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将断难背负起官家和叔公重托,叔公倒需要谨慎应之。”
张浚挥手,“李显忠和邵宏渊二人皆是我大宋良将,虽无岳鹏举之帅才,但亦是可收复疆土的鼎国武将,再以二十万大军挥师北上,焉能负官家之愿?此等军国大事,你如今还无法明白其中关系,不要妄议了。”
李凤梧知得点头应是,暗道可惜,这张浚真和历史评价一般无二,志大才疏就不提了,刚愎自用也真是够了,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谏言。
李显忠和邵宏渊能恢复江山那才是有鬼了,至于二十万大军?李凤梧也不点破,隆兴北伐是对外宣称二十万,实则只有八万。
若真有二十万大军,哪还有什么符离之败。
第六十四章借相公为刀
虽然没有说动张浚对李显忠和邵宏渊的重用,但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在张浚心中树立一个好形象,只有如此,才能让他在还活着的时间里,在李家遇到危难时会出手保住李家。
毕竟是亲戚,毕竟张浚也是大宋的忠臣。
可惜这都不是长远之计,金榜题名中进士才能彻底保住富贵。
张浚忽然看向李凤梧,若有所思的道:“我看你对时势的分析极有道理,待开了都督府,不如到我身边学些东西,将来也能振兴李家。”
约素这个便宜儿子确实是个好苗子,虽然他对李显忠和邵宏渊的评价有些武断,但年轻人么,谁不经历点什么就能成为一国重臣。
张浚心里起了爱才之意。
如果李凤梧不了解历史,恐怕会立即感恩涕零,但他偏生知道,张浚不听自己谏言,执意重用李显忠和邵宏渊,隆兴北伐符离之败已不可避免,况且就算自己在张浚身边,能学到东西是真,但也无法影响北伐的结局,等隆兴和谈之后的长时间内,朝中都是主和派的天下,自己若和张浚走得太近,今后就算考中进士也寸步难行。
因此笑道:“谢叔公提携,不过侄孙读书不过载,尚需再钻研学问,若是见得太多而囫囵吞枣,恐也不太妥当。”
张浚点头,“这倒是在理,你且好生读书,待腹中有了诗书才气,考个功名最好,到时候某再为你举荐官家,也可在朝堂之上展得胸中志向。”
李凤梧毕竟是白丁之身,接下来的时间不再聊军国大事,说了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李凤梧忽然又说道:“叔公,大战在即,后方的安定极为重用,尤其是这建康为前线重镇,虽然不会有兵马祸事,但还是得谨防有人因一己私利而动乱建康安定。”
张浚哦了一声,“你是说?”
李凤梧咳嗽一声,“侄孙虽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也隐隐感觉到建康的不同寻常,近些日子以来,建康城内的盐铁价格都稍有上涨,市场上的供货量有大幅度大跌之势,恐怕是有人知晓了风声,正在做那囤积盐铁等战事开启获取暴利的勾当,这倒并不是特别可怕,就怕吃了雄心豹子胆,里通金国,将这些重要物资贩卖到金国……”
张浚猛然一拍桌子,“某在建康,谁敢!”
张浚怒不可遏,囤积盐铁这种事,在哪个朝代的战事期间都有发生,至于私通敌境商贩高价贩卖物资牟取暴利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张浚作为文人武将,焉能不知这种事情。
建康作为大宋陪都,又是前线重镇,若是北伐一起,城中就因盐铁失度导致物价上涨,从而让民心大乱,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建康都乱了,其他边境城市还能幸免?
可此次北伐秉承了官家北上意愿,当今官家初登大宝,雄心壮志好不容易过了太上皇高宗那一关,若是因此导致北伐失败,也不知道官家还能不能从这挫折里爬起来。
北伐只能胜不能败!
这是张浚临行前,官家在宫中设宴,拉着张浚的手,亲口重托,张浚自问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官家那张脸上的殷切期望。
敢乱我北伐者,无论是谁,皆杀无赦!
张浚这一怒,把李凤梧吓了一大跳,小声说道:“终究有人是敢的。”
张浚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谁有这么大的胆子?”
李凤梧不说话,让这位枢密使、魏国公自己去猜。
张浚毕竟是位文臣,虽然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但智商可不低,想了片刻,才道:“我猜到是谁了,这建康城也只有他敢!”
建康当官的不敢做这种掉脑袋的事情,那些士族更不可能,商人的话没有大背景也不敢,答案昭然若揭,只有一个人:郭瑾,有着皇亲国戚身份的郭瑾。
商贾之中,也只有皇亲国戚的他能知晓朝中动向。
李凤梧火上浇油,“我估摸着也只有他了。”
张浚冷笑一声,“待某查证之后,必然让他付出代价,皇亲国戚又怎样,如此行为更应惩罚!”说完又看向李凤梧,冷声不悦道:“你小子倒是好心计。”
李凤梧惶然,果然瞒不过这位叔公啊,低声道:“侄孙这也是为我大宋的安定着想,更为官家和叔公的北伐大计作想。”
张浚冷哼一声,“也罢,但你须记得,为人做事不要太过计较,到头来怕只误了卿卿自身。”去年收到李家来信,知晓了李府杀仆案的始末,张浚此时自然猜出来了,李凤梧这小子用借刀杀人计,不过是在给自己那侄女出气,虽然嘴上责备李凤梧,心里还是很受用的,这小子着实不错,约素没白疼这个便宜儿子。
李凤梧低头做揖,“侄孙受教。”
张浚挥挥手,准备起身回建康府治内他暂时办公的制置使治,“我会去查明情况的,你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这小子肯定早就调查过郭瑾了,不然也不会来这么一出。
李凤梧垂眉低头,“恰巧的很,侄孙前些日子出游东郊踏青,在茅山发现一处郭大官人名下的大庄园产业,很让人不解的是,仅是一处庄园而已,却足足有二十多位护院,寻常人更是不能接近庄园百步,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郭大官人太喜欢这处背山面水庄园的缘故,只是那出入的极其频繁的各种牛车马车便让人有些想不通了。”
张浚闻言哑然失笑,好你个恰巧的很……这小子办事真是滴水不漏啊,自己倒差点小看了他,起身向院外走去,“既然做一回他人手中刀,便不让小子失望,作为长辈,也给你句两点劝言:有些人尽早送走为好;今后若能出仕报效朝廷,且要懂得韬光隐晦,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一次被他人利用,心里倒是甘心的很。
借相公为刀,这小子行事着实偏激大胆,不过……自己本就是柄刀!
看着张浚离去,李凤梧无奈的苦笑,我也想早点送走耶律弥勒,但辛弃疾那货爽约到现在还没来建康啊。旋即笑容褪去,阴寒的扯起嘴角,郭秃子,我就坐等你死在张浚刀下了,自作孽不可活,谁叫你禁不住暴利诱惑呢……好好当你的大榷商多好。
接下来的自己根本不用管,张浚虽然北伐恢复江山不行,但整死你一个皇亲国戚貌似绰绰有余,自己还是想想怎么和文家小妹培养下感情,毕竟是未婚妻了,整得洞房花烛夜相看两陌那多煞风景。
李凤梧显然低估了郭秃子的能量。
第六十五章大宋之病
和李凤梧一席谈话后回到制置使治,张浚心里酝酿着一把火,暗恼郭瑾不识时务,你本就是皇亲国戚贵不可及,又是这淮南两路的大榷商,财源滚滚用之不尽,当今三位皇子皆出自你郭家成穆皇后,未来依然是国之重戚,目光怎的如此短浅。
囤积盐铁这已是杀头大罪,更别说里通金国贩卖物资,这和卖国有什么区别,若是因此导致北伐出了意外而失败,你郭秃子九死难赎其罪。
张浚只是担心影响北伐,实际他小看了北伐失败对孝宗的打击,这一次失败让孝宗雄心壮志去了大半,剩下的一小半则是因为虞允文的死。
张浚很快布置下去,务必要查证真相。
随着张浚坐镇建康,城中百姓很快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这位枢相公并没有前往江淮各地驻军军营巡查,大部分时间都在府治西侧新开的都督府内,反倒是建康城内马蹄声急,每天都有大量的江淮各地军官将领带着亲兵骑马而来前往都督府。
和以往到了建康便住下几夜,在秦淮河上笙歌个够才返回营地的情况不同,这一次这些军官将领几乎没在建康城内歇过气,每一个来的时候都脸色凝重,去的时候都意气风华……
这莫名的让建康城百姓感到一丝怀疑和担心,总感觉这建康城有大事要发生,给人一种仿佛要变天的感觉,就如两三年前海陵王南侵一般。
几乎所有敏感胆小的人都猜测是否是金国又大举入侵,却没一个人想到这是大宋准备北伐,毕竟大宋子民都习惯了大宋对辽金的软弱。
开都督府后的第三天,张浚看着手中那一位密探报告勃然大怒,脸色阴沉得要滴水,沉思良久,才咬牙切齿的说道:“郑统领,派人查封落月山庄,任何人不得出入其中,另派人盯住郭府,不得让郭瑾随意离开建康,嗯,估计有人要送出什么东西到驿站,也不用阻止。”
郑直是江淮南营统领,正八品修武郎,辖五千人,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一位团长,前几天被枢相召进建康城,还窃喜了一场,以为自己要高升了,不料竟是这么个差事,但当查探出落月山庄里的事情后,心里真是惊得无以复加。
谁都知道,江淮两路的军费都是靠盐铁榷费赡供,这位郭大官人此举不不啻于挖军队墙角,虽然南宋的军队都是吃饱拿足的骄兵悍将,但谁会嫌自己拿的钱少了。
郑直心里也清楚,自己辖领的五千人,其中有一千多名额都是空饷,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如果此次搞掉郭秃子,自己能分到的钱没准又能升个等级,闻言精神大振:“属下这就着人去办!”
张浚挥手,待郑直下去后,他便提笔书写奏章,毕竟郭瑾是皇亲国戚,是当今三位皇子的表舅,而且张浚隐隐感觉,郭瑾囤积盐铁贩卖物资并不这么简单,背后应该还有临安大人物的授意,要不然就凭他一位见不着官家的皇亲国戚,也敢行这等忤逆之事?
究竟是临安哪位大人物张浚要猜测出来不难,只是不想深究,毕竟郭瑾的身份摆在那里,临安有几位大人物能让他俯首听命?张浚只想让那位大人物知晓,你的郭大官人摊上大事了,你要是聪明点就赶紧收手,不要坏了官家的北伐大计,你自己抽身就好,但你那位郭瑾郭大官人,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了。
这就是张浚,虽然有北伐恢复之志,但终究是大宋的官员,还想着今后的仕途,自己虽然贵为枢密使、魏国公,但临安还有几个人是自己惹不起的。
比如三位皇子、太上皇,以及一些勋贵武将世家,北伐还得靠这些勋贵武将世家出力。
张浚不是不知道大宋军队吃空饷的事情,否则也不会出现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八万的事情了。可这是积弊,非一日之功可以清除,没有官家大力手段,仅凭自己区区一个枢密使还无法做到。
将奏章送走后,张浚坐倒在椅子上,长叹了口气,想起和朝中那位史相公的辩论,无力的自语叹道:“史相公,某何尝不知你的苦心,富国强兵?这大宋军队已病入膏肓,如何强的了兵,若能那么简单,又怎会有几次变法的失败,这强兵只有通过战争啊,只有经历过战争洗礼,这大宋的军队才能强大起来。”
南宋的现状如此,主和主站都没错,只是因为对大宋时局的看法不同,主和派认为可以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却不知道大宋的军队早就烂到根子里了。
张浚又想起了那个人,良久才低声自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太上皇之私心苦了我张浚,也害了你一颗忠心,可惜这世上再无岳鹏举了。”
当年高宗手上有大批恢复江山的良将,韩世忠、岳飞等人皆能胜任,没有重用张浚,这一点不得不说高宗有识人之能,只是担心迎回二宗之后自己的皇位,这才有了十二道金牌的故事,所以说这锅秦桧背的有点冤枉。
帝心如此而已。
张浚的奏章加急送往临安,和张浚猜测的一般无二,他的奏章刚走半天,被郑直从江淮南营调兵过来围住的郭府内,也有一封秘信送到驿站,加急送往临安。
这些举动都在郑直眼皮子底下,因为有张枢相的提点,郑直并没有阻止。
张浚积极督师两淮的同时,临安朝堂上也闹得不可开交,主要是孝宗和左右相公陈康伯、史浩的斗争,孝宗执意要北伐进取,陈康伯为主战相公,自然是支持的,但史浩则认为当前还没准备周全,不宜动兵事,应先偏安一隅富国强兵。因此每次的常朝上,朝堂之上主和主战派都展开唇枪舌剑互相攻击,宛若菜市场一般。
这让孝宗极其头疼,总不能因此就说那些主和派不忠吧?
实际上在孝宗的眼里看来,每一个臣子都是忠的,只不过政治观点不同而已,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大宋的天下。
比如帝师史浩,没有他就没有自己的皇位,他是最反对北伐的人,但谁能说他不忠?
第六十六章帝心难测
在孝宗为说服史浩头疼的时候,一封来自建康的奏章摆在了他的书桌案头,当他读完奏章后,赵昚罕见的没有发怒,而是静默了许久,才对垂立在身后听命的老太监说道:“谢盛堂,邓王、庆王、恭王皆在临安罢,你亲自召他们三人进宫,不宜为他人知。”
此时邓王赵愭是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庆王赵恺是雄武军节度使,恭王赵惇镇洮军节度使。都是一军节度使,但其中差别大了,只因邓王是嫡长子,又受赵昚喜爱,因此多了个少保头衔。
和一些朝代皇子封王后需要就藩不同,宋朝的封王大多是虚封,在没有确立太子之前,各位皇子给我老老实实的呆在皇城根下,甭想着就藩,各种官衔也多是虚职。
甚至也有确立太子后,皇子依然留在京城的事情,毕竟将皇子留在眼皮底下,比放任到外面更让人放心,因此孝宗的三位皇子此时都在临安。
谢盛堂喏了一声,“大官,老奴这便亲自去。”
赵昚看着书桌上张浚的奏章,脸色晦暗不定,叹了口气,郭瑾这家伙倒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不处理吧恐影响张浚北伐,处理吧,几个孩子恐怕又要勾心斗角。
赵昚心知肚明,父亲赵构肯定不会在乎那几个小钱,这事十有八九是某个儿子的作为,毕竟自己初登大宝,三个人都盯着太子的位置,而确立太子不是说有才德便可以,还需要经营朝中势力,拉拢文武重臣,这需要大量资金,而郭瑾又是江南、淮南两路的大榷商,将手伸向他这个表亲便在情理之中。
赵昚当然清楚这其中的曲折,当年自己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么,真以为不动那十个宫女就能当上太子?有那么简单的话,这太子也太廉价了。
只是北伐在即,你们怎的如此不开眼!
赵昚紧紧握紧拳头,我的江山大计,谁也不能阻挡,史浩不能,而你们三位皇子,是不该!
朕恢复江山,不就是图子孙永享盛世皇位么。
若是寻常时分,你们将手伸向盐铁榷商这也便罢了,我睁一只闭一只眼便是,可是如今你们也深知北伐在即,竟然还敢有贩卖物资到金国的意图,实在可恨。
毕竟是从皇子走到皇位的人,在第一位皇子邓王进宫之时,赵昚便已恢复心态,看着自己最为赞赏的儿子进来,赵昚挥挥手,示意伺候的太监给赵愭赐座,“愭儿你且等上片刻,你两位皇弟估摸着也快了。”
赵愭刚坐下,赵恺和赵惇便相偕而至。
赵昚没有立即发难,而是凝视着三个儿子许久,才道:“可知今日召你们进宫是何事?”
三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