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登门表示下恭敬,甚至表个忠心啊。

    信刚写完,贾珠的小厮便进门禀报,“大爷,大~奶~奶这就要生了!”

    贾珠向来细致,得了消息,也不忘收好信纸,这才抬脚出了书房,直奔后宅而去。

    因为不是头胎,李纨生得相当顺畅,过了晌午,贾珠得了个大胖女儿,当晚,凤姐儿也被诊出有喜,荣府一时喜气洋洋。

    贾珠的回信与喜信儿一起送到贾琏手中,他真是喜忧参半:喜的自然是媳妇儿怀孕……贾珠的信直接提醒了他,他似乎因为七皇子好脾气,而……无意怠慢了这位王爷!

    就在贾琏搜肠刮肚地琢磨如何讨好七皇子之时,赵之桢也已经回到了北方大营。而且他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在关外大道上扣住了一支商队——没有放跑一个。

    从马车中搜出的铁器摆在眼前,那商队管事也知道狡辩无用,他跪在地上从袖中摸出了个信封,双手托举到赵之桢眼前。

    赵之桢看了眼银票上的数额,也面无表情道:“好手笔。”大皇子与太子为此反目,也算值得了。

    只是在京城中,听说七弟已经顺藤摸瓜,扣住太子妃哥哥的那支商队,大皇子在自己书房里大笑三声,舒爽得真是无以复加。

    作者有话要说:夜深人静时,一般是十一点到十二点半之间,状态真是超级好,不过到了这个点儿,我又已经困得眼皮打架了……

第44章() 
已经成年并有些势力人手的皇子;也才四位,还得除去一心要当个贤王;向来懒得过问兄弟之间“俗事”的三皇子。

    无论是大皇子还是太子都没想过收买和拉拢这个超然的弟弟,原因无他,就俩字:不值!

    至于掌兵的七皇子,可就是必争之“人”了。因此大皇子亲自出马了——都是兄弟,他又是兄长,七弟纵然不快也说不出什么;可若是换成他的手下;八成得把七弟得罪死。

    在大皇子赵之棣看来,即使不能把七弟拉到自己身边,也不能让他去亲近太子。果然;他只跟七弟走动得稍微频繁了些;太子那边就坐不住了。

    之后,更是没出他所料;太子妃哥哥出头就把七弟狠狠得罪了一回——居然想替老七做媒,亏他想得出来。

    如今七弟回到北方大营;更是果断出手,断了太子妃哥哥的财路……至少一半的财路,至于另一半就要看看七弟是否要赶尽杀绝了。

    太子妃他哥这么多年下来,当“二祖宗”都快当习惯了,杠上七皇子也必有应对,绝不会立即退缩,同时还定会向太子告状……太子与七弟起了龃龉,他这个大哥自能坐收渔利!

    大皇子越琢磨越是心情舒爽,这一天里更有半天都挂着笑容。

    只是他们兄弟几个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落在圣上眼里,自然就是另外一种滋味儿。当晚,圣上便到承乾宫中找贵妃去吐苦水了。

    圣上拉着贵妃的手,意味悠长,“儿子们都长大了啊。”

    贵妃笑道:“皇子们各个出挑,您还不高兴?”这话也就她敢说了。

    圣上摇了摇头,“你呀……”言毕,又嘱咐道,“先看老七的吧,过些日子你再教导太子妃。”想了想自己也挺无奈,“太子倒还罢了,太子妃娘家倒是不乐意安生了。”

    贵妃应道:“我省得。”心中却道:圣上果然偏疼。在圣上看来,这回的岔子跟太子关系不大,必是太子妃娘家的不是。不过圣上也给老七撑了腰……我也就不计较了。

    话说太子妃亲哥在贵妃宫里没有半个眼线,哪里知道自己已经在圣上跟前挂了号?

    正像王子腾所说,断人财路与杀人父母也相差不多了,太子妃哥哥得知商队被扣,当即派了心腹幕僚前往关口,自己则直奔父亲的书房,开门见山,“七皇子怨上咱们家了!”

    七皇子老婆死了还不满一年呢,你急火火地要去保媒,人家不恼才怪!太子妃的父亲比儿子清醒,“哪里就说得上怨了。”

    家里并不知道自己商队的底细,太子妃哥哥被父亲一堵,一时也不知道该解释些什么,只气呼呼道,“那他也忒不给咱们家脸面了。”

    “那是圣上的儿子,太子的弟弟,”太子妃父亲目光一凝,“你那商队贩的什么?”

    “铁器,”太子妃哥哥一噎,旋即又道,“农具,不是兵器。”

    太子妃娘家也是家大业大……人口多,为了风光嫁女入东宫,他们长房几乎是倾尽家资置办嫁妆,多亏了儿子极擅经营,这些年来不仅让太子手头宽裕,更让家人过得比以往更滋润。

    就算只看在银钱份儿上,也得先护住儿子,太子妃的父亲安抚过儿子,便特地写了封信,吩咐长随亲自交给七皇子赵之桢麾下的李敬李将军。

    至于太子妃的哥哥,跟父亲告过状,到底意难平,晚上翻来覆去足有半宿没睡着觉。第二天下午离了衙门,他便去求见太子,也没忘再打发人跟妹妹打声招呼。

    此番七弟忽然“铁面无私”,在太子看来,实在是大舅子把人家惹着了:七弟和大舅子都是自己麾下,他也不好太过偏向一方,自然还是以调停为上。

    太子搁下茶盏,不疾不徐道:“既然手底下的管事不规矩,偷卖铁器,自然要交出去由老七料理。”

    太子妃哥哥对太子何等熟悉?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位打算先大事化了,让他不要胡乱出头……太子妃哥哥急道:“谁知道是不是那位说了什么?!”

    太子看着大舅子,一言不发。

    房里一时静得可怕,太子妃哥哥梗着脖子,又添了把火,“您就是好脾气!”

    太子闭上眼再睁开,气势登时一变,“你只往北面私贩了铁器?”

    太子妃哥哥垂头不答:还卖过些消息……

    太子接着道:“老七向来谨慎,他出手必是定准的。光凭你自己,怕是不易让手下脱身吧。”

    太子妃哥哥艰涩道:“太子明鉴。”

    “有舍才有得。”太子提点了一句,便直接端茶送客,只是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他不会让好大哥接着得意下去。

    当晚,太子睡在了书房,压根没去后殿见太子妃。

    不过二百多里之外的赵之桢可是连着睡了几次好觉,自从让元春醍醐灌顶之后,他便打算保持本心:暂且不理会大皇子与太子的明争暗斗。因为他的言行并不为讨好任何一个兄弟,而是一切都交给父皇评判。

    却说李敬将军收到了太子妃之父的求救信,立时犯了难:太子妃娘家原本就是北方豪族出身。在赵之桢到来之前,军中不少人都受过这一家子的恩惠。

    这就有些说来话长了。

    却说先帝那会儿,北边大军虽然受命抵御北狄人,并守卫北面国门,但多年都没得到足够的兵饷、粮草和兵器。到不容易等到圣上登基,情况有些好转,但因为与北狄战事不多,圣上当年的心思也没怎么放在北面,所以北军境况纵然好转,也好得十分有限。

    知道北军官兵日子艰难,太子妃娘家的商队便在往来时主动奉上金银,当做红利赠给诸将与麾下校尉。众人拿了他家的好处,他家商队通关时便总是睁一眼闭一眼,偶尔有少量盐铁也都装作不知道。

    数年下来,守关的官兵拿他家贿赂拿得心安理得,同时其余商家也不得不效仿,最后索贿之风日甚,险成成例。

    恰在此时,本朝与北狄终于大战再起。而素有“冷面王”之称的赵之桢挂帅,坐镇北军节制众将,官兵们的小动作也不得不渐次收敛了起来。

    赵之桢“规矩大,管教严”之名,也算响亮,而且他……的确足够服众。

    一来他带着中军精锐到来,同时带来的还有充足的兵饷:官兵们积欠的饷银也悉数补发,粮草兵器更是无需担忧。

    二来,同时也是最紧要的地方,赵之桢称得上方正,且从不贪功。身边的军法官更是铁面无私,砍了几个混到校尉和副将的老兵痞脑袋之后,哪还有人敢冒领战功?

    大家兜里有钱,且进身之道也比以前更通畅,北军官兵舒畅许多,再有前车之鉴,还敢知法犯法的人就很少见了:两军交战之际,还敢偷放商队往北狄走私铁器——如此资敌,查出来一准儿也要掉脑袋!

    北军风气也随着赵之桢的到来而焕然一新,不过北军中若干老资格的将军也还记得太子妃娘家当年的雪中送炭。

    欠了的人情总归是要还的。

    李敬心里再三琢磨了下七皇子的为人,再掂量了下自己的分量,想得他后槽牙都开始疼了。刚过不惑之年的将军在帐中围着书案转了好几个圈儿,最后还是横下心,决定再拉上两个好友——都是当年收过太子妃娘家商队“孝敬”的将军,一起去跟七皇子求个情。

    而大帐中的赵之桢手里正拿着太子的亲笔信:他让七弟不必为难,尽可公事公办。

    赵之桢反复把信看了三遍,心中不免嘲笑道:若真是想我公事公办,太子哥哥你还特地写信作甚?

    他摇了摇头,把太子的书信放到一边,提笔在上好的笺纸上写道:臣闻……刚落下这两个字,李敬等人便前来拜见。

    李敬他们其实也是尽人事而已:在这与北狄大战的当口私贩铁器……虽然都是农具,可也忒犯忌讳。

    赵之桢听了李敬他们几句话,便知道这是来求情的。他想了想,觉得还是该透露几分,“若只是私贩铁器,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李敬先是一愣,又迟疑道,“这是怎么说?”

    赵之桢摆了摆手,“偶尔无知也亦是福。”这已经是很实在的提醒加警告,别为了人情毁了自己的仕途。

    这话里的肃杀之气,李敬他们几个自是听得出来,几人沉默片刻又对了个眼色,还是由与赵之桢私交最好的李敬开口,“求王爷指条明路。”言毕,几人齐齐起身,一拜到底。

    看着躬着身子不起来的几位将军,赵之桢声音极低,“钦犯。”

    这两个字落在李敬几人耳中,简直不逊于炸雷当头劈下。在沉默了数息之后,几人果然心甘情愿地败退而去……

    话说太子妃的哥哥自然知道自家商队私贩盐铁,偶尔还传些“无关痛痒”的消息,但是……他毕竟没到关口来过,真不知道自家的商队有时还兼任人牙子和保镖。

    他们带入大关的,不只是要到本朝讨生活的异族百姓,还有来自各部族的探子;至于他们带出去的……却往往只有一种,那就是逃犯。

    为了保得性命而离开中原,逃到关外,这些人不惜倾家荡产。因此这笔买卖才是真正的“获利甚巨”,比私贩几次盐铁都更赚!

    当然,敢这么做的商队,整个北方一只手已经足够数得过来,太子妃娘家的商队显然位列其中。

    赵之桢扣住商队,在商队大管事眼前展示从马车中搜出的铁器,也是谨防这管事以为真正的罪行败露而铤而走险。

    除了静等太子妃娘家派人来处置此事,同时赵之桢还要迎一迎父皇遣来心腹,默默把折子封好装入了特制的密匣——南边那位殿下,还有他的妻妾子女,虽然大家都姓赵,血缘也隔得不算远,可赵之桢还真是一个都没见过。

    思及此处,赵之桢难得笑了笑:柳桓这次可真是帮了大忙!

    他这边心情正好,极擅察言观色的亲兵才敢上前,同时双手递上一封书信,“禀王爷,关口都督府录事参军事贾大人送了信来。”

    话说,贾琏这回也是把心一横,想着他若是和盘托出,王爷看在妹妹元春的面子上,没准儿还是会提点一二?

    提点当然是肯定的。赵之桢已经把元春放在心里了,只要不是太让他为难,元春的娘家人他都会适当拉一把——对此,元春都还不知道。

    不过,王爷的提点……贾琏发现自己根本想不透:回信只有四个字,静以修身。

    作者有话要说:比昨天早了一点,有进步呀……先自夸一下哈哈哈。

第45章() 
静以修身;还有下面那半句俭以养德,在贾琏看来,这是让他别收不义之财;坐观其变的意思——至少字面上是这个意思。

    可这句话出自诸葛武侯的《诫子书》;本意又是希望儿子在修身养性之后;做出番事业;而非虚度光阴。

    究竟该按字面意思行事还是往深处想?

    贾琏足足犹豫了一个晚上,好歹没舍下脸再次向赵之桢追问;至于王子腾那边……贾琏还没傻到拿着王爷的信笺;跑去找王子腾解惑。

    不过今晚他注定睡不安生了:因为家里正好送了家信过来。

    凤姐儿在信中说完家中琐事;便是劝他和叔父王子腾多多亲近……俗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啊。

    看完凤姐儿的家信;贾琏先是恼火:头发长见识短;你个妇道人家你懂得什么?!偏偏这会儿房里就他一个,怒气无处宣泄,不一会儿可不就自己泄了?而且热血渐冷,他再一思量,媳妇儿凤姐儿说得也并非毫无道理。

    当年伯祖父与祖父贾代化与贾代善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坚定地站到了太子的身边。

    可随着这宁荣两府的顶梁柱先后去世,贾家无人位居高官,兼之……人走茶凉也算官场常态,宁荣两府与太子的情谊可不就逐渐淡了下来?时至今日,贾琏也看得出,太子对他家早就不怎么放在心上了。

    只是他作为将来袭爵的荣府长房长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自己拿了主意,偏到正大力招揽贤才的大皇子那边……先不提太子作何感想,只说回家就难跟父亲叔叔交代。

    另外,前几天他便按照王子腾的吩咐,追查到了暗算王子腾的主谋,可惜带人前去时已经人去楼空——而且看当时的情况,人家还是得了消息之后从容离开的。

    亏他还定了个严密的计划!

    贾琏靠在榻上,抬眼望着房梁:如今他真能理解父亲和叔父为何正处盛年,一个沉迷于享乐,另一个终日与门客清谈。这便是碰壁碰得太多,已经寒了心,干脆缩回家中得过且过了。

    从京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摔了跟头后的不甘,以及对前程的不安……他终于亲身体会到了官场艰难,之后便是一夜无眠。

    这一夜不曾的安睡之人也不止他一个,赵之桢也坐在大帐中等人,顺便处理军务。

    转眼到了三更天,赵之桢揉了揉眉心,喝着浓茶心中暗道:再不来,就不给你机会了。

    就在亲兵给自家王爷倒茶的功夫,侍卫便进帐来禀报,“李将军求见。”

    赵之桢微微一笑,“传。”不容易,终于回过味儿了?。

    却说李敬进得大帐,二话不说地……跪伏在地。

    赵之桢微侧着头,一直看着案上摇曳的烛火,良久才问道,“你可知错?”

    李敬闻言,顿时心神一松:王爷说他是错,还有救!他口中却道:“末将有罪!”依旧是五体投地状,不敢动弹。

    赵之桢哂笑道:“你倒是机灵。”

    李敬连忙恭敬道:“末将不敢!”

    话说李敬拉着几个好兄弟到王爷那儿求情,不止无功而返,反而让王爷吐露的隐情吓得直接退出大帐。

    可回到自己地盘的李敬越琢磨越不对劲儿:他跟兄弟们忽然堵在王爷大帐门口,急迫地求见……旁人不知内情,看这阵仗……李敬忽然觉得,这怎么有点儿像逼宫!

    若是王爷以军法处置,立时斩首都不冤枉!

    思及此处,他顿时一身冷汗。以前在战场上厮杀,刀剑无眼,生死只在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