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髀恚W∠钟薪粒缓笠允裰形炒螅曛螅娇商嘎刍嵴街隆!

    唐重随后道:“高山峻谷,有利于我军布阵设防。敌军虽然骁勇,有重甲铁骑,但却不能在山地冲锋。我们依托嵯峨之险,扼守关辅之地,纵然敌军重兵来犯,要想争夺此土,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唐重所说的“关辅”,就是关中平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百里秦川”,它东濒滚滚黄河,南依巍巍秦岭,北有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九嵕山、岐山、千山、陇山等组成的北山山系。

    唐重所说的“嵯峨”,并非专指嵯峨山,而是泛指北山山系。

    宋军骑兵不如中军,在狭长的关中平原作战,确实难以与中军铁骑抗衡。

    但是,只要扼守北山,宋军就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关中平原。

    中军几次攻陷长安都不敢久留,就是因为担心宋军由北山南下随时随地截断中军后路或分割包围中军的缘故。

    因此,唐重“依托嵯峨之险,扼守关辅之地”的意见是极有见地的。

    然而,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大部分文官幕僚却认为,曲端的意见过于迂缓,而唐重的意见又过于怯懦。

    唐重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在近期与金军会战。

    张浚不由急了眼,厉声喝断唐重的话,说:“我难道不知道这些?我是看到现在东南局势危急,才不得不举行会战的!”

    最后,军事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张浚找来唐重,重申自己举行会战的意图,说:“中军现在进犯江南,假如发生了意外之事,那我们就将成为大宋的罪人,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应该传檄举兵,牵制中原地区的中军,使其不敢南下。”

    唐重不敢强拧张浚的意见,但他知道张浚在离开临安之时,赵构曾叮嘱过张浚:“西部士马凋弊,看形势非五年之后不可大举。”

    于是,唐重抬出赵构来劝阻张浚,说:“相公不记得临行时天子的话了吗?西部军队非五年训练不可。”

    可张浚仍固执己见,反驳说:“凡事不可拘泥,万一中军攻到临安,变生不测,咱们大宋该怎么办?那时,唯有统一的西部才是大宋的复兴之地!”

    唐重听言,无言以对。

    而由于曲端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坚决反对举行会战,张浚便逼迫曲端交出了兵权,将曲端留在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任参谋。

    过了一些日子,有人向张浚进谗言,说曲端的坏话,勾起了张浚的疑心。

    于是,张浚清算曲端在彭原店之战中不出兵接应前军的罪责,将曲端贬官,安置阶州闲居。

    不久,张浚再贬曲端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万州闲居。

    与此同时,张浚对泾原军的高级军官进行整肃,将泾原军抓在了他自己的手中。

    在陕西举行大会战的事最后便由张浚一人定了下来。

    ……

    ……

    PS:上面赵构给主角写的信,我是根据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中的一部分内容所改编的。

    说明一下,原本,我只想写文言或是只想写翻译的,可写完看过了之后,我觉得还是袁腾飞的处理之法也就是文言文加上微微有一点诙谐的翻译更有意思,就借鉴了他的写法和一点内容。

    大家要是觉得这么不妥,我明早就删改一下。

第七百九十一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求订阅!)() 


    赵构逃到临安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尤其是中宋签署了《大统和议》之后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可以说是赵构此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之前在东京汴梁城里的时候,赵构虽然贵为康王,但因为他母亲韦贤妃不受赵佶所喜欢,他每日都必须得夹着尾巴过日,可以说是谨小慎微,自然没有快乐可言。

    后来,金人打过来了,赵构侥幸出逃,可又颠沛流离,朝不保夕。

    如今,不少人都在污蔑赵构,说他“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

    也就是说赵构,是算好了金人杀过来汴梁城必定会被攻破,然后找机会逃出汴梁城的,之后聚天下之兵,不救他的父兄,反而用那数十万兵马保护他自己。

    这当然是对赵构的污蔑。

    当时才十九岁的赵构,如果有能预料金人杀过来汴梁城必破的惊人预见能力,南宋如今也不至于落到了这般田地。

    再说赵构聚天下之兵,不救他的父兄,反而用那数十万兵马保护他自己。

    当初,赵构手上是有十几万兵马,可那些兵马与金军相比实力太过悬殊了,关键是,很多都不听他指派,这让他怎么提军去勤王?

    当然了,在那之后的一切抉择都是赵构自己做的,包括见死不求他的父兄、他的族人,包括眼睁睁的看着他的母亲和妃嫔以及他们赵家的所有女人沦为李衍的玩物。

    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时期,赵构亲眼目睹了田园的荒芜、百姓的涂炭,可以说是看惯了人世间的疾苦。

    好不容易到了锦绣江南,已经突破了伦理道德约束的赵构,自然是要好好休息休息的。

    赵构任命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人为宰相,让这对臭味相投的奸臣主持朝政,他还得意洋洋地说:“伯彦和潜善做左右相,朕从此无忧矣。”

    赵构感叹自己漂泊了这么多年,心想现在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享受一下了,于是就在临安过起了安逸的生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成想,这才一年多,中军就打过江来!

    赵构不想跟中军打仗,所以,他忍辱负重求李衍让中军班师回朝。

    可李衍的心竟然是铁石做的,毫不理会他们之间的伯侄甚至是父子亲情,竟毫无退兵之意!

    被逼无奈,赵构也只能让前线军队全力抵御中军的入侵。

    与此同时,赵构开始做下一步的打算。

    首先,问责,必须问责!

    赵构这个皇帝是没有错的。

    有错的是大臣,是大臣误了赵构这个皇帝。

    是大臣们跟赵构说“中军不会打过来”,赵构才没有准备,宋军才被中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那这具体责任人是谁?

    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个宰相绝对是难辞其咎的,要不是他们两个没有能力、没有眼界的宰相天天在他赵构耳边说“中主已经失去了锐志,已经开始堕落,大宋安全了”,他赵构能不对中军进行防备?

    所以,汪伯彦和黄潜善是罪魁祸首,必须惩处。

    不过——

    话又说回来,汪伯彦和黄潜善毕竟有功于社稷,又陪他赵构玩了这么久,他怎么都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

    最终,综合考虑过后,赵构贬汪伯彦职居永州,贬黄潜善至梅州。

    问完了责之后,赵构同南宋的文武大臣一块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就像赵构给李衍写的信中所说得一般,“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也就是,在李衍不发慈悲之下,他们要么坚守,要么就只能跑。

    赵构无愧于他的“赵跑跑”之名,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跑。

    而且,赵构已经想好了跑去哪里。

    那里就是西部地区,赵构准备借此机会迁都至兴元府。

    说跑,赵构就准备动身,他可不想像他父兄一样被堵在家里抓了个正着。

    很快,赵构就让自己的妃嫔们收拾好行囊,他准备带着她们“巡幸”兴元府。

    可就在赵构即将动身之际,西部突然传回来消息说:中军在西部也动手了,而且,中军在西部动用了至少二十万大军,攻势比东部还要猛烈,目前,长安已经被中军攻克,而中军兵锋所指,正是赵构要去“巡幸”的兴元府。

    这不禁让赵构停下即将飞奔的脚步——他很怕,他前脚一到兴元府,后脚中军就打过来!

    更何况,赵构派去西部的人秘密送回来消息说:虽然张浚到了西部之后,那里军阀割据的情况有所好转,可那里的局势还是十分混乱。

    而且,吴玠到了西部地区以后,用其以前在西军中的人脉大力策反宋军将领,并且大量收揽西部地区的义军,虽然张浚没有上报,但赵构其实已经知道了,截止到目前为止,就有,宋将王择仁、贺师范、张中孚等人率领两万多人马转投了中军,孟迪、张勉、张渐等义军也被吴玠收编。

    这样的西部地区,赵构敢去吗?

    所以,思前想后了之后,赵构决定暂不去西部地区。

    可除了西部地区,赵构又实在是没甚么地方能去。

    正像当初张浚跟赵构所说的一样,大中海军天下第一,所以海里甚至是沿海地区都是不安全的,而东南腹部地区又有李成、钟相等义军在活动。

    试问,他赵构又能逃去哪里?

    最后,赵构只能寄希望于前线部队,希望他们能抵挡得住中军。

    不过——

    赵构可不会像他哥哥赵桓一样,甚么都不准备,只是傻傻的等着敌人杀过来围城,然后自己被捉走。

    赵构有可能是听说过耶律延禧跑了四五年金军动用了数十万大军都没能捉住他的光辉事迹,因此也照方抓药,命人准备了数千匹好马,将他自己的那点家当全都放在马背上,除了马匹以外,赵构又命人准备了数十艘大船,准备等将来危急的时候舟马并骑。

    赵构甚至都已经想好了,只等中军打到太湖,他就开跑。

    赵构不思抵抗,只想着跑,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当然不怕。

    要是怕的话,赵构也不能这么干了。

    再者说,赵构跟耶律延禧一样,也有他自己的一套说辞。

    赵构说,死守都城、死守社稷这样的事情,应该是诸侯干的,而不是天子干的。

    赵构认为,过去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国小,有外敌来侵,那些诸侯因为没地方跑,所以就只能死守城池,他现在贵为大宋天子,江山广阔,可以到别的地方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所以绝对不能干那种死守社稷的傻事。

    赵构还给他自己找了个论据,说当初李纲劝我的父兄死守东京汴梁,结果靖康之役中,我的父兄同时被捕,如果当时逃出来,那不就没事了嘛。

    赵构由此得出结论,自己绝对不能干抵抗的傻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而——

    只可惜,赵构千算万算,还是露算了一件事!

    ……

    。

第七百九十二章 苗刘兵变(求订阅!)() 


    对汪伯彦和黄潜善失去了信任,罢免了汪伯彦和黄潜善的官职之后,赵构任命朱胜非为宰相接替汪伯彦,而王渊则正式从黄潜善手上接过武职一事,当了名副其实的枢相。

    朱胜非就不多说了,谈不上多有才能,但也能算得上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宰相——他比赵鼎、李纲自然是要差上一些的,但怎么也要强过汪伯彦无数倍。

    王渊在北宋的时候就是一员高级武将,在跟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赵构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王渊很早就率部来投,因为从龙有功,所以赵构非常信任王渊。

    关键是,王渊跟赵构所宠信的康履等宦官的关系特别好,康履等宦官天天在赵构耳边说王渊的好话。

    这就导致,赵构对王渊的宠幸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能极的地步。

    而王渊本人,其实也是一员比较有能力的将领。

    当初,赵构南下之前,杭州地区群盗蜂起。

    赵构以王渊为制置使平杭州一带盗匪。

    王渊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获全胜。

    综上种种,赵构才将大宋的兵权交给王渊。

    不过——

    王渊此时人并没有在临安,而是在镇江抵御中军入侵。

    赵构原想,以王渊的悍勇,应该能抵挡得住中军,然后他就又可以跟李衍坐下来好好谈谈如何罢兵议和了。

    可残酷的现实却是,岳飞挥军南下,王渊所率领的十万大军一战即溃。

    而王渊也不愧为赵构的宠臣,知道中军不能力敌,他立即南逃。

    要说,你王渊逃也就逃吧。

    可王渊这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那就是他特别贪财。

    在连年征战的过程当中,王渊看到那么多武将,或者为国死难,者投降了中国,或者被乱兵所杀,都是朝不保夕。

    所以,王渊觉得广积钱财,为子孙置点产业,才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在宋朝的军事统帅当中,贪财的不只王渊,应该说宋朝的武将普遍都有这个毛病。

    只不过,王渊这个人比较过分,他的财宝是走到哪带到哪,可以说跟他是寸步不离。

    而深得赵构宠信的王渊,这两年着实是积累了一笔让任何人都眼热不已的财富。

    为了将这些财富全都带在身边,王渊竟然动用十几艘大船,先把自己的财物运过长江,而弃手下将士于不顾,这致使数万士兵无船渡江,滞留江岸任由中军宰割,几千匹宝贵的战马也失陷敌营,成为中军的战利品。

    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宋军来说,这种损失,十分惨重。

    更为让人气愤的是,人们都耳语相传,说那些战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民众搜刮而来的。

    然而——

    王渊丢了很重要的镇江,又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本应该受到严厉处罚,但因为王渊受赵构宠爱,又有康履等宦官为王渊开脱,最后赵构竟只是免去了王渊的枢密使之职,改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而没有作其它严厉的处分,王渊仍然担任御营都统制,指挥跟着赵构的御林军。

    这激起了许多军官的不满,他们纷纷道:“一个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之人凭什么统领我们,我们也是从龙护驾有功的人,为什么他王渊得到了升赏,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而赵构所宠信的康履等宦官,不仅为王渊开脱,他们也作威作福,强占民宅,侮辱军士。

    扈从统制苗傅愤恨不平的说:“皇上颠沛流离至此,那些人居然还敢如此!”

    而苗傅手下的张逵,也激怒军士:“若能杀死王渊及那群宦官,则大家都可以过好日子,朝廷又怎么会加罪于我们呢?”

    偏偏,赵构完全不理会军士们的想法,还又下诏:“新除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公事。”,即允许王渊掌管枢密院事务时可不必呈书报奏皇帝。

    自负其家族功劳很大的苗傅,再也忍不了了,进而跳出来说道:“汝辈使天下颠沛至此,犹敢尔耶!”

    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所提拔的,可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加上两人都不满王渊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

    由于赵构处事不公,任人唯亲,有功不赏,不过不罚,苗傅和刘正彦散播的情绪,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苗傅与其幕僚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率领的“赤心军”议定,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

    于是苗傅告知王渊临安县境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部队去剿灭这些盗贼,免得他们策应即将到来的中军。

    这时,康履的侍从得到密报,有一张疑似欲兵变造反的文书,上头有“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的签名字眼——“田”就是“苗”,“金”就是“刘”的代号。

    康履赶紧密报赵构。

    赵构得知此事之后,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