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童贯暗自一笑——他笑马扩太天真,大军怎么可能如此轻易便得到?

    不过童贯一向喜欢马扩,不忍打击马扩的积极性,遂道:“既是如此,本王派你去中山、真定府招置忠勇敢战军马,由你来统一指挥,如何?”

    马扩也不推脱,真接跟童贯提了六个要求:

    “一、请大王给中山、真定府州县下令,让他们收取破旧盔甲,组织人力进行抢修。

    二、请大王给中山、真定府州县下令,让他们收集境内战马,以备马军之用。

    三、请大王给河北诸州府下令,令其各招忠勇敢战之人,择官统帅,互相应援,同时,将归朝人有武勇者,激劝编之行伍,使为前锋,将其家小移近以南州军,厚加给恤。

    四、请求大王调径原路精兵到河北与河东协防。

    五、请求大王调拨胜捷军一千人来真定,给马扩充当衙兵,马扩以为招置军马之本。

    六、一旦出现不测,那么请大王赶紧循唐朝故事,奉大驾入蜀,委一大臣留守京师,以图克复。”

    对于马扩提的这六个条件,童贯全都答应了。

    马扩于是去了真定府,准备无中生有变出一支大军来。

    马扩前脚刚走,后脚童贯就带着宣抚司官员撤离了太原,回京赴阙。

    ……

第五百七十八章 忠奸人(求订阅!)() 


    完颜宗翰严戒部伍,整肃器甲,率西路军一路小心翼翼的向代州挺进。

    在完颜宗翰看来,此番他们西路军必然要有几场硬仗打,完颜宗翰甚至跟副帅完颜希尹和耶律余睹说:“今日至代州,与南军必有数战,不可能一帆风顺,你们要有心里准备。”

    然而,让完颜宗翰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一路势如破竹,根本就没有碰到多少抵抗。

    在朔州的时候,守将孙翊忠而勇,带大军出城与金军决战,结果他前脚刚出城,后脚汉儿们就开城投降了。

    金军到了武州,汉儿亦为内应,武州也毫不费劲的被金军占领。

    仅三天时间,完颜宗翰就率领西路军来到了代州城下。

    代州也称雁门郡,北拒雁门,山河之险,号称据高负险、凭山控水、地形完固。

    完颜宗翰以为,到了这里,应该打一场大仗了。

    可让完颜宗翰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代州的汉儿们竟然将代州的守将也就是义胜军统帅李嗣本擒获,然后直接开城投降。

    这些汉儿到底是甚么人?怎么纷纷投降?

    其实,他们就是义胜军,由燕云汉人组成的义胜军。

    义胜军是由谭稹招募的,组建这支军队的本来目的是,固防和牵制常胜军。

    可宋人当面以番人来辱骂这些燕云汉人,视其非我族类,这使得燕云汉人无法在宋人那里找到归属感。

    可以说,这些燕云汉人之所以叛变,与宋人对他们很不信任有很大关联,这是宋人一贯歧视他们所产生的恶果。

    另外,宋国从李衍手上得到燕云之后,实行的政策,让大宋失去了燕地汉人的民心。

    蔡靖妻弟许采,在反思宋国治理燕山之教训时指出,其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换官,表面上看是在重用那些汉人官员,其实是对他们不信任,不敢让他们继续在原处为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失原辽国汉人官员之心,有些响应宋朝号召赴朝廷换官者,后来也都越境而逃,如赵公严、赵公伦、姚企望等人。

    授田,即将燕人的田地给常胜军,后来燕人回来,无田无产,不少富裕之人,沦为上街乞讨。

    盐法,则是指宋朝在燕山地区推行的经济方面的失败之举——李衍控制燕云的时候,燕云地区没有税收,盐一元两百斤,就是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收也不严重,一贯钱得盐一百二十斤,结果到了宋国控制燕云地区的时候,宋国的掌权者不考虑实际情况,在燕山地区大行和内地价格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每斤盐二百五十文甚至二百八十文,让燕人吃不起盐。

    加上,自从宋国从李衍手上接过燕云之后,燕云地区,尤其是云地的汉人,一下子就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后来甚至易子而食。

    这让汉儿们既无限想念水泊梁山的统治,又恨死了宋国,认为宋国别说跟水泊梁山相比,就是跟金国相比,都不如。

    所以,金军一到,各地汉儿纷纷开城投降。

    金军占领代州后继续南下。

    几日后,金军便兵至忻州。

    忻州也是战略要地,自古便有“晋北锁钥”之称。

    忻州知府名叫贺权,也是一个软骨头,见金军势众,似不可抵挡,于是放弃抵抗,开门投降。

    完颜宗翰大喜,下令,兵不入城,皆在城外扎营休整。

    金军的下一个目标是石岭关。

    石岭关又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太原北面,是云中通往太原的必经之地。

    此关,地势险峻,岭横东西,路纵南北,扼守着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面对金军长驱直入之咄咄攻势,张孝纯很焦急,他急切地谋求守此险关之人。

    这时,有人向张孝纯推荐冀景,说冀景可以守关。

    冀景征剿过田虎、王庆、方腊,第二次北伐收复燕京时他曾担任过选锋将官,富有实战经验。

    从履历上来看,冀景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张孝纯于是命冀景前往石岭关守关。

    可冀景却以兵力不足为由推辞不去。

    张孝纯无奈,只得命王宗尹统领官兵敢勇随冀景前往石岭关,同时又命归朝人耿守忠率八千义胜军助之。

    冀景见此,才不得不前往石岭关。

    不过,冀景对耿守忠很不信任,因为耿守忠是一名汉儿,是辽国降将,是义胜军的副帅。

    冀景因此令耿守忠担任选锋,走在大军最前面——他担心耿守忠偷袭他。

    耿守忠行至忻口,突然返回,对冀景说:“守忠所部尽是步军,若借得敢勇家军马,则金不能至关。”

    冀景于是下令,让敢勇军暂且借一部分军马给耿守忠。

    耿守忠却想要一半敢勇军,认为非如此,不能抵御金军。

    冀景感觉耿守忠行为异常,似乎有叛变之心,于是率领亲随人等弃关潜遁。

    耿守忠率军来到石岭关,果然败而献之。

    冀景闻听耿守忠叛变投敌,不敢回到太原,逃去了汾州。

    石岭关作为太原以北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与重要关口,就这样轻易丢失了,于是,金军如入无人之境,直至太原。

    完颜宗翰知道宋军的战斗力比较差,但没想到竟如此不堪一击。

    从此,完颜宗翰逐渐萌生了颠覆宋朝政权的想法。

    其实,在入侵之初,金军并没有两路大军会师东京,灭亡宋朝的战略计划,其作战目标只是占领燕山地区与山西之地,他们打出的旗号是以大河(黄河)为界,划河而治。

    当然,也不是说,宋国就没有仗节死难之臣。

    文有吏部员外郎傅察。

    武有武义郎奏差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和折家的折可与。

    都是有气节之臣,与国仗节死难。

    前者,不顾完颜宗望威逼利诱,据不投降,据不跪拜完颜宗望,慷慨赴死。

    时人为其赋诗一首,题目叫“吏部员外郎傅公”:贪胡寒盟,兵忽逾塞。公持汉节,迓客于界。控弦琰来,草木震骇。胡雏桀傲,自矜强大。公誓不慴,有死无拜。杀身成仁,播美千载。

    又有人赞曰:方贼之始至也,事出意表,莫不错愕失措,望风窜伏,公独雍容,不惮一死,以为忠义之倡,可不纪哉?

    后者,率军与敌血战死守崞县,后因汉儿崔忠叛变而失城,宁死不降。

    在崞县县城被金军攻陷的前一天,李翼就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思想准备,他以四事嘱其子李宗周说:“若城破,我不能苟活顺从金人。听说代州史安抚已突围,战役将官辛渐骂贼而自刎,此乃我辈楷模。我死以后,你要想办法回归乡里,将我之死诉于朝廷,使我死节不泯,则后世会说我乃有宋之忠臣,而你则为孝子矣。他日朝廷推恩,可让你伯父遗孤受之。你继母携重赀嫁给我刚刚几个月,我以国事为重,岂能顾恋她?我死后,你当侍奉她如同亲母。假设你们都不幸陷敌,你也不要背弃她。我死后,如果你能返回故里,则将我骨营葬于先垅,使得我死后能侍奉先人于九泉,死复何恨!”

    李翼和折可与被俘后,完颜宗翰和完颜希尹多次派人对他二人好语相劝,可二人不仅不降,还大骂完颜宗翰和完颜希尹。

    李翼道:“我乃南朝臣子,因奸贼内应,致使城破被擒,杀则任杀,岂肯拜汝番狗耶?”

    翻译佩服李翼气节,婉转翻译给完颜宗翰和完颜希尹,想保全李翼一命。

    可李翼并不领情,道:“今不幸被番狗抢辱,我岂是苟生者!”

    折可与也大声说道:“我八十年世守之家,怎肯负国败坏家声,无知畜类,不若亟杀我!”

    金人恼怒李翼和折可与辱骂,一拥而上棒揍李翼和折可与,李翼的前额被棍棒击伤,折可与则被打坏了一只眼,可他们仍然骂个不停。

    完颜宗翰叹李翼和折可与守节,又派人谆谆告谕说:“汝等本皆合死,念汝等忠义,姑欲全贷,尚敢肆恶言骂,辱尊贵大人。”

    李翼回答说:“我辈若手有寸刃,当杀尔,岂特骂耶?”

    金人知道李翼和折可与最终是不会屈服的,于是用马车载着他们来到崞县城里,巡行示众。

    刚入城不久,走在大街上,李翼忽然看见了献城的汉儿崔忠,随即对崔忠大骂不已!

    崔忠羞愧地无言以对,掩面逃走。

    被害之时,李翼向看守的金兵提出一个请求:“冀少缓,倘得南面望拜,死无所恨!”

    金兵不答应。

    李翼于是转头朝南,大声呼道:“官家啊,官家啊,臣力弱,不能翦灭此贼,以报国恩!”,悲怆之声,至死方绝。

    ……

第五百七十九章 尽忠报国(求订阅!)()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也称龙城。

    不过,此时的太原城已经不是晋阳古城——晋阳古城早在宋太平兴国四年,就被赵匡义下令烧了,据说是因为晋阳古城具有龙脉。

    晋阳古有唐国之称,唐朝实发祥于此,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便以“唐”为国号,并封晋阳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为“三都”、“三京”。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

    晋阳因此名声显赫于天下,民间纷纷传说这是一座“龙城”。

    因此,赵匡义在灭掉北汉之后就下令将晋阳古城焚毁了。

    三年后,出于防御契丹的需要,赵匡义又命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三十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修建新城池即太原城,但规模和形制比晋阳古城要小很多。

    童贯率宣抚司撤离了太原之后,河东路安抚使兼知太原府张孝纯与副都总管、河东宣抚司都统制、胜捷军总管王禀,一边组织城内军民准备迎战、一边派人出城联络附近诸州郡请他们出兵增援太原。

    十天后,完颜宗翰率西路金军突破石岭关,迅速抵达太原城下。

    自进入宋国境内以来,西路金军从没遇到过宋军的有效抵抗。

    但在太原城下,西路金军遭到了宋军的顽强阻击。

    首先前来增援太原的是河东名将孙翊。

    金军入侵之初,孙翊带兵出去跟金军决战的时候,汉儿打门投降。

    孙翊迫不得已只能辗转带领手下大军来到了太原。

    孙翊来到太原城下时,西路金军已经将太原城围上了。

    张孝纯站在城楼上向孙翊喊话说:“敌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可尽忠报国!”

    孙翊回答说:“但恨兵少力乏!”,然后就带领两千将士杀入金军当中。

    孙翊手下的军队虽然不足两千,但士气很旺盛,作战也很勇猛。

    完颜宗翰登高观察战场形势,见孙翊军勇猛难当,遂决定用计取胜。

    完颜宗翰下令驱朔州百姓到太原城下,以示孙翊军。

    孙翊麾下多朔人,看到亲人被金军押上了战场,军心顿时大乱,接着便发生了军变。

    当时,孙翊正与金人激烈交战,忽被叛徒从背后所害。

    可惜一代名将,就这样惨死在了叛军的刀下!

    孙翊所率之兵,皆尽为金人所杀。

    前来太原增援的还有陕西军队,也就是大宋最精锐的西军——主要有府州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守将刘光世,另外还有职并军马使韩权、晋宁知县罗称等等。

    其中折可求与刘光世是主力,分别率领两万多人马,共计,宋军大约有四万多援兵。

    折可求是西北名将折克行之子,在与西夏的多年战争中,折克行爱护士兵,多次出奇制胜,战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称为“折家兵”。

    从唐初至北宋末年,数百年间,折氏家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杨家将佘太君的娘家,其实就是这个折家。

    宋朝河东路有三个州即府州、麟州、丰州,是民族杂居之地,其中以党项族为主。

    从赵匡胤时开始,宋朝便对该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也就是因俗为治,任用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加以羁縻,使其互相牵制,从而巩固边防安定秩序。

    后来,夏州李继迁反宋,其子李元昊建立夏国脱离了大宋。

    宋朝接受了这个教训,对位于河东前沿地区的麟、府、丰三州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土豪势力的拉拢。

    但是,因麟、府、丰三州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同,故策略也各有不同。

    丰州后来被西夏所陷,王氏便不再世袭,而麟州杨氏也只袭封了三代而已,唯独府州的折氏一直世袭军权。

    折家在此势同藩镇,这对于时刻提防着不要重蹈晚唐藩镇之祸的宋朝来说,的确是个例外。

    宋朝让折家世袭军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其在此长期抗击西夏。

    府州东濒黄河,西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折氏家族也的确不负朝廷重望,数代与西夏作战,前后达百余年,立下了累累战功,而西夏骑兵始终未能东逾黄河。

    正因为如此,西夏对折氏家族可谓是恨之入骨。

    (后来,折可求被毒死,西夏人趁折氏家族奔丧之机,侵入府州,然后对折氏家族赶尽杀绝,甚至挖尸掘坟,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折家,有多遭西夏人恨,进而也可以说明其家对宋朝的贡献有多大。)

    折可求率两万援兵,自府州涉黄河,经岢岚州,至天门关,发现有金兵在此据守,于是转道走松子岭,来到太原西南的交城驻扎。

    而刘光世领兵从鄜延出发,一路向东北方向的太原开进,在交城与折可求相会,分别驻防。

    刘光世在北伐攻取燕京之战中未能及时到达燕京城下接应郭药师,致使已先攻入燕京城内的宋军失援而大败,问责时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来,刘光世在平定河北起义军中立功,又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