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次,李衍一出去好几年,像李师师、玉藻前以及另外几个妃嫔生孩子的时候,李衍人都不在汉城,哪能认识她们生的子女?

    再次,李衍的不少子女都是女官、宫女所生,换而言之,也就是李衍一时兴起造出来的,李衍可能连这些子女的母亲都分不太清,怎么可能认识这些子女?

    说到这里,李衍着实得感谢刘慧娘幸亏有刘慧娘帮李衍打理后宫,否则李衍有可能都分不清有些子女是不是自己的。

    (李衍在男女一事上很多时候都是随性而为,尤其是喝了些酒之后,有些时候,李衍临幸了谁,可能自己都不记得,不过这没关系,因为会有专门的女官暗中将这些全都记录下来,被李衍临幸过的女人绝大多数也会去相关部门报备,这样可以让她们生下来的子女拥有合法性,也可以改变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但凡是被李衍临幸过的女人,地位都会所有提高,如果给李衍生了一儿半女,会再有升赏。)

    赵佶才三十一子、三十四女,就搞得赵构连亲爹都不认。

    现在,李衍就已经跟赵佶打平了,未来必然是要超过赵佶的。

    李衍可不想自己的子女跟赵构一样不认亲爹。

    因此,趁着现在有时间,李衍决定跟自己的妃嫔和子女多交流一下感情。

    此次外出征战,李衍先后攻占了辽国的西京、南京、东京,又打劫过天祚帝,还攻占了高丽的西京,泰封的开京,手上奇珍异宝无数。

    因此,回来以后,李衍大赏了自己的一众妃嫔,尤其是那些给自己生了子女的妃嫔。

    除了物质上的,李衍还给她们精神上的李衍分别去她们宫中住几日,问一问她们都有些甚么诉求,升赏一下她们的父母或是兄弟。

    当然,李衍更多的还是将精力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带他们骑骑马,教他们一些后世的游戏,陪他们玩玩,好好培养一下父子(女)之情。

    ……

    这天,轮到来玉藻前宫中住几日。

    吃过午饭,没甚么事的李衍,直接就来到了玉藻前的宫中。

    早已得了通知的玉藻前,早早的就带着她宫中的人出来迎接李衍。

    玉藻前给李衍生的儿子李裕,见李衍来了,小跑着过来,边跑、边喊:“父王!”

    李衍向前迎了两步,把小李裕抱起,笑道:“裕儿,想父王没有?”

    李裕nǎi声nǎi气的说道:“想了,父王甚么时候再带裕儿放风筝?”

    李衍道:“嗯……后天如果有风,父王就再带你们去放风筝,可好?”

    李裕兴高采烈道:“噢!放风筝喽!放风筝喽……”

    这时,小腹微微隆起的玉藻前,来到李衍身边,柔声道:“君上,您太宠他了。”

    李衍道:“最近我也没有甚么事做,正好多陪陪你们。”

    说话间,李衍就揽着玉藻前进入玉藻前的宫中。

    李衍看着玉藻前的小腹,问道:“有甚么不良反应吗?”

    玉藻前笑说:“挺好的,牟介也来看过,说一切正常。”

    李衍道:“那就好,我的事多,有可能顾及不上你,所以,你一定要照顾好你自己。”

    玉藻前道:“臣妾明白。”

    迟疑了一下,玉藻前问道:“日本这次趁火打劫在南面作恶多端,不知君上准备怎么办?”

    这些年来,玉藻前一直帮李衍处理政事,可这个聪明的女人从来没有插手过半分,如今却主动问起找日本算账一事,可见她对此事的关心。

    李衍看着玉藻前,问道:“都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放不下?”

    玉藻前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哭道:“臣妾倒想过去,可现在日本还在流传臣妾是一只白面金毛九尾狐,还传臣妾早晚有一天会回去,接管日本……臣妾哪里像妖怪了?”

    李衍挑起玉藻前的下巴,笑道:“你就是妖怪,迷死人不偿命的妖怪。”

    玉藻前风情万种的看了李衍一眼,道:“臣妾就算是妖怪,也只是君上您一人的妖怪,不想当别人的妖怪。”

    李衍知道,玉藻前的妖怪之名,永远也洗不掉,所以劝道:“谣言止于智者,你看淡一点吧,再说,狐狸精挺好,我喜欢狐狸精。”

    说话间,李衍摸了摸玉藻前的屁股,仿佛在找玉藻前的九条尾巴。

    玉藻前往李衍怀中靠了靠,道:“臣妾也不是在乎这个妖怪之名,就是想报仇,君上您不知道,当初他们是怎么害臣妾的。”

    见玉藻前执意要报仇,李衍沉默了一会,道:“你与日本还有联系吗?”

    玉藻前道:“臣妾的养父早已于数年前潜回日本,如今在日本联系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武士,如果起事,应该能拉起近万武士。”

    听玉藻前这么说,李衍眼睛就是一亮。

    在李衍的印象当中,一直都是日本强,高丽弱。

    可李衍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 在这个时代,日本武士的战力极为低下,而且战法很落后。

    就以前不久日本派出七万武士攻打济州岛为例。

    那七万日本武士攻了近一个月,愣是连济州岛都没上去过。

    而且,还被梁山第二厢杀死了三万多。

    后来,卞祥给李衍上了一折子,详细介绍了那一战。

    日本所谓的战舰,大多都是舢板,几艘大船,也就能载重几千石,根本无法跟水泊梁山的舰队相比,要不是日不落舰队要来回运兵,无暇跟日本“舰队”决战,仅日不落舰队,就能全歼那七万日军。

    而且,日本武士进退没有组织,攻击全凭各人勇武。

    另外,因为矮小,甲胄不全,武器落后等等原因,三个日本武士都打不过一个梁山战士。

    总之,这个时代的日军非常弱。

    日军这么弱,还敢来自己这里趁火打劫。

    更关键的是,日本还有李衍很缺很缺很缺的金银。

    试问,李衍怎么可能不找日本报仇?

    只不过,李衍现在正苦于对日本一无所知,害怕盲目发动战争,令水泊梁山吃大亏。

    不成想,玉藻前在日本还有不小的势力,正好能解决李衍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

第五百四十六章 兵发RB(求订阅!)() 


    九月。

    李衍下令攻打日本报其之前侵扰之仇。

    此战,李衍并没有亲去。

    一来,李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指挥不了这么大规模的战斗。

    二来,一众文臣武将也强烈反对李衍亲自冒险。

    李衍任命许贯忠为宣抚使,刘锜为宣抚副使,朱武为元帅,卞祥为副元帅,指挥此战。

    日不落舰队右军(阮小二部)和岳飞所率领的十万大军为右路军攻打日本的九州岛,然后北上,目标日本本州岛的京都。

    日不落舰队左军(李俊部)和韩世忠所率领的七万大军为左路军直接攻打日本本州岛的京都。

    另外,为了起到攻心的作用,李衍还让大军打出玉藻前的名号。

    此战

    右路军所走的路线,过对马岛,直接登陆日本九州,是一条很成熟的航线,很多水手都知道。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条路线知道的人多,所以,右路军必然要打一场又一场的硬仗。

    左路军所走的路线,是一条全新的航线,他们从釜山出发,直奔日本本州岛,奇袭本州岛的京都进行斩首。

    在制定这路奇袭路线时,李衍已经尽可能的跟李俊描述了福井港的位置。

    可即便是这样,李衍也担心左路军不能完成这次奇袭,毕竟,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是那么落后,走的又是一条陌生的航道。

    好在

    还有坂部(玉藻前的养父)派来的一百名武士充当大军的向导,李俊他们就算不能在福井港登陆,也一定能在本州岛的某个地方登陆,到时候他们改走陆路也就是了。

    不管怎么样,左右两路军都按时出发了,处于汉城的李衍,也只能是静候佳音。

    ……

    完颜吴乞买继位不久,就命令完颜阇母继续讨伐张觉。

    完颜阇母接到完颜吴乞买的命令之后,率军悄悄从润州出发,沿着西南边的崎岖山路向平州进军他计划偷袭平州。

    然而

    令完颜阇母没想到的是,他的动向已被张觉所掌握。

    张觉悄悄在抚宁西边的兔耳山设好了埋伏,张网以待完颜阇母。

    兔耳山属于燕山余脉,因双峰尖耸形如兔耳朵而得名。

    此处地势险要,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完颜阇母事先并不知前有伏兵,因此毫无准备地踏入两峰之间。

    突然!

    张觉率领两万人马杀出,打了完颜阇母一个措手不及!

    金军大败。

    完颜阇母率残兵杀出重围,狼狈逃回润州。

    完颜吴乞买听闻完颜阇母兵败兔耳山,很生气,下旨免去完颜阇母的职务,然后将完颜宗望调去润州,让他向完颜阇母问罪,并组织力量继续讨伐张觉。

    论辈分,完颜阇母是完颜宗望的叔父;

    论功劳,完颜阇母的战功也很显赫。

    所以,完颜宗望来到润州之后,并没有将完颜阇母治罪,而是让完颜阇母继续领军,进占广宁(后世辽宁北镇市)等濒海诸郡县。

    对于张觉,完颜宗望表面上按兵不动,暗中却加强谍报侦察工作,密切关注张觉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完颜宗望还让一千名精锐骑兵集结待命,以备随时出击。

    对于平州的情况,宋朝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

    赵佶听说张觉取得兔耳山大捷,很高兴,立即给王安中下达密诏,让宣抚司赉银绢数万前去犒赏,同时,又派遣张觉的兄弟张钧携带泰宁军牌以及敕书、诰命和他的御笔诏书前去平州。

    张觉获悉后大喜,亲率一大群官吏出城拜迎。

    这件事,很快被金国的情报人员得知,他们迅速报告给了完颜宗望。

    完颜宗望感到机会终于来了,因此亲率千余精骑驰奔而来。

    面对金军的突然袭击,张觉毫无防备,被金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张觉急忙回城,却在城东又遭到金军截击,大败而不得归城,只能沿小路往燕京逃去。

    此后,金军包围了平州城,日夕攻击。

    不过

    因为张敦固等人在城内坚守,金军久攻不下。

    张敦固是张觉的堂弟,当时坚守城池的还有张觉的几个侄子,而节度副使卫甫、参谋赵民彦等人都已弃城而逃他们率领麾下数十人,携带着官库里的珠玉珍货,也都逃往燕京,然后四散逃匿,独张敦固与军民死守平州。

    在坚守的同时,平州民众很希望得到宋国的救援。

    而宋国虽然想得到平州,但面对金军的凌厉攻势,却又不敢与金国公开交战。

    说白了,宋国对平州的态度,其实就是只想谋取,而不想力得。

    张觉的母亲与妻子等家属都不在燕京,也不在平州,而在营州。

    而营州很快就被金军攻破,张觉的母亲与妻子也因此被金军俘获。

    张觉的兄弟张钧是一个孝子,听说母亲被金军抓走,赶紧去金营救人。

    到了金营以后,张钧将他所携带的赵佶赐给他哥哥张觉的泰宁军牌以及敕书、诰命和赵佶亲笔所写的御笔诏书,全部献给完颜宗望,希望以此换取母亲的性命。

    完颜宗望看了泰宁军牌以及敕书、诰命和赵佶亲笔所写的御笔诏书之后,勃然大怒他对宋国的背信弃义之举十分痛恨。

    完颜宗望亲自回到上京,将泰宁军牌以及敕书、诰命和赵佶亲笔所写的御笔诏书,上报给了完颜吴乞买。

    完颜宗望还建议,择机教训一下宋国。

    完颜吴乞买看了这些东西之后,也很生气,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宋国勾结叛臣张觉的铁证。

    但完颜吴乞买这个人很有政治目光,头脑也很冷静,根据当前的形势,他还不想跟宋国撕破脸皮,因为天祚帝还没抓获,张觉也还没抓获,辽东的李衍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金国不能四面树敌。

    完颜吴乞买将他的想法跟完颜宗望说了。

    完颜宗望想了想,觉得此时跟宋国交战,的确不是时候,对于宋国的军事实力,他们还没有完全摸透,尤其是对郭药师与常胜军,完颜宗望还有所忌惮。

    回到平州前线后,完颜宗望压住怒火,派人给燕山宣抚司送信说,中国既然已与我国结盟,那么我国来讨伐叛臣,你们应当借给我军粮饷。

    王安中急忙将此事上奏给朝廷。

    赵佶虽然小动作不断,但却不想跟金国关系破裂,因此,虽然觉得完颜宗望有些无理取闹,可赵佶还是下诏令燕山宣抚司送些粮食给完颜宗望当作军饷。

    然而

    赵佶哪里知道,他给张觉的泰宁军牌以及敕书、诰命和他的御笔诏书早已落入完颜吴乞买手中,那些东西早已成为一个把柄。

    而这个把柄,未来就将成为金军南下入侵宋国的一个重要理由。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张觉之死(求订阅!)() 


    张觉逃到燕京后,投靠了郭药师,并改名为“赵秀才”。

    峰山大捷之后,赵佶将郭药师招到京中,赏宅,赏钱,赏美女,各种笼络。

    郭药师自恃立有战功,又有皇上恩宠,所以,有些得意忘形,放纵骄横。

    名义上,王安中才是燕山府的最高长官,郭药师是王安中的副手。

    可实际上,王安中对常胜军根本插不上手,甚至于许多政令也都需要郭药师点头才能算数。

    王安中是一介文人,性格软弱,不敢也无法制服郭药师,他只知道曲意奉之,凡是郭药师所要的兵械甲杖等军用物资,他莫不上书朝廷,尽量供给。

    为筹措更多军费,为满足个人利益,郭药师派部下在宋国境内各州大做贩卖舟船等生意,以赚取钱财。

    与此同时,郭药师还将当年为天祚帝服务的一些辽国能工巧匠召集起来,制造玉带、码瑙等各种奇巧珍贵之物,用来结交朝中权贵,以及宫中的大小宦官。

    现如今,常胜军已有五万之众,而食粮乡兵号称有三十万人,都听从郭药师指挥。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郭药师及其部下此时仍然不改左衽,即仍然身穿辽服,而不着宋装。

    许多人都在私底下将郭药师与安禄山相比,认为他是一个很危险的人。

    对于张觉的投靠,郭药师大包大揽,根本没有跟王安中和詹度商量,不,应该说,郭药师根本就没有将王安中和詹度放在眼里。

    郭药师的。所作所为引起了詹度的不满。

    詹度可不像王安中那么软弱,他性格比较刚强,看不贯郭药师的种种举动,也防着郭药师,进而想从权力范围上制约郭药师。

    詹度在名义上是燕京的军事主管,但驻扎在燕京的宋军仅有九千人马,与常胜军实在是无法相比。

    而詹度要想全面掌控军权,就必须制服郭药师。

    可郭药师哪肯受制于詹度?

    两人的关系日益交恶。

    詹度与郭药师同知燕山府,即都是王安中的副手,但谁是第一副手,朝廷并没明确,二人为此发生了激烈争执。

    郭药师认为,在赵佶的御笔手诏中,他有“节钺”加衔,权力位置应该在詹度之上。

    而詹度认为,赵佶的御笔上的排名顺序就是权力位置顺序,他的名字排在前边,郭药师的名字排在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