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悠悠地问道:“爱卿难道就不怕他出卖国家利益?”
秦桧听言,并不畏惧,而是一拜在地,道:“官家恕臣无罪,臣才敢说。”
赵构道:“说吧,朕恕你无罪。”
秦桧这才站起身,道:“现在,形势不在我大宋,议和也是我大宋提出来的,所以,此次议和,若想成,唯有……乞降。”
‘乞降’这两个字,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那么的刺耳,是那么的侮辱!
可赵构又知道,秦桧所说的正是大宋目前的窘境——如果不乞降,大中又怎么可能放过他们大宋?
沉默了好一会,赵构才道:“议和也好,乞降也罢,此事皆由爱卿去把握,不过,联有几个条件,希望爱卿能为朕达成。”
秦桧心中一凛,知道,赵构这是要面授他议和的底线了,而这底线,显然是不容易达到的。
秦桧拜道:“臣洗耳恭听。”
赵构道:“一、最多只可以大江为界,川陕不能割。”
这是必然的。
再割,南宋可就没有多少疆土了。
而且,陕西有大宋最精锐、最能打的西军,那是南宋的全部希望。
另外,南宋的海上贸易已经被李衍切断了,赵构和南宋朝廷只能指望富饶的蜀中为南宋提供经济支持。
可以说,川陕失,则南宋必失——从战略上,也是这种情况,川陕若失,南宋依仗为天险的长江,可就形同虚设了,中军可以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一举攻入江南。
所以,这真是赵构和南宋所能接受的底线。
秦桧听言,道:“臣记下了,必定必土不让!”
赵构又道:“称藩纳贡皆可,但朕绝不认李衍那个恶贼为父!”
这并不是赵构想多了,而是因为李衍收了赵构之母韦贤妃为妃嫔之后,很多人都管赵构叫“儿皇帝”,有人甚至管赵构叫“李构”,这让赵构感到无比屈辱。
说实话,这也就是赵构,若是换成别人,是绝忍不下这口无尽恶气的!
秦桧知道,赵构的心结在哪,也理解赵构,所以,毫不含糊的答应道:“臣就是万死,也绝不让官家受辱!”
迟疑了好一会,赵构才道:“让李衍那个恶贼放回我赵氏之女……最不济,也要放回朕的母亲,妃嫔,以及女儿,让我们团圆。”
……
秦桧离开皇宫后,一眼就看见在宫门前徘徊的赵明诚。
与此同时,赵明诚也看到了秦桧,随即赶紧上前,道:“会之,如何,官家可还要夺我官职?”
秦桧有些恨铁不成钢道:“你怎能顺城而下,还被人捉住把柄?”
赵明诚老脸一红,吞吞吐吐道:“我……我……那时我以为……”
秦桧打断赵明诚道:“算了,算了,我也不想听你解释了……你那知府,暂时就不用再想了,我又给你争取了一个差使,这个差使,你若是干好了,我保你能官复原职,就是再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
赵明诚一喜,道:“是何差使?”
秦桧道:“议和大使。”
“甚么?”
赵明诚急道:“会之,你怎么能害我啊!”
自古以来,去议和的,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哪怕你谈得再好,为自己国家据理力争,过后也会被清算的。
所以,议和绝对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
远得不说,就说当初去跟金人谈议和的那些宋官,后来,他们无一例外,全都被北宋那些主战派给清算了,最后几乎全都没有好下场。
所以,赵明诚才说秦桧害他。
秦桧听言,脸一下子就沉了下去,道:“既然德甫兄是这么认为的,那秦桧现在就进去为德甫兄辞了这个差使。”
言毕,秦桧就往回走。
赵明诚见状,赶紧一把扯住秦桧的袖子,道:“会之,为兄不是这个意思,为兄知你必是好意,只是议和一事,向来都是吃力不讨好……”
秦桧其实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
见赵明诚把话又拉回去了,秦桧道:“德甫兄,不是我说你,你现在还有挑差使的资格吗?你可知,官家本想将你革职发配湖州,若不是我不顾脸面保你,你的政治前途可就全完了!”
听了秦桧此言,仕途心一向很重的赵明诚,一下子就怂了,在心中自我劝解道:“议和亦是为国为民,如何不能为之?”
见赵明诚的态度松懈了,秦桧语气一缓,道:“德甫兄,若论学问,我自是不如你的,但若论为官,你可能要照我差上一些。”
赵明诚拱手道:“会之此言差异,不论学问,还是为官,为兄都不如贤弟,不说旁的,贤弟那手好字,就天下少有人能及,反正为兄是差得远了。”
秦桧听言,也有些自得,不过,他并没有继续这一话题,而是道:“这时候咱们就不要相互吹捧了,我就是想跟你说,为官,要懂得看风向。”
赵明诚有些不解道:“风向?”
秦桧很肯定的说道:“不错,风向,我来问你,德甫兄,你可知,现在大宋是甚么风向?”
赵明诚想了想,然后轻轻摇了摇头。
秦桧见此,道:“你啊,连大宋现在是甚么风向都看不出来,怎么能当好官?我来告诉你吧,现在大宋的风向就是议和,不是你我要议和,而是大宋要议和,官家要议和,不议和,大宋将亡矣,所以,咱们主张议和的,不仅是在救国,也是在跟紧官家的脚步,这样为官,怎能不节节高升?”
赵明诚似有所悟,不过,他嘴上却道:“形势真有如此之坏?”
秦桧道:“你说呐?现在,咱们大宋是内忧外患,若非如此,以我与李衍那恶贼的滔天之仇,怎会主张议和?”
赵明诚道:“会之真乃大宋第一忠臣是也,赵明诚不才,愿意听从会之差遣!”——显然,赵明诚已经想明白了,或者说,赵明诚到底还是不愿意自己政治生命就此终结,所以,准备再放手一搏。
见赵明诚同意去议和了,秦桧也很高兴——秦桧一党毕竟才刚刚开张,因此,现在,秦桧手下能用的人,也真是不多,而去议和,又至关重要,一般人也真是不行,所以,赵明诚答应了,也让秦桧暗松了一口气。
这时,秦桧才推心置腹道:“德甫兄,你这次去大中议和,正好可以把大姐接回来团聚,免得像我与我家娘子一样,劳燕分飞。”
正在yy自己东山再起那一刻的赵明诚,听了秦桧此言,神情当即就是一僵!
……
第七百二十五章 千人宴(求订阅!)()
…
与秦桧所想的不一样,赵明诚其实并不想将李清照接回来,甚至是很怕将李清照接回来。
一直以来,赵明诚在李清照的面前都抬不起头来,严重夫纲不振。
这也给赵明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
两人刚成婚不久,赵明诚出外未归,李清照深闺寂寞,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于是作下一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告知赵明诚她自己当时的心情。
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
与此同时,赵明诚又想胜之。
赵明诚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与词五十首。
赵明诚将他这五十首词夹杂李清照的词,拿去给友人陆德夫评鉴。
陆德夫品味过后,说道:“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罢,神情一下子就夸了下去。
你道为何?
原来这“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所作。
这件事对赵明诚的触动很大!
一方面,赵明诚更加佩服李清照了。
另一方面,赵明诚在李清照面前更抬不起头了。
甚至,赵明诚觉得,他之所以不能生育,也跟李清照有关因为他在李清照前面连大头都抬不起来,就更别提小头了。
所以,赵明诚开始躲李清照经常外出不回家,不带李清照去上任,不带李清照南下,等等……
退一步说,这要是在从前,也就罢了,大不了,赵明诚还像以前一样将李清照当成菩萨、当成佛供着。
可现在不行。
赵明诚太了解李清照了,深知,如果被李清照知道他弃城而逃一事,李清照非得写诗骂他不可。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赵明诚可就得遗臭万年了。
而且,赵明诚挺享受他现在过的生活,在他的一众侍妾钦佩的目光下,他每日读读书,饮饮酒,当当官,逍遥又快活。
所以,赵明诚不想也不敢再将李清照接回来。
话又说回来,赵明诚其实也懊恼,如果不发生他弃城而逃一事,他就可以继续之前的快乐生活,他多年努力营造的君子形象也不会毁于一旦,现在也不用北上去干那吃力不讨好的议和!
离开金陵的那一刻,回望金陵,赵明诚感慨万千,想要作诗一首,以抒其此刻懊恼的心情。
可搜肠刮肚了许久,赵明诚也没能憋出一个字来,最后只能故作豪迈的对随行人员道:“咱们走!”
……
汴梁皇城,后宫之中。
此刻,李衍正带着自己的全部妃嫔(李衍已经临幸过的和已经被李衍确明纳为自己妃嫔的女人)大搞千人宴庆祝。
此宴,李衍亲自参与指挥和设计,大有后世年度盛会之味请原谅李衍,上一世,李衍参加过的最大一次盛宴,就是公司所举行的年会,所以,李衍也只能办到这种程度。
不过,虽说与后世的一些盛典相比,李衍搞得千人宴,有点low,可在现在,还还是唬住了很多人。
从未有过的体验,让几乎所有参与之人都感到新奇不已、开心不已!
以至于,整个后宫都是喜气洋洋的,不论是妃嫔,还是宫女,大多都是嬉笑妍妍。
李衍今日之所以这么有兴致,大搞千人宴,是因为大中目前的形势太喜人了,以至于李衍都忍不住要庆祝一番。
就在昨日,刘锜和韩世忠传回来捷报,在汉儿的策应之下,他们终于收复太原,并顺势北上,准备一举收复河东,然后杀入云地。
如果说,这个消息还不能让李衍如此的话,那岳飞传回来的捷报,可就让李衍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住自己的心喜了!
就在刘锜和韩世忠传回来捷报的同时,岳飞也传回来了捷报他们右路军已经成功收复了平州。
这里所说的平州,指得可不仅仅是平州,而是平滦营三州。
这事还得从吴玠说起。
当初,吴玠准备凭一己之力收复燕云、平州。
只可惜,吴玠出师不利,碰到了金国第一名将完颜斜也,结果被完颜斜也拦了下来,后来更是被完颜斜也打回了辽东。
不过,这并不是说,吴玠甚么贡献都没有。
首先,吴玠成功拖住了燕地、平州金军的主力,而且还逼得完颜斜也从燕地和平州调出了不少兵力。
其次,当初吴玠除了亲率大军从陆路攻打锦州以外,还派大将李宝从水路攻打营州。
吴玠攻打锦州一事,不用再说了,因为完颜斜也的阻挡,没能成功。
可李宝从水路偷袭营州,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因为当时的营州比较空虚,而李宝攻的又比较突然打了营州守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被李宝一举攻下了营州,然后死守营州。
后来,岳飞率大军北上,收复了易州和涿州之后,打通了与营州的联系。
岳飞与手下众将和众参谋商量了一番之后,决定先不攻打燕京,而是先取滦州和平州。
岳飞他们之所以做了这个决定,那是因为打通了平州道之后,辽东和燕地就能勉强连到一起了,关键是届时就可以从水路给右路军补给,不用再从那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的陆路给右路军补给,这样,右路军就可以放心收复燕云了,而且右路军的战略纵深可以大大的拓宽。
基于这些,夺下易州和涿州之后,右路军以营州为踏板,全力攻打平州和滦州。
也是右路军的幸运,那时金军的援军还没有到达燕地,加上岳飞派出了王德和李彦仙这两员悍将分别攻打平州和滦州,结果,被右路军一战而下,攻下了平州和滦州。
而与此同时,王贵和吴革跟李宝走水路奇袭榆关。
那一战,王贵和吴革连攻了三天三夜打进去了大半人马,才将这天下第一关拿下。
吴玠得知了此事之后,果断再次出击,亲率大军击穿了完颜斜也留下来阻挡他们东北军(随着大中的地盘变化,原来的梁山西军已经变成了现如今的大中东北军)出辽东的防线,然后一举夺下了锦州。
换而言之,李衍在北边的地盘,终于能勉强连上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
试问,这种情况下,李衍怎能不高兴,怎能不庆祝?
……
……
考下驾照五年,一次车都没碰过,想想,自己还真low,也真是无能。
算了,不说我自己了,看书是为了开心的,不是为了听我传播负能量的。
那啥……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朋友,知道我有驾照,但没有机会开车,他的车被扣了好几十分,自己的驾照不够扣的,于是让我去帮他扣十一分。
这事办了整整一天,完了,他又请我吃了顿饭。
结果,回来的太晚了,没能写出两章,只写出了这一章。
所以,今天就只有这一章了。
请大家见谅!
第七百二十六章 雷声大雨点小(求订阅!)()
…
千人宴上,李衍玩嗨了,喝多了。
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今天李衍是真高兴。
其实这也难怪。
虽然中军能打,但北上收复燕云毕竟是两国交战的大事,关乎两个国家的命运,关乎两个民族甚至是数个民族的命运,更关键的是,关系到李衍能不能当稳这个皇帝、当好这个皇帝。
总之,北上收复燕云这件事极为重要。
现如今,中军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离收复燕云大大的近了一步,试问,李衍哪能不高兴,哪能不多喝几杯?
喝到最后,真是喝多了的李衍,嚷嚷道:“今天朕要千人大被同眠,你们谁都不许走!”
对此,刘慧娘是既好气,又好笑,心道:“一千人,不说荒唐,也根本不现实啊!”
可李衍是皇帝,说话向来是说一不二,对了,别人得遵从,错了,别人也得遵从,哪怕说得是酒话,也没有人敢劝,包括刘慧娘。
最后,刘慧娘大胆做主,道:“愿意跟官家去的,就去吧,不愿意跟官家去的,就回吧……你们放心,不管你们做甚么选择,都不用担心,此事,本宫会一肩承担的。”
言毕,刘慧娘就不理会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选择的一众妃嫔率先离开了——聪明的刘慧娘,愿意担这个责任,但绝对不愿意真的跟李衍唱对台戏,哪怕李衍现在意识不清,更不会干逼着一众妃嫔在她与李衍之间站队的傻事。
跟刘慧娘一同离开的,还有废宋郑太后。
从名义上来说,郑太后也是李衍的妃嫔之一,甚至,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李衍还给郑太后封了一个‘贵仪’的头衔,所以,郑太后也被叫来参加这次千人宴了。
出了大庆殿之后,刘慧娘扭头对郑太后道:“让您看笑话了,官家平时不是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