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海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夏海权- 第7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铭!你太凶残了!”演习结束后,红方司令咬牙切齿的狠狠的给了叶铭一下。而后者毫不示弱:“彼此彼此。”因为他的舰队也被对方打成了飞灰!不管如何,就这次演习让所有人都知道在大舰队交战中,这种攻击是目前的对空指挥和防御架构所无法拦截的!只要德国人不秀逗不脑残,那么他们至少可以保证手中的长矛能刺死对手,如果面对的是协约国海军的话,那么对方可能连出手的机会也没有,而要是面对华夏海军的话,双方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
  “第二次演习的规则必须改变,因为红方根本不可能在进攻的同时防御对方的进攻,红方虽然做的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大方向没错。所以在第二次演习中,我们改变了一下规则,即红方在全力防御的情况下是否能挡住对方高速机群的进攻!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做了第二次演习。”——叶铭
  在这次演习中红方将放弃进攻全力防御,为此红方用于指代航空母舰的4个大型机场上准备了多达180架战斗机,再加上空中盘旋的战斗机,用于防御的战斗机数量达到了220多架!这已经几乎清空了4艘航空母舰全部的战斗机!在演习开始后,庞大的机群开始升空,然后在机场上空形成一个桶装的防御壁垒。从高空到低空。整整12个中队的飞机在地面引导下巡弋。
  “我去,这简直一堵墙啊,即使在伊朗战争中也没碰上如此密集的防御。简直就是铜墙铁壁。”一名从伊朗战场轮换回来的蓝军飞行员看着远处不断滚动的机群有些心虚的说道。不得不说,全力防御下的华夏空军阵容却是强悍,但是这样的防御能否挡住对方的进攻?没人说的清楚!
  “红方第二次防御确实比第一次强上不少,至少他们的飞机够用了,而且数量很多,单纯的硬碰硬很难找到机会,不过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加。空中协调的难度会直线上升。最为重要的是,战斗机的滞空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人员也是需要休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红方做出这种决断是在作弊,因为在战场上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即使这样。红方的防御也不是无懈可击!”在战斗评价中叶铭这样写道,而在随后的演习中,蓝方的攻击也确实瓦解了对方的防御。
  蓝军第一波攻击并没有全力释放机群,他们第一波释放的也是战斗机,但是规模有限,不过是50架左右。在4艘模拟航母释放完这批飞机后才开始全力整备攻击机。这一次叶铭命令机库和甲板同时整备飞机,第一波战斗机是直接释放系留在甲板上的飞机,所以并没有用掉多少时间,而攻击机是在机库中挂弹加油的。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是要尽力避免的。毕竟机库是封闭的,要是万一哪发炸弹拍进去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惨烈程度和绝对历史上的赤城有一拼!
  不过这种极限整备的方式确实提高了舰载机群的速度。俯冲轰炸机和第二波战斗机在甲板下两层机库整备。双发飞机在甲板上整备,所以在第一波飞机放出去后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攻击机群整备完毕。当160架左右的各种飞机从机库提升到甲板并且定位完毕后,第一波战斗机已经和红方的防御机群碰到了一起。50架对200多架飞机这看似没有胜算。不过对于蓝军攻击方来说,他们并不用和对方死磕,甚至不用突破。只要在周围不断试图攻击和骚扰对手就可以了。
  面对这些犹如闻到腐肉的秃鹫一般阴魂不散的战斗机,防御方极力驱散对手。因为红方担心如果对方两拨攻击重叠到一起的话。那么红方的防线肯定会撑不住,220架战斗机几乎已经是红方所有的战斗机了,这种程度的防御维持的时间不会长,所以红方宁可用自己的防御力来抵消对方的护航兵力也不愿意让这些在空中盘旋的飞机因为油料问题最终白白浪费。
  但实际上这种防御的效果并不好。对方也许仅仅是一次佯攻就会迫使大量的战斗机扔掉副油箱去作战,比如说你在云层中看到有一个4机编队冲了出来,然后对着某个中队发动了进攻,那么你这个中队会怎么办?是派出4架飞机去迎战?还是8架?前者的话可能要担心对方的伏兵。而后者的话,不管如何,你已经用8个副油箱换了对方4个副油箱,对方如果想走你依然抓不住对手。这种挑逗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虽然不少战斗机扔掉了副油箱,但是依靠内油依然可以支持,真正威胁来自一个半小时之后!
  “对方来了!”当处于外围的预警机飞机突然发现自己的雷达上出现一片密密的雪花之后,就知道蓝军终于发动进攻了,对方的电子干扰极大的缩短了雷达的预警距离。“虽然我们通过改变频率和增加功率等办法试图对抗电子干扰,但是效果有限,尤其是在对方攻击速度极快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获得对方攻击的信息,我们不得不派遣部分战斗机和预警机对外围进行目视搜索,而这种搜索的效率远不如雷达好用,我们用掉了大量资源却收效甚微,而更为可恶的是,当我们通过无线电侧向锁定干扰源后,我们的战斗机飞了过去,却发现对方的攻击机根本没有伴随这波电子战飞机,他们用调虎离山的办法牵扯了我们的大量的精力。”一名红方调度员在报告中这样写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突如其来的干扰导致编队出现混乱之后,蓝军第一批剩余的战斗机在高空向防御方展开了猛烈攻击,这种不计代价攻击在数量占优的红军眼中不过是送死而已,但是他们的付出并不是没有回报,大量的红军战斗机被吸引到高空,而却没有意识到从1000米低空进入的蓝方主力机群!这一次叶铭也是走了一步险棋,他的攻击路线选择比较复杂,在进入对方雷达探测范围之前,他的机群是在高空最适高度飞行,等到了距离目标约150千米的距离时,机群开始下降高度,然后借助海面的掩护接近对手,此时对方的侦查力量和主要拦截机群应该保持在空中,原本留在低空的兵力也会被稀释。当对方战斗机发现自己之后,护航的战斗机将做有限度的爬升,虽然这时候爬升会导致战术上的不利,但是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很近了,战斗机任务就是掩护攻击机走完最后一段攻击路程!
  一架被部署在低空的预警机在较近的距离上终于烧穿了对方伴随电子战飞机的干扰,当一大群密密麻麻的光电出现在他的雷达上时,目标距离航母编队大概只有100千米的距离了!而此时要是在集中飞机进行拦截的话,双方相遇的距离会被压缩到距离航母50千米内的距离上!这段距离对于快速轰炸机来说无疑是极近的。最多6分钟的时间,他们就可以杀入舰队防空圈,而到了这个距离,防御方的战斗机必须放弃攻击,因为再靠近的话,神经紧张而且缺乏敌我识别能力的高炮部队可能将己方拦截机一起打成碎片!
  最终这场战斗的结果非常惨烈,蓝方参与攻击的越200多架飞机被击落了一半以上,不过在攻击机被击落之前,大部分飞机还是成功的把炸弹或者鱼雷扔了下去,而根据判定,这些扔出去的武器数量乘以命中率足够击沉2艘航空母舰重创1艘。也就是说,这次攻击依然致命,红方虽然依靠强悍的防御让对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依然没能阻止对方的攻击。
  感谢书友zhouo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鼠行天下的月票支持~~~。明天开始有限免~~~,据说限免是三天时间,这三天里侧位为双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破局

  在第二次演习结束之舟,参演双方还爆发了一场嘴仗,红方认为蓝方作弊,因为他们在知晓红方不会进攻的前提下才从容的组织了这样一波极具针对性的打法,在蓝方的进攻中,蓝方连正常情况下必须留下的直卫飞机都没留全部投入进攻中。而叶铭也针锋相对的说红方的全力拦截在正常交战中极少会出现,没人能预制对方的攻击何时会到来,即使发现了对方,也无法确定对方什么时候会派遣攻击机,所以幻想对方打过来的时候,己方正好把全部飞机都升上天空的情况很少见。所以说蓝方从实战出发进行这样的战术安排无可厚非。
  不过不管这场私下的嘴仗打的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即使全力防御也很难挡住对方的进攻,毕竟战斗机的滞空时间是有限的,而电子战飞机的存在也会让雷达大打折扣。而且现在的攻击机速度太快了,(至少华夏和德国人的飞机是这样。)以往演习中慢速攻击机还可以提供紧急起飞的时间。(比如说2战时剑鱼,历史上2战之初日本人的攻击机群速度也不过150节上下。而这个位面,德国公海舰队和华夏舰队的舰载机攻击速度在500千米,也就是250节上下,这极大的缩短了预警时间再加上制导武器的运用,让飞机的攻击距离也大大增加。)而现在一旦发现对方攻击机突击。那么唯一可以依靠的防御力量只有空中的飞机。航母根本来不及发出下一波飞机并使其到达预定高度。
  而攻击方的选择太多了,装备雷达的预警机其实覆盖范围并不大,而且考虑到舰队中能携带雷达的飞机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相当一部分携带雷达的单发飞机的探测能力远小于双发预警机。这个防空网实际上是漏洞是很多的,这一次叶铭也没有把事情做绝,没有专门寻找红方雷达盲点进行突破,而这次演习中红方把几乎所有的预警机都扔了出去,这在实战中也是不可能的,半径脆弱珍贵的电子设备在海上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而预警机同样需要轮换值班。按照叶铭的估计,红方预警机的数量要比正常战斗中可以使用预警机多出6成以上!也就是说实战中红方的预警能力肯定会下降不少。双方其实都不老实。都利用一些规则上的漏洞刷了花招!谁也别怨谁!
  最终,叶铭等人总结出来的问题无非是以下几点。第一。高速机群的突防速度太快,原有的预警体系已经无法为舰队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同时德国人装备的大量电子战飞机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预警时间进一步压缩。第二,飞机性能的限制。德国人新式战斗机的战斗力很强,让护航飞机的压力大增,同时对方轰炸机的速度过快,使得战斗机一般只有一次拦截机会。拦截力量相对削弱变相增加了对方的突防概率。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预警时间,二是增加战斗机的战斗力。要想解决第一个问题,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让舰队拥有更大的纵深,二是要让指挥体系变的更加高效。对于第一点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提高预警机的数量,无论是航母上释放的各种预警机还是用水上飞机改的预警机,数量多多益善。同时为了弥补对低空目标的探测和飞机数量的不足。舰队还需要将一部分装备了雷达的哨船部署在舰队外围,以便提供更为可靠的前期预警。至于说根更为高效的指挥和防御体系吗?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而提高战斗机性能吗?貌似这个技术问题比增加预警时间还要棘手,原因很简单,螺旋桨飞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如果非要套用历史上的阶段来对比的话,那就是协约国到了喷火9和野马b还没出来之前的难堪岁月。而且即使出来了,对于同属于后期还算可以的fw190d9。无论是野马d型还是喷火14,在中低空的优势也未必很大。野马和喷火的每小时700多千米的高速是在6000米以上的高度飞出来的,如果下降到3000米左右的话,面对一些低空飞机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如果将这些数据数量话的话,即使低空能飞出每小时650千米以上的速度,也未必能将对双发快速飞机的拦截次数提高到2次。因为双发飞机的低空速度也在缓慢提升。双方的差距可能会拉大,但是拉大的有限!
  “话说,现在的喷气式飞机研制的怎么样了。”再一次空军内部会议上,徐杰突然询问道。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自然知道喷气式飞机是大势所趋,在这个科技要比历史上提前了不少的位面上,喷气式飞机将在战争后期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喷气式飞机的研发问题上,华夏比同盟国投入的精力还要大,开始的时间也要早。而且在英国人强悍的尼恩发动机的帮助下,华夏的喷气式飞机研发进度还是很快的。再加上徐杰提供的一些飞机气动建议。华夏空军在喷气式飞机的气动布局选择上也比较先进。怎么说呢,就是直接放弃了类似流星和me262这样的布局,直接向米格15、f86这些飞机靠拢。
  “这个,怎么说呢,我们目前使用的是800千克推力的发动机。并且将他们装在了新式的佩刀式战斗机原型机上。(盗用一下历史上的美帝编号。毕竟大家都是后掠翼吗,机翼外形有点像佩刀。)但是实际上这款发动机的推力还是不够,这款飞机在高空中的速度比较快。大概在750千米左右,但是中低空速度一般,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款飞机的爬升很不理想。甚至还不如石茶隼飞机。总之从目前来看。性能非常一般。”已经从伊朗回来并且接任空军司令的秦岳这样说道。
  “原来这样啊。”徐杰的话语中透出了一丝的失望。看来这年代喷气式飞机想要成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华夏空军研发的佩刀基本上就是历史上美国人的f86型战斗机徐杰尽可能的回忆了自己脑海中关于f86型战斗机的数据,从结构上来说,两个位面上的佩刀其实没啥区别,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因为现在发动机功率不足,这个位面华夏的佩刀用的是两台发动机。历史上的佩刀是一台大功率发动机而已。但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喷气式飞机和螺旋桨飞机相比优势还是十分有限的。至少在尼恩的2270kg级别的发动机研发出来之前,喷气式飞机想要彻底压制螺旋桨飞机还不现实。
  从历史上来看。2战中的me262飞机曾经是不少德迷心中的偶像,作为轴心国唯一一款大量生产并且有较多实战的喷气式飞机。me262的性能曾近被人吹胡的神乎其技,但是实际上是这样吗?曾经翻阅过大量资料的徐杰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除了速度之王,me262的性能和螺旋桨飞机相比差距很大,末代的活塞螺旋桨飞机的爬升一般在每分钟4800英尺到5200英尺之间。即使重量惊人的海盗4型战斗机再使用高标号汽油后。其初始爬升最高也能接近5000英尺每分钟。而p51h战斗机的最高爬升已经超过了每分钟5000英尺!而悲催的me262型战斗机的初始爬升只有每分钟4000英尺不到!这个爬升还不如bf109k4!而航程更是比bf109还短。而且因为低空机动性糟糕,还需要其它飞机在降落的时候提供掩护。
  实际上所有初代的喷气式飞机的航程都比较短,一方面是因为发动机的油耗太多,另外一方面是内油确实太少,螺旋桨飞机有650l的内油就可以凑合着用,有1吨的内油就已经算是远程战斗机了,但是美国人的f9f黑豹式战斗机光两个机翼尖端的油箱内油就高达960l!而就在这种负载情况下其航程还是无法和p51这类飞机相比,甚至还不如挂外油的海盗4!
  如果说纸面性能坑爹还能忍的话,那么飞机的稳定性问题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忍了!德国人在研制出jumo004型发动机后曾近乐观的估计说这款发动机能达到50小时的寿命就满意了。但是实际上这款发动机寿命一般不超过25个小时!要知道2战结束后及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