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蟾蜍火速升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蟾蜍火速升官记-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力量。

    西湖李家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一个很好的样本。而正是有如“青岚农夫”一样一批又一批告老回乡为自己家乡作贡献的人,才成就了今天西湖李家村。没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西湖李家村兴许不会有今天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乡村图景。而他们这些人,正是当前社会各界诸多有识之士正在大声呼吁的要重塑乡村“乡贤文化”中所称颂的“乡贤”、“达人”和“能人”。

    其实,放眼当今的华夏大地,不仅仅在江西敬贤县鄱阳湖边的西湖李家村,在中国江南的一些乡村里,那些一度出现了断层的“乡贤文化”已经越来越被得到重视,并被逐步弘扬起来。那些被村民敬重的“乡贤”,在引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同时,更是在对日益败落衰微的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唤醒、扶正和重塑,并做到与时俱进,注入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甚至有些地方,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成立了村一级、乡一级的乡贤会,依靠乡贤会的力量,去更好地组织和引导那一方水土养育起来的乡贤、达人更有序地服务于同山同水、同根同族的父老乡亲。“乡贤文化”已经焕发出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西湖李家虽非孤例,也并不是十分孤单,但客观的讲,它和那些已经焕发活力的乡村一起,也只能算是中国几千个自然村落中一份份美丽的点缀。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就认为华夏大地几千个自然村落都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美丽图景,我们就犯了一叶障目、自欺欺人的严重错误。

    (因为在我陶醉于西湖李家村这样一份美好的时候,我在用更多的注意力去关注和审视我身边的或我去过的一个个小乡村。)

    央视推出记住乡愁百集系列节目,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古老村落千百年传承而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甚是美好,但它掩盖不了当下更多的中国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凸显出来的乡村景象日渐凋敝的现实。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邻里之间互助和睦日益缺失、家庭伦理道德严重滑坡等等怪现状;还有,留守家庭(妇女和儿童)面临的各种困境、靠几亩薄地仅能维持温饱的相对贫穷,以及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整体在逐步走低等等突出的现实问题。

    让很多人更为忧心的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古朴的民风和基本的礼教靠乡规民约、族训家规来维系传承的优良传统已经早已不在,许多乡村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缺少基本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缺少基本的传统礼教。一句话,乡村已经丢落了能支撑起淳朴乡风乡俗的“精神家园”,村庄宗族家训的血脉早被抽空,根脉已经断裂。

    不过甚幸的是,央视播出的记住乡愁一个个美丽的古今故事,让我又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切呼唤的传统的至纯至美的东西还珍藏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山乡之间,也让我在强烈共鸣和欣喜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重振日渐衰落乡村的希望之火。

    央视适时推出的这一档节目,顺应了日益高涨的回望乡村、回馈乡村、拯救乡村的呐喊和愿望。而在回望乡村、回馈乡村的声声呐喊中,重视“乡贤”、重振“乡贤文化”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叫得最多喊的最响的一项举措。有些学者甚至有些极端地说,日益败落的乡村能否振兴,就看已经严重断层的“乡贤文化”能否重塑和振兴了。对于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我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在这里我不予置评。但我觉得重振“乡贤文化”的确是拯救败落的乡村一项非常好的举措。

    在这里,就乡贤、乡贤文化,就它的历史脉络来啰嗦几句。所谓“乡贤”,在旧时传统的乡村文明里,称之为乡绅。而所谓的“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他们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是“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绅矜论)。

    乡绅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着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让儒家、道家“回归本源”的文化传统代代传承。

    然而,近百年工业文明的兴起而推动的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的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逐步流向城市。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它正应了费孝通那句有几分伤感无奈的话,“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了”。

    乡绅群体的黯然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传承的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致使乡村强大的内生活力也随之消失;乡绅群体的黯然消失,最终使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不得不说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上重大的历史性错误和损失。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作为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华夏儿女、特别是有乡村血脉的子弟,大家在痛惜和哀叹之余,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去反省,去为改变当下乡村凋敝现实状况及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弘扬去作出一份自己的努力。

    甚幸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价值观没有被摒弃,它们像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浪花飘荡在祖国的大江大河;它们像一朵朵争相斗艳的鲜花开满在华夏的山水云间。那一百集如诗如画、让人欣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不就是最好最好的明证么?这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更归咎于“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价值观永远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

    让人无比欣慰的是,作为引领乡村风气之先的乡贤群体在逐步得到敬重,“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愈来愈得到了高居庙堂、远居江湖的各界各层人士的重视和推崇。他们正行走在呼吁和呐喊重振乡贤文化的城乡大路上。

    近几年的两会期间,有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相关重振和弘扬“乡贤文化”的建议。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日益凋敝乡村的复兴、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都有十分的积极意义。

    “告老还乡,也可以叫做退职还乡。”钱念孙介绍说,中国古代,特别是唐代至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延续传承,“叶落归根”、“告老还乡”作为一种理念深入人心。

    钱念孙认为,“退职还乡”积极意义明显,实现了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钱念孙说,“告老还乡”传统,对解决当下农村“空心化”积弊,对缓解大城市过于拥挤、不堪重负等“城市病”,具重要意义。

    钱念孙认为,绝大多数离退休干部以及知识分子告老而不还乡,并非他们自己的刻意选择,而近几十年来国家一些相关的农村政策也是造成这样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钱念孙说,为张扬先贤文化,鼓励“告老还乡”,但国家应该适时地对一些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在这里,我们姑且认为,钱老先生开具的“良方”有诸多理想主义的成分,并不一定十分对症;同时我们更知道,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要真正变成国家现实政策措施,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对于从乡村走进城市的那无数的你我来讲,那一份浓浓的思乡情愫并不会因为谁谁谁开具的良方太乌托邦、太理想化,国家政策制度的严重滞后就停止下来。特别是像我们已经到人生的暮年,怀旧情绪在野蛮疯长,已经没有什么还能挡住我们回望家乡、回馈家乡这份“回归本源、思乡念祖”的殷殷情怀了啊。

    如今城市里呈现的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的光景,各种名目的聚会很多很频,特别是像老乡聚会、老同学聚会就会更多更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学见同学,胡扯加瞎说。老乡同学在酒酣耳热、嬉戏打闹之余,当最后沉静下来,心思往往就会不自觉地聚到“家乡”这个话题上——

    大的,是如何回报自己的家乡,或集资修条路,或开发荒山,或用自己的所学,给老乡把脉问诊,或办一个公益幼儿园,弥补自己当年小时候没有上个幼儿园的遗憾,等等等等,尽想着各种门子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小的,将自己家破败的祖屋、老屋翻修一新,或是再弄半爿薄地,建一栋漂亮的小房子,能在城里以外的老家有一块永久的安生之所,让生养自己的父母住进去,并不时能回乡或小憩,或常住,能陪伴在老人身边,尽一份少小就离开家乡,只有等到现在快退休了才能做得到的最最朴实的一份孝心。人生最可憾的是什么呢?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我姑且把这份附带在为家乡做贡献“高大上”名义后的朴实想法、小小要求算作一份私心、一份私货,但遗憾的是,这份私心、私货在当下的条件下是很难达成、很难实现的。套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讲,这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呢。为什么?

    因为如今一个很尴尬的现实是——不管我们当初是怎么离开自己的家乡:或求学读书,追求功名;或不安贫穷,闯荡江湖;或报名参军,献身边疆;或就是世界那么大,很想去走走、去看看。但一旦离开了生养我们的家乡,当几十年光阴过去之后,我们想告老还乡了,想落叶归根了,想倦鸟归巢了,那可不是我们想回去就能回去的。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已经进入人生暮年而身居异乡的游子,往往只能是生发出无奈的感叹:青山依旧在,夕阳更美好,但生养我们的家乡啊,您不知道,我们已经成了想回来而又回不来的过客或异乡人了。

    我们怎会有一声声家乡回不去无奈的叹息?在此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当前实行的农村土地政策,把我们游子回家的路给堵死了,截断了。

    在此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就发现目前国家至少有这样一些政策文件成了游子想回归家乡的“拦路虎”。其一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规定: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其二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其三是,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至于这样的国家政策使多少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不能再顺顺当当地回到家乡故园去,我当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我就只说通过像我一样读书考学最后成为城里的人,单说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到现今的二零一六年,也应该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了。

    我们这些从农村考学来到城市里读书的莘莘学子,至少可向前追溯到十余年前,当我们毕业以后,享受国家对大中专学生实行统一分配政策的雨露阳光,无论我们在城里,或是即便在村镇工作,我们就成了国家行政、事业和企业组织体系内的一份子,我们的身份就不再是农民,我们已经拥有一个让当时好多乡村人羡慕的商品粮户口或城市户口,在家乡父老乡亲的眼里,我们已经是一个让他们羡慕的拿工资吃皇粮的公家人了。

    但很有几分滑稽的是,曾经被我们的父老乡亲羡慕的城市户口或商品粮户口,而今却成了我们本来就应该是乡下人落叶归根、告老还乡的一道天然的鸿沟,真是一百个没有想到,一百二十个没有想到呢(古时候那些为求功名的人怎能顺顺利利地告老还乡?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商品粮户口啊,呵呵)。

    也许此刻,有那么一些人可能骂我们这些人很有几分的矫情,在那里无病**,甚至还会揶揄地说:“国家给你商品粮户口,是作为把你们乡下娃仔看成人才而给予的尊重,别人还没有这种资格呢,不要光得了便宜还卖乖呢。”我们不否认这是国家给乡村莘莘学子的一份关爱,一份照顾,一份特权,但仅仅是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土地政策不能作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而作为一种对我们的该有的惩罚。如果真是这般,大家兴许就会犯局限于就事论事、狭隘的因果报应的错误和思想误区。

    作为有一份回望家乡、回馈乡村情怀的游子,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老家最好有一栋自己的房子?没有它,就不能回望家乡?就不能回馈乡里?对于这样的一份疑问,我来为我们的同类作出一些辩解,算是很有几分不恭了。

    无论这个世道再怎么变化,“安居乐业”对于长期在农耕文化长河中浸淫的华夏子民来讲,始终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生存生活信仰。对于这一点,如果有人反对,那就是太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无视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基本生活态度。若不追溯历史,就说当下,无论是乡村,还是在城市,那一条条夺人眼球的广告词就能很好地诠释安居才能乐业这个基本的生存生活信仰——若果你爱她,你就带她去买房吧;你可以不买房,除非你摆平丈母娘;三月你不买房,四月你只好跳长江;你今年春节回家不买房,你明年打工算百忙。等等等等。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对于中国人是多么多么的重要。我们这些生在异乡想回报家乡故园的游子,若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能够真正的安顿下来,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至少我们得有一个住的地儿,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啊。这样的一点要求难道就蛮过分吗?我再此强调,家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大方。

    前面我提到旧时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