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这之前,蔡云并不清楚青蓝咨询的规模,但他创业这一点是千真万确。
这样,在见到吴小清真人之前,他整个人的形象就在蔡云脑子里基本成型了:一个很年轻的乡下孩子,初中毕业却小有才华。
也许是因为家境贫穷(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原因,如果不是那就更好),没有继续读书,而是自己在家写了一个剧本,这剧本还立刻得到一位知名导演的认可。在得到第一桶金之后,他立刻就拿这些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这个故事框架中还没有填充细节,但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出来了,在采访过程中,蔡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找出更多的闪光点。比如为什么没读书,这个原因就是蔡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当然,另外还有,比如剧本是怎么想的,和导演初次合作有什么感想,是否适应演艺圈的工作。为什么转行?思路是什么?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自信,自己走出这样一条路,他的个人行为对其他的同龄人有什么启示……
如果吴小清这个人物真的如陈导说的,是靠他自己的才华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他必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话能够对她说。
在现代社会,什么人说的话最具有新闻效应?
明星吗?当然不是,明星们天天说话,说各种各样的话,但绝大多数都在套路范围内。他们可以制造热点,制造新闻,但离开了流量,这些话本身却不具备新闻效应。
官员和学者?他们肚子里也许有成为新闻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在正常状态下,让他们主动说出来。
平民,或者边缘人,他们说的话足够激烈,有时候也能火上一把,但他们的地位堪忧——不管说的话多有道理,没有自身的能量,这些话也不可能让人信服。。。
但,如果把这三类人的身份突然中和呢,或者说,某个人正在快速从一个阶层跃向另一个阶层……平民一夜蹿红,成为明星;官员突然火了,成为媒体的焦点;曾经是明星,如今失落的人;曾经是官员,如今的普通人……就蔡云的经验来看,这些人说话往往是最具备爆点的。
而吴小清,显然就是最标准的这一类,存在极大爆点可能性的人。
“蔡小姐,”颜雁的话,打断了蔡云的思绪,“9点15了,吴总现在可以接受您的采访了。”
“哦,”蔡云点点头,“谢谢。”
她却没有起身,而是低下头,看着自己眼前空白的稿纸发呆。这稿纸是她以前在采访对象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提词板,在每次采访之前,她都会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正式采访之前,根据临时见面的印象,在上面写上一些临时性的问题。
她本以为今天过来,面对这么一个陌生的少年,这么富有话题性的任务,自己会写出很多问题的,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她什么也没写下来。
蔡云都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败,还是这位吴小清的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眼前的这个吴小清,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作为一个才子,他举止粗鲁,没有教养,而且文化水平极低——吧台上还能看到颜雁没改完的高一物理课本,这个细节如果披露出来,才子这个名头基本就打了水漂。
要是吴小清现在很有名也就算了,起码这也算是个黑料,或者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点——如果吴小清非常有名,还能算做可爱之处。
但对于现在的吴小清来说,披露他理科成绩极差对新闻效应的提升毫无帮助,反而还把她之前精心策划的,关于吴小清创业的这个点完全打散了——她本来还想问吴小清关于创业需要的素质呢,甚至还把他设想成品学兼优,因为经济条件辍学的少年。
结果呢?吴小清本人就全无素质可言,这样的学习水平,上不了高中完全不能怪任何人,没有一个高中学校会收一个连初中数学都考不及格的人。
作为一个公司创业者,他完全看不出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创业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创业者以身作则,忙的焦头烂额……蔡云在来之前,最期望的,是看到吴小清熬了一个通宵,顶着熊猫眼,却仍然耐着性子接受采访的模样。最不济,也是整个公司一派忙碌,或者办公室里空空如也,公司里杂乱一片的形象——创业公司蔡云见的多了,他知道许多新公司看起来都不怎么样。这种邋遢本身也是新闻中最好的一个点——能突出创业阶段的艰辛,也能让读者感觉到创业者的活力。
但是,从蔡云进公司到现在,都看到了什么?
她看到的巨大的咖啡吧,无所事事的公司员工,他们身上的高档定制西装,以及他们在工作时间,聚在一起聊闲篇。总经理对此不闻不问,吴小清这个老板让属下给他当家教,为他批改作业。
这让她整个采访还怎么做?
蔡云现在已经基本断定,整个《拯救先祖》剧组,对吴小清的宣传,只是因为电影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噱头。什么乡下孩子,初中毕业,什么天才少年……说不定又是哪个老板的儿子,花钱买了个剧本,又开了公司,这在闹着玩呢。
221 就是运气好,你咬我啊!()
但现在知道这些,也已经晚了。
毕竟人对方已经帮你约了,现在都到了对方家门口了,退回去简直就是打陈导的脸。
“不会很难的,”站起身来,蔡云深呼吸了一口气,给自己打气,“不就是一个初中生么……按之前订的提问大纲,随便问问……”
做记者不可能每篇稿子都是爆点的,总是需要出一些行货……
蔡云一边劝说的自己,一边飞快的开动大脑,并按照寻常采访的逻辑,确定这次采访的主要方向。既然是行货,那就简单了,怎么来的灵感,怎么跟陈导见面,双方的默契,剧组中发生的趣事,公司经营的不易……
总而言之,整体思路就是一个字,吹。
按照陈导他们需要的方向,使劲的吹。
这个吴小清要是中间能说点好听的,那就放俩镜头,拍俩照片——反正这人也算年轻。要是他不会说话,那就让他说些惯例的话……蔡云相信,这位吴小清对这次采访也肯定是有准备的,毕竟砸了这么多钱,不就是为了这时候,出点名么。
至于原来打算追问的许多细节,蔡云觉得也就没必要追问了。硬要问下去,比如就说这剧本怎么写的啊,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拍电影时怎么处理……只会让彼此难堪。吴小清肯定也说不出什么新东西,还浪费自己的时间。
“吴总,您好,”进办公室以后,蔡云简单的打量了一下房间,然后把摄像机放在了桌上,“今天采访就我一个人,摄影师有事,我们把椅子搬过来,这样对着镜头……这样显得自然一些,您看可以吗?”
吴小清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几个电话的事,对着眼镜说出上面的内容简单,但是要完全这些内容中有什么内涵,那就是相当复杂的工作了。
就刚才这几个电话来说,都是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几个科研投资意向,跟吴小清对话的,都是几个实验室的负责人。
短短的几句话之内,含有大量搜救队已经考虑成熟的东西——成果使用权,专利掌握,技术保密年限……按照沈长文来说,这些东西就算是让他来搞,也要请一个专业的专利精算团队。
这么复杂的问题,自然让他一时有些失神,看在蔡云眼里,显然吴小清这货是在故意装傻——一点礼貌也不懂。搬器材搬椅子这种事情,也要让她一个女人,还是客人来做。
蔡云在调好摄像机角度,让吴小清坐下来之后,心中禁不住有了一些阴暗的想法——只要她在提问时,有意的朝着某个方向引导……别的不敢说,让吴小清出个不大不小的丑,还是不难的。
“吴总,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蔡云确定了一下镜头,确保他们俩在镜头中的位置都很恰当。
“行,开始吧。”
蔡云拿起话筒,先是简单了介绍了一下自己,还有宁州晚报,以及采访他的主要目的——自然是因为《拯救先祖》已经上映,反响不错。
吴小清的回答中,也是简单的自我介绍,用词还是比较谨慎谦虚的,但有明显的背稿倾向。蔡云采访的经验丰富,对于被采访者到底是直接说心里话,还是背腹稿,自然是一眼便能看个清清楚楚。
吴小清说自己剧本被拍成电影,仅仅是“侥幸”,但在谈到当前电影市场的时候,又显得信心十足——在他这个年纪,信心十足简直就有点不可一世的味道。
吴小清在评价《拯救先祖》时说:“我个人还不认为这是一部能让我打满分的作品,但在目前这个档上,肯定是最高分。”
蔡云轻轻的在这个问题上推了一把:“看来您对自己的作品相当的有自信。”
吴小清的回答却让她有些惊讶,并没有把这个自吹自擂继续下去,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从剧本交给剧组以后,这就不再是我的作品了,我做的不过是剧组的前期工作,更主要的工作,还是要由演员和导演来参与。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在剧组的这段经历,让我对整个剧组产生了信心。”
中规中矩的回答,蔡云基本可以肯定这是背稿。
蔡云不动声色,决定就剧本这个问题悄悄打开突破口:“穿越题材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穿越回去拯救祖先,的确是让人有些意外。创造出这样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是哪里?是你的生活?还是其他作品的影响。”
吴小清稍微停顿了一下,因为搜救队给的答案有点长,他看了一下主要内容,酝酿了一下情绪:“主要还是我个人的经验。”
“我之前住在大阳村,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村上收到了防汛通知,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回家的路上,看到河边上都被放了沙包。用沙包来抵抗洪水,这种镜头之前我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到。”
“那次大雨连下了三天,村里家家人都把粮食和电器搬上了楼,做好最坏的打算。水最后没过了河堤,虽然没有影响生活,但村上的人每次路过这堤坝的时候,看着远远超过地平线的河水,所有人眼里……”
“你知道那种感觉,就是敬畏,对一种巨大力量的敬畏。”
“我们生活在现代,有水泥浇筑的堤坝,有汽车运送物资,哪里有危险,可以立刻管住。但是对于古人呢……”
“世界各个文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深刻记忆,我相信这种记忆不是没有根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对洪水的恐惧感已经刻进了我们的基因。当时我就在想,以洪水为主题,可以写一点什么……”
“我最开始想写的是小说,可惜我的文字功底并不好,写出来的东西太过碎片化,当时又迷漫画,但画的又很糟糕,结果就成了四不像的一种东西。我不知道这种东西跟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很类似,是一个朋友来找我看到的,然后就介绍了陈导过来……”
“能拍成电影,我是真想不到。让我去拍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当时我都准备去南方打工了,钱都花的差不多了……”
蔡云不得不承认,吴小清的这番话里,还是有相当多的,可以作为新闻的点的。嗯,还有吴小清的背稿水平……让她恍惚以为见到了同行的前辈。
蔡云当然不相信这么离奇的情节是真实发生在吴小清身上的——就算是真的,一个乡下孩子也不可能就这么对着采访镜头侃侃而谈。唯一的解释就是,吴小清对于这一段已经排演过多次——不过这也相当不容易了,过多次数的排演会让被采访对象说话语调显得僵硬,缺乏感染力。
但吴小清刚才的发挥,显然让坐在他面前的蔡云仿佛都感觉,这每一个字都发自吴小清的肺腑。
接下来的几个问题是关于剧组的其他几个演员,还有导演。
这些内容没有出乎蔡云的意料,都是官方套话。
总之大家都是团结努力的,为了艺术效果大家不惜无数次ng……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也非常敬业,还有现场的一些暖心小故事。
当地的村民主动为剧组送饭菜——收费黑了一点,食品卫生略有瑕疵自然不会说,当地群众演员请剧组去他们家住宿——收住宿费的事当然没提。当然,还有最后吃散伙饭,全村的村民都过来了,都舍不得剧组离开——这显然是真话,摇钱树走了,自然很是不情愿。
然后就是这次采访的另一个重点,吴小清的创业了。
“青蓝咨询的公司氛围,是我见过最独特的。在等待的时候,我注意到所有员工都穿着西装,这在创业公司中很是少见。这种着装要求是出于什么考虑?”
“让客户更信任我们吧,说实话,如果我是我们公司客户,来到青蓝咨询肯定是心里要打鼓的,”在这个话题上吴小清出乎蔡云的意料,似乎更放得开了,而不是噎着不谈,而且还拿自己打趣,“你想想,一个客户进我们公司,先看到对接的员工是硕士毕业,总监是本科毕业,见到老板是初中毕业……”
“创业者是创业公司的核心,我的学历是个硬伤——这几乎等于承认我的能力也是硬伤。那自然需要更多说服客户的成本,这些衣服,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公司的特殊成本,为了照顾我这个初中毕业生要支付的成本。”
蔡云礼貌的一笑,然后在微笑中,抛出一个她觉得这时候不问,后面恐怕就没机会问的尖锐问题:“这不会让公司投资者对您产生……不好的想法吗?”
吴小清点点头:“想法自然是有的,每次财务跟我说,公司账上没钱了的时候,我都会头疼……”
“不仅我头疼,员工们也战战兢兢,我们颜总监两个月前还在网上投简历呢……”
“其实开公司就跟写剧本一样,闹着玩。但说来也奇怪,也许我是我这人运气特别好吧,每次在我头疼的时候,总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来,抛给我们一个大项目……就这样一来二去,公司竟然还活下来了,而且越活越大。”
222 知识的批发商()
“那在你看来,你成功的最大要素,只是运气而已吗?个人的努力难道不重要吗?我听陈导说,你在剧组经常累得打瞌睡……”
“那不叫努力,那叫心甘情愿,就好像我去网吧包夜,到后半夜的时候,也会累的犯困,但是边上的同伴叫你继续玩,你还是会起来,你会把那也叫做努力吗?”
说道这儿:吴小清很有些感慨:“拍电影在我看来也是一样的。一味强调投入,是本末倒置……”
“这个社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一个去剧组打瞌睡的机会都求不到,所以我觉得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主要还是运气。”
“现在的创业公司都在寻求商业模式的突破,在这方面,青蓝咨询有哪些自己的独特想法吗?”
“没有,做咨询就是做服务,和编剧一样,这是一个需要想象力的行业。客户来我们公司,向我们提出问题,有时候像病人求教医生,因为他觉得身体不舒服;有时候像学生求教老师,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些知识不懂……”
“我也不懂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在我看来,做这个咨询公司,最好玩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形形*的人,接触到这个世界上形形*的问题。”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