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这个时候,南道总管张叔夜,率一万三千人马前来勤王。
经浴血奋战,张叔夜的人马好不容易杀到汴梁城下,然后进入汴梁城屯驻于玉津园。
当初,种师道主持枢密院工作时,得知太原、真定相继失陷,便预感到大事不妙,金人很可能再次南下过河,围攻汴梁城。
于是,种师道传檄令张叔夜与钱盖,各自统兵赴京护卫。
张叔夜当时汇集了京西南路、荆湖北路之兵共计十五万八千之多,打算开赴京师。
可是,种师道去世之后,唐恪与耿南仲一心想与金人议和,不想与金人进行军事对抗,便以无粮养兵和不给金人出兵借口为由,建议取消种师道已下达的命令。
赵桓觉得唐恪和耿南仲说得有得,于是下诏,令张叔夜和钱盖停止进兵,已经集结的军队,散兵分屯。
前不久,张叔夜突然接到赵桓的手札,说金兵已到京郊,令他赶紧率兵勤王。
张叔夜急忙又召集人马。
可是仓卒之间,张叔夜仅集结了一万三千人。
张叔夜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可能就赶不上勤王了。
于是,张叔夜让长子张伯奋率领前军,次子张仲熊率领后军,他自己亲率中军,立即向东京进发。
张叔夜一行到达颍昌府时,恰好遇到西道总管王襄领兵往南逃遁。
张叔夜去见王襄。
王襄问:“公欲何往耶?”
张叔夜回答说:“金人已到郊甸,主上坐席不安,欲以兵勤王。”
王襄说:“贼兵甚盛,不可往也。”
张叔夜不以为然,他劝王襄领兵与自己一同赴京。
可王襄不听。
张叔夜于是领兵从颍昌府出发,继续向东京前进。
行进到尉氏县时,张叔夜一行遇到了金军游骑。
张叔夜二话不说,便率大军与金军展开战斗,一战歼敌数百。
此时,金军的主力尚未到达京师,在郊外活动的游骑都是东路金军的先头部队。
一路之上,张叔夜率领勤王军与金人作战大大小小共有十八次之多,终于赶在金军主力到达汴梁城下之前,抵达汴梁城南门外。
受命赴陕西组织援兵的吴革,也随张叔夜一起回到城下。
吴革前些天出城之后,不断遇到金军游骑。
沿途百姓告诉吴革,西路金军正从西往东疾速而来,去往陕西的路,全都被金军控制。
吴革于是打算回京。
后来,吴革偶然得知张叔夜率领勤王兵正从颍昌府入援京师,他于是前去会合,之后随军一块勤王。
张叔夜带来的这一万多勤王兵马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而且,还与金军连续交战了十八次,皆胜。
赵桓因此登临南薰门,亲自检阅张叔夜带来的勤王军。
张叔夜手下的这支人马人数虽然不多,但绝对是一支一等一的劲旅,而且军容严整,军纪肃然。
赵桓看过之后,大喜,当天晚上便在睿思殿亲切接见张叔夜。
张叔夜建议说:“敌锋甚锐,希望陛下能像当年唐明皇之避安禄山那样,暂时去往襄阳,然后再想办法去往雍州。”
应该说,这时劝赵桓暂离东京的大臣,都是头脑清醒的,如种师道、唐恪、孙觌等。
张叔夜的头脑也很清醒,一见面就向赵桓提出这个建议。
可这时,赵桓再想离开汴梁城,已经不太现实了。
首先,汴梁城中的人就不能放赵桓离开在很多人看来,赵桓这个皇帝如果在城中,汴梁城还有点守住的希望,如果赵桓离开,那汴梁城则必破无疑。而这些人中,不少人都是手握重兵的重臣。另一方面,很多人的家眷和亲朋好友都在汴梁城中,而带家眷和亲朋好友一块逃,不太现实,毕竟他们的家眷和亲朋好友中男女老幼皆有,这兵荒马乱的,往哪逃?如此一来,他们只能想方设法不让赵桓离开汴梁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汴梁城,才能保住他们的家眷和亲朋好友。
其次,金军已经到汴梁城下了,赵桓若跑,必定会被金军的骑兵所追杀,赵桓不是天祚帝,以他那蹩脚的骑术,怎么可能跑得过擅骑的金骑?
再次,赵桓还怀有一种侥幸的心理他所侥幸的是,汴梁城还能够像上次那样岿然不动,金人打不进城;或者,耿南仲与聂昌去金军和谈成功,金人在得到黄河北岸的广袤土地之后,立即停止进军,班师回国;亦或者,不久之后,勤王大军将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与金军形成对峙。
……
……
ps:前面欠了不少打赏加更,这个月又请了几天假,算算,里里外外欠了不少更了。
全还,看样子是够呛了,书已经进入尾声,快的话,三两个月就能完结了,慢的话,也就是四五个月的事。
关键是琐事太多。
想了想,还是能还多少还多少吧。
所以,最近我如果有时间,就尽量多写一点,还一还。
早上八点就起床了,一直到现在都没动手打一个字()
昨晚睡得早,今早起得也很早。
照常打开电脑,准备开始码字。
习惯性的翻了翻书评,结果……就一个字都写不下去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这些书评其实都很中肯,能看到这里的,也都是最忠实的读者了,也都很包容了,毕竟这段时间写了不少历史方面的内容,有些平淡,不像小说,像史记。
我不怪你们批评我,还要谢谢你们,真心谢谢你们一直支持我,真心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错在哪,真心谢谢你们让我下本书不犯这些错误。
说真心话,我想按你们说的写。
可现在真掰不过来了。
我从早上八点一直坐到现在,一直在想,后面怎么写,能不能按照你们说的写?
我甚至还想过,干脆一笔就让主角率领几十万大军来到汴梁城下,把所有金军都屠杀了,然后三五句话就推倒全世界,之后完结。
可这些最终又被我推翻了。
这段大家不喜欢的剧情,我快写完了,没几章了,我不能因为这几章,就瞎弄,要不然我的脚步就乱了,我就不会写了。
说真心话,我是真掰不过来了,都到北宋的结尾了,我不可能停在这里不写这里。
我小小的剧透一下,最后这段不久之后就要跟主角对接,人和事都得对接,真不能不写。
以前两章为例,知道“郭京”的人,都知道他对北宋灭亡的重要性,这个人不可能不写,张叔夜也是一样,这是任何书都不可能跳过的,就连水浒传都得交代一下他。
这么说吧,马上东京汴梁这个烂摊子就是主角的了,他得全面接手这个烂摊子,人才,兵,防区,敌人,等等,好的,坏的,都得是主角的。
所以,这里真不能不交代。
你们要是不让我写这里,后面我也真是不知道怎么写了。
昨天有一个哥们说的非常在理,就是我写得太干了,让人感到生硬,难以下咽。
这真是我的问题。
首先,是我的节奏不对,让主角发展得太快了,实力太强了,强到根本融不进去靖康这段历史——他一进入,靖康之耻不可能发生。
其次,是我想得太少了,没想到大家那么不喜欢外国争霸——这导致主角的戏份直接变少。
再次,是我最开始的立意就错了,不该以水浒切入这部小说。
再其次,不想汉人打汉人,不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思想也有些束缚我了。
总之,问题都出在我身上。
人错了,就要认。
这点品质我还是有的。
我真认识到了我的错。
可事已至此,我再说前面的内容已经没有意义了。
后面,我真的只能按照我之前想好的写,否则这书就更不伦不类了。
抱歉!实在抱歉!
也谢谢大家提的建议,我会把大家的诚挚建议放在下本书当中。
这本……我只能“任性”了。
另外,再往后,书评我就不看了,我会凭本心写,虽然流失了不少人,但我还是会认真把这本书好好写完,按照我之前设定好的写。
这样我才不会乱。
暂时说到这里吧,我去码字了,要不晚上就该断更了。
。
第六百一十四章 汴梁城破(上)(求订阅!)()
…
张叔夜率领勤王军进入汴梁城不久,金西路军主力与东路军主力皆陆续到达汴梁城下。
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金军总共大约有十万余人马。
这其中,有不少是从河北河东强迫前来运送粮草的民夫,他们也充数于其间。
另外,金军还抓来了一些近城之民,令他们运石伐木,制造攻城器具,这些人的数量也不少。
总得来说,金军能战之兵应该不超过八万。
完颜宗望将司令部屯驻于东京东北郊区的刘家寺。
完颜宗翰将司令部屯驻于东京西南郊区的青城——这里原是宋朝皇帝举行郊祭的斋宫。
金军的主力逐渐散开,然后在汴梁城四壁分别设置若干军寨,将汴梁城四周包围起来。
金军终于兵临汴梁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赵桓不知所措,又不想甚么都不做,坐以待毙。
思来想去,赵桓下诏,三高官官改回原来名称,太宰、少宰仍叫尚书左、右仆射。
接着,赵桓任命门下侍郎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任命检校少保、镇海军节度使、充上清宝录宫使刘延庆为检校少傅。
不久,赵桓又下诏,要到京城南壁去视察城防。
到达南熏门时,赵桓见张叔夜率领的勤王军,军容整肃,很高兴,当即命取下宰相何栗笏头上的金带,赏赐给张叔夜。
张叔夜则趁机建言说“郭京狂率,指望他必败事。现在城外金人营垒尚未建全,我愿率诸将出城击之,金人必败。”
赵桓并不采纳——现在的赵桓,已经没有出战的胆量了。
很快,金军就正式开始攻城。
老实说,最开始,宋军打得很不错。
范琼私自领兵出城偷袭金军营寨,成功返回,斩获金人首级数百。
宋军随后派敢死队缒城而出,烧毁了金人砲架五座,鹅车二座。然而,尚有七座砲架未烧毁。尚未架设的砲架不可胜计。姚友仲于是又率领前军一千人作策应,下城接战,杀死杀伤金人甚众。
刘延庆当年领兵北伐收复燕京时虽然被辽军击溃,名声一落千丈,但他作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见东南城防较弱,便亲临城上,指挥御敌。刘延庆指挥作战很有一套——每天晚上,他都令人在城下堆积干草数百捆,发现金人攻城就点火报警,以此可防金人偷袭。他还接受他人建议,在东城壁上安置了一座九牛砲,此砲虽然有些磨损但还可以用,在城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击碎金军攻城之云梯。赵桓还专门下诏,封这门大砲为护国大将军。
赵桓还任命张叔夜为签书枢密院事,晋入执政大臣行列,并让张叔夜与孙傅一道,共同处置四壁城防事宜,同时,张叔夜依旧兼任南道总管,其余三道也并听其节制。
从张叔夜的职务上,不难看出,赵桓真是准备重用张叔夜。
可赵桓这个人用人非常有问题——一方面,他想放权给大臣,另一方面,他又不敢放权给大臣。
就以张叔夜为例。
多年不得志的张叔夜,突然被赵桓重用,便想大展拳脚,以抱赵桓的皇恩。
张叔夜计划出城跟金军战一场,鼓舞宋军的士气,让金军不敢小觑宋国,也让宋国不这么被动。
因此,张叔夜派人通知范琼、李实、张仙、裴渊、蒙造、王琼、折彦文、何仲刚、张撝等守城将领,让他们来日午时上城,开会议事。
可是第二天张叔夜一直等到了下午,他昨天曾派人通知的诸将,竟一人都没有来。
张叔夜纳闷不已!
大约到了午时,忽然有内侍跑来,给了张叔夜一份赵桓的手诏“闻卿檄召诸将,莫是欲出战否?如欲出战,幸先示及。”
张叔夜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这个签书枢密院事一职,其实是空有其名,根本没有实权。
张叔夜顿感无比沮丧,“在这多事之秋,我要这个虚名有何用?”
张叔夜越想越觉得不是个滋味,他于是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签书枢密职务,自己只担任南道总管,率领南道官兵守城。
然而,赵桓也不同意。
才不能尽其用。
加上,各路勤王之师至今一支都没有到——其实也不是一支都没到,胡直孺率领一万人马前来勤王,结果胡直孺所部孤军作战,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大军被击溃,胡直孺不幸被虏。
再加上,今年冬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竟然异常的寒冷——女真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非常适应这种天气。而宋人则极少遇到这种寒冷的天气,因此根本不适应,很多将士甚至冻得握不住兵器。更关键的还是,心里压力,很多宋人都认为,就连老天也是帮金军。
如此种种,以至于宋军这边士气越来越低落。
另一方面,金人极为狡诈,他们不光打,还一边打一边派使节跟宋国和谈,让宋人根本做不到横下心来跟金军决战到底。
而且,完颜宗翰很会谈,准确的说,完颜宗翰很会把握宋人的心理,尤其是把握赵桓的心理。
完颜宗翰曾要求赵桓本人出城会盟,但遭到拒绝。
完颜宗翰很快降低要求,提出让太上皇赵佶和太子赵谌出城。
这条被拒绝了之后,完颜宗翰又降低要求,让赵桓派宰执与亲王来军中做人质。
如此一来,根本不在乎宰执和亲王生死的赵桓,就拒绝不了了,然后派人去和谈,进而对和谈抱以希望,无法全力应战。
不过——
谈归谈,金人从未真正停止过攻打汴梁城。
而且,越攻越凶狠,就好像不破汴梁城势不罢休。
不可否认,金军的战斗战是很强。
可宋军当中,也有一些很有战力的军队,比如麟府兵,也就是折家军,就非常能打。
王琼所率领的一千多名麟府兵,在金军攻打汴梁城其间,屡次出战有功。
王琼也是一个忠勇之将,一直尽全力守卫汴梁城。
可惜,不久前,王琼在增援宋门时,被金军大砲击伤了脚,流血不止,然后被扶下城去。
王琼一走,这一千多麟府兵便不听别人指挥,就连都统制王宗濋都指挥不动他们。
一日,王宗濋见金军攻城甚急,于是以利诱骗麟府兵,说“如敢用长枪杀贼者,例推承节郎,赏金碗五只,有官人转三官。”
麟府兵士卒们见有重赏,于是争先效命,一战杀死金兵三千余人。
可是,战斗结束后,王宗濋所许诺的告身与金碗皆无法兑现。
麟府兵士卒们皆发怨言,甚至差点酿成哗变。
总而言之,宋军虽然一直落在下风,但只要扎扎实实的据汴梁坚城而守,此战还是有得打的。
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只要宋军坚持住,金军一定坚持不住。
最终,此战很可能是另一个檀渊之盟。
只可惜……
……
。
第六百一十五章 汴梁城破(下)(求订阅!)()
…
这天早晨,风雪漫天遍地,眼前一片白白茫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