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让丁老一起坐下休息,现在已经不用从事体力劳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观火口观火色,不时也会去观察窑棚外的烟囱,从而判断排烟能力。
用吐唾沫的绝活来判断温度,是唐家不传之秘,需要把桩师傅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在高温的时候,根据吐进窑膛的唾沫燃烧蒸发的程度,辅助判断温度。
火光将老人的脸映得通红,长达40年的从业经历,吐唾沫的绝活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窑炉中不同的位置放瓷片,行内人唤作照子,将烧的通红的照子用钩子勾出来,放进凉水冷却,这样做是为减少判断温度的误差,冷却后,再到窑口观察。
窑炉中看不到火焰来回浮动,匣钵底部和匣钵墙面没有明暗之分时就可以止火,剩下的步骤,只需等待温度慢慢冷却,做开窑前的准备。
第64章 火的艺术()
“东边的拉钱,中鼓位置温度不够,多加柴!”
唐明全神贯注不停在窑门口,通过热气腾腾的开窗观察窑内变化,鲁善工站在七八米远,都能感觉迎面而来的热浪,可想而知老爷子的辛苦。
“靠窑门装2排匣钵位置的左右叫拉前,那里火力最高,主要装白釉和质量最好的瓷器。但上下两层火力较低,专装颜色釉和白二釉蓝边锅三大、大件、灰可器。”
丁老在旁边解释道:“窑的中间一段,古代因专烧喜字坛和龙泉大瓶,而那些瓷器名中鼓器,故窑位名叫中鼓。”
足足烧了一个多小时,唐明查看完情况,终于松口气,大喊道:“溜火,保持这个温度!”
“你们几个多盯着,等两个小时再开始紧火,记住不能提前!”
交代完回到两人身边,喝了几大口茶,拿起蒲扇道:“初烧时采取短柴浅烧,以拖长低温时间,使窑内火力平衡,叫溜火。然后逐步转入高温,火力要加大,故名紧火,又叫赶余堂。”
鲁善工帮着老爷子倒满茶水,让他先坐下休息片刻,别说是六十多的老人,就算自己在一千多度高温前也难以为继。
“既然柴窑成本高,对技术要求严格,为什么不用煤气窑代替?”
唐明摆摆手,看着鲁善工迷惑的表情,解释道:“不是我们守旧认死理,我也知道很多高科技手段对于传统手艺有巨大帮助和提升,可烧窑不一样!”
“木柴烧窑升温降温比煤气炉慢的多,就好像蒸馒头,急火蒸死体积小,慢火蒸活体积大,效果截然不同。烧瓷同理,故木柴烧窑胎质相对滋润疏松。”
“古代烧窑主要用松柏木,木质内含松脂等多种物质成份,燃烧后含有多种成份的气体会跟瓷器发生化合反映,所以古瓷釉面有滋润者亦有略浊者。”
“木柴窑挥发快,釉面比煤炭窑浊度要轻。为提高质量,精品多用匣钵装烧,才能烧出釉色晶莹滋润,光泽柔和似水之上品。”
说完从棚里拿出一对瓷碗,在灯光下比对给鲁善工道:“这件是古法烧制,这件是煤气窑的产品,你自己看看有什么不同?”
鲁善工接过瓷碗,仔细比对,很快明白道:“气泡有区别,古法都用柴烧,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很强层次感。”
“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气泡大小均匀密集,如果有的釉比较薄,气泡容易炸开,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的芝麻点。”
“不错,还不止这些!”丁老接话道:“柴木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素胎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最后烧窑的成果。”
“这才是窑变之美,就算是最顶级把桩师傅也不能百分百掌握所有细节,每次打开窑门的瞬间,都是一场跟老天爷的赌博!”
唐明看着远处的窑口,目光痴迷,喃喃自语道:“不,应该说是老天爷赏赐的鬼斧神工才对!”
烧窑最少一天一夜,交代完三人下山休息,剩下工作交给徒弟们自己处理。鲁善工躺在床上,脑中不断回忆整理今天的见闻,虽然没有机会用金手指偷师,可受益匪浅。
从泥土开采,到拉坯修坯,最后入窑看火,每个环节都博大精深,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一件精品瓷器能出世,九分靠手艺,一分还要看运气。可想而知当年清三代鼎盛时期,这个窑口有多少窑工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为这门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按照清宫档案记载,当年雍正让唐英烧几个粉彩大盘,亲自确定图案,唐英兢兢业业整整两年,终于攻克所有难关,完成任务。。。
可惜成品率太低,几十窑最后只成六个精品,唐英亲自护送进京,面见雍正。皇帝看完瓷器,又喜欢又心疼,最后咬牙下令,以后不准再烧,以防劳民伤财。
现在终于深刻体会为什么瓷器能成为炎黄子孙在世界的代名词,就连老外都被这门艺术深深震撼,美是一种感觉,发自内心,不用任何语言就能传达,这才是经典。
鲁善工突然有种明悟,就算是残器也有他们的价值,也曾经辉煌过,比如上次三件乾隆官窑,说不定某天摆在御书房,曾经被九五之尊拿起,把玩欣赏过,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也算实现它们的价值。
很快到开窑时间,所有人聚在一起,唐明给风火仙师上香,祈求成功。然后大声道:“停火,歇窑!”
又是足足十几个小时,直到窑完全冷却后,众人才进窑搬出一摞摞的匣钵,取出一件件烧好的瓷器。
唐明亲自拿起一个龙纹葫芦瓶,仔细查看笑道:“嗯,还不错,发色正,釉色白,这次不亏!”
鲁善工看着徒弟们轻车熟路把窑里开出来的瓷器,按品种、规格、质量好坏来分类检查和挑选。一般分为上色、二色、三色、脚货四个等级,鉴定产品质量。
对需要釉上彩绘的瓷器,就要按规定该配对的配对,该配套的配套。
还有几个人抬着水泥进窑,柴窑烧过多次,难免会有损伤,窑柴后堂或烟囱会有裂痕,需要进行修补。
唐明又拿起几件瓷器,用手指轻轻弹击边缘,发出清脆悦耳之声。
下等货胎厚,弹之发出咯咯带硬之声;中等货,弹之发出咚咚之声;上等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老唐,我们千里迢迢来而来,不让后辈见识一下你半刀泥的手艺?”
第65章 半刀泥()
“什么?半刀泥!”
鲁善工大吃一惊,看着唐明好奇道:“难道是传说已久的玲珑瓷?”
唐明微微一笑,摆手道:“别听老丁咋咋呼呼,玲珑瓷可不敢当,那是宋代失传已久的千古绝学。我只是略通皮毛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哼,少在我面前假装低调谦逊!”丁老一瞪眼,笑骂道:“有这种好手艺还不赶紧多传给后辈?难道非得等你老的提不起刀才行?”
“哎,谈何容易!”
一句话让原本高兴的唐明瞬间低沉下来,长叹口气道:“不是我不想传,而是没有人能做到!”
“你们也知道,所谓半刀泥,其实也是一种陶瓷刻花技法。说白了就是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刀法,原本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
“图案纹饰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刀法讲究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一种主流。”
唐明回忆道:“想当年我的师傅黄卖九,4岁开始学习陶瓷绘画,由于酷爱这门艺术,从小便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难能可贵的是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帮助他逐渐摆脱一般工匠墨守成规的陋习,不仅在陶瓷绘画上,而且在陶瓷雕塑等不同领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上世纪70年代,由他创立的半刀泥瓷雕技法,上承宋代影青刻花,清代雍正、乾隆刻划花的技法,师古不泥古,推陈而出新,以刀法的深浅变化塑造艺术形象,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其作品影青刻花皮灯曾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内装饰艺术品,作品广受国内外藏家所珍爱。”
说着从屋里拿出一套茶具,放在桌上,鲁善工眼前一亮,好漂亮的影青瓷。
“所有素面刻花都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胎薄透明、刻花纹样流畅生动、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唐明随手拿起一个茶杯,在灯下不停转动,瞬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就算没有水,仿佛清波荡漾,美不胜收。
“影青瓷是半刀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运用清新淡雅的青釉与半刀泥的技法相结合,瓷器剔透如玉,雕花精细,应用于文房四宝、功夫茶具之中,更能体现文人雅士之志。”
“除传统的写实外,更多的是兼工带写,强调写意和抽象共生共荣,相辅相成。写实者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将描绘对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精美绝伦。”
“写意者泼辣大度、气势磅礴,袅袅数笔,形神皆出,扑面而来潇洒的笔墨神韵和情怀。可谓匠心独运、意蕴深邃,令人余味无穷。”
丁老赞叹道:“景德镇传统名瓷中有一种薄胎瓷,薄如蝉翼,轻若浮云。利坯难度最大,尤其在最后阶段,真可谓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定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即使是一个大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如果没有娴熟精湛技艺、没有必胜信念、没有顽强毅力、没有一丝不苟精神、没有良好心理素质,都无法取得关键的最后一刀的胜利。”
“眼前这套茶具就是薄胎瓷之精品,算是老唐毕生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唐明慢慢挺直身,眉宇之间难掩自信之色道:“利坯技术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乃陶瓷艺人长期实践的结晶。唐家先祖曾有云:款式粗细,关乎旋手之高下,故旋匠为紧要之工。”
鲁善工紧盯着桌上的茶具,强压兴奋,慢慢伸出手,轻轻拿起一个茶杯。金手指发动,瞬间进入幻境之中。
只见四十多岁的唐明左手拿着素胎,右手持刀,神情专注,先在素胎上用毛笔抹上一层水,刻刀向外移动,一半露在外边,线条一边深一边浅,让素胎呈现倾斜状。
“半刀泥!单刀侧入!”
各种信息传入鲁善工脑海,双手微微颤抖,新的技能注入,这就是传说中的半刀泥。
唐明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眼里只有素胎和手中的刀,在不到一毫米厚的瓷坯上雕刻出立体效果的图案,多一份力则坯破,少一份力则无立体效果,力用到恰当方能成。
线条简洁、体态修长、转折流畅、对比强烈。完全摒弃清代以来那种繁缛、满饰、华贵、浮躁的宫廷之风。
以简练、空灵、淳朴、明快的风格,一扫昔日拘谨沉闷、生硬刻板的时弊,瓷器被轻松活泼、生动灵便的特色所取代。
鲁善工痴迷的看着对方行云流水的动作,不带一丝烟火气,十分佩服。要知道薄胎最少要经四十多道工序,分三次烧成。
尤以利坯和修胎最为精细,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毫米以内。
然后还要在上面雕刻线条,仿佛在蛋壳上跳舞,悬崖上走钢丝,可想而知其中难度。。。
明隆庆万历年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被誉作天下驰名,昊十九。所制精瓷,妙绝人巧,以流霞盏、卵幕杯两种最负盛名。
杯簿如蛋壳,莹白可爱,一杯仅重半铢,才。克。
流霞盏,其胎薄如蝉羽,色明如玑珠,犹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
因雅制各色壶类,他的作品亦被时人称之壶公窑。
为觅丹砂斗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汛兰亭九曲泉。
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第66章 一生一事()
丁老看着鲁善工拿着茶杯发呆,暗自点头,这才是匠人心性,见到高超手艺痴迷不已,这次带他来没有错。
对于眼前这个年轻人,老人十分重视,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专门带他来见唐明。鲁善工天赋极高,为人谦虚好学,家传深厚,乃前所未见之百年奇才!
丁老已经年过古稀,名利财富已经看淡,反而对文化传承念念不忘。师傅耿宝昌已经九十高龄,身体越发衰弱,自己的师兄弟也寥寥无几,如果他们这一代全部逝去,那……
每次想到这些,老人惴惴不安,虽然年过七十,还不遗余力收徒传道,身体力行,就是想在生命最后几年,尽可能把毕生所学传承下去。
唐明看见鲁善工的表情也很欣赏,能在年轻人身上感觉到资深匠人的气质,特别是私下听完丁老的介绍和见过乾隆官窑修复的照片,对这个后辈充满好奇和期待。
鲁善工回过神,看着两人笑道:“不好意思,见到好手艺容易入神,唐老果然名不虚传!”
“好说,好说!”唐明掩饰不住满意之情,能得到同行高手的认同最爽,拿起茶壶道:“现在也老喽,达不到年轻时候的精力和手感,这门手艺虽然已经传给徒弟们,但毕竟需要时间累积,所以……”
“您放心,手艺绝对不会失传,这点我可以保证!”
唐明有些吃惊的看着满脸正色的鲁善工,拍拍他的肩膀,寄予厚望道:“好,有你们年轻人这句话在,我们老家伙死而无憾!”
时间不早,众人回去休息,这一窑成果不错,精品率达到百分之八,已经很不容易。
第二天鲁善工和丁老准备回京城,在景德镇已经呆了好几天,亲眼见识过唐家老窑,还得到一门高超手艺,可谓满载而归。
临行前鲁善工跟唐明达成合作意向,每个月固定收购三十个高档素胎,用于练习手艺。最后每个五千元成交,已经算是半卖半送。
听唐明介绍,景德镇制瓷有着千年历史,实际上开采高岭土已长达700余年,而如今在高岭村已经没有任何瓷土资源。
目前就剩三宝蓬和宁村两个瓷矿还在开采,仅凭这两个矿的产量,根本无法维持景德镇制瓷需求,再过20年,景德镇将面临本地瓷土资源断档的局面。
特别是优质高岭土,一千斤瓷土才能选出不到十斤的精品,可想而知其珍贵程度。幸好唐家毕竟是背景深厚,自己拥有一个小私人矿,虽然出产不多,可自给自足基本能保证。
要不是大家成为朋友,每个唐家出品的素胎,市场被炒到一万五,很多时候还有价无市,这次算是另一个收获。
“是不是有点钱不够花的感觉?”
飞机上丁老看见鲁善工若有所思,笑问道:“原本以为两千万不少吧?结果……”
鲁善工叹口气,无奈道:“您老说的对,钱……真不太够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