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海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去年,俺答汗心情好来了个BJ周边数日游,想找嘉靖大帝唠唠嗑,可是嘉靖嫌他长得难看没搭理他。今年,听说蒙古那边环境不咋好,牧民们没有吃饿的慌,朝廷的大佬们觉得俺答可能还会过来旅游,于是要从东南边调些军用物资走海路送到秦皇岛,再从秦皇岛送到大同,因为考虑到今年跟蒙古那边开了马市,回航的时候应该会运回来一些马,需要大一点的船,所以李忠和他的郑和宝船出动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从两江总督到苏州知府这ZJ的官员们智商集体欠费了,他喵的ZJ一带的物资统统集中到了苏州。那苏州河哪里是走海船的地方,何况这郑和宝船了,李忠在苏州河上足足堵了三天的船才靠岸。本以为装完货物可以出发了吧,不知道又从哪冒出来了八艘粮船把郑和宝船给堵了个严实,想让他们赶紧让道吧,人家说这是京里大人物要运往D赈灾的赈灾船,比你牛气!

    李忠这个气啊,好在这粮船也没停多长时间就要走了,李忠想终于可以出发了,谁知收下传令兵告诉他那八艘粮船的主人要来拜访他。李忠并不知道这八艘粮船的主人是谁,但也知道这是自己惹不起的,听说黄公公在他面前就跟孙子一样。人家想来找你聊天,自然是给你脸面,你还敢拒绝不成,又耽误不了多大功夫。

    那公子倒也客气,对他的粮船挡路耽误了行程表示了歉意。客气一番后说明了来意,原来那公子要去D赈灾,目的地是青岛,和他也算顺路,又听说这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想跟他同行,以求保护。这有什么难的,倭寇虽然狂妄还没有人敢打这郑和宝船的主意,况且赈济灾民乃是天大的事情,民情如火早到一刻便能多救得一人性命,当下把胸脯拍的是咚咚直响。

    那公子见他答应当真是大喜过望,详细攀谈一番,更是问了他的出生籍贯,现居何职顶头上司是谁之类的,同样拍着胸脯保证回京以后定然要在自家长辈面前举荐一番。两人越聊越是投机,那公子以为这李忠国之良将蹉跎半生只能行这运输之事是大明的损失,那李忠自然也为了前途对这公子大加奉承,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架势,若不是自知身份差距悬殊那李忠都打算烧黄纸斩鸡头跟那公子拜把子了。

    最后,那公子对李忠军甚是不舍,可能也是因为对这郑和宝船颇为好奇竟要做他的船去青岛。按军法,这当然是不行的,这公子加上护卫足有二三十人,加上人人携带武器,没有任何文件信物如何能入军船?但中国自古以来法律条纹都没有当权者的话有用,李忠哪会不同意?不但欣然答应,看出那公子明显对这郑和宝船有兴趣,当下领着这公子将这郑和宝船里里外外看了个通透。不但讲解了这宝船架势和寻常船只如何不同,更是讲解了这船上各个武力系统如何击退来犯强敌。那公子果然大有兴趣,高兴之下更是吩咐随从,从自己船上搬来好酒,要与李忠和将士们共饮

    军中不许饮酒,但这船上的明军好像也么有人把自己当成了军人,这郑和宝船峥嵘的外表足以让任何敌人见了都会掉头就跑。

    就这样,李忠陪着那公子在里面喝,公子的护卫跟班在外面跟船上的弟兄喝,那郑和宝船行驶在海面上连点浪都感觉不到,只听外面唱歌的跳舞的此起彼伏,那公子的随从们很会讲段子,听得那船外面时不时哄堂大笑好一派和谐景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许是大家都喝多了,听到外面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竟然彻底安静下来。隐隐约约的李忠觉得不对,刚想站起来却觉得头痛欲裂,站住只觉得四面八方都在旋转。“不好,酒里有毒”连第二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迷迷糊糊躺下来。

    小天淡淡的看了一眼这个倒在他面前的这个军汉,说起来他算不上坏人,也没招惹他,只是因为小天看上了这艘郑和宝船,便遭了横祸。小天其实也是于心不忍,只是他好端端的现代演员穿到明朝又上哪说理去,好端端的官二代给弄成了倭寇又招惹了谁呢。这坑爹的世道,大家还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

    推开船舱的门,外面已经响起了喊杀声,毕竟小天他们准备的仓促,这船上也还有个别几个军汉是不喝酒的,古代的蒙汗药其实很难做到像电视剧里似的一喝就倒,其实大部分军汉与其说是蒙倒的不如说是醉倒的,因此外面的军汉还是有好多人东倒西歪的还拿得起刀。况且今天晚上岛上的兄弟也都喝了不少,战况倒也并不是太乐观。

    只见李大胆不管现在天气转凉,****着上身,手中拿着一把倭刀,状如疯虎,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一刀下去必然有一明军应声而倒,偶尔有人能把武器砍到他身上,却仿佛砍的不是自己一般。小天看得惊若天人,这李大胆若不是从贼而是从军的话,必然也是一员猛将,怪不得他能得到船队大部人的敬重和支持,想来并不是单单因为他的老子。

    不一会功夫,船上的明军站得起来的都已经被砍死,站不起来的被他们拿着绳子挨个绑了过去,这海上帝王,无敌战舰,大明朝造船技术的集大成作品郑和宝船,从此以后姓乐了。

第十二章 风波(上)() 
♂,

    总结起来小天此行收获如下:装满了粮食的船,八艘,俘虏的明朝官兵四百余人,郑和宝船一艘。郑和宝船上满载着东南各省运往秦皇岛的战略物资包括:各式兵刃六千于件,尤其是其中还包含了千余杆崭新的火绳枪,真是让小天大喜过望。除此之外,皮甲棉衣棉被棉布数不胜数,还在最下层发现了四百多坛的火油。

    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小天在大海的另一边志得意满了,留在苏州城跟他打过交道的人可就傻眼了。其实在小天的原计划里,黄公公也好韩仁斌也好,发现被骗也就是摔两个杯子骂骂街的事,过不了几天也就把他忘了,毕竟也就是在黄公公那骗了两天吃喝而已,至于张铁林那八船粮食?谁认得你是谁,况且你们那是买卖,不是卖给你一船丝绸么。

    可现在事情闹得却是有点大了,负责往大同运送战略物资的国之重器郑和宝船被小天顺手牵羊给弄走了,这已经完全不是苏州甚至ZJ消化的了的了,得知真相后的黄公公八百里加急的将求救信送到了他干爹黄锦的手里,黄锦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他自己也麻爪了,要说这件事情他干儿子的责任是最重大的,除了韩仁斌以外所有被骗的人都是因为看黄公公伺候的殷勤才上当的。要说这黄锦能在这太监连狗都不如的嘉靖朝成为了唯一一个青史留名的大太监,自然不是简单的人物,拿着信就去了东厂。东厂在嘉靖朝自然是没用的,好在人家位置找的准,一心一意的给锦衣卫打杂,所以找到了东厂自然也就找到了锦衣卫,找到了锦衣卫自然也就找到了陆炳,黄公公连紫禁城都没出,就给自己找了个最强大的盟友。

    西苑,永寿宫,严嵩老同志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仍然坚持着到点不下班,一干干道第二天的优良传统,因为嘉靖大帝白天是要修炼的,到了晚上才会批阅奏章。当然了,嘉靖批阅奏章通常是自己一个人,严阁老七十好几的人了,就算他真愿意陪着嘉靖也得好意思不是?但今天却是一定不能不来的,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当然比嘉靖更早的观看了奏章,这也是他的工作,把其中不重要的过滤掉,毕竟嘉靖大帝是很忙的,炼丹服药之余忙里偷闲的看看国家大事,你弄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送上去不是找挨骂么。但是大事严阁老是万万不敢瞒的,今天的奏章里就接二连三的全是坏事,以严阁老对嘉靖的了解,今天你进去陪着,无非也就是骂你一顿,可你要是不在,谁也说不好他今晚会听到什么传言又会怎么寻思,尤其是去年徐阶入阁以后,万一那小子在呢。果然,严阁老来西苑的时候徐阁老安静的等在那里。

    嘉靖打坐完毕出来看到这俩货就是一声冷哼“呦呵,你俩都在,看来是又出大事了。”也不怪嘉靖脸色难看,这两年也不知是怎么了,朝堂上的事情就没顺过,总是出大事,还都不是什么好事。

    打开面前的奏折,果然是坏事,脸色越来越难看了。“D那边是怎么搞的,不是都派了赈灾粮了么,怎么都打到濠州去了,再过几天是不是要打到京城来呀”许是想起去年俺答汗来BJ旅游的事情,嘉靖越说越气,最后竟然直接抄起奏折朝严嵩的脸上摔了过去。“你这老狗,这次赈灾你贪了多少,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刁民从贼,平时你贪点也就罢了,这次是国难当头,你难道还敢伸手,信不信朕明天就砍了你”。此言一出严嵩大惊失色,慌忙跪倒在地“陛下冤枉,臣也知道臣的名声不好,要说平时老臣老眼昏花下面的人打着老臣的名号贪些小利也是有的,但此次赈灾关乎国家社稷,老臣盯得严严实实,万万没让下面的人贪墨半分,还望陛下明察啊”。

    其实嘉靖心里也明白,严嵩这个老头,可以说是大私无公,国家社稷在他心中半点也无,平日贪渎不少,可这人最大的两个优点一个就是忠心,倒不是相信他的人品,只是他严嵩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了,清流士子都已跟他沾上关系为耻,要是嘉靖哪天看他不爽分分钟得不到善终。第二个优点就是胆小怕事了,内阁首辅胆小怕事对国家而言半点好处也无,但对皇帝却是好事,这个人十分清楚什么银子是能拿的,什么地方是无论如何不能伸手的,要是没有这两个优点,他严嵩就是再能揣摩他的心思,在能拍马屁嘉靖也早就给他砍了。“既然赈灾银两都到位了,为何还有那么多刁民从贼呢?徐阶你说”

    嘉靖知道,严嵩是他对抗臣权的有力武器,这个人虽然玩政治是一把好手,整人的水平几乎可以说是冠绝大明,但治国安邦的本事可以说是半分也无,这种实际问题还是得听像徐阶这样的能臣的。

    果然,徐阶并没有让嘉靖失望,一看就是把功课做足了的“回陛下,今年D各地闹荒,基本没怎么收上粮食,去年俺答进犯,直隶官兵星夜来援又将军粮全部带走,可以说,D各地粮仓大部分都是空的,所以赈灾几乎全靠吏部拨款。吏部今年拨款五十万两,要是往年的粮价省着点倒也勉强够了,可今年大同开了马市,和俺答的关系也不见缓和,加上GZ苗人闹事,这粮价足足翻了一番,现在D闹荒,一些粮商也趁机囤积,这D附近几省的粮价又再度翻了一翻。因此要想彻底赈灾,恐怕朝廷还得再拔下一百五十万两才行。

    “这户部的人怎么搞得,为什么不一次给足,竟犯下这样的错误”

    “倒也不能怪户部,今年整编了京师三大营,花费了七十万两,去年俺答走后抢掠我冀州百姓无数,为了安抚他们,又花了四十万两,修长城和边防共花了一百一十万两,各地新募兵丁近十万人,花费一百三十万两,户部已经向各地摊派了一百多万两的银子,可最快也得十月中旬才能到位,而且这也已经是地方上的极限了,再要增加恐怕就要激起民变了。户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连臣的俸禄都已经欠了小半年没有发了。”

    户部缺钱嘉靖是知道的,可没有想到竟然缺到了如此地步。想要说些什么,最后也只剩下一声叹息。“那你说,D的局势,怎么办”。

    “为今之计,当速掉苏辽总督何栋掉北直隶兵马平贼。另外,打击不法粮商,各地方官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让他们开仓卖粮,若有冥顽不灵者一律处斩。还可以号召勋贵藩王捐出些来,以解燃眉之急。

    “就这么办吧,想不到我大明竟然连区区的一百万两都拿不出来了。这是何道理?”

    “回陛下,我朝赋税,大半来自于东南,东南富则大明富,东南安则大明安。只是近些年来,东南倭寇日益严重,东南各地的赋税一年少过一年,到今年,已不如三年前一半,相比十年前更是不足两成,只要能平定倭患,定然能缓解朝廷财政。”

    嘉靖正在沉吟,手下小太监却来报告,陆炳在门外求见。

    “哦?奶兄?这大晚上的找朕什么事,快让他进来。”

第十三章 风波(下)() 
♂,

    要说嘉靖一朝权势最大的大臣,无疑就是严嵩了,可要说最不能惹的却是这位陆炳。这一点从官上就能看出来,除了锦衣卫都指挥使以外,他还被加封了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也就是说,当朝最大的官其实不是内阁首辅严嵩,而是他陆炳。

    陆炳是今天下午的时候接到大太监黄锦的信的(因为苏州的黄公公八百里加急所以比锦衣卫密探的消息来的还快)。其实说起来这件事可以说跟他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可毕竟那小贼是冒充了他姓陆的才干出这般大事,他也不能装没事人不是,再说黄锦是当年藩王府的老人,这些年来跟他的关系也不错,他那干儿子也是出于对他的一片孝心也确实没干什么,能帮还是要帮一把的。

    “这大晚上的奶兄你怎么来了,莫不是想朕了不成。”嘉靖和陆炳比较随便,虽然已经当了三十年的皇帝可依然拿他当成朋友和兄弟。

    “刚从苏州的锦衣卫得到个消息,想想跟我也有关系是来跟你请罪的。”满朝文武中,也只有陆炳敢跟嘉靖说个你字。

    “呦呵,请罪,说说,是不是又强抢了哪家的民女之类的,还是手伸的长了又被哪个不开眼的给参了”陆炳偶尔会贪点小钱,嘉靖也从来没有在意过,相反还觉得上本的实在不懂事,至于强抢民女什么的不过是兄弟两人的玩笑罢了。

    “那到不是,我现在钱早就够花了,已经好久没贪过银子了,只是这事却是严重了。不知哪来的小贼,自称姓陆名文,在苏州跟人说是我的侄子,我的几个侄子你都认识,哪有个叫陆文的?也不知怎的,那苏州知府韩仁斌竟然就这么信了,最后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满城皆知,本来这也没什么,可那小贼不知使了什么计策,竟然将路过装满要送往大同的郑和宝船给骗走了,到现在也没有消息,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同样的一件事从不同的嘴里说往往起到不同的效果,除了忽略黄公公的作用以外陆炳一句假话也没说,可让韩仁斌在解释的话怎么说都变成拉黄公公下水了。

    嘉靖听此言直接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只感觉跟听评书似的。“郑和宝船都给骗走了?那船上的将士都是猪么?那知府竟然被这么简单就给骗了,要是有人冒充朕的皇子,他是不是得把苏州城都给朕卖了?他娘的这孙子是怎么当上这个官的?”嘉靖在暴怒的时候嘴巴已经有点不干净了。

    这时候在边上立着那俩内阁大学士都傻眼了,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怎么感觉跟听相声似的,两个人回忆了半天,都对这韩仁斌没啥大印象,这人到底是严党还是徐党?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个事情根本没法说,出这么大事肯定得有人背黑锅的,可说到底,这姓韩的一没贪赃枉法二没滥用职权,事实上他没有犯任何一个官场上的错误,怎么给他治罪?就因为他把一个小混蛋当成了陆炳的侄子?好吧,有时候蠢也是一种大罪。

    嘉靖看着眼前满脸写着我很委屈的这位奶兄,觉得有些好笑,“这件事虽说跟跟你无关可你也毕竟牵连其中,找回郑和宝船的任务就教给你了。另外,令锦衣卫把那姓韩的抓了,按大明律,秉公处理”

    我去,大明律,你还不如说莫须有呢。说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