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科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古代考科举-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训导直接递给他们一本册子:“你们想知道的多半都在上面了,光这些也能看一上午,再有不懂的,问你们隔壁的秀才也成,他们对人都很友善温和,你们不用怕。”

    两人又说了声“是”,随后目送李训导出了院子。

    打开房间,左右各摆了一张床,桌椅书架一应俱全,两边的摆设一摸一样。

    方长庚觉得很不错,看周其琛的外表也知道他的生活习惯不会太糟糕,平时话也不多,绝对是一个完美的室友。

    简单地做了个大扫除,把家具上的微尘拂去,两人就开始铺被褥,摆放文房四宝,然后把书放上床位的书架。

    现在还是初夏,气候十分舒适,全部做完也只微微出汗。

    “看来李训导平时还挺忙的。”方长庚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坐在床沿翻那本册子。

    周其琛点头:“整个县学只有一个教谕,两个训导,听说训导还要定期向县令汇报县学的情况,自然不会太闲。”

    县学的教谕和训导都是本省人,不像其他大小官员都是从外省调过来的,而且还有品级,多半是举人、监生还有贡生出身的,至于这位李训导是什么出身就不知道了。

    虽说是比芝麻还小的官,但从秀才这里还是能捞到一些油水的。

    方长庚赞同地“嗯”了一声,就低下头看册子。

    这一看顿时有些惊讶,没想到县学竟开设了这么多的课程。

    除了经义是必修课,还有礼、乐、射、御、书、数六科,不过这都是秀才们自己学,教谕不过是名义上的老师,实际却不负责给学生们上课。

    倒是一些有教学经验的秀才本就在外头开办私塾,或是成绩优异的廪生,就充当了县学的教师,收俸教别人学习。

    所以方万明先前才不同意方长庚他们来县学。

    不过因方万明相熟的那位教谕在之前的考核中不合格,因此新上任了一位教谕,倒是经常会来县学开课。

    方长庚还挺想见见的,毕竟经义这种东西考自己冥思苦想是行不通的,他现在就处在一个瓶颈期,实在需要一个靠谱的老师为他指点迷津。

    大致了解了县学里的情况和地理分布,两人打算在县学里转转,等王复到了一块儿去县学周围熟悉环境,毕竟他们也要在这里待一年呢。

    刚收拾完要出门,就听到王复的声音。

    方长庚高兴地开门走出去:“王复!”

    只见王复身后跟着两个小厮,抬着两个箱笼就往里走,阵势忒大。

    王复听到喊声后立刻把目光投向了声音来源处,眼里也十分惊喜:“你们比我还快呢!”

    方长庚打趣地看着他:“你这是来念书呢,还是把这里当你家了?”住在这里的多半是秀才中比较穷酸的,多半忙着奔波生计,哪像王复,一看就是富人家的少爷。

    王复大喊冤枉:“还不是我爹,非要找人来管我,反正过会儿我就把他们遣回去,否则这县学我不是白来了?”

    方长庚哈哈大笑:“那我和其琛等你,过会儿咱们去附近逛逛。”

    王复立刻朝两个小厮说道:“这里就交给你们了,收拾完就回去,我爹问你们了就说是房间紧缺,训导不让外人住,记住没?”

    两个小厮立即唯唯诺诺道:“是,少爷。”

    王复扭头朝方长庚他们走过来,显然在新环境下也有些激动:“我们现在就走吧!”

    他倒不是因为到了县城,而是终于能摆脱他爹的唠叨,自由自在了。

    三个人先在学宫里转了一圈,确定了各科讲堂、射圃还有藏书阁的位置,这些都是他们以后最常去的地方。

    走到学宫前,这里还立了一座状元牌坊,是纪念本县最早一位状元而建的,重新修葺过,但仍透着历史厚重的味道,让看的人一阵心悸。

    ——遥想当年状元衣锦还乡,春风得意的景象,有哪个学子不为此而折服呢?

    三人心怀敬畏出了学宫,右边就是孔庙。

    他们都看到眼前一座石桥,王复刚想上去,就被方长庚扯了下来。

    “怎么了?”王复一脸疑惑。

    方长庚决定让周其琛平时多说点话,看起来更阳光一些,于是闭口不言。

    果然,周其琛等了一会儿,才淡淡道:“这是泮桥,旁边是泮池,只有秀才才有资格过桥拜见孔子。”

    王复郁闷地回身:“这么多破规矩。”

    方长庚说:“这里头门道多着呢,你可千万别越了礼,到时候被人告上去,没准就被遣返了呢。”

    王复耸耸肩:“那他们可不敢,怎么也得看我族叔的面子。”

    说到这个,方长庚不禁有些好奇:“你们王家在永镇也是大族,照理说应当有族学才对,去那里上学可比县学好太多了,你怎么不去?”

    王复看他一眼:“我们家是王家六房后代,除了我家,大房到五房都在承天府,就是省城,那里有王氏族学。只是我爹不怎么和其他几房的人来往,怕我这性子去了会惹事,所以就留下了。”

    方长庚点点头,心说富贵人家的关系可真够乱的,王复是,周其琛也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家挺好的。

    出了县学,面前是一条学前街,既有居民区,还有各类店铺作坊,很是热闹。

    吃的有茶馆、包子铺、馄饨摊子、小饭馆等等,用的有杂货铺、制衣店、书斋,该有的一应俱全,十分便利。

    方长庚的目光锁定了一家书斋,觉得继续他的抄书大业,除此之外,他觉得他该把自己的画拣起来,也许能找到买家。

    回去的路上,三个人把各自所知道的信息一杂糅,对县学的情况基本摸清了。

    如今县学里廪生的名额有十五个,还有十五个成绩较差的增生和十个更差的附生。

    后两者存在的意义就是,一旦廪生在岁考和科考中表现不好,或是中举、病故,他们就可以作为替补人员,成为一名廪生享受津贴,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童生,县学里也有十个,其实就是不在籍的旁听人员,县学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学习环境而已,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而教谕和训导,前者还没见过,后者看上去应当也是好相处之人,不过不管如何,礼还是要备上一份。

    不然就算是考上秀才,若是遇到教谕起了坏心,他也能想法子在簪花宴上把这名号给夺了,很是吓人。

    第二天,三人就跟着其余童生去上早课,有一位廪生为他们讲解经义。到了下午,也会有秀才开课讲六科中的其中一科,但都没有固定的时间。

    总而言之,一天下来方长庚就意识到,在县学学习全靠自觉。

    而教谕大人连续几天都没出现,方长庚也只好暂时放弃向他请教问题的事。

    现在方长庚的一天是这么过的:

    早晨起来跟着王复在院子里蹲马步和练拳,虽然有时候觉得被别人围观挺蠢的,但他实在不想做个弱不禁风一推就倒的白面书生。

    除了参加科举需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个原因以外,他还需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至少能够和人打架不落下风吧。

    在这点上他不得不庆幸有王复在,还能随时指导他的动作,他现在蹲马步的时间越来越长,觉得身上的软肉似乎也结实了一些。

    不过他也不要求多么健壮,像王复这样已经明显比普通书生结实多了,更像个武童。

    毕竟本朝崇尚文雅之美,欣赏风流才子而非蛮横武夫,他还是要朝着审美大流去的。

    练完功,就该去听早课了,虽然那些上课的秀才不是什么大儒,但对于经义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理解,毕竟是通过院试的人。

    倒是有一部分老廪生不思进取,学问明明已经十分落后,却还在县学误人子弟,实在很是讨厌。

    到了下午,他就回去藏书阁找各类书看,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多少也要涉猎,否则像上回面对府试时知府的面试,还有以后考试中考官突发奇想出的题目,他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看书累了,他就在房里练画,也没什么别的好画的,索性只专心画一直在练的荷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靠卖画获得一点收入。

    到了晚上,他就要腾出时间抄书了,毕竟攒钱要紧,摊手向省吃俭用的家人要钱对他来说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这么看来,他每一天过得都不算轻松,但很充实。

    而周其琛则比他简单很多,只是每天看书练字而已。两人也会时常交流学问,不得不说,周其琛其实学得比他好多了,也不知上回府试为何只屈居第六,也许是面试的时候出了岔子。

    

第31章 入v第三章

    “长庚; 明天的早课会有教谕来上; 你别抄太晚了。”

    王复轻车熟路地推门进来; 见方长庚还在抄书; 不禁出声提醒道。

    方长庚放下笔吹干墨迹,朝王复心情甚好地点了点头:“可总算等来老师了。”

    不是不期待; 只是原先寄予了太多希望; 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消磨了; 不过既然能有一个举人先生来教他们; 他难免还是兴奋了一下。

    晚上睡觉时;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方长庚久久都未合上眼,心里仍然有些激动。

    因为他的画卖出去了!虽然书斋老板对他的评语是笔法仍有些生涩,但胜在清新淡雅,栩栩如生,因此一幅画给了他一百五十文。

    若是能卖出去,他便能时常画上几幅挂在书斋出售,时间久了也是一项可观的收入。

    另外一件好事,是他的抄书费又涨了。

    因为他在抄书时会画几幅插画进去; 或是简笔的仕女图,或是山水画,原来还担心没市场; 没想到尝试了一本以后书斋老板就提出要他多产出类似的话本; 如今已经涨到了八百文一本。

    其实方长庚猜测买话本的有不少是县里的小姐们。

    她们虽不能参加科举; 但大多都识字; 平时囿于闺房,也只能靠偷偷看这些话本度日。

    自古以来,女子都是消费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可怕的是她们还不缺钱。

    如今每月抄两本,既不会影响课业,也能每月有一两六钱的入账。

    再加上卖画的钱,明年院试的开销大部分便能自己承担了。

    他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地想,若是自己将来中了两榜进士,当了官,留在这里的笔墨也算是一段值得流传的佳话……

    第二天一早,方长庚和周其琛、王复就早早去了讲堂。

    果不其然,已经有许多人坐在前排等着教谕了,方长庚几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坐在中间。

    这也得多亏王复。

    因为他们是童生,年纪又小,有些秀才难免仗着身份压他们一头,比如邻镇的两个小童生就像两只小鹌鹑似的,被迫只能坐在最后,不敢占中间的座位。

    但王复不一样,不说他的身份人人皆知,就是体格也不知比这些文弱秀才结实了多少倍,所以没人敢欺辱他们。

    等了一会儿,教谕大人沈赫终于现身了。

    原来还有些吵嚷的讲堂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硬着脖子直视前方,不敢妄动。

    待沈赫走到大案后面,方长庚才看到他的真面目。

    只见他大约四十上下,方正国字脸,面色微黑,下巴蓄须,一看就是十分严厉板正之人。

    方长庚却松了口气。

    越是这样的人越痛恨歪门邪道、巧言令色之辈,反过来,只要品行端正,勤奋刻苦,他也一定会欣赏。

    果然如方长庚所想的那样,沈赫一开口便直接讲《孝经》的内容,并未有一句赘言。

    “孝乃德行之根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有五等之孝,为人臣者当忠君,为人子者当顺长……”

    不得不说,沈赫讲得比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老廪生好不知多少,通俗易懂,又紧随本省学政的理念和立场,兼顾了应试和自己的理解,对方长庚来说是全新的体验。

    更让方长庚感到神奇的是,沈赫除了自己讲解,还会采用覆讲法,命学生将自己讲述的内容复述一遍,既能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陈词激昂的能力,又能督促学生认真听讲,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自然,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但方长庚还是觉得受益匪浅,忍不住动笔把沈赫所讲的一些重点记于纸上。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他在前世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不得不说,这是非常朴实的真理。

    王复在一旁惊叹地看着方长庚龙飞凤舞:“你写得好快啊,我都记不住。”

    方长庚边写边笑道:“你要是像我一样天天抄书,记个笔记也不在话下。你若是想看,晚上我把笔记借给你,改日还我就好。”

    王复嘿嘿一笑:“我就知道你最好了。”

    方长庚翻翻白眼,最终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

    一早上过得飞快,沈赫有什么急事似的很快离开了讲堂,方长庚心中有些遗憾,但想到教谕房一动不动就在学宫里,只要肯花功夫,自然能让沈赫注意到他。

    就是不知下一次沈赫开课又是什么时候了……

    王复一向心大,不像方长庚想得那么多,刚睡了个午觉就拉着方长庚去射圃练剑。只要是男人,对这些必然有本能的兴趣,方长庚也不例外。

    不过他坚持要拉上周其琛,平时有什么事也坚持三人行动。

    他看得出来,这两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将来出门在外,还少不得三人互相扶持帮助。

    好在他们三人本就心性相近,知根知底,相处起来也觉得很是舒适,这样的友情让方长庚实难割舍得下,很是珍惜。

    三天以后,沈赫在千呼万盼中终于出现,之后一个月里也不时回来讲课,而方长庚这个每堂课记笔记,总是全神贯注锁定沈赫的小萝卜头终于被他注意到了。

    “你来讲讲我上堂课的内容。”

    前排的脑袋刷一下全转了过来,方长庚也不会傻傻地问什么“说我吗”这种鬼话,随手翻了翻笔记,就想起上堂课沈赫讲的是什么了。

    他神情微微紧绷,吐字清楚:“先生上堂课讲的是《诗经》中的一句,‘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立,自传于此名也’,言后稷种百谷之时,众人皆厄于饥,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后稷有此大功,称文不朽,是后稷子彼尧时流传于此后世之名也……”

    这些来自于《毛诗》的注释,只要背出来就没什么问题,并没有难度,只是由此就能看出方长庚勤奋不缀,基础扎实,这就够了。

    沈赫正视了他一眼,又问:“圣人开物,功德相参,你可能说出几个?”

    “自伏羲仰观俯察始,神农教民五谷、黄帝筑作宫室、后稷裂土分疆、大禹决江疏河、奚仲驾牛服马而至皋陶立狱制罪。”

    沈赫点点头:“你是今年的童生?”

    “学生是。”

    沈赫听了也没什么表示,只摆摆手让他坐下。

    方长庚却觉得满意了,感觉自己最近以来的功课通过了检验,还是有一点成就感的。

    第二天,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教谕房,心忖要是沈赫在的话向他请教几个问题,不想沈赫正好从里面出来,看到方长庚以后立刻想起他是昨天站起来的小孩。

    方长庚忙行了个礼:“先生好。”

    沈赫低沉地“嗯”了一声:“你有何事?”

    方长庚挺为难的,这是问好呢还是不问好呢?都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