畅所欲言吧,真心话无罪,我最喜欢听掏心窝子地话了,把你们心里的话都说出来。  ”
    李隽是个随和的人,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人因为言语不当而获过罪,他说不计较肯定是不计较。
    高达心急嘴快,什么事情都要抢在头里,自然是率先发言,道:“皇上,臣以为这没什么好讨论的,我们当然是集中大军北伐,照原定计划,先稳定淮东淮西形势,再分兵北进,挥师中原,光复汴京。  ”顿了顿,还补充了两个字:“完了。  ”
    有他这想法的有不少人,赵佥,黄汉,解晋,张世杰,张珏,赵良淳他们都点头赞同。
    这种想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看法,趁蒙古人丧失百万大军的机会,挥师北进,光复中原,收复失地,是再正常不过地事情了,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会这么想。
    朝中大臣也是这般想,还有人赋诗,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
    文天祥在心里叫苦,心想要是真的北伐的话,他这个丞相又要为钱为粮为兵员发愁了。  现在对于文天祥来说,方才知道当这丞相有多辛苦了,前线的巨大消耗都得着落在他这个丞相头上,想要他不头疼都不行。
    其实,要是这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争的话,完全用不着为这些发愁,问题是南宋根本就没有准备,在李隽的推动下仓促应战,各种战争物资严重缺乏,再加上政府地办事效率低下,不要说文天祥头疼,换作谁都会头疼。
    不过,文天祥不是一个害怕困难的人,道:“皇上,高将军所言,臣也赞同,是该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了。  ”拍拍脑门,道:“皇上,臣知道这其中有很多困难,臣别的不敢说,只要皇上需要,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满足前线的需要。  ”
    文天祥常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他自然是不会退缩。  他的话一落,一片赞叹声响起。
    “履善不愧是我朝地栋梁之材!”李隽非常满意,道:“履善,把你没有说出来的话一起说出来吧。  ”
    文天祥应声遵旨,道:“皇上,臣以为,我朝承五代之乱,削减藩镇,建立郡邑,使各自为守。  如此一来,则力量分散,不能应付局势,敌人到一州则一州破,到一县则一县破。  臣认为我朝应该建立四镇,设立都督统御。  ”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把广西划归湖南,治所设在长沙;把广东划归江西,治所设在隆兴;把福建划归江东,治所在番阳;把淮西淮东合在一起,治所设在扬州。
    “要湖南攻占鄂州,江西攻占蕲黄之地,扬州攻占两淮,则地大力众,完全可以抵抗鞑子的进攻。  约好时间一齐北伐,有进无退,鞑子要多路防守力量必然分散,疲于奔命,而我军在北方失地义军的策应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光复中原有日!”
    慷慨陈词,说得掷地有声,让人耸然动容。
    他的话不仅仅是涉及到军事,还涉及到行政方面,牵涉面很大,李庭芝他们万万想不到文天祥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都是吃惊地看着他。
    这是文天祥先前提出过的建策,朝庭认为迂阔不可用,没有采纳,不知道李隽会如何处理,李庭芝看着李隽。  (按:朋友们,新的一月开始了,来点月票鼓励一下吧。  )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九章 军事变革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九章 军事变革
    李隽缓缓开口,非常轻松地否决道:“履善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其中有些问题与现在的形势不相符,难以实行。  ”
    以李庭芝敏锐的洞察力感觉到今天的李隽特别轻松,有一种万般皆在掌握中的自信,在与郭侃大战时因谢道清去世给他带来的焦虑明显没了,能有这样的自信不仅仅是因为处理好了谢道清的丧事,去了心头一根刺,更在于他肯定是找到了解决目前情势的好办法,道:“皇上已得良谋,臣等恭聆圣训。  ”
    “什么圣训之类的话以后不要说了,这不是训示,是和你们共商国事,大家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要象履善一样。  ”李隽对文天祥道:“履善说的因我朝过于把力量分散而造成各自为战,易为敌人各个击破的弊端是真知灼见,我也是这么看。  我朝承唐制,吸取了唐朝因为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教训,对将领的权力进行限制,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赋于将领的权限太小了。  ”
    宋朝在对外战争少有胜仗的原因其实是多方的,人们公认的是过于限制将领的权力,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  把军队分得太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宋代的路和现在的省大小差不多,大的有一到两省那么大,每一路有一个统兵将领,彼此之间互不隶属,要是一处遭到攻击,另一处未必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援。
    即使赶来增援。  谁指挥谁地问题又浮出水面了,要是有一个众望所归的将领的话,一切都好办了。  要是没有这样的将领,大家你行你的,我做我的,各不相能,互不协调。  指挥权解决不了,军队无法协调。  不能把力量统一使用,很容易为敌人各个击破。
    别的不说,就说高达就曾干过一件事,就是和贾似道做对。  当时贾似道协调各军打蒙古人,高达不服他,不服从他地命令,而高达英勇善战。  很得将士们的爱戴,弄得贾似道没有办法,只好好言相请,他才出战。  要是贾似道一个不好,高达就不出战,要士卒去营里闹事,给贾似道添乱。
    贾似道是个奸贼,与他做对固然是让人开心地大好事。  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是宋朝的军队不是分成多路,彼此之间互不隶属的话,要是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构进行协调,一到打仗的时候朝庭用不着临时派将去应付。
    我们可以再退一步来说,不说朝庭往往派出的都是无能之将。  就算朝庭派出地是很有军事才干的将领,他一到地头总得熟悉情况吧?总得重新部署军队吧?这就得花去他的时间,等他弄清情况,也许已经晚了。
    更不用说,也许军队从一开始由于没有统一指挥,已经为敌人击溃,或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完全有可能,就会给指挥带来更大的困难。
    这在历史上是有非常惨痛的教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二战时的法国名将魏刚将军地表现。  当德国装甲部队打得英法联军招架不住的时候。  英法两国想起了这位在一战时出尽了风头的名将。  派他去指挥军队。  可惜的是,他的做法让丘吉尔愤怒难平。  他不呆在指挥部里指挥军队,却跑到部队去了解情况,等他三天之后回到指挥部时,已经大势已去。
    其实,就算魏刚呆在指挥部,英法联军也是打不过德**队,要是他及时指挥的话,情况会好得多。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熟悉军队对于将领很重要。
    南宋把军队分散得很小,一路一支军队,路路不相隶属,一旦有事,奏报到朝庭,再等朝庭派人来指挥,战机可能早过了。  要是敌人地动作够快,只是想骚扰的话,可能消息还没到朝庭,敌人已经撤退了,等到朝庭派人去了,连敌人的马屁股都看不到。
    文天祥这一说法真的是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限制将领的权力是从太祖时期就开始了政策,已经执行了两百多年,都没有人敢于发表意见,更别说这话是从李隽这个皇帝嘴里说出来,确有语惊四座的效果,李庭芝他们都是惊得张大了嘴巴,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就是一向心急嘴快的高达也是不敢随便接口,只是张着嘴巴,吃惊地看着李隽。
    文天祥这人的胆气着实不错,很是兴奋地道:“皇上能如此说,实是大宋朝的幸事,百姓幸事。  臣也以为,我朝有好多措施已经实行了两百多年,已经不能再用了。  ”
    他还真是大胆,要不是现在地皇帝是李隽,换作任何一个宋朝皇帝,他如此指责南宋之政有得他好受。
    李隽很是理解他们地震惊,安慰道:“你们也不用害怕,要知道古人说得好‘圣人与世推移而为功’,正如履善所言,我朝有很多制度已经不能用了,要革新,要改革,要因时而变,不要泥古不变,我们才能在这场与蒙古人的大战中取得胜利。  这也是我把你们召集起来商议地目的。  ”
    顿了顿,道:“对于如何改的问题,先等会再说。  还是先说目前如何与蒙古人打仗。  我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喊:打过长江,光复中原!前段时间,当我们取得了全歼郭侃军队的胜利之时,这口号就喊出来了。  在胜利的时候,如此喊可以理解,我也这么喊过的,大家不用难为情。
    “这些天,我冷静地想了想,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大举北伐,光复中原,操之过急了,我们还不具备与蒙古人决战的实力,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这原因有很多:
    “其一。  我们地军队现在是参差不齐,战斗力相差太远,装备是五花八门,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装备,而且装备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装备最好的是江南部队,装备的是锋利的武器,质地好的锁子甲。  还有我们地利器手榴弹和火炮。
    “手榴弹自是不用说了,配备没有问题。  火炮就成问题了。  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制退装置,射速很慢,威力大为降低了。  就是我们在围歼郭侃用的火炮也是从战船上拆下来地,没有炮架,靠的是将士们去扛去抬。
    “要是我们北伐,火炮必不可少。  我们现在还没有大量的火炮可供使用,就算有了。  如何更好地发挥火炮的威力,我们是一点准备都没有。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为数五千的炮兵,如此规模的大战,我们至少需要三万炮兵,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是十万。  ”
    火炮地威力,已经为他们熟悉。  要是在北伐时没有大量的火炮的话,要想战胜蒙古人的骑兵,攻打坚城就成问题了。  北伐属于进攻作战,攻城掠地是必然,要准备大量的攻城器械,炮兵自然是不可缺少。
    蒙古人虽然丧师百万。  但是忽必烈还有很强大的实力,怯薛兵团和五卫禁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两支军队是蒙古军队的王牌,北伐中原时必然会碰上,如何在野战中战而胜之就应该先行谋划好,对付他们地最好办法就是用火器。
    在这两支军队以外,忽必烈手中依然有很强大的实力,他控制的人口接近五千万,控制的战争资源就比南宋更多了,情报显示。  忽必烈已经在大举征兵。  他的反扑是必然。  要是忽必烈不反扑就不在情理中了,蒙古历史上就没有象他这样损失百万大军的先例。  要是他不能讨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