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胤听后,仰天大笑,说道:“朕与南唐既然已明确君臣大义,怎能有吞并江南之心,对卿开开玩笑则矣,你不用对朕诡辩游说。”
遂对李从镒和冯延鲁、严续都一一赏赐,让他们回国去了。
不过,匡胤又进驻到长江北岸的迎銮镇,举行了一次水陆兵马在江面上配合作战的军事演习。这又使南唐主李景心中忧虑起来,总以因为宋军是在作渡江的准备。又为南唐京都金陵紧靠长江,与宋朝隔江而对,近在咫尺,心中充满不安全的感觉,便有迁都南昌之志。后来,又听说,南唐有二个违犯政纪的小官杜著、薛良,偷偷过江,向宋太祖献《平南策》,结果宋主责斥他们不忠,将杜著斩首,薛良发配住庐州充军,心中才略略安定。
匡胤在扬州安抚百姓已毕,留李处耘暂时镇守扬州。于十二月初四起驾返回汴京。
回到汴京以后,已是十二月中旬,少不得又要犒赏南征将士,升赏功臣。转眼便到新年了。元旦文武百官,齐集崇元殿向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所以在广德愉赐宴百官,十分隆重。匡胤亲临宴会,君臣欢呼畅饮,到了午后,却下起了大雪,一时鹅毛般的雪片满天飞舞,不到半个时辰,皇宫内外变成一片银白世界,映照得广德殿内分外明亮。
苗训因而启奏道:“陛下,瑞雪丰年之兆,不仅预兆今年国内物阜民康,而且由于是我大宋建国以后,第一个新年,也象征着我大宋国家日益强盛,福泽绵长。”
匡胤听后大喜,分外有兴致,这次御宴,直至傍晚,匡胤才起驾回后宫,群臣也踏雪散去。
一连几日的大雪,道路难行,又值新年休息期间,所以百官很少有出门的,都躲在家中,围炉取暖,家宴寻乐。
这天晚上,枢密使赵普坐在书房,独自观书,忽见门官来报:“门外来了几个人,自称是宫内来的,请枢密亲自出门接旨。”
赵普听后,吃了一惊,忙走出大门,只见雪地里站着几个穿便服的人,由于天色昏暗,一时看不清何人,正待询问,只见前边那大汉除去斗笠,赫然乃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看得清楚,顾不得满地积雪,慌忙倒身下拜,匡胤将他扶起,说道:“不必多礼,到里边再说。”
赵普忙把匡胤让入大厅,坐下又复向匡胤朝拜行礼。拜毕谏道:“陛下万乘之躯,不应轻出,且仅带二个侍从,为安全计,望陛下以后切不可如此。有事可召臣入宫即可。”
匡胤道:“新年大雪,正欲与故人一叙,一时动兴,便踏雪而来。朕已派人通知光义,一会也要来。今日咱们不妨免叙君臣之礼,重温过去故交之乐如何?”
赵普连忙称“遵旨”。即使呼唤仆人,去准备酒肴。
匡胤又道:“大厅广阔风寒,咱们就去你书房中说话吧,朕这两个侍从,可另安排地方招待。”
赵普便分付门官,领两位侍从到客房款待,自己便领匡胤到书房中来。
走到书房落坐,匡胤道:“朕自去年即位以来,一年之中,讨平二李,天下得以相安。然朕思及自唐来至今五十余年,中国共有八姓十二君,变乱不休,刀兵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朕总想能找出个长治久安的方法,不知先生可曾考虑过吗?”
赵普听了,遂奏道:“陛下能提及此事,实为天下苍生之福。以臣愚见,五代之乱,病根实际上早在唐朝时,已经种下了,自唐代中期时以后,方镇之权日重,各地一切军、政、财权统归节度使手中,甚至发展到父子相互承袭职务,俨然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中央法令难以推行,如此天下如何能不分裂呢?
所以臣以为,要长治久安,首要的是减削方镇的权力,地方行政要由文官治理,由中央统一任免管理,使节度使不能干预,至于各地驻军,也另置统军指挥使,听命于中央,至于节度使,可给战功累累的资深大将,专作地位崇高的荣誉官衔。这样,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大将,也没有发生变乱的实力,国内必然安定了。”
赵普说完,又想了一下,继续说道:“至于中央殿前司所属禁军,向来分为十二军,又以殿前都点检来统帅诸军,权力也过大。故不宜再设置都点检职务。各军平列、所有军队调动、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军职的任免都由枢密院负责,奏请陛下批准后执行。至于枢密院则负责制订边防计划,军队编制和军需供应,不直接指挥军队。而枢密使一职,也以由文臣担任为宜。”
匡胤听后,不由点头道:“卿言甚是有理,国家和地方上方镇州卫的军事和行政制度规章就烦卿拟出一个计划和制度来,侍朕阅后执行。”
赵普道:“臣只是有些想法而已,如要拟定章程,非窦仪不可。”
匡胤道:“如此就烦卿家代朕示意窦仪,你们共同制定后,送朕御览吧。”
赵普道:“臣尚有一事启奏。目前掌典禁军的诸位将帅,功名显著,不宜再典禁军,还望万岁及早措施,以免一旦有变,补救也来不及了。”
匡胤听后,却不以为然,哈哈大笑道:“你说的是慕容延钊、韩令坤、王审琦、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吗?这些都是朕多年故交,绝不致生变,卿家不必顾虑太多。”
赵普道:“不然,臣绝不是怀疑这些无勋的不忠,而是据臣观察,诸将领虽然都颇有人望,但均欠缺统驭部下之才,如一旦部下生变,他们就身不由己了。”
赵匡胤道:“此言也是,容朕深思解决。”
赵普道:“战乱时靠武将,太平时靠文臣,以礼仪治国,树立天子绝对权威,教导臣民恪礼义,自然国泰民安了。”
匡胤道:“很好,朕今后当注意使用文臣,也望卿多读些书,以礼义教化群臣、百姓。至于统一国家,现尚有后蜀、南唐、吴越、北汉、南汉、荆楚等地,处于割据局面,卿以为应如何着手?”
赵普正要对答,忽见门官引赵光义到来。赵普连忙起身见礼,请光义坐下。
匡胤道:“兄弟,为兄身居皇位,终日被一些繁琐礼节所困,不能自由,如今正值年下,故特唤你来赵先生家中重温当年在澶州帅府时平民之乐,免去君臣礼仪,自由快乐一宵。”
说毕,让赵普传唤酒席,就摆在书房之中,三人围着火炉坐下,随意饮宴,三杯下肚,匡胤让赵普继续谈统一中国之策。
赵普道:“纵观当前天下形势,唯一劲敌乃是契丹。近数十年来,中原地区群雄竞起,争夺皇位,兵灾不断,民力疲惫。而契丹因地处北方边远之地,建国四十年来,国内稳定,没有战祸蹂躏,五谷丰登,国库充盈,现拥有精锐骑兵五十万,而我大宋,现仅有禁军十九万余人,故此,目前当不宜与契丹争锋。”
匡胤道:“那么,我们先取北汉如何?”
赵普道:“北汉虽弹丸之地,国力软弱,但地处于我大宋与契凡之间,如果一旦将其攻克,那么,北方契丹侵扰的边患,就要由我们独当。因而,不如暂留北汉,作为缓冲地带,我们就可集中力量图南了。”
匡胤听后,兴奋得两眼放出光彩,朗声笑道:“正合我意,我说先取北汉,只是为了试探下你的态度罢了,既然我们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先征服南方,就可以定下来了。”不过图南应从何处下手呢?”
赵普道:“近几十年来,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不息,民力已疲,要富国强兵,应先取巴蜀为宜,巴蜀地方,号称天府之国,粮食充盈,自唐末以来,未受战祸波及,十分富饶。而且当前其国主孟昶,昏暗无能,日日沉湎酒色之中,朝政荒废,此正是我伐蜀的良机。故我们以为应以伐蜀为先,取得巴蜀之地,取其粮米以济军需,然后再伐南汉、南唐、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光义听后插嘴道:“赵先生之言甚是,不过,我以为要取巴蜀之前,还应先取荆、楚二地,以切断他与南唐、南汉之间的联络,然后关门打狗,就可稳操胜券了。荆楚二地势小国弱,大约也费不了多大事。”
匡胤听了二人意见,不由频频点头,说道:“赵先生和光义说得都对,今后战略方针就按这步骤进行吧。不过,今日所谈,只有我们三人知道,不得泄漏出去,以免敌国探得消息,作出准备,又要节外生枝了。”
赵普、光义都点头说牢记。三人便转入闲话,匡胤又请赵夫人出来相见,仍然如同过去一样,呼她为“老嫂”。
赵夫人也亲自为匡胤,光义兄弟二人斟酒,大家开怀畅饮。直至近三更,光义说:“夜已深了。”催太祖回宫。匡胤才恋恋不舍地向赵普告辞。
出得门来,却见侍卫禁军列队成行,足有近千人之多。匡胤吃了一惊,问是谁招来的。
光义道:“哥哥通知小弟来此,小弟到后一看,不见一个侍卫,方知是又微服私行到此。为了皇帝安全,小弟才通知京师都巡检王审琦,要来八百禁军,权为护卫。”
匡胤听后,连说:“败兴,败兴!”
但事已至此,只好骑上为他准备的马匹,在禁军前呼后拥之下,踏雪回宫。光义直送他进了宫门,方才遣散禁军,自己也回府去了。
从此以后,赵普便找来窦仪商议,草拟文武官制的改革,开始向各府、州派任文官担任知府、知州,主持地方行政,与节度使脱钩了。
那赵普却日夜希望太祖将一些禁卫将领的兵权解除,可是一直等到三月,赵匡胤才下了一道圣旨,免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方面兵马都部署,驻节襄阳,准备南征事宜。免去韩令坤的侍卫亲军指挥使的职务,出任成德军节度使,北边兵马都布署,驻节镇州,以防契丹和北汉。其余禁军将军仍照旧供职。只是殿前都点检这个禁军最高统帅的职务,从此不再任命给别人了。似乎职务空缺,实际上其职权都收回皇帝手中了。
赵普只有暗地向匡胤反映,催快一点免去一些德高望重大将的禁军统帅职务。但匡胤却笑道:“朕非不能统驭部下的庸才,这一点先生不必忧虑,朕自有主张,现在却不能告诉你。你还是先去考虑,布置操练兵马南征的事吧。”
就在这时,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突然患病,日渐沉重起来。匡胤心中焦急,每日召医诊治,暂时顾不上考虑其他的事。”
看看到了六月,杜太后自知病不能起,这一天,宣召匡胤和赵普一同到慈宁宫中滋德殿病榻之前。
杜太后看看匡胤,半晌才说:“你知道你为什么才能当上皇帝的吗?”
匡胤以为杜太后已经神智不清,胡言乱语,因而不由泣不成声,却答不出话来。
杜太后说道:“哀家现在要与你说大事,为什么不回答,反而哭哭啼啼!”
说着,又把原来的问话,重复问了一下。
匡胤想了一下,才回答说:“这是靠祖上积德和太后的荫庇,才使臣儿得登天子之位。”
杜太后摇头道:“不是!是因为柴家把皇位传给幼儿,没有权威,使群心不服,才造成了你当皇帝的机会。”
杜太后说毕,顿了一顿,叹口气,又断断续续地说道:“你和你兄弟光义,都是我亲生儿子。以后,你应当把帝位传给光义。能够立一个年纪大有威望、能处理政事的人为君主,是国家社稷的福气,我的话,你记住了吗?
匡胤连忙哭泣叩头说:“臣儿记住了!决不能违背大后所教。”
杜太后脸上浮起一丝笑意,又回顾赵普说:“你用笔把哀家的话记下来,切不可违背。”
赵普也跪下发誓,决不违背。便取来纸笔,把杜太后的遗嘱记了下来。并在最后写了“臣赵普谨录。”
写毕,呈杜太后看了,杜太后后才命宫人取金柜来,把遗嘱放进去锁住,贴上封条,交可靠宫宫送入密室,谨慎收藏。当天,杜太后便去世了,年六十岁。
这年匡胤三十五岁,光义二十三岁,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才九岁。由于古人寿命较短,作为皇帝,酒色过度,更罕有长寿的,所以杜太后才说了这番话。
自杜太后后去世,匡胤和光义哀痛欲绝,在宫中守灵,一宫五日不朝,也不理政事,在众大臣催促下,才与众大臣见面,并处理一些重大政务。这样一直长达一月,杜太后出殡以后,匡胤才脱去孝服,正常理事。
这时,又传来南唐主李景病逝的消息。原来这李景,自从柴荣大军征淮南,南唐军队战败,被迫将江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削去帝号,向后周称臣以来。心境一直不乐。
到了宋朝建国,李重进在扬州叛乱,宋太祖赵匡胤亲征扬州,并在长江北岸迎銮镇举行军事演习以后。李景感到受到威胁,南唐的大臣们纷纷上表,以为京都金陵与宋朝疆界仅一江之隔,不够安全,要求迁都到南昌。这时,南唐内部派系林立,众大臣之间勾心斗角,原来的中书今宋齐丘和尚书钟谟,都已被赐死,宰相冯延巳也病故。李景没主见,便同意迁都南昌,并将南昌改称南都。长子从冀也去世,又立次子李从嘉为太子,留在金陵监国。自己却带了一批官员,跑到南昌去了。
谁知到了南昌,只见地方狭小,宫室简陋,虽然集中很多工役,尽力施工,无怨那些南唐君臣,住惯了号称六朝金粉的金陵,如何受得了南昌这艰苦生活,都盼望早日回金陵。李景心中也很不愉快,想诛死建议迁都的大臣,弄得各大臣人心惶惶。李景愁上加愁,终于病倒,到南昌仅三个月,便一病不起。临死时,自己却又亲笔写下遗令,说死后可葬在南昌西山,如果违背此旨,就不是忠臣孝子。
李景死后,太子李从嘉从金陵赶到南昌奔丧,李从嘉却没听从李景的遗嘱,把李景的棺木运回金陵去了。
李从嘉在金陵即位为南唐主,改名李煜,史称为李后生。这个李煜的文才更胜于其父李景,但是却不是当皇帝的材料,缺少治国的手段和策略,只是纠结一批文人学士,饮酒赋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即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臣向宋太祖赵匡胤上表,报告自己即位的消息。太祖也回赐诏书,对他表示祝贺。于是,李煜又派使臣带了大批金银珠宝等贡品,到汴京进贡,并助银作为杜太后经营陵墓的赞丧费。老老实实当起来朝的附庸。
………………………………………………
第40章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约旧日一班兄弟出城打猎,坐在林下开怀畅饮。忽然,匡胤跳了起来,拔剑在手,说道:“诸位谁愿意当皇帝,这是个好机会,用这剑斩下赵某的头,这皇帝就当得成了!”
转眼之间,盛暑已过,又是秋高气爽,赵普和窦仪拟定的文管管理州县制度,早已写好,呈送匡胤批阅。但是却不见匡胤下诏书调整禁军高级将领。赵普不由日益着急,虽然在匡胤召他议事时,也暗示他几次提出此事,但是匡胤只是不加理睬。
这一天,天高云淡,日丽风轻,匡胤忽然起了打猎的兴趣,当即传旨,通知当年的一些老兄弟石守信、高怀德、张光翰、赵彦徽、王审琦等人换装便服进宫,随驾打猎。
不一时,众将先后到来,坐在偏殿等后。约摸近半个时辰,方见匡胤也全身猎装,红光满面地走进殿来。众将见了,一齐跪倒参拜。
匡胤一摆手,令大家起身,一一照旧坐下,才开言说:“自我朝建立以来,由于政权初立,百事待理,又加之二次平叛,很少与众兄弟欢聚,幸如今天下太平,国家巩固,今日闲暇无事,特邀众兄弟前来共同一乐。一同去城西出猎野游,重温当年游宴之趣,今日要大家免去君臣之礼,仍照当年兄弟称呼,无拘无束,方能尽兴欢乐。”
众将听后一齐欢呼,口称“领旨”。
匡胤绉眉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