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征道:“元平、大张,明天就要我们弟兄就分开各奔前程,我们买了点酒、猪头肉,伙计们喝点吧”。说着把小桌拖过来,从书包里往外掏东西。
见王、张二人发愣,杨长征催促道:“别瞎琢磨了,过来帮忙啊”。王、张二人赶忙起身凑过帮忙摆好桌子。
王元平问:“你俩不是回家了吗”?
吴军慢悠悠的拿起酒瓶开酒,学着评书的强调摇头晃脑的道:“上回书说到,我和杨长征催马”。
没等他说完,张忠诚一把抢过吴军手里的酒瓶,放到嘴边用牙咔的一声把酒瓶盖开开,一边从嘴里吐出酒瓶盖,一边骂:“吴学究,你听评书听傻了吧,开个盖还要这么麻烦。”说着就往几个茶缸倒酒。
本文来自看書网小说
第2章 分配 2()
在小桌前忙着弄菜的杨长征这时笑着说道:“那是,人家吴军现在的评书水平比他的写文章水平要好很多。一部刘兰芳的岳飞转差不多能背下来。我说学究,要是你的文章写的这样好那就太好了。”
吴军一听,不再摇头晃脑,而是正色的说道:“唉,各位,文章写的好那还是得说元平,文章嘛,也就那么回事。但评书我可比他强多了,是不是元平?哈哈”。
众人知道他这话说的言不由衷。其实,如果要是好好写,吴军的水平比王元平差不太多,这两年洪南县师范内流传一句话:“要论文笔长,吴张加双王”。张指的是已经毕业分配在县城关镇中心小学的张和年,吴指的是王元平的死党吴军,双王是王元平和三班的王明华。
四人之中以王元平文笔最好,曾经多次在省、市和县级刊物上发表过豆腐块文章,还担任洪南县师范“小荷文学社”总编,这几年稿费也领了不少。
吴军善于写中短篇小说,也曾经在时代文学这样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一部短篇,只是由于人懒不愿意多写。近两年听评书听上瘾了,说话老带有评书味道,动不动“上回书说到”,开始大家受不了,吴军一开口大家便开始起哄,但他我行我素丝毫不以为怪,再后来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
只听他继续摇头晃脑的说道:“路上我啪的这么一想,不对啊,元平还在宿舍心情肯定不爽。于是,打马回洪南,一看果然元平还在这里”。
王元平知道吴军和杨长征是怕自己苦闷,特地回来陪自己,他心里一热。
已经摆好酒菜坐在对面床上的杨长征,看着王元平一脸诚恳的说道:“元平,你的事我已经找了我四叔,他说给问问看,但我估计恐怕够呛,你这人也是,早说一声,我跟我叔叔说说,应该能分个别的好地方。”
杨长征的四叔是县检察院经济科科长,在县里关系很广。杨长征分配到县物资局就是他这个四叔的作用。找找他说不定能起作用,但王元平知道自己位卑人微。仅仅是因为杨长征的关系,他四叔可能帮忙的希望极小,也就没有想给杨长征添这个麻烦。
联想到自己和师敏的事,再看眼前的几个朋友。王元平的心里百感交集。端起酒来大声道:“吴军、长征、张忠诚,你们弟兄们这么为我着想我非常感动,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已足以,我此生有你们三个朋友那是足上加足,感激的话我不说了,都在酒里。这杯酒我敬你们!”
说完一仰脖大半茶缸酒到了下去,众人从没见过他如此喝酒,均大张着嘴惊奇的看着他。
张忠诚道:“我cao。先进,你慢着点,没人跟你抢,有你喝的”。
王元平拿袖子一抹嘴,颇为豪爽的说道:“去你的!喝酒吧”。
张忠诚端起酒说:“既然先进同志喝了这么多,我们也跟上吧”。
杨长征和吴军附和道:“应该,应该”。
三人端起茶缸把酒喝了下去,由于平时忙于学习再加上学校管得很严不太敢喝酒,一杯酒下肚几人纷纷脸热心跳,话也跟着多了起来,说东道西,东拉西扯,兴到浓处手舞足蹈你吼我唱,查夜的保卫科人员今天这几天也不太管,只是在宿舍楼下喊了几嗓子完事,四人一直到深夜方作罢,醉的东倒西歪,爬到床上呼呼大睡。
第二天走之前,王元平实在憋不住了。悄悄把送他的吴军拉倒一边,让他去打探一下师敏的动静,吴军听后很诧异。一直以来他们几个并不知道王元平和师敏的地下恋。见元平让他打听师敏的事,心里明白了**分。
王元平在宿舍苦等了半天,吴军气喘吁吁的回来了。气呼呼的往床上一坐也不说话。王元平不明就里,问道:“怎么了?打听了吗”?
吴军忽的一下站起来,几步走到他跟前,生气的看着他斥责:“你是不是傻了!你让人玩了知道不知道”?
这句话说弄得王元平云里雾里,他不知道吴军说的什么意思。“我让人玩了?什么意思,说明白点”?
原来,接到元平的委托,吴军找到和师敏关系最好的齐艳,让她打听一下。齐艳叹口气摇了摇头告诉他事情的原委。
师敏家里确实反对这不假,但没有师敏说的那么严重。
事情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分配!
在师范分配之前,师敏爸爸托人打听了,老早知道她分配的地方是一个偏远的乡镇。这下家人急了,就这一个宝贝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怎么着也不能让她到那地方受苦。于是,师家开始上下活动,但直到分配前夕也没有结果。
正在家人发愁时,师敏爸爸厂里一个副厂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县教委主任戚曙光的儿子戚小光还没有对象,如果让师敏和戚小光确定谈对象,那么这个事就可以顺利解决。并告诉他,如果他们觉得同意,去戚家说和的事他包了。
因为和王元平正在谈恋爱。开始,师敏说什么也不同意家人这样做。但家人再三劝解,她实在受不了这个压力。再加上她打死也不愿意离开县城。经过再三考虑和权衡,还是前途重要,反正自己和王元平的事别人还不太知道。和王元平分手应该没事。
齐艳曾经劝过师敏,你要追求前途,可以跟他讲明白,不用遮遮掩掩。师敏只说了句你不懂完事。
王元平哪知道这些,他听吴军和他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愣愣的看着吴军,嘴唇蠕动着却说不出话来。
吴军看着他脸都气的发青。连忙安慰他道:“算了,元平,这样的女孩太市侩也太现实。你还留恋她干嘛”。停了停,吴军继续道:“我就不明白了,师范这么多好女孩,你都看不上眼,怎么和她搅在一起的?我真没看出来她有多好,不漂亮也不优秀。扔在人堆里那么不显眼。与我们的王大先生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初你怎么想的”?
说到这里,他偷眼看看王元平,他的脸色非常难看。便赶紧拍拍他的肩。换了愉快的口吻道:“好了,好了,别想了。什么大不了的,一件事能认清一个人也是好事,你说呢”。
王元平没有接话,他心里像被捅了一刀似得难受。他不明白,一个人怎么能在感情上说变就变,而且变得这么快!三个月的初恋就这么被葬送了,葬送的原因看似合理,却那么不通人情,那么市侩!
他难受极了,一屁股坐到床上。对吴军道:“你先回去吧,让我静静“!
吴军见他这样,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起身告辞。
吴军一走,元平的眼泪汹涌而出,他不敢出声。转身拿起毛巾捂着脸,眼泪顷刻间打湿毛巾。
本文来自看书罔小说
第3章 回家()
大公共汽车左摇右摆一路颠簸,四十六公里路近两个小时晃到了海崖镇。王元平不知何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这种大公共汽车上不到十分钟一准睡着,等他醒来的时候汽车也到了海崖镇汽车站。
这时刚刚改革开放,海崖镇属于沿海地区,人们思想较为开放,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乡镇企业起步早。木工机械厂、纺机厂、毛纺厂、针织厂、印染厂、织布厂等工厂众星拱月一般散落在镇政府驻地周围。海崖镇水产养殖发达,单是扇贝养殖的产量在当时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0%。
海崖镇所属村庄的青壮年,大都在镇里各个工厂工作,而这些乡镇企业由于不受国家工资限制,大都收入很高,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思想比较开放。由于海崖经济条件好,它的路况相对比其它乡镇要好很多,镇中心三纵三横六条柏油马路,当时在全国柏油路除了国道和部分省道能够铺设,县道则绝无仅有,往往都是造价较低的沙子路。
海崖作为一个乡镇,不但主要公路全是柏油路,通往各个自然村也都是白沙子路,而这种路在当时是大多数县道都很难全程铺设的。一个乡镇能有这样的财力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洪南县乃至在滨海地区,提起海崖人们都会伸大拇哥,有句话叫:“有女当嫁海崖”。而生活在海崖的人们也感到自豪和骄傲。
王元平的家就在离海崖镇不远的一个叫王庄的村子,这个村约有三百多户人家,是个较大的村庄。从海崖到王庄没有公共汽车,只有捎脚的拖拉机和驴、马车。王元平找了一辆拖拉机,把自己的行李往上一扔,跳上去坐在行李上,脚蹬在车厢上,有些怯意的欣赏着路边的风景。
适逢夏天,骄阳似火,路旁高大的白杨树笔直挺拔,树干下部用白石灰刷过,白杨树枝繁叶茂迎风而立,远看像是两排打着绑腿的高大卫士,一眼看不到尽头。繁茂的树冠把路面遮盖的严严实实,阳光透过叶子照射到路面上像是点点印花。一阵风刮过,白杨树的叶子沙沙作响,路面上的印花随着枝叶的舞动轻轻摇曳。这声音像是一曲动听的音乐,这景色似一幅漂亮的油画。这一切让王元平有些陶醉。
滨海农村的人们有个习惯,农活不忙时,很多年长者爱在村口聚在一起聊天扯闲篇,俗称“蹲街头”。王元平的母亲李红莉早早就来到村口,一边和几个“蹲街头”常客说话,一边不时的看着村口的公路。
李红莉今年四十七岁,1。65米左右个头,这个个头在当时属于高个范围,光洁的脸庞白白静静,齐耳短发利索干净。
这时,村口的公路传来阵阵“突突”的拖拉机马达声,李红莉连忙手搭凉棚,眯缝着眼睛向公路驶来的拖拉机看去。儿子王元平正冲着她在用力的挥手。李红莉心里一阵激动,疾步向村口硬去。
待拖拉机停下来,她见到儿子高兴的不得了,习惯性的拢一拢头发。第一句话:“怎么才回来,路上顺利吗?”边说边要帮他拿行李。
王元平从拖拉机上跳下来,几个月不见,母亲头上已添加了几根白发。他鼻子发酸。一边和母亲争夺行李,一边说:“妈,我又不是个小孩,您干吗还要出来接我啊”。
李红莉笑道:“你再大在妈妈眼里永远是孩子,一年回来两三次,我不接你这么多行李你怎么能拿过来”。
“蹲街头”的常客们看着李红莉道:“元平回来,你多买点好吃的,我们也跟着沾光去吃去”。
李红莉爽朗的笑道:“来吧,来吧,好酒好菜买下了,一起吃吧”。
“蹲街头”的常客们哈哈大笑,王元平赶快上前向这些叔叔大爷问好。
与众人玩笑一番后,娘俩向家里快步走去。
王元平的家在村子西边,四间瓦房玻璃门窗,为了方便晾晒粮食,两年前王可建和李红莉商量好在院子东侧南侧起了三间平房,院子里一水水泥地面,地面打扫的很一尘不染,这种房子在王庄属于不多见的好房子。
李红莉和王元平拐弯进胡同口,看到父亲和几个叔叔在门口等候,赶紧上前打招呼。王可建哥几个一边应承着一边把李红莉和王元平手里的行李接过来簇拥着王元平走进家。
洪南县上个世纪**十年代在农村居住的国营工厂全民所有制工人(也叫固定工),每个村子都会有几个。王元平的父亲王可建就是这样的工人。
王可建今年四十八岁,当过六年兵,后来转业到洪南一家国营企业洪南溶剂厂工会工作,由于性格耿直,说话办事很粗,又好酒。干了半辈子职业上没有什么起色,只熬到了一个工会干事的岗位,报纸倒是看了不少。他自己很满足,熬着等退休。李红莉农忙时拾掇几亩地,农闲时则在家里搞着养猪和鸡等副业。虽说供着三个学生,但家里并不是很累。
王元平出身农村,尽管对农活也熟悉,但由于王可建和李红莉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比较宠他,基本上不太让他干农活,不像其它农村孩子那样放学以后当劳力使唤。
李红莉年少时上过几年学,知道农村孩子要想出头除了上学和当兵,再无其他路可走。因此从小对王元平抓学习抓的很紧,管教的也很严,王元平长这么大能数过来挨的几次打都是因为学习,因此他有时很害怕母亲。他之所以能够考上洪南县师范与李红莉的严抓学习有直接关系。学习之外则对他则很松甚至有些骄惯,有好吃的好喝的自己不舍得吃都给他留着,每次他放假完毕要回学校时都是掉着眼泪送他。
这次王元平毕业,最高兴的就属李红莉了,她以为儿子这次应该可以回海崖镇工作,那就能每天都能看到儿子了,对父母亲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自己孩子能在家门口工作,每天能够看着那就是一件美事。李红莉早早就做了一桌子菜,和丈夫王可建老早把王元平的几个叔叔喊来在家等候儿子归来,她自己则一趟一趟去村口看,直到接着儿子这才放下心来。
农村习俗,一家无论有好事喜事,也无论是坏事恶事。一定要让自己家的亲戚共同分享,王家也一样,王可建哥四个,他是老大,老二王可成、老三王可凡、老四王可辉。这家哥四个就守着王元平和王元春两个男孩,其它都是女孩,哥几个骨子里还有些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对两个男孩都很好。尤其是王元平上了洪南县师范,身份从农村孩子变成国家公职人员,着实给老王家挣了光添了彩。老哥几个更是由衷的高兴和骄傲,仿佛在庄里腰杆硬了三分。这次他毕业,王可建早早跟自己的几个弟弟打好招呼来家吃饭,哥几个把手里的事停下,早早来到大哥家等着。
见儿子回到家,王可建的酒瘾早就熬不住了,招呼李红莉上菜开喝,李红莉高兴的应承着,一边上菜一边招呼儿子,王元平在屋里没有见到妹妹,问母亲妹妹去哪里了,李红莉说还没放学那,王元平看了看家里的挂钟,刚十一点,知道妹妹回来还要有一会,于是便不再说什么,老老实实听话坐到下位上。
王家老四王可辉一边倒酒一边询问:“元平,你喝点吗”?
王可建说:“他还是个孩子,别让他喝了,元平,你喝水吧”。
王元平听话的点点头,拿起水瓶来到了一杯水放到自己跟前。
王家老三王可凡是王庄的会计,刚刚干了一年,但场面话学的很到位:“元平是我们王家的光荣,大哥,你先起个头,我们也好喝酒”。
王可建举起酒杯,说:“老三说了,元平是我们王家的光荣,是我们祖上有得,第一杯敬祖宗。”说完,把酒杯一歪,倒了地上一点,众人也跟着倒地上一点。王可建接着说:“这杯酒给元平接风,大家喝了”。大家跟着也都喝了自己面前的酒。
老二王可成喝完后,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