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杀过瘾的陈丽卿,见辽军这么轻易的就败了,然后毫无骨气的投降了,气不打一处来,呵道:“你们怎么这么没用!”,之后拔出莫邪剑,想将这群没种的家伙屠杀殆尽!
杜壆、姚兴等人见状赶紧上前劝道:“夫人,杀俘不祥!”、“夫人,大都督志在天下,可不能留下杀俘之名啊!”、“夫人,大都督严令杀俘,您可千万不能违命啊!”……
听了杜壆、姚兴等人所劝,扈三娘和琼英一左一右将不情不愿的陈丽卿拉开。
杜壆、姚兴等人赶紧趁机处理俘虏,然后押送这些俘虏回石碣谷跟刘锜和卢俊义汇合。
等杜壆、姚兴等人回到石碣谷,石碣谷中的战斗也已经结束了。
战后一统计,此战杀敌七千多,俘虏了四千多,只有不到一千人逃了出去,首将耶律马哥被陈丽卿射杀又被数千战马践踏连尸首都找不到了。
战争就是杀伤敌军有效战力。
尤其是在如今的辽军一共也没有多少能战的军队的情况下。
所以,此战无疑是大获全胜。
对于此战,所有人都感慨万千,包括总指挥刘锜。
当初,吴玠不在朔州城下设伏,不在神头设伏,而偏偏在石碣谷设伏,所有人都反对,包括刘锜和韩世忠。
不过后来吴玠说服了刘锜,再加上吴玠暂时节制诸军,刘锜才带人来石碣谷设伏的。
不曾想,还真被吴玠给算中了。
刘锜心想:“这吴玠还真厉害,还有韩世忠、岳飞、王彦、张宪,都很有一套,我得努力了,要不然就得让他们甩得没影了。”
刘锜带人回到朔州城时,韩世忠已经带着本部攻打辽西京去了,并让吴玠转告卢俊义:“步军行军慢,我先走一步,卢将军请尽快跟上来。”
卢俊义让铁浮屠简单的休整一下,又从俘虏的战马中挑一些好的补充一下战损,然后就追韩世忠去了。
跟铁浮屠一块走的,还有娘子军。
陈丽卿见这边没甚么大仗可以打了,就跟吴玠说:“这边不需要这么多马军,打寰州,有杜将军他们足够用了,辽西京才是目前最关键的所在,我们解烦军也去辽西京吧?”
打下朔州城并不意味着朔州的战斗就结束了,因为朔州治下还有四座县城,另外朔州境内还有不少堡寨,这些全都得一一清除掉,然后重新布防,可即便是这样,吴玠也不想留陈丽卿这个烫手的山芋,因此,吴玠二话不说,就同意娘子军跟铁浮屠一块去辽西京了。
等铁浮屠和娘子军离开,刘锜就找上吴玠,商量:“我想趁此大胜之势去攻打寰州城,吴兄意下如何?”
寰州城的战略位置也很重要,而且如果将寰州城也控制在梁山军的手中,朔、寰、应三州就能连到一起,整个云地西南一片就全都是李衍的了,并且朔、寰、应三州还可以遥相呼应,梁山军的战略回旋余地就会变大很多。
再者说,刘锜接到的任务就是攻占寰州,如今朔州大势已定,刘锜自然是要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吴玠道:“让杜将军跟你一块去吧。”
燕云之地盛产战马和骑兵,因此,想武装出一支骑兵来,并不困难。
而与骑兵对战,己方如果没有骑兵,就会出现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的尴尬局面。
所以,尽管三千马军看着不多,但却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
其实,就算吴玠不主动提出来,刘锜也会跟吴玠讨要拐子左军。
如今吴玠主动提出来让杜壆跟刘锜走,大家脸上都好看,刘锜也顺势谢道:“那小弟就谢谢吴兄了。”
不过——
也不知是刘锜的运气太好,还是刘锜的运气太不好,等刘锜的大军开赴到寰州城下,寰州城的大门竟然自己开了!
原来,寰州城中的汉民听闻梁山军要来攻打寰州城,私底下串联了一番,然后在一个叫“徐云”的汉官的带领下,将寰州城中的契丹人杀得七七八八,尤其是姓耶律的,几乎是屠戮得一干二净,之后将寰州城献给了梁山军。
面对这种情况,刘锜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一面赶紧接管寰州城,一面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去太原城向李衍请示怎么处理寰州城的事?
吴玠所取得的大捷让李衍非常高兴——打下了朔州城,还歼灭了辽国一万多骑兵、五六千步兵,这种能影响全局胜负的大捷,李衍实在是没有理由不高兴。
不过,李衍只高兴了一天,就开始愁眉不展,“寰州城的事,该怎么处理?”
……
第四百二十四章 众族之王(为好友“你笑我笑”加更1/2)()
…
一个民族可以用刀剑或者用弓矢打败另一个民族,但是要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却绝非刀枪剑矢就能做到的,尤其对方还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强大民族。
所以,不能靠杀戮征服契丹这个民族,除非能将他们杀得一个不剩。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将他们杀得一干二净好了。
说这话的人可能不懂,屠戮能威慑一时,却不能威慑一世。
就像大蒙古国,它屠戮了四分之一个世界,可它却连一个民族都没有彻底征服,仅仅五十三年就解体了,只经历了两代帝王。
(大蒙古国和蒙古帝国不同,铁木真被推举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黄金家族”,又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这个时期是大蒙古国时期,等到蒙哥死了以后,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并且战争不断,那时候大蒙古国就已经解体不存在了,所以,大蒙古国只存在了五十三年,经历了铁木真和蒙哥两代帝王。)
而且,大蒙古国存在的时候,内部战乱不断,叛乱几乎就没有停止过,铁木真和蒙哥一直到死都在征战和平乱,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相比较而言,大英帝国打抚相结合的做法就要好得多,存在的时间长得多,内部稳定得多,地盘也大得多,并且很多它所征服的国家和民族一直记得它的“绅士”,比如印度。
当然,大蒙古国有诸多不如大英帝国的地方,也不光是因为大蒙古国是靠杀戮威慑其他民族,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它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语言、文化传统各异,因此它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从它诞生的时候,就无法避免瓦解崩溃的命运。
总而言之吧,李衍并不想以屠戮来对待契丹这个民族,包括女真族、蒙古族以及将来他所征服的其他民族。
因此,李衍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徐云等寰州城的汉人将契丹人屠杀一空一事。
李衍将许贯忠、乐和、赵鼎等参谋文臣招来,然后将刘锜送来的密信给许贯忠等人传阅。
等所有人都看完,王庶抢先道:“恭喜大都督,贺喜大都督,朔州、寰州、应州连成了一片,咱们梁山军在云地站住脚了,接下来只要能攻打下辽西京,云地半数之地就是大都督您的了,然后大都督您就可以大举进入云地,之后夺下蔚、武、新、妫四州,将山后八州全都纳入怀中,之后兵发儒州……”
虽然王庶所说的,并不是李衍想听的,可李衍还是让王庶将他的长篇大论说完。
等王庶将他的全盘战略说完,李衍夸赞道:“子尚用心了,此大方针可行性非常高,回头你写个折子给我,我仔细看看。”
(这个时代还没有凑折,嗯……应该说,一直到顺治时期,都没有奏折,奏折是顺治首创,康熙将之完善推行,现在的“奏折”,叫“疏”,也叫“奏章”,李衍与手下文臣武将之间交流当然不能用疏和奏章,毕竟李衍还没登基,所以,李衍就将奏折提前弄了出来,简称折子,反正也没有人知道奏折和折子是甚么意思,谁知道他李衍逾越,再说了,就是有人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谁敢管他李大都督?”
被李衍当众夸奖,王庶很高兴,拜道:“是。”
李衍道:“子尚的军策很全面,我研究一下,再与你们讨论下一步如何进军……下面,大家说一说,徐云等寰州城的汉人屠杀契丹人一事该如处理?”
李衍此言一出,王庶就明白了,他弄拧了,李衍问的不是军策,而是政策,随即王庶对李衍无比感激,因为李衍照顾了他的脸面,让他不至于当众丢人。
王庶暗暗发誓:“我一定竭尽所能辅佐大都督!”
李衍言毕,一一看过一众参谋文臣,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赵鼎的身上——显然,李衍想听赵鼎怎么说。
赵鼎是李衍特意从汉城调来的,目的就是让他总管燕云地区的政事。
由此也不难看出,李衍对燕云地区的重视。
赵鼎拜道:“下臣斗胆问一句,大都督是否是想对契丹人怀柔?”
李衍道:“不错,我有这个想法,杀戮并不能让咱们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赵鼎道:“大都督仁慈,燕云之地的百姓有福了……然,同夷狄打交道,必须先立威,这样才能镇服他们,才能确保以后无患,切不可将腹心全都暴露给他们,大都督要对他们怀柔自然是可以的,但必须得先将他们打服。”
李衍心中一警,道:“那元镇认为我该如何处理寰州城中之事?”
赵鼎道:“徐云等汉人,尤其是徐云,当赏,且要大赏,否则必将寒了燕云义士的心。”
李衍看了看其他人,见无人反对,便道:“徐云的做法虽有些过激,但不如此,恐难促成献城一事,无错有功,乃燕云义士的表率,回头你们商量个合理的赏赐。”
这是赵鼎等文臣最喜欢李衍的地方——李衍从善于流,而且肯放权给他们这些臣子,明君典范。
赵鼎又道:“大都督应教导各族百姓向善止杀,强调中华民族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
乐和听罢,想了想,心道:“这是彻底解决燕云之地多民族混居、民族之间不和睦的良策,依此策施政,很可能将燕云之地彻底变成我们梁山泊之地。”
许贯忠看了看赵鼎那张圆乎乎的胖脸,心道:“此人好生厉害,好大的志向,他这是要助大都督统一众族,成为众族之王啊。”
许贯忠和乐和沉默了一会,然后同时向李衍点了点头。
李衍见状,道:“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小败(为老友“你笑我笑”加更2/2)()
…
燕云地区的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这里是生活着汉、契丹、奚、渤海等很多民族。
好的一面是,这里的契丹人、奚人、渤海人汉化成度非常高,对汉族有非常高的认同,这为李衍彻底收服这些民众的人奠定了基础。
不好的一面是,在契丹、奚、渤海等民族汉化的同,生活在这里的汉人也在胡化。
这一带的汉人,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开始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朝统治下生活了近二百年,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俗都已经发生了很深的“胡化”,即少数民族化现象,从而和中原汉族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因此,宋朝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
而辽朝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燕云汉人忠于自己,但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
即便是到了金人统治燕云地区的时候,也是在重用部分辽朝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幽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
辽、宋、金三个王朝都对燕云汉人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
可以说,燕云汉人是姥姥不疼舅舅也不爱。
这就导致了,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朝抵抗北宋,眼见辽朝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北宋政权的失望,投奔金朝,并由此导致了金宋间的战争,然后冲当先锋打南宋。
所以,不能以为燕云地区的民族问题,只是契丹、奚、渤海等民族的问题,这里的汉人同样有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之法,自然不是拉拢排斥,而是民族大融合,这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可行之法。
所以,赵鼎给李衍出了“民族大融合”之策,许贯忠和乐和等人又不反对,李衍便将此事交给赵鼎全权处理,并任命赵鼎为云中路安抚使。
赵鼎得了云中路安抚使之职后,立即在大军的护送下走马上任来到了寰州城。
与赵鼎一块走马上任的还有二百多名李衍亲自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官干吏。
这些人也在大军的护送下分别前往朔、寰、应三州。
一到寰州城,赵鼎就替李衍颁布了五条政令:
一、赐新收复州县曲赦。
所谓曲赦,就是单独赦免一地或数地之罪犯——除了违抗李衍的命令和谋反者以外,其余罪犯,无论罪之大小一律赦免,立即释放。
另外,各州县要对他们量才而用,使之各有所归。
二、蠲除科率,即免除新收复州县的各种苛捐杂税,对贫乏饥饿之民,以官粟赈济(就是分粮),勿使百姓流离失所。
三、甄擢贤才,对于新收复各州县,那些怀才抱艺,湮没在民间的各类人才,或者素被乡里所推荐而没有试用者,还有那些因忠直而得罪权贵或者被权贵排斥者,以及因失误而获罪的官员,不分汉人、契丹人、奚人、渤海人,都要加以甄别擢用。
四、徐云仗义献城,擢升寰州通判,授予神头男爵,其余献城者,均有丰厚封赏。
五、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
就在赵鼎等水泊梁山的官吏着手朔、寰、应三州的经营和建设的同时,韩世忠终于带着大军来到了辽西京城下。
尔后,韩世忠就傻了眼——岳飞已经到了两日,并且已经跟守军交过一次手了。
换而言之,按照李衍下的命令,韩世忠等人都得受岳飞节制。
其实,岳飞的参谋长孙革曾劝过岳飞先打两座县城等一等韩世忠,也就是,将这个都统制之职让给韩世忠。
可岳飞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岳飞道:“非是岳飞贪恋这统统制一职,而是辽西京关系到大都督能否在这云地站住脚,岂可用此来做人情?”
于是,岳飞一意孤行,在第一时间来到了辽西京城下,并很快就与混进辽西京中的时迁取得了联系。
时迁通过弓箭传出来消息说:“之前西京城中的辽国官员,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还有主张死守等待天祚帝派大军来救援的,争吵不休,不过西京留守萧察剌,于四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