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官虽然官职不大,但这个职务却是文人尤其是那些大儒特别喜欢的。

    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诞生之后,这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

    史官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因此,史官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哪怕把屠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也就是“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而著名的史官和他们的著作全都能名传千古,像司马迁编撰《史记》,班固编撰《汉书》,陈寿编撰《三国志》,范晔编撰《后汉书》,司马光及其门客编撰《资治通鉴》。

    身为一个文人,一个有追求的文人,史官这一诱惑是李清照难以拒绝的。

    然而——

    还有一个更让李清照无法拒绝的诱惑,很快被王氏抛了出来!

    王氏很快又道:“而且我还听说,官家想借尽天下之书,编辑一部旷世大典,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成为百科全书,遗留后世子孙。”

    李清照听罢,一拍椅子站了起来,道:“此事当真?”

    王氏道:“我骗你作甚,再者,你也可以自己去问官家,没准官家还会让你来主持修纂这部旷世大典。”

    听了王氏这随口之言,李清照不禁心生向往道:“若真是这样,我将何其幸也!”

    ……

第七百四十三章 旷世大典(求订阅!)() 


    傍晚。

    风尘仆仆的李衍,带着一众女侍卫进了城——试验田里的红薯大丰收,因此,白天时候,李衍亲自去查看这至关重要的农作物,并跟收红薯的人员说一些注意事项。

    想到,李清照这么大岁数才怀上,不容易,需要人安慰,李衍就让人摆驾别苑,想去陪陪李清照。

    李衍对李清照这么上心,让陈丽卿、扈三娘、琼英等人不禁有些吃味。

    一向不跟李衍客气的陈丽卿更是直言不讳道:“我怀孕的时候可没见你这么上心!”

    李衍道:“她生孩子无异于九死一生,我不多关心关心她,她能闯过这个难关嘛。”

    陈丽卿“哼”了一声,不再理李衍,扭过头与扈三娘和琼英聊起武功和孩子来。

    这种事情太多了,甚至每天都在发生,所以,真要是吃李衍的醋,她们还不得被醋海淹死。

    再者说,她们这些跟李衍年头多的女侍卫,该经历的事全都经历过了,孩子都各个生了好几个,因此,她们对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已经不那么热心了,而且,她们也不用像很多女人那样需要争宠才能出现在李衍身边,她们只要愿意,甚至可以天天在李衍左右,所以,现在甚至都已经演变成了,她们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只有到了李衍真想她们的时候,她们才强打起精神来伺候伺候李衍。

    闲言休赘。

    等李衍到了别苑,早已得了通知的李清照和王氏,已经在门口等李衍了。

    李清照和王氏很殷勤的将李衍迎了进去,然后很殷勤的伺候李衍洗漱、吃饭。

    饭后,李清照和王氏还非要给李衍按摩捶腿。

    李衍始终不动声色的享受着。

    直到李清照和王氏快憋不住了,李衍才一边继续享受着李清照和王氏的按摩捶腿、一边说道:“说吧,你们有甚么事求朕?”

    见李衍终于给口了,李清照和王氏,尤其是李清照,暗松了一口气!

    李清照道:“官家怎么知道妾有事相求?”

    李衍笑道:“敏敏也就算了,你李大家都这么放下身段伺候朕,若说你无事相求,谁信呐?”

    李清照脸一红,觉得自己刚刚有些做过了。

    不过——

    为了修纂那部旷世大典,李清照并不后悔做这些。

    那可是惠及万代的大善之事!

    李清照又卖力气的给李衍捶了几下腿,然后道:“听说,官家准备修纂一部旷世大典?”

    李衍顿时就明白李清照求甚么了,不过他还是不动声色的说道:“是有这么件事,不过朕还没想好让谁来修纂,你们也知道,非有大学问之人,难担此大任。”

    李清照立即毛遂自荐道:“让妾去修纂吧,妾保证给官家修纂一部最全最好的旷世大典!”

    李衍听言,沉默不语。

    李清照见状,试探着问道:“官家可是担心妾的能力不行,还是怕妾抛头露面?”

    李衍道:“都不是,以你的文学素养,定能做成此事,就是你的能力真有些不足,朕也可以安排一些当世文学大家辅佐你做成此事,只是你这身子……”

    李清照道:“官家不必担心妾的身子,妾保证量力而行,且此事也急不得,妾会将它当成一件终身事业来做。”

    听李清照这么说,李衍就放心了,道:“既然你愿意做此事,那就由你去做好了。”

    见李衍答应了,李清照大喜,道:“谢谢官家恩典!”

    李衍道:“你不用谢朕,倘若你真能修纂好这部旷世大典,是朕和天下人包括后世子孙该感谢你。”

    李清照明白李衍的意思。

    迟疑了一下,李清照咬咬牙,然后直言不讳的问道:“不知官家准备动用多少人来修纂好这部旷世大典?”

    在说到“旷世大典”这四个字的时候,李清照故意加了重音,提醒李衍“这不是修纂一般的书籍,人少了指定不行。”

    李衍听言,伸出手捏了捏李清照的脸蛋,同时道:“朕是那种小家子气的人吗?还跟朕使这种小伎俩。”

    从来没有人捏过李清照的脸蛋,包括赵明诚——首先,赵明诚自诩君子,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不会做这样的事。其次,赵明诚在李清照前面,一向自惭形秽,哪敢做这样的事?

    因此,这让李清照的心神不禁一荡,随即像是在李衍撒娇一般,道:“那官家到底准备给妾多少人嘛?”

    李衍抓起李清照的手轻轻一拽,李清照就顺势坐到了李衍的怀中,然后李衍对怀中的李清照说道:“不限制你人数,不限制你资金,你缺多少人,就自己招多少人,你缺多少资金,朕就让户部给你拨多少资金,你看这样行不行?”

    李清照喜道:“真的?”

    李衍脸一板道:“君无戏言。”

    得了李衍的确认,李清照“啪”的亲了李衍一口,道:“妾一定给官家、给世人、给后世子孙修纂一部囊括一切的旷世大典!”

    李衍道:“好!你若是真能修纂出这样一部大典,朕死后就带一部进棺材!”

    王氏在一旁赶紧道:“呸!呸!呸!官家可不能说这样的话,您春秋鼎盛,且能长命万岁,怎么会死呐!”

    李衍“哈哈”一笑,道:“人孰能不死,朕又怎能例外,且死又有甚么可怕,关键是能不能活得精彩……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了,你若是真能修纂一部囊括一切的旷世大典,朕必让人刻在铁板上带进棺材中。”

    这一席话,就让所有人看出了李衍的豁达,进而让同围的人无不钦佩李衍!

    李衍有些惋惜的又道:“只可惜,朕得另找一个史官了!”

    李清照听言,道:“官家若是能答应妾一件事,史官妾也可以兼了。”

    李衍不置可否道:“你能忙得过来吗?”

    李清照道:“妾从小就过目不忘,自认可以兼顾此二事,只是妾有一个顾虑。”

    李衍问:“甚么顾虑?”

    李清照也不隐瞒,直说道:“官家能做到,不阅读妾所记录之内容,让妾君举必书吗?”

    一直以来,帝王和史官都是,一个要“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而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

    因此,史官们屡遭厄难。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史官们不能以实记之。

    这才是史官们最痛心的。

    李清照不想她与李衍也这么较量,更不想违心虚构历史,所以才想要李衍一个保证。

    李衍笑道:“你看朕是那种不敢正视自己是非功过之帝王吗?”

    李清照神情一正,道:“唐太宗李世民,亦是千古一帝,不也逼看史官之记载,不也篡改历史嘛?”

    李衍听罢,沉默了一会,然后指天明誓道:“朕发誓,绝不看史官所记载,若违此誓,就教我……”

    王氏眼疾手快,一把捂住了李衍的嘴,然后对李清照说道:“官家既已发誓,自然不会反悔,姐姐放心当这史官便是。”

    对于王氏的反应和作法,李衍暗自点了点头。

    不是李衍发不起誓,而是李清照受不起李衍的誓言。

    一旦刚刚李衍的誓言真的发了,明日谏官必定要弹劾李清照。

    要知道,君事无小事,更何况是誓言大事?

    生长在官宦之家的李清照怎么可能想不通这个道理?

    所以,李清照赶紧请罪道:“妾错了,请官家责罚。”

    李衍道:“不必如此,就算刚刚的誓朕发了,也不会连累你的,不过,既然没发成,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朕保证不会看你所记载,哪怕你告诉朕记了朕荒淫无道,朕也绝不会翻看你所记载,朕这一生的是非功过就由得后人去评说吧。”

    李清照既是说实话也是在试探李衍的态度,道:“官家放心,妾为史官,官家指定跑不了‘荒淫无度’的评价。”

    李衍听言,先是一怔,然后“哈哈”一笑,道:“荒淫无度就荒淫无度吧,朕不是圣人,怎能不留点话柄让后人去批判?”

    言毕,李衍就搂着陈丽卿、扈三娘、琼英、耶律答里孛以及李衍亲自挑出来的二十几个女侍卫去卧室,他要将荒淫无度进行到底……

    ……

第七百四十四章 力挺到底(求订阅!)() 
李衍让李清照担任史官和修纂一部旷世大典的事很快就传了出去,然后文人大哗,紧接着就有当世大儒抨击李衍这一不当的作法!

    史官也就罢了。

    那些文人原来担心李清照身为李衍的妃嫔,不能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后来,传出来了,李清照逼李衍立誓不翻看李清照所记载,文人对李清照担任史官的态度才变为默认。

    你道文人为何会如此?

    实是,唐之后,应李世民逼看起居录,而导致后世帝王全都查看史书,而到了宋朝,史官写完还要给皇帝检阅方可编纂。

    这种情况下所记载的历史,不失真才怪,数十代史官坚持了一两千年的优良传统已经荡然无存。

    如今,好不容易出了李衍这位自信豁达的帝王和李清照这个坚持史官优良传统的史官,有望将中国人已经遗失了的优良传统找回来,试问,那些文人哪还能去阻止?

    这里顺便说一句,李衍之所以敢让李清照如实记录自己的一生,那是因为,李衍对自己的这一生,嗯……准确一点来说是对自己的第二生,很满意,不怕别人说,甚至是想让人去评说,再者说,是非功过也不是你控制住史官的笔杆子就能控制住的,像李世民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霸占自己的嫂子和弟媳,再像赵匡胤抢自己情同手足的兄长柴荣的天下,不全都如实的记在了史册上嘛,所以,莫不如大方一点,由得史官去记,由得后人去评说,这也能给自己一些警示,毕竟人都有懈怠的时候。

    在李清照担任史官一事上,文人能让步,可在修纂旷世大典上,文人可就丝毫不能让了。

    汇总天下之书修纂一部旷世大典,那可是所有文人都拒绝不了的巨大诱惑。

    先不提这必将名留史册,只说在这个过程当中能看到无数珍贵的孤本和手稿,就是很多文人所趋之若鹜的。

    可偏偏,李衍将这么一个天下文人都想担任的职务交给了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妇德有亏的女人!

    世人都同情弱者,因此,不管李衍怎么给李清照掩饰,都掩饰不了李清照不守妇道委身别的男人的事实。

    在这个时代,对于女人而言,这可是一个致命伤——足以将女人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致命伤。

    要不是,李清照委身的人是李衍,是功高盖世、霸道无比的帝王,可能世人已经开始声讨李清照了,甚至是逼死李清照。

    如今,看在李衍的面子上,嗯……确准一点说应该是看在李衍手上屠刀的面子上,文人暂时放李清照一马。

    可你李清照也不能太心里没数了吧,竟然还想染指史上第一旷世大典?

    这让那些眼睛都快嫉妒红了的文人怎么能还能再忍?

    所以,反对李清照主持修纂大典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并且越演越烈,大有李衍不换人他们就不善罢甘休之势。

    再说回李衍。

    起初,李衍之所以动了修纂一部囊括一切大典的念头,是因为刘锜和韩世忠打败南下的金人之后给李衍送回来了推积如山的书籍,李衍去看时发现,其中有些书籍他在前世闻所未闻,也就是说,这些书籍可能全都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当时李衍粗略的翻看了一些书籍,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是后世之人闻所未闻的,有些理论甚至领先西方上千年,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科学著作,甚至让李衍这个后世之人都不禁侧目,这让李衍在感叹中国人伟大的同时,也为它们遗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而感到遗憾,进而动了“不如将它们汇总,然后带进坟墓当中,留给后世子孙”的念头。

    这个念头一生,李衍很快就想起《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这两部汇总了天下书籍的巨作,进而生出了遗憾和鄙夷。

    前者。

    据说——

    当时,朱棣下令把民间所有藏书的孤本都搜集起来,五花八门,除了低俗的不要,其他种种有一本是一本,统统用来修所谓的新书。

    而说是修,其实就是抄袭,对于收集过来的信息不作任何筛选,全部照抄上去,而且当时全部用的都是手工抄写的方式,而人工抄写的过程中指定难免错误。

    关键是,为了保证《永乐大典》的唯一性,朱棣还下令毁掉了所有书籍的原版本,这其中很多孤本就那失传了,后人再也见不到了。

    而且,《永乐大典》编撰出来了之后,朱棣还不让天下读书人看——《永乐大典》只编撰出来了一本,而这一本还被朱棣藏在了深宫之中,作为朱棣文治武功的一种象征。

    很多人都说,《永乐大典》就是朱棣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民间的学子,甚至朝堂的朝臣,是根本见不到这本书的,很多文化自从这本书出现之后就彻底失传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后来朱棣去世,《永乐大典》就被当成了朱棣的陪葬品进入了陵寝之中,他的继任者根本没人愿意去把这本书留下来当做后人的学术参考之类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棣之所以修纂《永乐大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