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人,沈大人他们有要紧事向皇上禀报,你们君臣就一边吃一边谈。 ”
她还真是可人,李隽万万想不到她是为这事来的,现在地全皇后变得越来越体贴了,这和李隽初来这个世界大为不同了。 已经不仅仅是“贤内助”三字所能赞美的了。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接近得多了,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你想做什么样的人。 你就要去结交什么样的人,看来很有道理。 ”李隽在心里大为感叹全皇后的巨大变化,道:“怎敢有劳皇后。 ”
全皇后笑盈盈地道:“皇上,看你说地,照顾皇上是臣妾的责任。 皇上,这白饭是李毕胡送来的杂交稻米做的,味道不错,很香,皇上你就尝尝鲜。 皇上,臣妾告退。 各位大人,你们好好陪陪皇上。 ”盈盈一幅,退了出去。 李隽看得很清楚,她退走时眼里的期待神情,其中的意思李隽心知肚明。
目送全皇后离去,李隽招呼李庭芝他们坐过来,道:“来来来,皇后盛情我们是却之不恭,就不如从命吧。 饭局上好办事,我们一边吃一边谈。 ”
“谢皇上,谢皇后。 ”李庭芝他们谢恩后坐了过来。
李隽扒了一口白饭,赞道:“味道不错,又软又香,你们也尝尝。 ”
文天祥尝了一口,道:“着实不错,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白饭了。 ”
“那还用说,老袁的技术还能有假?真没想到,老袁在另一时空地发明居然会惠及这个时空的人们,真是功德无量。 要是老袁知道了,他肯定又会吹他的牛了。 你们要是知道记者吃老袁的稻米饭差点把肚皮撑破的故事,不知道有何想法?”李隽在心里如是想,嘴上道:“好吃,你们就多吃点,不要浪费了。 ”
记者吃袁教授稻米饭差点把肚皮撑破是确有其事,据说有几个记者到袁教授的实验室去采访,袁教授请他们吃午饭,白饭就是用杂交稻做地。 有一个记者一连吃了五碗,连路都走不动了,记者感叹说那是他吃过最香的白饭。 (按:袁教授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暴出的故事,非我虚构。 )
李庭芝是响应李隽的号召,吞下一大口白饭,道:“这个李毕胡还真有几下子,他今年晚稻就种了两亩,收了一千多斤,给皇上送了一百斤。 ”
陆秀夫一边扒饭,一边发表看法,道:“要是这杂交稻大量推广的话,要不了多久,华夏老百姓就不用饿肚子了,人人都可以吃上白饭,实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
“陆大人所言极是。 老百姓吃得饱了,身体素质也就提高了,军队的素质也会跟着提高,这是一个战略性举措。 ”廖胜功充分发挥他战略家的头脑,道:“皇上。 这事应该要加快进行,尽可能早地推广。 ”
李隽点头,道:“要是李毕胡那边取得地成就足够好的话,朝廷自然是要全力推广。 但是,科学上地事,谁也没办法,技术不成熟急也急不来。 目前提高粮食产量地最好途径还是在深耕细作。 大量使用肥份上下功夫。 对了,沈毕。 你那里硫酸的产量有多少?”
“回皇上,臣无能,硫酸一个月只能生产万把斤。 ”沈毕不无自责。
李隽安慰他道:“这事不能怪你,我们地条件就这样,急也没用。 你说下,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皇上,主要是人手不足。 设备不够。 ”沈毕回答。
李隽总结道:“一句话:就是投入不够。 这好办,我们增大投入就是了,这硫酸地产量一定要上去,有了硫酸,很多事情就好办多。 这样吧,硝化甘油先不要生产,把人手集中起来生产硫酸。 ”
硝化甘油的威力已经为在座诸人所熟知,大量生产硝化甘油是他们地梦想。 没想到李隽居然要停止其生产,李庭芝他们一个个难以置信,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听错了,吃惊地看着李隽。
对于他们的震惊,李隽很是理解,道:“我们的技术条件不成熟。 硝化甘油的产量不高,对于我们目前来说有与没有的区别不大。 强行生产的话,反而占用了大量地资源,要是把这些资源用来生产硫酸的话,硫酸的产量就会增加很多。 当然啦,硝化甘油的技术还是要研究,只是不生产而已。 ”
“皇上,硫酸主要是用来生产硝化甘油,要是不生产硝化甘油,硫酸生产出来就没有用途了。 ”沈毕委婉地提酸李隽不要停下硝化甘油的生产。
“硫酸号称‘工业之母’。 哪会没有用处。 ”李隽在心里里感叹沈毕有点知识面不够。 笑道:“硫酸的用途不是没有,是很多。 你的产量根本就不够。 我给你下个目标,你一个月生产一百万斤,做得到吗?”
“这么多?”沈毕吓得差点把嘴里的一口饭吐出来了。 月产一百万斤硫酸对于当时地南宋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沈毕没给吓倒在地上已经很不错了。
李隽好整以暇地道:“不是多,是太少了。 要是硫酸足够的话,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肥料,粮食产量就会大为提高。 祥甫,你安排一下,把所有的骨头,猪牛羊马这些牲畜的骨头都收集起来,交给沈毕去处理。 ”
“皇上,这有什么用?”猪牛羊马这些牲畜的骨头除了喂狗以外,根本就没有用处,李隽居然要李庭芝安排下去收集起来,任李庭芝足智多谋,万事难以好奇,也不得不好奇,脱口问出来。
不要说李庭芝好奇,就是廖胜功他们也如他一般表现,写了满脸地好奇。
“把骨头打打碎,再用硫酸处理出来,把硫酸清洗干净,过滤,晒干就是很好的肥份。 ”李隽明白李庭芝他们心里的好奇,给他们解释,道:“配合硅肥,农家肥,我们的粮食产量又会有很大的提高,又会有好多老百姓不用饿肚子了。 ”
农作物的主要肥份来自于氮磷钾三元素,对于南宋来说,生产氮肥的可能性为零,根本就不可能。 钾肥也不好生产,磷肥嘛只要有了硫酸就能造出来了。
把骨头打碎用硫酸处理,制造出的肥料就是磷肥,这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在十九世纪用过的办法。 对于南宋来说,其他的东西没有,骨头肯定是有地,制造磷肥就不会有问题了。
这个办法不要说李庭芝他们这些古人,就是现代人知道地也不多,一个个惊奇得不得了,塞满了白饭的嘴巴张得老大,傻冒似地看着李隽。
过了好一会,齐声欢呼起来。
质直的陆秀夫点评道:“要是成功的话,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了。 ”
“对!”李庭芝他们附和。 虽只一个字,却表达了他的好心情。
李庭芝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过人才干,道:“皇上。 臣以为可以把硫酸生产人手多培养些,再把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去生产硫酸。 ”与其把硫酸生产出来运到全国各地去,还不如派人手去生产硫酸划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文天祥补充道:“还有,可以成立专门地肥料生产厂,由他们把骨头收集起来,用硫酸生产出肥料再卖给农民。 ”这样一来。 朝廷只要组织引导一下,不用掏一两银子就可以达到目的。 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廖胜功跟着献计道:“皇上,目前朝廷势必无法在全国各处建立这么多的肥料生产厂家,朝廷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在几个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制造肥料。 比如江南,岭南,淮河流域,成都平原,关中平原。 汉中之地,江汉平原。 ”这些地方都是富饶之地,也是南宋主要的粮食产地,要是把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提上去,问题就好办多了。 这是着眼于大局地战略布局,也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能想得到。
“你们一人一计,把我要说地都说完了。 ”李隽做总结性发言。
沈毕一下子来了精神,道:“皇上请放心。 臣马上就大量培训这方面的人手,调派设备。 ”
“这事,就辛苦你了。 ”李隽很是满意沈毕的表现,道:“你有什么困难可以给祥甫说,祥甫自会帮你解决。 ”
现代磷肥都是用磷矿经过硫酸处理生产出来的,但是相比之下用磷矿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 用骨头作原料的话问题就好办多了。 李隽的打算是先易后难,先用骨头做原料,打下一定地技术基础,等条件成熟了再用磷矿生产磷肥,要是实现的话整个南宋的粮食产量将会实现飞跃。
“皇上请放心,这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臣一定配合沈大人,沈大人要什么,臣就给什么。 ”李庭芝作为杰出政治家自然明白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责无旁贷地挑起重担。
李隽放下饭碗。 抹抹嘴。 道:“这白饭真是香,吃着让人开心。 要是以后老百姓都吃上这样的稻米饭,会不会一个个死撑呢?”
这是一句玩笑话,李庭芝他们哪里想得李隽居然会在此时说出这样的玩笑话,差点把嘴里的饭喷出来。
然而,李隽地玩笑话却没有完,他接着道:“要真的有这么一天的话,那也只能说白饭撑死人也是福!”
这句话乍听之下是玩笑话,细品之下才明白其中的含意,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不够,有多少老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遭罪,无人说得清,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吃上几顿白饭,可以说他们一辈子都是在饥饿中度过。 要是真有李隽说的那么一天,即使他们是给白饭撑死的话,那也是幸福。
粮食危机存在于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就是为历代史家称颂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也存在。 这两个以“盛世”著称的时期,粮仓里的粮食一层压一层,都快霉烂了,而老百姓却还在饿肚子,那些史家们却提都不提。
为了维持生存,老百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用野菜拌饭已经是好的了,还能让人接受。 有些老百姓就以睡觉来逃避饥饿的折磨,可是越是睡越是穷,越是吃上不饭,因为没时间干活,哪里有收获。 另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妇女把粮食省下来,留给家里的男人吃,因为男人要干重活,要是没吃饱就没有力气,而这些妇女只能喝一辈子粥了。 (按:睡觉解决饥饿问题确有其事,其中一个例子还与十大元帅中的一位有关。 妇女喝粥,山西特别多,因为这里特别穷。 )
“皇上!”李庭芝他们感动不已,眼里闪着泪光,无法言语。
李隽摇摇手,阻止他们说下去,道:“有了粮食好,不仅可以惠及老百姓,就是牲畜也会从中受益。 祥甫,挑选上等谷子喂养我们的战马,所有地战马都要以精料来喂养。 ”
马吃草,这是人们认为天经地义地事情,然而,战马要是只吃草的话,其战力会大为降低,不能打恶仗硬仗。 只有给战马喂以精料,战马才会有长力,也就是说宋军就会有更好地机动能力,可以从一地快速机动到另一地,这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李庭芝是带惯兵,深通马性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道:“臣遵旨。 ”
“在用谷子喂养以外,还要喂以鸡蛋,一天一个。 ”李隽接着道:“这件事有关国运,一定要落实下去。 ”
用鸡蛋配上等谷子喂养战马,战马就会膘肥体壮,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原决战具有难以言喻的重要意义。
“皇上!”廖胜功和杜大用两位战略家深知此举的意义,激动不已。
李隽站起来走了两步,道:“大战在即,朝廷要实行新的举措,马政也要随之改便,才能适应北伐的需要。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八章 战争措施(中)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八章 战争措施(中)
“皇上,臣告退。 ”沈毕和黄永善两人知道李隽他们接下来要议论军国大事,这些大事不是他们这些做技术工作人员应该知道的,知机识趣地告退。
李隽知道他们的想法,接下来要议论的事情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也就允准了,道:“好吧,你们先退下。 ”沈毕和黄永善施礼后退了下去。
“接下来的大战将是一场战略性的决战,朝廷一定要调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从现在起:一切以战争为主,一切都要服从战争,经济也要转入战时体系。 ”李隽把北伐之战定性为战略性的决战,如此重要的大战,必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才能有足够充分的准备。
李隽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切服从战争!事实了证明李隽的定性是正确的,要不是李隽没有为连串的胜利迷惑,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话,当旭烈兀统率的“色目军团”出现在中原时,成败还真的很难说。
“皇上圣明!”廖胜功对李隽的定性深表赞同,道:“鞑子在中原经营四十多年,其势力非常强大,不能等闲视之。 中原自古是华夏的根本之地,对于朝廷来说极其重要,同样的,对于鞑子来说也是生死之事。 北伐之战必然是一场事关国运,攸关华夏命运的生死大战!朝廷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越是充分。 胜利的把握越大。 ”
杜大用发表看法道:“廖将军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看。 依我看,中原之地一马平川,特别适合于骑兵作战,可以充分发挥骑兵地机动性,进行长途奔袭、大纵深穿插、大迂回大包抄。 可以这样认为,北伐之战敌我双方谁拥有更多的机动部队。 谁拥有更多的骑兵部队,谁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机动部队。 谁就会取得胜利。 因而,臣奏请皇上,朝廷应该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 此事,已经刻不容缓,还请皇上马上进行。 ”
“朝廷的火枪兵,特种步兵都是机动部队,然而其数量不多。 影响也是极为有限,只能用作奇兵,在关键的地方投入关键的战役,打击鞑子关键部队。 占大头地还是骑兵,朝廷应该想方设法尽可能组建起最多的骑兵部队。 ”李庭芝沉思着道:“要建骑兵,就得先推行新地马政。 西汉时期,马政盛行,西汉才拥有了大量的马匹。 为后来组建规模巨大的骑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有‘单于夜遁逃’与封狼居胥山的华夏壮举。
“朝廷于前年开始推行新的马政,鼓励民间养马,已经初见成效,马匹数量已经大量增加,然而。 由于时间短,马驹还没有长大,还不能派上用场。 但是,臣可以断言,再有一两年时间,这些马驹就会长大,到那时,朝廷的骑兵部队就会大量增加。 因而,臣请皇上早做准备。 ”
中国历史上马政最为著名地当然首推西汉的马政,正是由于西汉推行了卓有成效的马政。 民间饲养了大量的马匹。 再加上朝廷饲养的战马,为汉武大帝推行军事变革。 大量组建骑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是“漠北决战”一战西汉就出动了十万精锐骑兵,卫青与霍去病两人各率五万,两路大军好象两把尖刀,一齐插入了匈奴的胸膛,给匈奴以致命一击,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可以这样说,汉武大帝推行的军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骑兵规模最大,骑兵运用得最好地时期,骑兵取得的辉煌史册留芳。
文天祥接着道:“朝廷在效仿西汉马政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臣以为朝廷当立即下令禁止民间宰杀马匹,禁止吃马肉。 若有特殊情况,确需宰杀马匹,也要经过朝廷审批才能执行,若不然,就发配边关。 对于那些老死病死的马匹,应该修公共马园进行埋葬。 马的主人可以从朝廷获得适当的补贴,马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