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婆国亡。
……
第五百八十六章 提上裤子就不认账(求订阅!)()
…
岳飞灭掉占婆国后,命人将占婆国的国王、王后、王公贵族、王公贵族之女以及占婆国的金银珍宝全都送到海南郡献给李衍。
依照之前灭掉李朝的惯例,李衍将占婆国的王后和自己看上的王公贵族之女留下,然后命人将占婆国的国王、王公贵族、王公贵族之女以及占婆国的金银珍宝全都送回汉城。
得知李衍灭了占婆国,范志阳立即跑来面见李衍,想跟李衍要占婆国。
可是,李衍手下的大臣,全都反对将占婆国给范志阳,为此,王伦还特意从前线回来一趟劝说李衍。
占婆国在海上丝绸之路西线的必经要道上,其位置甚至比安南郡还重要,如果扼住此道,水泊梁山的海上贸易就得被掐断,如此要地,李衍怎么可能给范志阳?哪怕他将他的三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全都献给了李衍。
李衍将占婆国改名占城郡,任命郭永为太守,调花荣和第四厢镇守。
至此,李衍答应给王伦的两个厢(第二厢和第四厢)已经全部到位。
不过——
李衍也不是提上裤子就不认账的主。
李衍答应,只要范志阳在灭高棉国的过程当中立功,就在高棉国的疆土当中给范志阳画一个郡。
范志阳也看出来了,李衍就是一个提上裤子就不认账的主,因此,他是不可能要回占婆国的故地的,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谋求一块新的属地。
范志阳发动他的全部力量,从占城招募了五千人马,李衍又让岳飞从占婆国的战俘中挑出五千刺头给了范志阳。
这样,范志阳就有了一万大军。
范志阳带领着这一万大军前往吴哥城参战,争取自己打下一块属地。
水泊梁山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连灭李朝、占婆两国,又攻占了中南半岛第一强国高棉国的都城吴哥城,让中南半岛上的所有国家都大惊失色。
很快,就有一些由孟人或是泰人所建的小国跑到海南郡向李衍进贡,很多甚至直接向水泊梁山称藩。
对于这些小国的进贡和称藩,李衍一律接受,并命他们出兵攻打高棉国,同时许诺,只要是他们自己打下来的土地就归他们所有。
那些小国的国王得了李衍的承诺之后,纷纷起兵攻占高棉国。
不久,女王国、堕罗钵底国、蒲甘以及三佛齐这四个中南半岛上的大国也向水泊梁山称藩纳贡。
李衍命令,女王国、堕罗钵底国、蒲甘以及三佛齐也出兵攻打高棉国。
对于李衍的这个命令。
与高棉国接壤的女王国和堕罗钵底国很积极的接受了这个命令,各组织了五万大军攻打高棉国。
而与高棉国不接壤的蒲甘和三佛齐则对李衍的这个命令阴奉阳违——这两国的人也不傻,知道他们就是打下高棉国的领土也不能将它们变成自己国家的领土,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积极参战?
后来,王伦就是以这个理由灭了蒲甘和三佛齐。
当然,这只是借口,就算蒲甘和三佛齐跟女王国和堕罗钵底国一样积极攻打高棉国,王伦也一定会灭了它们,因为,从始至终,王伦的目标都是整个中南半岛。
一时之间,高棉国被十几个国家攻打,广袤的疆土变得越来越小。
……
西路金军仍然在围攻太原城——他们自包围太原城以来,一直攻城不止,可又一直久攻不下。
而东路金军则一路势如破竹,十二月三十日到达邯郸。
完颜宗望给了郭药师两千人马,让郭药师去夺取浚州的黄河大桥。
郭药师率领这两千人马从邯郸出发,昼夜疾驰,朝着浚州的黄河大桥凶猛地扑来。
郭药师很善于长途奔袭,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用兵之道,贵在神速。”
肩负浚州的黄河大桥防守重任的梁方平和衙内军,没料到金军会长途奔袭。
此时正值春节。
过年了,必须要庆祝,至少,梁方平和衙内军的人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梁方平与衙内军上下欢庆春节吃饺子,并趁机玩了个通宵。
第二天一早,睡意朦胧的衙内军上下闻听金兵从天而降,顿时陷入慌乱之中。
梁方平登城一看,但见金兵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吓得他浑身冷汗直冒,随即二话不说就带着亲军逃出城了。
衙内军的将士见主帅都逃了,于是也一哄而散,纷纷往黄河大桥桥南逃窜。
郭药师派出二十名士兵,快速抢占天成桥南头,对沿桥往南逃跑的衙内军溃兵实施象征性的拦击。
结果,吓得守桥的衙内军士兵大惊,连忙放火烧桥,想借黄河天险阻挡金兵。
当时,有数千宋兵拥挤在桥上,他们几乎全都被这把大火烧死或是掉下黄河被淹死。
而二十名金兵中只有三人受了点伤。
负责守卫黄河南岸的何灌部,见梁方平率领残部朝京城方向逃窜,也跟着纷纷弃岸而逃,望风而遁。
很快,西起河阳(后世河南孟县)东至北京大名府(后世河北大名),在这数百里长的黄河天堑上,宋国再也没有一名守兵,被宋国上下寄予厚望的黄河防线,就这样不攻自破了。
见宋军一战未战就全都跑了,郭药师对宋国无比失望和庆幸他自己投了大金国。
郭药师很快在黄河北岸组织渡河追击宋军。
由于黄河大桥已经被宋军烧毁,要想过河必须得找到渡船。
浚州原来就是一个渡口,但自从建成大桥以后,渡口的作用在逐渐减弱,所以城内民船和艄公也日渐减少。
金兵找了很久,仅找到了十余条小船——每船只能载五七人。
金兵试探着浮水过河。
可因水急浪猛,金军一时不能渡河,而且损失了几十人。
后来,金军从上下游得到了几条大船,才开始将骑兵渡过黄河。
此时,完颜宗望所率领的金军主力骑兵也来到黄河岸边。
完颜宗望对郭药师这次突袭浚州的表现很满意。
当初,郭药师刚投降时,完颜宗望对郭药师还抱有怀疑。
如今见郭药师立此大功,再无反复的可能,完颜宗望对郭药师不再怀疑,对郭药师的建议也高度重视起来,并大加采用。
后来金人提出,与宋朝以黄河为界,向宋朝大量索取金帛,皆是郭药师所谋。
由于渡船太少远远不够用,金军于是砍伐树木制成若干木筏,用来摆渡。
金军用了五天时间才让精锐步骑全部渡过了黄河。
过河之后,完颜阇母望着汹涌翻卷的滚滚波涛,很感慨地对强绑来的沈琯说:“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
沈琯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很纳闷,宋军为甚么不利用黄河天堑来阻击金兵?为什么要弃河而逃?
从黄河岸边到东京汴梁,不到三百里路,对于骑兵而言,也就是两昼夜之间的路程。
听闻金军已渡过黄河南下。
赵桓吓坏了,下令南幸。
换而言之,赵桓也准备追随赵佶的脚步往南跑。
李纲得知,连忙舍了性命拦下赵桓。
李纲对赵桓说:“禁军将士的父母妻子皆在都城,他们岂肯舍去?万一他们中途散归,陛下将依靠谁来防卫?而且,敌骑已经逼近,他们若获知陛下乘舆出城未远,必派健马疾追,那时候陛下将何以御之?”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也向宋钦宗汇报禁军军情:“陛下若亲征,六军都愿死战;若巡幸,恐将发生萧墙之变。”
赵桓这才意识到,此时出城可能已经晚了,如果硬是出城,不仅有被金兵追击的危险,而且还有来自禁军内部的忧患。
最终,赵桓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抵御金军……
……
第五百八十七章 狮子大开口(求订阅!)()
…
金军已经过黄河正向京师逼近的消息不胫而走,汴梁城里一片慌乱景象,许多权贵人家开始张罗着离开东京避难,普通百姓则人心惶惶,忧心忡忡,不知所措。
赵桓在下令处罚了擅自离京出逃的朱勔、王黼和李彦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命:任命吴敏知枢密院事,任命唐恪为吏部尚书,任命李梲为同知枢密院事,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任命何栗为御史中丞,等等。
同日,朝廷安排有关人员在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四处散发小榜,招募敢勇死士,组成先锋敢死队。
百姓纷纷响应,积极报名参加。
还有一些来自沦陷区的公职人员以及溃散的军兵,也纷纷前来应募,以期雪耻报仇。
甚至,许多富豪之家也散榜说,他们要自备钱米,招募敢战之士助国抗敌,守卫京师。
总之,民间的抵抗意志还是很强的。
不过没用,因为朝中的大臣,大多都不想打这仗,就连赵桓的几个宰执都是极力避战。
白时中、张邦昌认为,金军来势汹汹,而且目标很明确,就是朝着汴梁城而来,而京师内的守城力量不足,勤王之师又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所以,他们力劝赵桓出城避战,南幸襄阳或者西幸洛阳。
赵桓本人对于是守城还是出城,顾虑重重,患得患失——他觉得,出城去襄阳或者洛阳吧,那边又没有可靠的人做依托,又怕路途上生变,而且还要背负弃宗族和京城百姓的骂名,而留在汴梁城里,身旁可用之臣很多,皇威也可以得到维护,可是,他又怕汴梁城失守,社稷沦丧于自己手中。
就在赵桓这种患得患失之下,金军来到了东京,赵桓也再没有了逃跑的可能。
赵桓只能任命一直主战的李纲为尚书右丞,并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权主持抗金军事指挥,曹曚副之,让他们将指挥机关设置于大晟府内,由他们自行辟置官属,赐银钱各百万,赐朝议、武功大夫以下以及将校官诰宣贴三千道,允许便宜从事。
李纲领命,随即招募武勇之人抗金,并暂不追究梁方平、何灌的不战而丢黄河天险之责让他们带领衙内军进城协防,然后下令全城军民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开展备战,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凡是防守所需之器械,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最终,李纲得兵四万,然后将他们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八千人,并建立了统制、统领、将领、队将等组织体系,每天进行军事训练,以提高其军事素质和战斗力。
李纲安排前军驻扎在通津门外,以保护城内粮仓。
此时,汴梁城的仓库里有豆粟四十余万石,后来勤王之师集结于东京城外,多亏有这批粮食做军粮。
后军驻扎在朝阳门外,控制樊家冈一带较浅的濠河,使敌人骑兵不敢接近城墙。
而左、右、中军都驻扎在城中,作为战略预备队,以备缓急之用。
汴梁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
城防工事主要分布在外城,而且修筑得很坚固。
外城共有城门十四座,其中水门七座。
每座城门口都设置有圆形或方形的瓮城,以加强城门入口的防护。
瓮城上设有战棚,供守城士兵防御和休息之用。
外城城墙每隔六七十步设有一座马面,马面突出于城墙之外,可以交叉射击,保护城墙不受敌军破坏。
大约每隔二百米设有一座库房,内藏各种武器和军需品。
为加强城防,还在外城周围还开挖了一条护城河,河两岸栽有榆树柳树——这也能给攻城敌军构成不小的障碍。
可以说,汴梁城之坚,天下少有,凭城中的四万军、百万多民,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宋军只要一心坚守,金军绝不可能攻下汴梁城。
金军渡过氾水之后,击鼓而壮行,浩浩荡荡,气势震天,大队骑兵劲旅朝着汴梁城奔袭而来。
赵桓得知此消息之后,为应对非常之变,对领导机构作了调整——首先撤销李纲亲征行营使一职,改任李纲为御营京城四壁守御使,接着免去白时中太宰职务,任命李邦彦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为少宰兼中书侍郎,赵野为门下侍郎,王孝迪为中书侍郎,蔡懋为尚书左丞、同知枢密院事,吴敏继续担任枢密院使,耿南仲由签书枢密院事升迁为尚书左丞。
同时,赵桓向全国诸路各派出一名身边内侍,让他们代表朝廷督促诸路帅臣赶紧率勤王之兵入京增援。
正月初七,完颜宗望率金军骑兵到达汴梁城外。
不过——
金军并没有立刻展开攻城,而是直奔京城西北郊而去,然后抢占了牟驼冈,并在那里安营扎寨。
这牟驼冈乃北宋天驷监(即养马的一个地方)。
此时,牟驼冈养有两万余匹战马,库房里的粮草饲料更是堆积如山。
而且,牟驼冈地势险峻,三面环水,如同沙洲,背靠雾泽陂可作屏障,占据此地,易守而难攻。
抢占牟驼冈,很显然是郭药师建议并带路的。
几年前,郭药师来东京觐见赵佶时,赵佶曾安排人陪郭药师在此打过几场马球,所以郭药师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金军占据此地可谓一举两得,一得地利,二得军需,为即将进行的攻城战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很快,金军便向汴梁城发起了进攻。
李纲亲临现场指挥作战,于西水门大败金军,斩获了一百多名金兵。
完颜宗望感觉宋军并不是一点战力都没有,于是派遣吴孝民等金使来见赵桓。
完颜宗望此举,一方面是试探一下宋人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侦查一下汴梁城内的军事实力。
吴孝民见到赵桓后,说:“皇子郎君路上截得赦书,方知皇帝即位,而上皇已禅位,今来之意欲议和,皇子郎君要一大臣过去。”
听说金人想要议和,赵桓大喜,随即看向李邦彦与张邦昌等宰执大臣问:“谁可去金营议和?”
宰执们全都默然不语,无一人肯站出来。
李纲见状,挺身而出,道:“臣请求前去。”
赵桓不同意,道:“卿方治兵,不可。”
赵桓见除了李纲外,没人肯主动请命,于是便命同知枢密院事李棁奉使,郑望之、高世则副之。
退朝后,李纲留下没走,他问赵桓为什么不派自己去金营议和?
赵桓回答说:“卿性格太刚强,不可以往。”
李纲分析说:“今敌势方锐,吾大兵未集,不可以不和。可是,和须有策,得策则中国之势遂安,不然则祸患末已,宗社安危,在此一举!臣担心李棁柔懦,恐误国事也。”
李纲进一步分析道:“金人生性贪得无厌,又有燕人为之谋划,而燕人素来狡狯,他们必张大声势,提出过分之要求,以窥测咱们中国之反应。如朝廷不为之动,措施处置合宜,他们当戢敛而退;如朝廷震惧,所求一切皆答应,他们则知中国无人,必更加觊觎,如此则忧患未已也……”
对于李纲所分析的,赵桓满口答应,不过转头就又对李棁说:“爱卿此去要尽力促成议和矣。”
李棁果然懦弱,到金营之后,不敢发一言,金人嘲笑他说:“此乃一妇人女子耳。”
还好有副使郑望之据理力争。
然而——
不管郑望之怎么争,完颜宗望还是依郭药师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