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门法则- 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座虽然是罗汉境巅峰的修为,已经过了审查随观智,距菩萨境只差一步,但依旧不敢随意踏入这因名堂半步。
  上前小心叩了叩矮墙的门,佛堂内有人道:“师侄来了?进来吧。”说话之人正是住持大师玄生。
  得了住持首肯,首座这才推开门,进去后又将门轻轻掩上,转身,一步而入佛堂。
  简朴到堪称陋室的佛堂内,只有一尊无着菩萨像,菩萨像下,两个老僧正对坐闲谈。
  左边那个身材高大,面相宏伟,正是太慈寺住持、已入菩萨境的玄生大师。玄生大师自三十年前入了菩萨境后,连续堪破行舍智、随顺智,又于十五年前堪破种姓智,进入了内观智慧的最高境界,已是西夏佛门菩萨境修士中的顶尖人物,只差半步就可开意识界,成就佛陀位。
  右边这位老僧则比玄生身量小得多,坐在蒲团上,瞧这身形只有玄生一半大,白发白须,显得格外苍老。这老僧正是西夏佛门的五大顶梁柱之一,证就佛陀位的玄慈大师,国主赐封的佑圣护教国师。
  首座进来后行礼:“见过方丈师伯,见过住持师叔。”
  玄慈微笑着看向首座,示意他入座,于是首座取过一个蒲团,坐在两人身边,道:“适才收到天龙院金针堂书函,说是道门在土蕃大小金川一带往来滋扰,询问各寺有无僧人在那边。若是有的话,一定要提醒他们留神,修为不足者,还是尽量暂避锋芒的好。我寻思着,广真师弟这些年经常在南边出没,想要联络上他,提醒他一下。只是住持师叔曾经交待,不要主动和他飞符联系,故此特来禀告。”
  住持玄生点了点头,道:“此事我已知晓。广真的事我来管,其他寺中之人你查点一下,若是有在南边的,都让他们回来。”
  首座禀告过之后便出去了,等他走后,住持玄生看向方丈玄慈,道:“师兄,道门已经有所察知了。”
  玄慈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玄生又道:“师兄,再考虑考虑?”
  玄慈却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忽然说起了佛法修为:“我等修行佛法,开六意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世人称你为菩萨,尊我为佛陀,其实你我皆知,都只在西方之门外徘徊而已,哪里就敢如此妄称?”
  玄生颔首:“师兄说得是,师弟谨记。此境非名,名无实相,师兄常常教导我们,此为修行之梯,助力攀越,若赖此梯修行,便是舍了根本,永远只在此梯之上。”
  玄慈点了点头,继续道:“六意识非本源,乃外相,是故我们真正修行的,是十六观智,以此改变本心中的妄执,破除名色之惑,以求彼岸。这些年我常常回顾,由第一名色识别智,到第十三种姓智,其实均在人间世。你如今已是种姓智了,此乃身识界顶峰,世人称你一声菩萨,其实依旧在人世之间。切不可妄自尊大,须知你身不在世间,心依旧在世间,尚未摆脱桎梏。要懂得爱人、懂得为善,知晓一切皆苦,明白万法如烟,不因己身已入圣人种姓而鄙薄世人、凌驾世人。”
  玄生忙道:“师弟不敢。”
  玄慈道:“师弟努力,师兄我对你甚为期许,盼你早日开了意识界,斩断迷惑,心缘出世。”
  听了方丈师兄此言,玄生大惊:“师兄……”
  玄慈抬手制止他,继续道:“开意识界后,便是世人所云佛陀位。此境需证道智、果智、省察智。前二者身心已然出世,非在人间,最后一智,又重回世间,反省过往己身之道、之果……”
  面对方丈师兄的传法,玄生不敢怠慢,用心铭记。
  “……道智生于道心,道心则以种姓智为助缘,此智为八正道中的正见,即正见于四圣谛,其智如雷雨闪电,强而愈明,陡然乍起,倏忽而逝。道心初生时,称为入流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再生三次。成圣之时,不再堕于四恶趣中。此智为乐,乃出世间乐,分出世间四智,各为须陀洹道——此谓入流识、斯陀含道——此谓一来识、阿那含道——此谓不来识、阿拉汉道——此谓阿拉汉识……”
  道智是十六观智的第十四智,也是入佛陀境后需要面对的第一个坎,玄生如今已经在菩萨境顶峰,也许一个机缘到来,便将迈入佛陀境,故此玄慈对道智的阐述最为详尽,玄生本人也听得极为用心。
  讲完了道智,玄慈接着说果智,讲完果智,接着说十六观智中的最后一智,省察智。等到全部讲完,已经过去了一天一夜。
  二人默然对坐,良久,玄慈问:“都记住了?”
  玄生道:“都记下了,只是尚领悟不了。”
  玄慈一笑:“无妨,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过去,等你走过去的时候,你就看见了。”
  玄生叩首,以大礼拜谢:“辛苦师兄指点。”起身后,望着方丈师兄,半晌无语。
  玄慈道:“你须知晓,此非我看不开,二十年前开始省察世间,往事历历在目,一桩一桩、一件一件,能舍去的,已然舍去,舍不去的,需要化解。人之束于轮回,乃为十障所困,邪见、疑教法、戒禁取见、欲贪、瞋恨、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此九障我已看破,最后一障乃是无明,我亦已看破,但终须了结。”
  顿了顿,玄慈叹了口气,道:“广信之死必须了结,不是了结他,就是了结我自己。”


第八十三章 横断大山
  玄慈一共收过三名真传弟子,广法、广真和广信。如今,广法已在太慈寺四大班首之列,为堂主,广真则为太慈寺衣钵僧,二僧都在罗汉境巅峰,只差一个机缘便可入菩萨境。
  广信是玄慈的关门弟子,也是悟性最佳的弟子,同样是罗汉境修士——只比两位师兄境界略低,但却比两位师兄年轻了十八岁。玄慈对这位关门弟子最为喜爱,也最为期待,曾多次宣称,广信将来必可证就佛陀位。
  七年前,广信前往天龙院会友,适逢白马山大战进展到最为激烈的时候,于是受邀参与战事,却不想竟然因此而战殁。噩耗传至太慈寺,阖寺僧侣同感悲痛,最为难过的,就是方丈玄慈。
  这段公案已经过去了七年,却始终如刺一般扎在玄慈大师心中,久久无法抹去,以致成了困扰玄慈大师成就涅槃的最后一障,不消此障,玄慈大师便无法圆满!
  玄生道:“……可是,道门已有警觉……”
  玄慈道:“正因为如此,我才必须去,我本待再等些时日,但现在看来不能再等了,若是道门醒悟过来,哪里还有机会?师弟莫要担忧,广真已将搜寻范围压到了高黎贡山一带,方圆已经不足百里,若真是在那处,一个月内必能寻到。”
  事已至此,玄生也知多说无益,说多了反而动摇方丈师兄的决心,于是道:“我随师兄一起前往。”
  玄慈摇头:“此事万万不可张扬,我只悄悄去,得手之后便即返回。你留镇寺中,也要时常抛头露面……再者,若事有不谐,将来也好将太慈寺发扬光大。”
  玄生道:“师兄自个儿去,我不放心,十万大山虽无人烟,但高黎贡山一带却属明境,师兄乃我佛门支柱,岂可孤身入明?非是师弟我出言不祥,三十多年前禄喜僧的折戟至今令人痛心,师兄不可大意。”
  玄慈道:“我心中已有感悟,此行即我之彼岸,若是顺利,不消多久便能回来,若是不顺,你去了也无济于事,反要我分心照料于你,若是你我都回不来,到时候我太慈寺又该如何?”
  玄生无奈:“明白了师兄。那让广法师侄陪师兄前往,以为接应?”
  玄慈笑道:“还是那句话,他去了又有何用?何况他这些年一直在藏边寻找,也算累苦了,就不要跟他说了。这里有三张飞符,你且收着,若是我三个月依旧未归,或者三个月后依旧无法与我联络上,就把这三个飞符发出去。”
  玄生接过飞符,应了声:“是。”
  玄慈走前,回头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若是我此行不顺,那就什么都不用说,若是此行顺遂,你便做好准备,去将虚谷杀了。”
  玄慈再无挂碍,悄然离开了太慈寺,于无人察觉间下了阿尼玛卿山,沿大山南麓向山口而行,一路上每临一寺便遥遥礼敬一回,过往岁月一幕幕浮现眼前,很快又变得支离破碎,尽数化作云烟。
  离开阿尼玛卿山,玄慈缓缓向南,途径很多地方都有所的耽搁,在独山口施法围杀了一群祸害村民的恶狼,在洛溪救出来几户被洪水围困的猎户,在苦苦寨做法解除了寨子里流行的时疫……
  抵达大金川时,玄慈登上一艘客船,沿江而下。客船行至中途,在涉渡十七滩时,船老大一时不慎,操控的客船撞上了江中的暗礁,船只顿时反倾过来,船上的二十余人被盖入船底。
  玄慈在船只倾覆的那刻已经提前飞上半空,他伸指一点,客船又翻了回来,落水之人一个一个被他抛上船去,然后一手托船,踩着江中的浪花,送到岸边搁浅。
  二十多人一起跪在船中,向着天空口诵菩萨大德,救人的玄慈却早已飘然而去,走得无影无踪。
  来到打箭炉时,玄慈在空中低飞而过,忽然望见明境那片山中谷地里,不知何时垦出来一块块小小的田圃,这些田圃东一块西一块,有的夹在谷地中,有的开在半山腰处。
  明人何时有如此大的毅力,竟在这莽莽群山中开垦荒地?玄慈心中一动,降落下来。
  悄然查视一番,发现这些田圃都是药园,无数山民正在其间奋力劳作,更有许多人在开辟一条条山间的小道。
  玄慈在这里停留了半天,亲眼目睹了山民们在一位被称为“郭仙师”的修士带领下,辛勤耕耘、努力劳作,欢快建设家园的热烈场景,不禁心中感叹。
  思索片刻,玄慈来到一条小溪边,他早已看得仔细,山民们开辟的一条山道将延伸到这里,想必将来也要架桥渡河。此刻这里依旧是茂密的丛林,并无人迹,于是玄慈挽起袖子,开始伐木,不多时,便得了数十根大木……
  玄慈从来没有干土木活的经历,因此又多次前往山民们已经架设好的桥梁处认真学习,干到深夜时,才勉强将一座长六丈、宽一丈的小桥建好。建好后自己又上去试了试,发现还算稳固,于是满意的离开了这里。
  由打箭炉折而向西,沿着吐蕃边境前行,绕过乡城,一路朝着横断大山行去。
  横断大山,又被称为十万大山,这里茫茫绵绵的高山深谷不计其数,不知有多少超过千丈的高峰,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其间,从来没人数得清楚。
  适逢十月,山中气象变化万千,时而瓢泼大雨,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又鹅毛大雪,以玄慈大师佛门最顶尖的修为,亦不敢随意飞越。
  玄慈在山中跋涉,过芒康山、曲子山、碧龙山,来到一座如同生长在天上的雪峰之下。仰望壮美的雪峰之巅,玄慈拜伏于地,礼敬莲花生大士。
  此山便是梅里雪山,为佛教最负盛名的神山之一。拜过之后,玄慈向南而行,进入了横断大山的腹地。
  大明和吐蕃都宣称对横断大山拥有无可争议的权力,但二者却都无力染指此地,佛门和道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高僧高道来到此处,却最终不知去向。不过双方的争议暂时形成默契,梅里雪山以东、以南,算是在明,以西、以北,则为土蕃。
  过了梅里雪山之后,玄慈逐渐进入了高黎贡山的范围,高黎贡山峡谷幽深、林木繁茂,一眼看不透十丈之外。
  横断大山中确信是有化形大妖存在的,以玄慈之能,虽说并不惧怕,但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也不好随意而动,于是寻了一处峰顶,立于高松之上,抖手发了一张飞符。
  过了小半个时辰,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僧悄无声息间来到玄慈面前,叩首道:“拜见师尊。”


第八十四章 话别
  玄慈注意到这老僧空荡荡的一条臂袖,皱眉道:“广真,你这臂膀……”
  广真道:“皮囊外相,不妨事的。”
  玄慈问:“是何人所伤?”
  广真道:“年初之时,在打箭炉追摄常万真时受的伤。”
  玄慈叹息道:“你师叔和师兄弟们也瞒着我……这几年着实苦了你了。”
  广真再次叩首:“为师尊大计,弟子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住持师叔也是怕师父你担心。”
  玄慈道:“起身吧。现今如何了?你查到何处?”
  广真站起来,立于师父身旁,手指眼前的山势,道:“如今已有大致眉目,可以确定的是,北起那条峡口——我称之为北山口,南至南山口,东至那座笔直的山峰,因为有岩羊出没,弟子称之为岩羊山,西至横着的那条山梁,弟子称之为小横山,这处范围之内,南北十六里,东西十二里,应当便是楚阳成的隐居之所。”
  玄慈点点头,又问:“可有大妖出没?”
  广真知道自家师尊所问的,肯定是化形大妖,一般灵妖是入不得师尊眼中的,于是道:“我怀疑向南八十里外一座江边的山岗上,有化形大妖出没,弟子曾经见过一些蛛丝马迹,但未曾惊动于他。”
  见玄慈遥望南方,广真建议:“师尊,若是怕为他所扰,干脆弟子陪同师尊前往,以师尊的本事,想必手到擒来。”
  玄慈缓缓摇头,道:“人家好好修行,去毁他作甚,此非慈悲之心。此地山势纵横陡峭,有这数十里缓冲,想必也惊扰不到他。”
  立于青松之上,将周边地形尽览眼底,玄慈结跏趺坐,双手合于胸前,左手四指握拇指,右手握左手食指,结了个金刚大日如来智慧印,消除心中无明,增广如来智慧,默默用心演算。
  广真悄然自树梢飘落,为自家师尊护法。横断山中,有无数飞禽走兽,其中入了修行的妖兽遍地都是,开了灵智的灵妖也所在多有。
  玄慈入座演法,自有阵阵馨香散出,吸引了周边不少妖兽,开了灵智的心感畏惧,驻足不前,甚而远遁他方;没开灵智的,但凡性情暴躁一些的,不管不顾便冲了过来,想要饱餐一顿。
  有广真护法,这些妖物自是打扰不到玄慈。有玄慈在,广真收了心思,不敢妄开杀戮,能够赶走的,都不伤其性命。只有几个实在不开眼的妖物,受了玄慈馨香所惑,拼了命的往上冲,这才被广真取了性命。
  一天一夜之后,玄慈起身而下,广真上前叩拜:“请老师责罚。”
  玄慈看了几具妖兽的尸体,道:“化解了这些戾气,也算一件功德,为师非迂腐之辈,你又何罪之有?”于是亲自动手,在地上挖了几个坑,将这些妖物葬了。
  此后几日,玄慈在周围数处高山之巅结跏趺坐,以金刚大日如来智慧印巡察山川谷地,围着广真确定的范围一连巡察了十多日,最后向西一指:“不在此处,在那边。”
  广真看师尊所指的方向,已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外,不由汗颜:“弟子愚钝……”
  玄慈道:“那却不然,没有你的辛苦,为师如何寻得到!”
  广真道:“弟子愿为头阵,了结师尊心愿,报广信师弟之仇!”
  玄慈摇头,缓缓道:“你回阿尼玛卿山吧,不要于此逗留了。”
  广真顿时怔住了,惊道:“这如何使得?广信之仇,也是弟子之仇,弟子苦寻经年,念兹在兹,便是为了今日。”
  玄慈微笑看着广真,道:“你和广法,你们两个,跟了为师数十年。广法入门六十八年,你也有五十七年了。想当初,你入门时只有六岁,才这么大,为师牵着你的手,问你愿不愿意礼佛修行,你还问为师,有没有肉吃,若是有肉,便愿意入门,若是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