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哈哈大笑。
最快乐的自然是郑恩,他朗声大叫:“备酒,今天要喝他个一醉方休。”
结婚、赐封、宴贺、陶氏官邸的建筑,为京城朝野添了一段佳话,也给效命沙场的大周将军们注入了几多温馨。
………………………………………………
第25章安边与伐蜀
王景、向训伐蜀,久无进展,有人主张罢兵,世宗派赵匡胤到前线视察,赵匡胤对王、向二将作了有力支持,为这次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从北伐到返师后的一系列作为,显示了世宗柴荣的征战和为政的胆略和远见。周朝的勃勃生机,使四邻震恐,蜇伏少动;唯有不安份的辽国,觊觎中原的财富,常作流寇式的侵扰。轻骑一支,突然袭来,抢掠一阵,囊括而去,河北南部一带的民众自晋、汉以来,一直深受其苦。
如何戍边成了世宗的一块心病。为遏制辽国的侵扰,世宗下诏问计,广开思路,世宗使出了他新的一招。
德州刺史张藏英最快作了反映,上疏献戍边以遏制辽国之策,其大意是:
河北南部冀州北的李晏口,乃辽国出入之要塞,需设城防,以扼其出入之咽喉;就地征募武装,人无思家之虑,且有保家之心,敌来则战,敌去则农,以少许的开支,收永逸之实利;自冀州至青州数百里之地,有一条葫芦河,可将河道凿深,河水注满,使敌来之不易,逃脱更难。
这三条戍边之策,看得世宗拍案叫绝。他当即下诏,命张藏英进京,对张藏英大加褒奖。看到世宗如此重视自己的意见,张藏英又锐身自任:
“陛下如认为臣计可行,臣愿亲赴冀州,按议行事!”
世宗高兴地说:“卿有此智谋,也必能为朕固守,卿此计实现,胜长城多矣!”
世宗下诏:封张藏英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即赴冀州督办招募边兵诸事。藏英到任不久,就招募千余青壮饶勇的农兵,能种田、会打仗,务农戍边两不误,成效卓然。
在张藏英招募边兵的同时,世宗又命韩通、张光翰赴冀州北李宴口修筑防御城池,大兴土木,日夜兼程。
消息传到辽国,辽穆宗与众将计议,他有点忧心忡忡:
“李晏口城防一修,我大辽出入咽喉被锁.断去许多生路,我国就穷了。这如何是好?”
大将屈突惠说道:“李晏口修防,就是专对我国而来,决不能让他们得逞。如今乘其城池尚未完成,出兵奇袭,使其半途而废,不得竟工。大王若同意,臣愿领兵前往。”
穆宗点头称善,当即点精兵一万,由屈突惠率领向冀州袭来。
在李晏口监督修筑城防的韩通、张光翰急切切地希望城池赶快修好,一心用在工程上,并没有作战的准备,因而只带有少数兵丁。屈突惠万人铁骑一到,发一声喊,包抄过来,那些民夫民工,丢下工具,四散溃逃。韩通、张光翰拼力抵挡,领着几百兵丁且杀且退,退到两座大庄园中,据楼死守。屈突惠令北兵四面包围,将周兵困于庄中。
屈突惠看到周兵毫无戒备,初战告捷,以为韩通等已成釜中之鱼,唾手可得。便分兵拆除城建、大肆掠抢,直到日暮,饮酒欢庆,等到来日,再攻庄解决被困的周兵。
第二天,天色将曙,浓睡不消残酒,屈突惠正在做着请功美梦,忽听得外边喊声大振,他忽地坐起,就见小校来报:不知何人率领,从南来了一支人马,已在帐外厮杀起来。
屈突惠大吃一惊,急忙披挂了,提刀上马,赶出帐外,正见自己兵卒节节败退。屈突惠大喝一声,制止了自己后退的兵卒,杀上前去。
迎面飞出一将,白盔银枪,面目和善,不露杀气,酷肖儒生,年纪有四旬开外。屈突惠不以为意,喝问:
“来将通名?”
“大周巡边都指挥使张藏英!”
屈实惠一介武夫,只知刀枪剑戟,哪晓得天下名士?早在后唐末期,张藏英还在青年时期,就以勇武英名闻于当时,他是用思想打仗,文武兼备,枪法看似平易,却于稳中见凶。屈突惠一刀紧似一切,张藏英躲闪拨撩,以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手法,稳妥地化解了屈突惠凶狠的招数。
以勇猛自信的屈突惠,并不知道张藏英的高妙之处,见他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心中暗喜:“果然是平庸之辈!”更加放肆地砍杀起来。
两人战有二十个回合,屈突惠头上已沁出了汗水,张藏英却仍然不急不躁,无事人似的,甚至脸上还微微露着笑容。屈实惠因张藏英一直没有进攻之意,毫无戒备之心,想急于结束战斗,他偷个空档,用尽全力,狠命一刀,凌空盖顶劈将下来。
屈突惠以为这一刀必然奏效,哪料张藏英并未躲闪,反将马向屈突惠身边一靠,将枪杆竖着、枪尖朝天,迎将上去,那刀柄顺着枪杆下滑到枪杆一半,张藏英猛一压枪杆,借着屈突惠那吃奶的下劈之力,一下把刀打落地下,屈突惠感到不妙,“哎呀”之声还未喊出,早被张藏英伸出左手,抓住他的脖领,仍然是顺着他用力的方向,只轻轻一带,“咕咚!”一声,屈突惠已经头朝地、脚朝天被摔落马下。周兵一拥而上,把屈突惠反背双剪之后,拎了起来。
俘了屈突惠,张藏英把枪一挥,周兵掩杀过来。
失去了主将的北兵,成了乌合之众,像无头的苍蝇,狼奔豕突,溃不成军。
正在庄里苦守的韩通,张光翰,听得外边喊杀之声,从楼窗上下望,看到北兵乱成一团,知道救兵到了,当即率众从庄内冲出,北兵少数逃窜,大部投降。周兵大获全胜。
原来,逃散的民工,跑回冀州之后,消息传到张藏英处。张藏英率了新召募的一千多壮勇,星夜赶来。李晏日本是冀州的渡口,在冀州城北三十里外,张藏英乘其不备,在黎明时分,反突袭成功。
韩通、张光翰拜谢张藏英相救之力。张藏英哈哈一笑,说道:
“我辈共赴皇命,何谢之有!辽兵有来无回,二位放心筑城,我派兵丁联网严防,谅他们不敢再来生事了!”
果然,屈突惠全军覆没、辽穆宗知大周厉害,从此再不敢侵扰。李晏口城防建成后,辽国更加无望了。自此,河北冀州至青州一带的河南,居民安居乐业,齐口称颂。
世宗接表,知张藏英建立大功,厚加爵赏,并下诏:援韩通、张光翰为节度使之职,领兵镇守李晏口,北方边境自此绥靖。
由张藏英戍边策收到的成效,世宗深感开发群臣智慧的重要。于是,在显德二年春,他下诏求谏,其诏书的内容,大意是:
朕对于诸卿大夫之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如果不听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怎么可以知道诸卿器略之深浅,任用之是否得当?不把此话讲清楚罪责在朕;若求之而不讲,责任在谁呢?……吴、蜀、幽、并各州还没收复,天下还不统一,朕常为此寝食难安,兹令各臣各写两篇文章,题目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开边策》。
许多文章,世宗感到平平,只有比部郎中王朴的上策,引起他的注意,王朴的文章大意是:
中国所以失去吴、蜀、幽、并,完全由于失道。如今必须先研究失去的原因,然后可以知道收回的办法。开始失去这些地,都是因为君暗臣邪,兵骄民团,奸党称霸于内、武夫横行于外,因小致大,积重难返。如今要收复这些地方,只有反其道而行之:进入贤人而斥退不肖之徒,以可用他们之才;恩诚相待,以巩固他们的心;有功即赏有罪即罚,以使他们尽心;防止奢华提倡节俭,以丰其财路;减少赋税,以富民众。等群才聚集,政事得治。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发动使用他们,事无不成,民心既归,天意必从。
关于对失地的攻取,必先取其容易的。唐与我国边界相接近二千里,就地势讲是容易行动的。进攻当于他们没有准备的地方开始。他东边准备侵他的西边;西边准备则侵他的东边。他一定奔走相救,而奔走之中我即可探其虚实,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无须兴师动众,只宜轻兵相扰。南人怯怯,有小变故,必倾师相救,大军多次运动,必定民疲财竭,他如不全力以赴,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则江北诸州将全会归我所有。得了江北,则可以用他的民众,行我的办法,以此而行,则江南也容易到手。由江南而发展到岭南,则巴蜀之地可以一纸檄文而收。南方既定,则燕地也将望风归顺,若不归顺,挥师而进,可席卷而平。只有河东这必死的草寇,不能用恩信诱他,当用强兵制之。他们自高平一败,力竭气丧,不大可能成为边患,因而可不急于图地。等天下平定,然后找机会,一举可摘。如今我士卒精练,军备充足,法度严密,诸将效力,一年之后就可出兵,最好于夏秋就开始积极准备。
王朴的上策,鞭辟入埋,分析透彻,丝丝入扣,条理井然,神峻气劲,意高志远,一条一款都符合世宗的心意,因而更获得了世宗的器重。不久,就任王朴为左谏议大夫,同时并兼知开封府。
分久必合,这是一种历史趋向。柴荣下诏求陈,下诏进策,治政严军,都是出于要统一天下这种积极的历史要求。
从公元十世纪初,唐灭之后,历经五代十国,至柴荣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五十多年的天下纷争,军阀割据的局面该结束了。天下归一,人心所向。雄据中原,拥有相当实力的柴荣,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他为此而躁动不安,显示了他不失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历史上称为和平统一的先驱,是不过份的。
为了统一天下,柴荣还有不少改革,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集中文学名士、考究制度,修改礼仪、订正乐规、研讨刑法,废天下佛寺三万三百三十六所。悉毁天下铜佛像用以铸钱;夜读唐元镇均田图,积极推行均田制,亲临刑狱,平反冤案,等等。
柴荣这些作为,都是励精图治,为统一天下所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准备,和创造的先行条件。
正当柴荣积极备战,要寻机会出击时,忽然传来了后蜀的消息:
西蜀主孟昶,不理政教,奢志虐民,纵情淫乱,穷奢极欲,连他撒尿的便器,也是玉器镶着宝石做成,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群众怨声载道。
世宗把情报传给王朴,等王朴读后,世宗问道:
“卿以为如何处置?”
“这是天赐良机。孟昶为祸西蜀,纵欲害民,群怨沸腾,他自己已坐在了火山之口,陛下如兴除暴之师,名正言顺。民众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惩治腐恶,宣扬声教,又使南唐北汉闻风而惧,同时也是统一大业前进之一步。一举而三利,何乐而不为!”
“伐蜀正合朕意,但不知何人可以为将?望卿推举,与朕共决之。”
王朴说道:“宣徽南院使向训,颇有将才;凤翔节度使王景,善能用兵,若调用此二人伐蜀,定能成功。”
“就依先生所奏。”
世宗立即下诏:以王景为招讨使,向训为兵马都监,各领精兵伐蜀。
接旨后,向训即点兵二万,直奔凤翔来会王景。王景也点本部精锐一万五千,与向训会合。二人相见后,王景对向训说道:
“蜀道山高峻险,地形复杂,若走正道,则一夫挡关,万夫莫开。正面强攻,恐难奏效。为今之计,我们可以兵分两路,公可领你部下两万人马,从泰州而进;我引一支军,从黄牛寨而进,之后都在马岭关相会。公以为如何?”
向训说道:“公言甚善,就按计划行事。”向训领兵向西走了。
从凤翔出发,王景率领他的部率一万五千人,向西南黄牛寨进发。
西蜀在北方边境秦州一带,设有八个寨:黄牛寨之外,还有马岭寨、木门寨、仙崖寨、白磵寨、紫金寨、铁峡寨、东河寨。其中黄牛、木门、白磵三个寨都是依山筑堡,最为险固。特别是那黄牛寨,是入蜀的第一道关口,孟昶更为重视。他派有两员大将把守:一名是太原人氏张处存,生得黑面红须、筋肉横生,使一条铁杆枪;一名山后人肖必胜,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使一柄大杆刀,都十分勇猛。
王景伐蜀的消息传到黄牛寨,张处存、肖必胜二人商议对兵之策,肖必胜说道:
“王景是周军边塞名将,乘锐而来,若开寨迎战,胜负难以预料。不如坚壁以待。我寨防险固,他强攻难以得逞,待其粮尽心散。我们再出兵强袭,一鼓可擒也。”
张处存深以为然,就此计议已定,遂严密备战,按兵不出。
王景大军来到黄牛寨,只见寨门紧闭,对方只不应战,知道黄牛寨已早有准备。便和他的副将王仪商议对策。王仪道;
“黄牛寨守将张处存、肖必胜二人,智勇兼备,如今据险不出,想‘避共锋芒,击其惰归’。这是个硬钉子,拔之不易,对峙不利,我军不若取先易后难之计。”
王景问:“何为易?何为难?”
“我知道此处有一条小路,可通马岭寨,因路小蜿蜒,行军不便,因而守备薄弱,我们从此而进,拿下马岭寨,黄牛寨就在我们身后了。如此,彼军心必乱,回头吃掉它,就和从正面强攻不一样了。”
王景抚掌大笑;“天无绝人之路!蜀道难,难中也有易呀。就照此办理!”
王景命部队原地休息。入夜之后,偃旗息鼓,从小路横流山涧,悄悄而进,及至平明,已经来到马岭寨。
王景、向训长途跋涉,入蜀征伐。孟昶闻知后已通报各关隘,严加防备。马岭寨的守将是赵季扎、于吉二人。那赵季扎逸乐无能,听到这个消息,就急急上表孟昶,要求回去奏事,没有得到孟昶的答复,又急急忙忙地将其妻妾妓从以及细软之物先行迁回成都。做了这一切准备之后,他就安之若素了,认为有黄牛寨在前边挡着,自己用不着操心,因而毫不戒备。
黎明给行军一夜的周军带来了振奋,看到这不设防的马岭关,金鼓齐鸣,喊声震天,杀将过去。
悠哉悠哉的赵季扎和于吉,做梦也想不到周军会来得这么快,慌忙点兵应战,冲在前边的于吉,正遇着周将王仪,二人战有七十多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败。正在酣战间,于吉又听得背后喊声连天,原来向训也从北边杀来,贪生怕死的赵季扎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于吉腹背受敌,哪里还有心恋战,杀开一条血路,往成都逃窜而去。
王景、向训合兵一处,杀人马岭寨。
失去将领的马岭寨守卒三百多人,全部被俘。
赵季扎单骑逃回成都,孟昶问他:
“你前边还有黄牛寨,不见黄牛寨有战事,周兵如何就到了马岭寨?”
“不知他们怎么就到了。”赵季扎的回答,也是个“问号”!
“朕早有诏示知,要加强防范,你是怎么安排的?”
“……”他根本就没有安排,因此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
“你上表请求去职,来京奏事,你要奏何事?”
“臣想奏请让于吉任马岭寨主将……”
孟昶把案一拍,怒气冲冲地说:“为什么不在表中提及,非要亲回成都来奏?周军来到,你闻风丧胆,先迁走家属妻小和细软之物,之后又想只身逃脱,朕没有复你,你临阵不战而逃,你这算什么将军!”
赵季扎浑身发抖,无词以对。
看着他那脓包的样子,孟昶也气得浑身发抖;“交御史台,重责!”
赵季扎被拉到御史台,八十丈棍,打得他遍体鳞伤。
另一个遍体鳞伤的于吉,比赵季扎晚半天赶到成都,他身上多处枪伤。副将还如此舍命抵敌,主将竟然连敌人的面也没见就逃之夭夭!蜀主孟昶更是气上加气,一顿棒责怎能解他心头之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