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秦墨心里倒是一凉,估计是发春少女的发的春梦吧…
自己也不管其他,还是先把手中的鸡鸭毛洗好。
第八十二章 农业耕作()
自己也不管其他,还是先把手中的鸡鸭毛洗好。
现在秦家这么穷,一来自己年纪还小,秦墨不用去想嫁人的事儿。
只是一个乡绅的儿子,虽然门户是比这些平民高点,家里也富足点,但是这些对秦墨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能嫁乡绅儿子的又不是她。
还是洗鸡鸭的毛吧。
于是,秦墨低头,手中继续搓揉…
“我娘昨天去隔壁村找那村长给了两斤肉,据说那乡绅和村长家关系好,托人说媒,秦墨,你说,那王家的人能中意我么。”
各忙各的,终于要下山了,下山的石头滑。
秦墨和丽英,两个人,一前一后,丽英跟在秦墨后面,山路被山上流下来的水冲湿,两个人踏着泥路,深一脚浅一脚,丽英的红鞋都被泥弄脏,而秦墨原本就是赤脚所以并不怕什么。
饶是行路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丽英还始终不忘的说着刚才的事儿。
而秦墨,听她念叨了半天,干脆停住舒了一口气。
“丽英啊,这个能不能嫁乡绅,你自己在这里光想是不行的,这个要你爹娘,不要先把一些事物想的那么好,你们这里的风俗不是很看重门当户对么,如果你喜欢那自然好,如果不喜欢也只能那样。”
听了秦墨的话,丽英整个人终于沉静下来了,点点头,想想秦墨的话,是这么个理儿。便再不开口。
而秦墨心里,也虽然替丽英作响,女人家能嫁个好婆家,谁不想,但是婚姻这事儿,哪里说是自己想就能的,尤其又是两个家里的联姻。
秦墨这样说,主要是为了提前点醒丽英,先给记预防针,免得她日后受伤。
下山之后。
去李二婶子那里借了两张簸箕,自家的簸箕上午晒棉花用了。
借的时候李二婶子还特意问了秦墨借这东西干嘛,秦墨倒是一张嘴就说晒东西。
李二婶子脸虽然有点沉,却未细问,并且借了。
秦墨拿来自己院里,把簸箕摊开来,把鸡毛鸭毛铺在上面。
香香在泥院子里跳着玩。
而秦墨手把手把那些湿的鸡毛鸭毛铺开。
这晒干了,用来装在被心里,那是最暖和不过的了。
今天做完了工,眼看天就要黑下来。
秦墨趁着时间又去山中背了两桶水,太久没有背水了,石缸中的水都要见底了。
做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累乏。
便抬了小凳子出来,在门口坐着稍等会儿。
看着太阳下西山。
晚上吃了饭,然后外面的簸箕收回来。
接着开始每天的必修课——睡觉。
秦墨还是最喜欢睡觉,睡觉的时候才是最轻松的。
*
第二天,风呼呼的吹着,天气又是冷了,这日子,这样下去,就是一天比一天冷。
秦墨将昨天收进来来的簸箕都又端了出去。
天气冷,连一向喜欢向外跑的香香,今儿都蹲在家里了。
不敢外出。
尽管天气没有太阳,但是有风,所以,把这些当棉絮的材料再拿出去晾着还是可以蒸发水份。
但是香香却是不敢出门,两姐妹身上都只是单衣。
而这样的日子,只怕赤水村外面的,秦墨曾去县城,走的那一河沟的村落,估计还在收稻谷吧。
秦墨从刚穿越过来到现在,便发觉了一些东西,这里的人似乎种东西都不是按照季节来的,所用来衡量时间的度衡是什么也不知道。
有月份季节的变化之分。
古代人一天计时时辰用沙漏,可是这穷乡僻壤的也没有这种工具。
没有秦墨所知的古代节气,惊蛰,谷雨一类的没有,也没有春种秋收的习惯。
具秦墨从小长假短假去姥姥家,农村,从一无所知到见各种的农作物,蔬菜瓜果,稻米小麦,其播种都有其一定的时节,可是这里没有。
旱灾之后,许多田地荒芜,按理说,已经是夏末,就应该种菜种豆,种玉米。
但是这里的人,便是想种什么种什么,有点人还在插着旱秧。
也有人在挖田种麦。
对于这些人来说,大旱使得他们今年没有主要农作物的收成,于是,便用一种补种的方式,将这些农作物播种栽培上。
秦墨刚来的时候,便看见有人挖田,要重新撒种种麦子。
可不知,这麦子发芽自然容易,可是,夏转秋,气温变凉了下来,麦子需要在气温高的环境里长成,而夏转秋,秋入冬,便一节节的冷下来,麦子冻着就会开不了花,就算气温好点麦子开花结穗,那也收成惨淡。
秦墨是读农业大学的,这些知识当然是懂,但是,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
这些人还在耕种农业的初级阶段,自然是很多都不懂。
这些农民,完全是随心意而种,有的摸索出些经验还好,可然后,就算摸索出经验的人,还是对时节的前后把握不好,因为他们的名字就是—古代人。
------题外话------
明天有两更,早点来…
第八十三章 农业耕种()
认识不了农作物生长周期,播下的种子只可能颗粒无收,连本都赔进去,付出的勤劳都是白搭。
而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首先这个朝代一定要有准确的年周期,还有春夏秋冬的认识。
经过这么多天的了解,秦墨也逐然发觉了这里人们有对年月日时间的定位,也有对春夏秋冬的认识。
跟自己时空的古代一样,有土圭,日晷等类似测量工具——测一天之时,测一年之期。
土圭是一种古代计时仪器,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而日晷,同样是一种计时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又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通过这种改变,让投下来的隐形,如现代的时针一般,走过一天的24小时。
农民播种看时节,秦墨曾所在世界的古代国度,便有二十四节气表,所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正月立春,“立”便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二月惊蛰,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三月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五月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余列便再有各种节气,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农作物的生长收的周期。
而赤水村的村民却无这一认识。
秦墨所在世界古代,没到春耕,朝廷便有管理的农业的官,或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司天监,便在耕种之时,将此上报皇帝,并由皇帝下令,统一耕地播种,如此,农民便听之行事。
自然也不会出现如赤水村连同这周围村落这般紊乱的农作物耕种作息。
每每看见这些农民不顾节气胡乱耕作的景象,秦墨心中都会暗叹一声。
只怕这些农民辛苦却种而无收,但是又有些无能为力。谁会听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话,只道,他们在地里劳作这么多年,岂能不如你一个七八岁孩童。
秦墨知道是这种结果,所以对这些景象每次路过时就只是见然后沉默,也不开口说自己的所知。
心虽想助,只是客观条件不可以。
于是只能不开口。
秦墨沉默着心头这一桩,人便又走到院子里摊放在板凳上的簸箕前,手伸出去,慢慢的翻转着那些鸡毛和棉花,以及从布庄捡回来的那些边角料,秦墨都将它们晒在一起。
手摸着这些东西,眼看着簸箕里的这些东西。
心中却触发感慨,果然就这样穿越了,并且穿越进这么一户一穷二百的人家,这一锅一碗,一针一线,都必须自己辛苦付出辛劳操持,然后,再回头细想这家里,到现在,有了些存款,细粮,有了锅灶,还打了架子床。
终于,像那么一家人。
手拔在那些鸡毛上,还是有润润的感觉,昨天晾晒的时间不够,而今天这天气又冷,天没阳光,冷风的空气还有水气,故而并不那么容易干。
秦墨心里只一心盼着它能早点干,又想着明天就可以去镇上将这次做好的被褥拿回来。
而且香香也立马有新的布衣可以换了
心里就这样想着,将手指上的湿润又擦了擦,便退开身来。
一转身进屋。
天冷,人也懒怠了。
秦墨便反身屋里来。
*
坐在床头。
突然想到前日的鸡圈,怎么会修着修着就没有动静了呢,秦墨赶紧去墙外看看。
从昨天开始,自己事儿太多,香香又贪耍,所以小鸡子还没有被放出来,这两天就养在笼子里。
注意力没放在在那鸡棚子里
昨天因一心赶紧要做棉被,一早就出去,去镇上,走的时候忘了自家还修鸡棚,中午一回来也没察觉不对,立马又跟了丽英去山上洗那些家禽毛羽,想要急忙用于这两天天气骤降的布衾的内芯,只是这么一着,其他事儿,饶是忘了。
现在一想到,秦墨急急忙忙从床上起身,提着裤脚跑到屋外。
那土墙外。
突然的,站在那里,秦墨就被眼前的景物给惊呆了。
青色的竹头,青白相间的软竹条,一个崭新的鸡棚子就出现在眼前。
秦墨愣了半刻才反应过来。
便道,该打,该打,用工的却把劳工忘了,那姓陈的大哥,估计是忙完之后发现秦墨没在家,熟人熟事的便没有在那里等秦墨回来第一时间讨工钱。
发现自己这一糊涂的行为,秦墨自己都又摇头。
唉。
------题外话------
首先,这前面,衣写这么大段,不是为了凑无用的字数,为以后秦墨主农业有大作用,简介里的划时节,经新历,这是铺垫,因为古代农业很多方面不成熟,而秦墨却是个专业知识齐全滴,所以,引领是必要滴
一更奉上,衣立马码二更
第八十四章 被套做好了()
到底是别人宽容。
而自己也生生的怎么就忙的便糊涂了呢。
秦墨想着,又看了一眼眼前的这个新编好的鸡棚,这空间,这规模,俨然有秦墨住的半个房子大了。
如此新,这些鸡也有福利了,竟生生能比作人类的别墅了。
鸡棚有这规模,秦墨卖的鸡数量并不少,虽然不好养,但是估计长大了也还有十来余只,有了这样的鸡棚,就能牢牢的将鸡拴住,也倒不怕鸡飞了。
越想秦墨心里喜乐的很。
在原地站了片刻后,转身回去。
这钱,昨天忘了给,这几天,抽个空,给陈大哥送去罢。
秦墨边想着这件事儿边退回来。
一经门口,“呼~呼~”冷风的声音,虽然这声音一段一段的,天冷,仿佛天都黑的快。
当初捡回来的那几个梧桐果儿已经燃烧完了。
秦墨也想不到什么办法可以不耗香油来做灯,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买一方灯盏回来。
天冷,就早点煮晚饭。
香香从中午跑出去到现在还没回来。
不知道跑哪一家去烤火了,秦墨中午从路边摘野菜回来的时候,一路过,看见很多人家里都烧着明旺旺的柴火在取暖。
原来村里的人冷的时候都是这样取暖的,在屋外的台阶上烧火,家里经济好点的就在自己厅堂里放个大铁锅,里面放了干柴烧火,其他的人烤。
而这屋里冷,秦墨也是穿越过来第一次如此冷的天,而自己却没有办法。
这屋里冷,偏那破泥墙有那么几个大洞,冷风呼呼的朝屋里灌。
所以,秦墨就算上了床,也觉得冷。
这天气就是这样,你说它才深秋吧,气温还不那么冷,它偏偏就这么突然给你这么一出。
唉,还是生火吧。
那寒风,秦墨将身上的单衣紧了紧,一出门,天越晚那空气越冷。
秦墨双手护着上身,猫着身体,开门出来煮饭。
谁叫这晚饭还没吃呢。
煮晚饭,点了柴火,秦墨终于觉得不再那么冷了。
去后面拿两个大柴,一丢放进煮饭的灶膛里,那火被风吹的很能燃,轰轰作响。
秦墨起身去揭开锅盖看饭。
天冷,煮的米饭就要干些。
香香一看见这干饭就高兴。
秦墨将饭米粒拨了拨,又低头闻闻米饭的香味,才‘嗯’了一声,将锅盖盖上。
在人家檐后找了瓦片,秦墨拿来铺在床下,桌子外边。
又转身才回到灶台上,拿碗添饭。
“香香。香香。”
“秦香香。小崽子,跑哪里去了。”
秦墨去村中叫香香回来吃饭。
“姐姐,我回来了——”
等香香回来,秦墨已经坐在桌前吃了。
“姐姐,我跟你说,杨奶奶家的那条小白狗可好看了。”
秦墨不吭声,内里却是气不打一处。
“以后不许跑到不回来吃饭,听见没——”
“哦——”
香香闷闷的回答。
低头,小指头上黏了米饭。
*
第二天,天清气朗,便没有昨天那么冷。
秦墨起床,穿了衣,开火,两个干馍就成形了。
拿在身上,为的是去集市。
沿途经过那姓陈的男人的村庄,秦墨特意走了一趟,过了一条河,还走了两道弯,才到了那人家中。
男人家里妻儿才刚起来。
在洗漱,见秦墨来了,那男人两孩子哇哇笑闹,妻子却害羞的掀了帘子,半看秦墨半娇羞样的进屋。
秦墨也觉得怪了,她是女的,又不是男的,那媳妇竟然这般避讳。
秦墨也不多讲,把工钱给了,陈家男人挽留,秦墨谢绝了,然后笑着上路。
既然来拿被套,自然秦墨先奔的就是裁缝店,那老夫妇还是一贯的笑脸慈祥,却是兜生意的很。
按照秦墨要求的样子缝制出了被套,秦墨验货后,付钱,又取了香香的衣服,还是左右的检查好了,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