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席卷天下- 第3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春秋时期,六艺逐渐演变成为贵族家庭用来教育后代的核心内容。孔子要求儒生必须学习六艺,实际上是将希望用培养贵族的方式来培养儒生,他的这个做法被当时的贵族所排斥,更没少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嘲笑。

    “若是真要推广教育,无需人人‘六艺’皆精。”刘彦从不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全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更专精于什么,那就往那个方向着重培养。光是学习六艺亦是不足,知识来自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

    “是啊,善于打战的人,只要识字,看得懂兵书,不需要能够对诗和赋贯通,亦不需要能够作诗、唱赋。”吕议只知道自己的建议有戏就行,一副难掩其兴奋的模样。他只要刘彦不反悔,那刘彦说什么都是对的,也就不断点着头,说道:“不光要学,还要会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础。”

    纪昌眼睛一亮,重重地点头:“是该知行合一。”

    刘彦怎么觉得“知行合一”这个词有点熟?努力想了一小会,才算是回忆过来。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个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实很是讽刺啊!有明一朝,读书人为了科举苦心专研八股文。而八股文除了能让读书人中举之外,其实一点能够用于生活中的技能都没有。要说历代读书人那一代最符合米虫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读书人再无其他,也就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这个说法。

    很多人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其实是历代先贤早就有相关的论点,差别就是那些先贤没有系统化地进行归纳和写出来(可能也是遗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种社会环境中提出“知行合一”,估计是看到了读书人除了读书什么玩意都不会,生出了忧患意识。

    然而,事实证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讽刺的事情。读书人之所以读书,那是:老子们读书和专研八股文只是为了中举。中举之后老子们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关系,有了免纳税纳赋的权力之后,有的是人眼巴巴成为老子们的佃户,老子们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献,并且老子们还能做官。到了该享福的时候,老子们还辛辛苦苦去学其他东西,不是纯粹找罪受又是什么。

    刘彦刚刚还在思考推广教育之后的社会变革,不管是两宋还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广教育会变成类似的情况,那不推广也罢。还没有等他将自己的忧虑放大,吕议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读书不是什么坏事,然而不怕坏人有多坏,怕的是坏人有文化,坏人不一定非得是穷凶极恶,最郁闷也是最恶劣的是,坏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坏事,相反是认为自己在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两宋的那些读书人行为最为突出。

    当然了,两宋是因为经历过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武将到处肆虐的时代,两宋只不过是干得太过矫枉过正。

    刘彦看模样是在注视交换意见的纪昌和吕议,可眼眸实际上并没有焦距: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要是武将失去控制,造成的危害的确是非常严重,势必让国家陷入连连的割据内战,坏处当然是非常明显。

    武将的危害很鲜明,文人影响到的却不单单是一朝一代。文人坏起来,造成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是最严重的,影响到的将是一个民族的后续,由文人来创造的思想和文化会一直传续下去,要是思想和文化错误对子孙后代可谓遗祸无穷。

    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这不是歌词,是两宋之前大多数读书人真正在做的事情,像是很忙的李白,他出生于遥远的西北边疆,一生却是几乎踏遍了唐帝国有名的各处山川,足迹所过之处还大多数留下了传于后世的篇章。

    要是对诗、词、歌、赋有研究,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情况,那就是国家越是强大和强盛时期,当代的作品就会越带着一种豪迈以及意气风发;若是国家虚弱,昂或是没有进取之心,当代的作品就会呈现出一种靡靡之意。

    看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从文化作品里面可以看清楚脉搏。宋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昂昂向上的意境,到了宋和以后的朝代则就真的是风花雪月,可以清晰地发现文人越来越没有进取之心,专注的是怎么享乐。

    “一国不可专注一事,大汉武风过于……”吕议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刘彦,几乎是用冒死的悲壮在说:“武风太过了。”

    刘彦的眉头挑了挑,他刚刚才想到两宋给民族带来的影响,不止是文化上面,还有社会的男女之别。

    吕议是带着强烈的期盼,用着几乎弱不可闻的声音说:“若是王上能够劝导学文,那就太好了。”

    刘彦很奇异自己竟然能够记住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用着冰冷的目光注视脸色已经开始在发白的吕议没有吭声,依然是陷入自己的情绪: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刘彦在笑,眼神依然冰冷,问吕议:“如何?”

    吕议是被刘彦吓得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

    纪昌因为角度的关系没有看到刘彦眼中的冰冷,第一个反应是霍地站起来,几乎是吼一样:“不妥,大大地不妥!”

    刘彦眨了一下眼睛,看向纪昌的时候依然是笑眯眯的模样,问:“为何不妥?”

    “若王上做此等事,大汉是文风盛行,可……”纪昌说到这里几乎是用能shā én的目光扫一眼吕议,重新看向刘彦的时候重重地跪下去:“教化自然需要,却不能如此。胡虏祸乱中原前车之鉴不远,国家之首重在于兵事,王上啊,大汉宁愿不要教化,也不能没有可战之兵啊!”

    吕议刚才还只是被刘彦的眼神给吓住,嚼一嚼刘彦念的那些句子,下一刻是冷汗止不住地往外冒。

    只要读书就什么都能得到,那光去读书就好了,除了读书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其中又以“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句杀伤力最大,势必会让读书人变成死读书的书呆子,不但是国家武风不再,连带专研实用技能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国可无文人,却不能没有武人”纪昌不顾刘彦走过来要扶起,是执着于跪拜劝谏的姿势:“没有了武人,再是文风鼎盛,再是举国富庶,便如待宰之羊羔,不过予敌徒做嫁衣。”

第605章 :强烈的紧迫感() 
首先要能够保护自己,随后才是去进行创造与发展,要不然任何的外力都能将一个异常富庶的国家变成处处废墟。【。aiyoushenm】

    当代人已经经历过国家破灭,栖息地涌进一大帮异族,然后黔首陷入胡虏手中,过着那种比畜生地位更低的过往,他们现在对于国家武力的追求远超过其它。

    是啊,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的可怕,也让刘彦可以最大程度的穷兵黩武,背景就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大多数历经过武力不足的悲惨,有了一名强力的领导人之后,时时刻刻想要将能够威胁自己的异族彻底打死,绝不是简单的因为想要获立战功得到封赏。

    【没有永世不灭的国家,只有一直屹立的民族……】刘彦的态度摆的很正,看着人离去后显得空荡荡的房间,嘴角缓缓地勾起微笑:【对于我而言,既然来到这里,又有那么强大的金手指,创建国家努力完善制度,国家能够存在多少年取决于子孙后代,我要做的就是皆尽所能地为民族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任何一个国家,从她建立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已经在缓缓地走向灭亡。那些说自己国家能够千秋万代的人,他们异常清楚那不过是在喊一种口号,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瓦匠那样在减缓国家灭亡的速度。

    真正睿智的统治阶层很明白一个道理,国家脱不开灭亡的那一天,族裔却能更久地进行繁衍,任何有能力的统治阶层在像瓦匠维持国家之外,都会思考怎么来让民族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历史上看破国兴国灭的君王不少,真正着手为民族开拓更大生存空间的人却不多,要算起来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已、唐太宗李世民、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他们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另外,进行三大征的明神宗朱翊钧,算是倒在了成为千古一帝的半途中,还把大明的军力折腾没了。

    刘彦独自静思了很久……

    汉国的境外敌对势力越变越少,能有足够威胁的异族看模样也是不多,续元朔四年之后,又开始有大臣在进行新一轮的试探。

    汉军四处征伐,有胜有败之下以取胜居多,战争打起来并不是完全的支出,甚至应该说缴获比付出要多一些,只是获得红利的阶层看着不广。

    涿县今天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抬头向天空看去,看到的是一片倒映海洋的蓝色。阳光照射起来显得温和,温度应该是在二十度左右?

    幽州自古以来就是地广人稀,中原王朝没有崩溃的时候,她长期是作为边疆。石羯赵国在后期主动将幽州割让给了慕容燕国,慕容燕国仅是掌握不到两年又被汉国光复。

    现如今因为刘彦要亲征慕容燕国,幽州再一次成为一座大兵营。

    【是时候让百姓也享受到战争红利了……】刘彦没有身穿甲胄,出了室外随意漫步游逛时,身边是跟随着大批的甲士和武士:【只是用什么方式来让百姓享受到战争红利,还得有一个合适的方式。】

    事实上百姓早就在享受战争红利,体现的地方就是随着草原被汉军所攻占,大批的牧畜运输到全国各处宰杀,肉类食物的价格急速下降,百姓的餐桌之上也开始有了肉食。另外一个,军队将敌人歼灭或是打跑,各地开始趋于平稳,百姓能够安全地进行生产。

    不止是那么一些,还有许许多多看着并不显眼,却是百姓在乱世所奢求的,要说什么地方最特色,大概就是随着牧畜业带动的纺织业,布匹的价格也一直是在呈现下降趋势。

    【逐渐开放土地私有是必然的事情,只是不能给军方造成冲击。】刘彦一直在维护军方的大利益,那是要培养军队的侵略性:【大汉征伐的脚步不会止步于灭掉周边诸国和异族……】

    由于刘彦的一再提醒和灌输,中枢高层已经知道世界有多大,更是清楚自家君王在灭掉周边敌对势力之后不会关起门来享受。

    统治阶层知道君王的打算,问题是绝对多数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还以为打完周边就算完事,会像先前的历朝历代那样进入到过安生日子的时期。

    上层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影响到下层,可是很多时候中下层也能左右到上层,尤其是中下层的渴望太过浓烈的时候,上层就是有再坚强的意志也不得不顺应。

    刘彦非常同意国家需要进行教化,思考到的就是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出去,至少让国家民众不再以为“天下”就只有那么巴掌大的一点地方,更要让所有人清楚一旦自己裹步不前,那么随时随地会有敌人能够威胁到自己。

    任何一个现代的华夏苗裔都会有非常多的叹息,纳闷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的那么多朝代里明明有能力杀出去,却是在完成国家更替的时候稍微拓展一下版图,随后就是进行龟缩等待新一轮更替的到来。

    国家不再进取,那么必然是陷入停滞,有了停滞就会开始变得虚弱,直至国家走向灭亡。国家灭亡的因素有许多,历史对中原皇朝的教训是,国内的人口激增使可用资源变少,再加上特权阶层腐化到无可救药,又在一次的外部异族侵略下或是自我内乱中国家灭亡。

    有着无数人考虑过怎么来更可能地保持一个国家的延长,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断从外部掠夺资源,第一个认清楚这一个道理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在航海技术允许的阶段下开始了全球的掠夺征程,但他们也在不断的掠夺中走向腐化,算是被自己撑死的一个例子。

    有了西班牙的教训,各种专家和学者开始进行新的研究,他们认为对外掠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依然必不可少,却是需要用更大的精力对内部进行教育,保持内部的健康的同时,需要无时无刻地打击那些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国家。

    英国人就是在击败西班牙之后成为新一任的霸主,他们奉行的是唯我独尊的平衡政策,也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向外掠夺中变强,然后发觉谁是威胁之后拉上一帮小弟进行打击,谁能威胁到自己都是拉上小弟一阵胖揍。

    法兰西人就是英国人平衡政策下的第一个受害者,法兰西大帝是倒在了群殴之中,自此以后法兰西人对英国人就有些发怵,那是之前“百年战争”都没有过的情绪。法兰西人又发现一点,像是英国人那样当老大好像很累的样子,得出的结论是:得了,咱们别去争着当老大,万年老二似乎也不错。

    当老大的确是很累的活,英国人举步维艰地维持老大的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中可谓是劳心劳力又劳财,维持着、维持着……某天突然郁闷地发现:咦?哥的皇冠咋戴在了那帮牛仔头上?!

    世界霸主的变更每次都是伴随着尸山血海,美国从英国手里完成接棒是第一一次没有两国交战的例子,从中也能看出美国的谋划之精妙,阴险程度之高绝。

    【我穿越之前,天朝的国策是先当一段时间的万年老二,有点再造‘法兰西’的意思。】刘彦走着走着出了涿县城池,从思绪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站在军营辕门处:【天朝一直想要和平崛起,大概就是看到了英国与美国的世界霸主交棒?却不知道天朝的智库有没有想过,美国与英国能够和平交棒,是建立在两边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冲突不大,同时英国也没有能力再大战。】

    君王没有事先通知就来到军营,几个大将得到消息是放下手边的事情赶紧过来。

    刘彦对于几个大将的行礼问候只是看一眼点点头就算完事,依然是想着自己的事情。

    【不同的文化基础造就了思想不同的群体,白人有自己的文化,天朝人自然也有自己的传承……】刘彦迈步走进军营,眼睛虽然是在四处看却没有焦距:【以天朝数千年养成的思想,对待同文同种的同胞在很多时候远要比对待异族更狠,同一苗裔各自组建势力或国家极少能够亲如兄弟,相反是打从内心里认为对方必须被消灭?】

    刘彦必须进行这些思考,要是没有想明白,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就会变成笑话。

    某一天华夏苗裔遍布全球,因为距离的关系会有形成自己的集团,中央有强力领导者的时候会保持着整体,可是一旦稍有不慎必然四分五裂。

    刘彦事实上并没有奢望同一苗裔会一直同处在一个国家之下,他就是想要让华夏苗裔成为地球上的唯一族群,为此不惜杀个尸山血海,逮住一个异族能够消化就融合,不能消化则就执行灭绝。

    【只要认为是同一个民族,在‘大一统’的思想下必然是想着兼并纳入统治……】刘彦突然间觉得时间非常紧迫,他已经无法扭转“大一统”的思想,也没有想过要去扭转:【有生之年,我该永不停止征程,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