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百一十五章 汴梁城破(下)(求订阅!)()
…
这天早晨,风雪漫天遍地,眼前一片白白茫茫。
完颜宗翰望着耸立在不远处的汴梁城,很高兴地对手下文武说“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新兵!”
不久,金军就趁着大雪向宣化门展开进攻。
此时,护龙河已被金军填平,护龙河两边的树木也被金军伐倒。
换而言之,现在只剩攻城了。
金军很快就将两百余尊大砲安置在城下,然后一齐开砲。
这些炮,其实主要是投石车。
不过,金军的投石车是改装和特制过的,有的甚至是可以抛起一百斤重石块的七稍砲,还有一些是可以将数块石头并发的撒星砲,另外还有千余强弓劲床弩一齐发射助攻。
一时之间,矢石如雨漫天飞舞,全都撒向城楼,其猛烈程度可谓空前。
有三百五十多名宋军官兵来不及躲避,仅一轮攻击便死于砲石和箭矢。
得知这些情况之后,赵桓当即诏令自己的随身卫兵,全都登城增援。
何栗与孙傅也很快从其他城门调来不少增援队伍。
这次,金军很有势在必得之势。
于是,有人向何栗建议,派奇兵郭京与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出战,解决掉金军,还大宋一个安宁。
郭京与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一直屯驻于天靖寺。
此前,何栗也曾多次派人让郭京出师。
可郭京再三推辞,说“非至危急,吾师不出。”
昨日,有人对郭京说“贼兵攻围甚急。”
郭京笑说“择日出师,便可致太平,直抵阴山而止。”
郭京还对那人吹嘘说,他组建的这支神兵,只是去斩首而已,不必战也。
郭京此前还曾向赵桓请求备好槛车数十乘,好用这些槛车来装载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等金人高级俘虏。
对于郭京的诞妄与虚狂,此时的宋人,大都信从,不以为怪。
当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为之寒心,知其必误国也。
这次,金军攻势极猛,何栗于是强令郭京出师。
在何栗强令之下,郭京终于登上宣化门的城墙。
郭京首先在城墙上树起一面面旗帜,并在每面旗帜上画上天王像,说“天王旗每壁三面,按五方指示。”
站在郭京身旁的众神兵都说“这旗帜可令虏落胆矣。”
在场的宋军将士们听了神兵们此言,皆对这些六甲神兵感到神秘莫测。
见时候差不多了,王宗濋下令打开宣化城门,让神兵出战。
只见这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排成七个方阵,雄赳赳气昂昂奋然出城。
闻听大宋的希望六甲神兵终于要出战了,汴梁城中的市民,都蜂拥至宣化门附近,在寒风中延颈企踵,等候捷报。
黑压压的观战人群,一眼望不到边,大约有几十万人。
还有人悄悄跟着神兵出城看热闹——这部人竟有数万之多。
郭京在城墙上见六甲神兵已出城,便请何栗传令城上除了留下守城使臣军兵以外,其余人员一律下城。
郭京给出的理由是,他要在城上施展六甲神法,这神法可使人隐形,不能让金人有所察觉。
何栗于是派人传达命令,令城上其他人员全都到城下去。
此时城上聚集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想亲眼目睹一下神兵是怎样狂杀金人的。
可惜,他们都被赶下了城墙。
见宋军出战,金军很快迎战。
此次迎战的主力是完颜娄室的部队。
完颜娄室兵分四路,鼓噪而进。
另一方面,六甲神兵前军已经越过护龙河,直奔金营而去。
完颜娄室之子完颜活女亲临前线指挥。
完颜活女见宋军步兵竟敢排着方阵大踏步前进,觉得很可笑。
完颜活女哪里知道,这是一支满载着大宋君臣和大宋百姓全都希望的六甲神兵大军。
完颜活女当即派出二百余名骑兵,突袭神兵前军。
说是迟,那是快,神兵们很快就明白自己也是血肉之躯,根本就不是神兵。
六甲神兵的前军很快就被骑兵冲断,然后变为前后两截。
前面的神兵被金军骑兵用马刀一扫而尽,如同割草一样。
后面的神兵纷纷后退,尽堕护龙河,尸骸堆积如山,竟然将河上的吊桥都压住,吊不起来。
很短的时间内,六甲神兵前军便被金人骑兵蹂践殆尽。
神兵们哀号之声,令人不忍闻听。
郭京见此,对身旁的张叔夜说“没想到金人竟如此猖狂,我将下城亲自作法,定让金人片甲不留!”
说罢,郭京匆匆出城。
可郭京既没有作法,也没有作战,而是率领残余神兵往南逃遁而去。
(后来,郭京逃到襄阳,仍然有千余名神兵跟随着他。据说,他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赵家宗室,想立那人为帝,但被襄阳守将张思正、钱盖、王襄所制止。恰巧那时,正好有人从东京逃难而来,向张思正描述了郭京与六甲神兵之事。张思正很愤怒,下令逮捕郭京,不久又将郭京杀掉。)
当郭京率领六甲神兵往南逃窜时,金军并没有去追赶,而是直奔宣化门急冲而来。
站在城门内的百姓,见此情形都很慌乱,他们急呼守军赶紧关门堵住,城门于是急闭。
百姓们闻听城外军声已乱,于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郭京已败走金兵即将入城。
有人说,郭京本是一个金人细作。
有人说,是郭京放金兵入城来的。
还有人说,郭京跑了不碍事,官军肯定能守住汴梁城。
……
被堵在城门外的金军,见城上楼橹都已颓毁,于是转攻城墙。
城上楼橹是昨日被金兵放火烧毁的,昨天夜里姚友仲曾命人紧急修复,但又被金军大砲摧毁。
何栗、孙傅、王宗濋等人以为,六甲神兵既已出战,威力无边,金军不可能有机会再来攻城,所以,对城防部署有些松懈大意,以至于城上甚至连撞竿都未准备。
这么说吧,何栗等人根本就没想过,郭京与他的六甲神兵会如此不堪一击,然后遁逃而去,他们全都以为,郭京和六甲神兵一出,十几万金贼的脑袋立即全部被割掉,然后大宋之危立解,再然后收复失地。
正当何栗、孙傅、张叔夜、王宗濋等人,对郭京极为愤慨之时,城下金军已将云梯架好,身穿铁衣的金兵沿梯而上,奋力攀登。
城上宋军将士发现金兵已登城,皆大惊失色。
何栗、孙傅、张叔夜、王宗濋等人急令将士上前应战,将金兵赶下城去。
这时,战棚内,其实有不少御前卫士与守城官兵。
可是,在宋军与金兵登城处之间,隔着一个宽达一二丈的空阔平台,此时金军的砲矢又如大雨而下。
这些宋军将士竟无一人肯上前死战。
王宗濋赶紧令城下负责策应的麟府兵上城交战。
可麟府兵,却因为王宗濋没能兑现之前所承诺之赏,根本就不听王宗濋的命令。
另一方面,完颜宗翰得知已有士兵登城,当即下令,鸣鼓振旅,全面进攻。
于是,在响彻震天的战鼓声中,金兵们搬来数架云梯,纷纷沿梯登城而上,络绎不绝。
见金军攻势如此锐不可挡,城上宋军更是丢魂落胆,不敢近前。
何栗、孙傅、王宗濋等,见情况危急,皆相继下城而去。
张叔夜大呼上了郭京的当,仓促间,急忙上阵应战,却被金兵箭矢射伤,他的两个儿子急忙上前将他背下城去。
很快,金兵登城者接踵而来,而城上宋军将士尽散。
当然,也不是说,宋军这边就一个敢上城墙防守的人都没有。
负责守卫南壁城门的侍卫马军司郭仲荀,在关闭宣化门后,领兵欲登上城墙与金兵作战。
可城上金兵箭下如雨,使得郭仲荀最终无法登城,于是退入内城。
由于汴梁城太大,各防区斥堠互不熟悉,信息无法及时沟通,因此,混乱之际谣言四起,而又无法禁绝。
南薰门守军欲下城逃跑,就谎称“范统制献了戴楼门。”
而曹门守军欲下城逃跑,就谎称“卢太尉献了封邱门。”
广大市民与兵卒听说之后,皆跟着乱传。
结果,所有人的心里都崩溃了,数万大军、大几十万民众,竟然被几百金兵夺下了城墙。
很快,宋军的将士们皆弃甲倒戈,狼籍于道路;市民们则四处奔跑,像没头苍蝇一般。
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汴梁城陷入一片极度混乱之中,好似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
。
第六百一十六章 逐鹿中原(求订阅!)()
…
金军在攻占了宣化门后,继续沿城墙向东进攻通津门(即汴梁城的东水门)。
沿途楼橹,皆被金兵纵火焚烧。
火光亘天,照得满城彤红。
此时,大雪仍在飘洒。
这场大雪已有二十多天未止——事后,很多人都说,是这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雪葬送了北宋王朝。
风势回旋,发出阵阵怒号,如同雷霆之声。
见大火借狂风之势迅速蔓延而来,守卫东水门的宋军将士,哪还有心作战,皆弃城逃命而去。
唯有一人不肯逃走,这个人就是内侍黄经臣。
黄经臣以保德军承宣使的身份,受赵桓指派督视东壁。
现在东壁城墙失守,将士奔溃,黄经臣遥望城中巍峨宫阙,忍不住号啕大哭。
黄经臣知道自己无力挽救大宋的江山社稷,于是纵身投火而死。
黄经臣是活跃于宋徽宗时代的一个老宦官,曾与童贯关系很密切。
宋徽宗时代的宦官,沐浴皇恩可谓至深。
可是,在这次国难中能以死报国者,仅此一人。
守城宋军中,有两名统制官不肯弃城而逃,奋勇杀敌,拼死搏战,最后为国捐躯,牺牲于城墙之上,他们一个叫何庆彦,一个叫陈克礼。
守卫京城四壁的官员将领很多,能在最关键时刻以死报国者,仅此二人。
金军占领东水门后,立即派出一部分金兵进驻城门内的醴泉观。
金军虽然只有数百人,可宋军望之奔溃,没有一人敢上前与之交战。
宋军不敢杀敌,杀起自己人却毫不含糊。
兵溃之后,短时间内便有一百多名内侍与将吏被宋军乱兵所杀。
最令人感到沉痛的是,姚友仲也被宋军乱兵所害。
姚友仲出身于将门,三世忠孝,声满华夏。
自守御汴梁城以来,姚友仲夙夜勤劳,食息不暇。
在诸将中,姚友仲应该是最无负于宋朝廷的,立下的功绩也最大。
可惜!
这样一位抗敌英雄,没能死于敌人的刀枪之下,却被自己的同胞活活打死!
这是谁之罪?
金使刘晏本是奉完颜宗望之命来议和的,也被乱军活活打死。
这样的强盗死有余辜,因此,换一个角度来看,乱军也不是一点好事都没干。
总之,不管好人坏人,不管宋人金人,在这个城破之日,皆被这股谁都无法掌控的暴风卷入其中。
完颜宗望评论说:“此时南宋已无号令,不可罪渠。”
完颜宗翰评论说:“国破人乱,自然之理。”
金兵在攻占东水门之后,曾有人擅自下城纵火,并将城下旁边的居民屠杀殆尽。
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闻讯后传令:下城杀人者,灭族!
金兵于是不敢下城,皆在城上巩固阵地,以防城内宋军反攻。
得知宣化门与东水门皆先后失守,赵桓放声大哭,说:“悔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种师道曾向赵桓提过多次建议,其中至少有三条很重要——一是春初金军北撤时,建议趁其半渡黄河之际进行夹击,狠狠打击金人气焰,让他们对大宋产生惧怕,不然异日必为患也。二是金军北撤后,建议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中优势兵力,沿着沧、卫、孟、滑一线进行设防,以防金人再次南下。三是太原失守后,建议宋钦宗撤离东京,去往陕西长安,以避敌锋芒。
令人遗憾的是,这三条建议赵桓一条也没有采纳。
现在,赵桓后悔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后悔没听种师道的哪条建议?
这天晚上。
何栗与孙傅对城破深为自责,他们一同入宫,向赵桓叩头请死。
赵桓长叹一声,朝他们挥了挥手,表示不必如此。
何栗准备率领残兵和百姓与金人巷战,孙傅同意。
张叔夜和刘延庆随后入宫,劝赵桓赶紧出城避险。
可直到这时,赵桓还是犹豫不决。
刘延庆见状说:“情况紧急,臣先领兵冲出去,为陛下夺一城门。臣在门外候驾。”
于是,刘延庆与其子刘光国率领部分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作为护驾先锋,斩关夺取万胜门。
经过一番奋战,万胜门大开,数万溃兵与百姓潮水般涌出。
刘延庆父子在城门外等候赵桓很久。
可赵桓始终没有出现,刘延庆父子于是只能领兵往外杀。
后来,刘延庆被金兵追上杀死,刘光国在走投无路之下,杀死王黼的爱妾张氏,自缢而亡。
刘延庆在这场保卫汴梁城一战当中,立功不小,而且从始至终都很清醒。
如果没有郭京横插这一杠子,刘延庆很可能洗涮之前的耻辱。
要知道,目前汴梁城内,比刘延庆更懂军的,已经没谁了,双方如果继续打下去,表现突出的刘延庆,必定会受到赵桓重用。
刘延庆如果能率领宋军抵挡住金军的攻击,保住汴梁城,那他就能挽救自己的名声。
再有,赵桓如果肯跟刘延庆一块逃出汴梁城,刘延庆也有机会护驾、有机会辅佐赵桓抵抗金人入侵,进而洗涮之前的耻辱。
可惜……这些都只是如果!
刘延庆与张叔夜劝赵桓赶紧出城逃跑,何栗与孙傅则劝赵桓下决心在内城与金人巷战,可赵桓自己却觉得,这两个选择都很冒险,最好还是与金人和谈,这样也许才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保住他的小命,因此,赵桓最终没去与刘延庆父子汇合。
此时,宫中上四军卫士犹有兵力一万多,军马亦有数千匹,另外还有专为护驾而准备的两千精锐人马。
这些将士,大多数都很希望夺门而出,突围而去。
如果赵桓能将这些力量有效的组织起来,汇合刘延庆父子手上的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是很有希望突围成功的。
然而,赵桓根本不是这样的人物,赵桓所信任的大臣中也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物。
只有卓越的人物,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改写历史。
李衍是在一日后得知,汴梁城已经被金军攻了破的。
李衍当即下令,大军开拔,逐鹿中原……
……
第六百一十七章 悄悄出兵(求订阅!)()
…
金军虽然占领了汴梁城的城墙和外城,但仍在加紧备战。
为甚么?
因为城内尚有数十万军民,一旦这些军民坚决抵挡,也很可怕。
所以,完颜宗翰一方面向赵桓君臣表示希望和议,另一方面又下令在城外大量砍伐林木,将圆木和板材运到城墙上,构筑各种专门针对城内的防御设施,以防城内军民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